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61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1、就是立德,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王阳明提出的心是初心,是不受任何遮蔽的良心,是天理与人心的吻合。所以说“良心就是天理”,简称“心即理”。天理主宰天地万物,亦即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人的任何外在的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4、一是内心明白了宇宙天地的法则规律真理,认真遵循,不对抗不偏离。
5、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6、陈秋月老师重点阐述了王阳明心学中的“专主一个天理”。王阳明认为,天理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我们生来就具有辨别善恶和践行道德的能力,有这个辨别能力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个善良的或是有道德的人。这要求我们将心中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扫除荡涤”,在面对大是大非和利益诱惑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7、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8、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9、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0、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11、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流放到人烟罕至,孤独,胀气弥漫,鸟不拉屎的贵州龙场,近乎极刑,随时面临死亡。
12、王阳明一生致力于传播圣人之学,他曾坦言“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他最钟情也最得意的事业并非金榜题名,也非戎马平乱,亦非加官晋爵,他自己切实体悟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圣人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跟随他行圣人之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又光荣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13、2021年11月,宾阳县委书记施杰同志在全县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作了《传承“五大文化”弘扬实干精神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推动宾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授课,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五大文化”并深入分析了“五大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全面解读打造“五大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厚重包容,领秀一方”的古城文化、“龙腾古韵,奋勇拼搏”的炮龙文化、“敷文重教,知行合一”的宾阳阳明文化、“铁血昆仑,家国情怀”的昆仑关军事文化、“凝心聚力,赶超跨越”的黎湛铁路文化构成了宾阳独特的“五大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展示了宾阳人民的知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宾阳文化自信培根铸魂。
14、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15、知行合学以致用。学习不能读死书,不能知行分离。知而不行,是不知;行而不知,是鲁莽。比如,学了之后不运用或不要求自己,而是将所学知识或道理用来衡量及要求别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学了非但不受益,反而徒增烦恼,让自己变得傲慢。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是最佳的出路。“知行合学以致用”,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学好本领、运用好本领,将来才能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和人民需要的事业之中,才能成为一位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有作为有贡献的人。
16、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在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绍兴闭幕论坛上,以《王阳明心学的智慧及当代意义》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从阳明心学体现出的创造性、知行合行为合理合度等方面,分析了阳明心学对当下的意义。
17、曾国藩经常读王阳明的书,在王阳明的心学上,他悟出了一套处世、识人、交友之经验;他写给子孙的家书里提到,衡量一个家族家庭的兴败,从三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子孙是否早起,二是子孙是否勤劳,三是子孙是否读圣贤书。王阳明文化就是圣贤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渊源相成,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通过王阳明心学,探讨如何着力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勇于担当的“事上磨炼”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格物致知”精神,务实事功、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精神,提高品质教育,从宾阳“五大文化”中汲取养分、力量,为宾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将宾阳打造成为“广西教育强县”,这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弘扬和实践。
18、 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然后去努力的明辨是非,坚定的去从善去恶,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19、 ●本活动仅面向会员。欢迎加盟本俱乐部,共同探寻文化之美、心灵之善、大道之真!
20、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21、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22、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就不要做白日梦成为圣人了,因为圣人是千年一遇的,但是有一条我们绝对能够做到,就是学习模仿阳明心学的千分之让我们此生可以发家致富幸福圆满,这对于我们大部分还在为生活所挣扎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太牛逼了,学到千分之也足可以让你人生大进步了。
23、近两年,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意味着生活在浮躁社会已久的我们已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与精神世界背离的困境。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然而,如何从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智慧呢?所幸的是,在“阳明综合心灵医院”里都有对症的解药。
24、《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
25、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6、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王阳明提到过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在人没来之前花当然存在,但是花的这种鲜明的、审美的现象只有当我们人观赏它的时候才呈现出。所以这个对象,这个花是离不开人自身的观赏,从对象来说它的呈现离不开人。不仅外部的自然,而且社会中的一些对象也同样如此。他经常举的例子是父母。父母首先是给了你生命。当一个人他缺乏一种人文意识,缺乏一种道德意识的时候,父母在他看来也成为了伦理对象。因为人具有一种伦理观念以后,认为外界离不开人。另外一个是对人行为的制约。从外在的天理到致良知是一种转换,心学转换出来跟以往不同的观念,是内在的体现和创造的精神。这种创新在王阳明那并不是完全走向自我为中心,主观独断,并不是完全相对立的。王阳明提出了良知,重要特点是心即理。对王阳明来说,既涉及做什么,也和如何做相联系。做什么就涉及不同理论中具体行为的展开,良知不仅对我们的选择,而且对我们如何做的方式有影响。关系到如何把它所接受、所理解的普遍规范和多样性结合起来。
27、王慧兰老师本次与大家分享交流的主题是“心有禅灯,独见独知”。托尔斯泰说:“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应该对它有任何要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与上帝的秘密强行让别人了解?人如果不在“独知”的地方用力,而只是在言行表露于外的时候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
28、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本质就在于如何解决我与我的关系。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恶。最痛苦不是周遭环境给你的苦难,而是你与与你自己周旋。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亦是圣人。当你的良知觉醒,发现自己是“圣人”,你就与你达到了和谐。
29、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30、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1、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
32、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33、近年来,在宾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教育战线全体同志们的努力下,宾阳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控辍保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了有效措施和政策保障,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阳明文化传承和学习活动,特别是宾阳中学的阳明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全县教育系统搭建了阳明思想的传播平台,全县的教学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正确运用阳明文化的智慧来助推教育工作向更高品质发展?如何将宾阳创建为“广西教育强县”?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阳明思想来着力开展。
34、“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35、中庸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3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37、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38、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绝对见不到早上起来要饭的乞丐,如果他能早起他就不会做乞丐了。
39、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40、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41、 王阳明,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中国文化的里程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42、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43、从此阳明心学正式诞生,王阳明的人生也开始翻身逆袭,绝地重生,屡创奇迹。王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微言大义,真传一句话的典型代表。他的核心思想就三句话:
44、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
45、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听从你的那个“本”。你需要听从你内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断和取舍各种各样的价值。
46、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47、他以向死而生的精神苦苦思索,终于觉醒悟道,他发现了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惊天秘密,这就是龙场悟道。
48、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49、编后语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王阳明的心学亦是如此。王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而宋明理学又是儒学的分支(心性儒学),所以我们先从创立儒家学派孔子说起,接着说儒学到了两汉分化为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到了两宋,儒学又分化出宋学,宋学又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中后期,王阳明发展心学。这期漫画中关于王学的时序,是参考王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编著、江右王门罗洪先考订的《王文成公年谱》,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诚惶诚恐,生怕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所以通篇下来,只是蜻蜓点水,有些地方甚至故意取巧(如菜刀这段,并不准确)。本文关于王学的理论部分,主要参考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薛侃、陆澄等人编纂的《传习录》。《传习录》或为王阳明亲笔书信,或经王阳明审阅,或接近其本旨。书中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王学四诀”等重要观点都有精微的讲述和辨析。 其次是参考《大学问》,王阳明56岁之际征思田,路过南昌时的讲学稿。在该书中,王阳明借《大学》之工夫,来演绎王学之法门,对于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亲民、格、致、诚、正等均有评述。今人的著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对王学有所涉及,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兼具义理与考辨,对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对知行合一的内容、宗旨和工夫,良知与致良知,都有精到的讲解和辨析,对《王文成公年谱》也有详细的考证,可以说是近年来谈王阳明心学最好的著作。左东岭先生《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有明一代士人心态变化的角度来看王学的意义,无论是方孝孺,还是于谦,将自身存在的意义始终紧紧地与朝廷联系在一起,直到王阳明的人生实践和心学理论才指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既不是朝廷的褒奖或贬斥,也不是先圣的经书与格言,更不是世俗的诋毁与赞誉,这个标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因为漫画的前面部分梳理儒学的分化,所以也参考了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的《经学史讲义》,以及周予同先生的《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书讲述了经学史中经今文学、经古文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王学遥接孟子,近承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若要从思想脉络理出阳明思想的源头,那么陆九渊也无法绕开。徐梵澄先生的《陆王学述》对陆九渊的学术、朱陆论争以及陆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点评。再就是南宋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王朝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钱穆先生的论著《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在对王学进行了纲要式介绍的同时,也梳理了王学与朱子之学之间的内在继承与发展。这两本可以一起读。所谓继往开来,任何一个学派,宗师死后的派别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何况王学本身包含着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一是王阳明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面不同,这些侧面都可能被片面发展;二是王学的理论形式并不严格,容易被弟子误解;三是门人资性各异,所得受用也就不一致。这些决定了王学必然会分化。关于王学的分化流变,可以读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牟宗三先生的《王学的分化与发展》(《新亚学术年刊》1972年9月)。黄宗羲按地域把王门区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以及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至于泰州王学则另立学案。这种划分无法充分显示出王门分化的条理,不过师承脉络很清晰。冈田武彦将王门分为现成派、修证派、归寂派三大派,其把王畿和王艮同归现成派,并不恰当。而牟宗三分为浙中派、泰州派、江右派,其所失在于沿用地域划分,浙中学者尚多,各有宗旨,很难笼统地称为一派。王门的分化,从总体上来看,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保守阳明正传,一种是强调阳明的某一方面又不越王学藩篱,一种是向异端发展。被黄宗羲置于另册的泰州王学,就是异端派。泰州王学以王艮为代表,以良知为当下圆成,不思不学,直心任意,率性而为,其流至于“非复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该流派侧重的“满街都是圣人”、“废五伦仅存朋友一伦”,对近世影响深远。清末民初,谭嗣同在《仁学》就主张用朋友这一伦来改造其它四伦,孙中山也用朋友一伦来构建他的革命伦理。无论是清末的革命同志,还是后来的阶级兄弟,都是从泰州王学的“存朋友一论”这个逻辑中演化过来的。然而,朋友一伦的过度张扬,侵占了其它四伦的空间,导致在那十年之间产生了一些人伦悲剧。
50、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51、为什么阳明心学的这三句话可以让你创造自己的财富?
52、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5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54、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阳明文化活动,如:《阳明文化》校本选修课、《阳明训》等大型集体歌舞、阳明文化作文或演讲比赛、阳明文化书画展等。有条件的学校,统筹好原有的校园景观,适当融入阳明文化元素,进行“阳明文化”思想内涵的物化建设,并充分运用宾阳现存的阳明文化古迹作为阳明文化的研学基地及传播平台。通过以上措施,对师生进行渐进式的、持续性的思想及环境熏陶,以此促进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推进阳明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升。
55、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56、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57、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58、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59、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60、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正所谓“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传习录》)。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此,王阳明说:“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