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82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1、其实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有自己的“顿悟”时刻,也就是他们突然明白了很多的人生道理,有时候这些道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多的变化,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例如,当你上学时,你意识到,如果你学习好,一切都会好起来。
2、严复说他:“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3、王华的想法就是绝大部分读书人的想法,没几个人会觉得能称为虚无缥缈的圣贤。实实在在的地位和利益,不比虚无缥缈的圣人头衔实用得多。
4、王华果然带着儿子出居庸关、山海关,到塞外好好转了一圈。(王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5、从朝鲜到日本,又从日本到欧洲,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领略过了孔子思想的魅力。
6、历史上许多名人年少时都有宏伟的志向,在这方面王阳明也不例外。王阳明11岁时,他的父亲王华在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留京就职。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便带着他远赴北京和父亲团聚。在赴京的途中,王天叙的朋友邀请他们在当地金山寺游玩,并提议以金山寺为题作诗。王阳明特别有诗才,片刻间就写出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都夸赞王阳明有超人的才华,而他却对此不屑一顾,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7、 那么,王阳明心中的“狂者”是什么样的呢?照他的讲法,狂者志存高远,以古圣先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从不被世俗的纷扰尘嚣所累,犹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境界。那么,狂者相比圣人如何呢?王阳明以为,狂者“一克念即圣人矣”。即是说,需要再加以克念之功,狂者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如果不做这实践的功夫,那么就容易“阔略事情”。
8、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9、还记得那位奉旨督造王越陵墓,视威宁伯为偶像的新科进士王守仁吗?
10、看到这里也许你觉得可笑,做圣贤能当饭吃,有什么用,而且做圣贤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中国泱泱华夏历史,被称为圣贤的无非就孔孟之流也,千年难处一圣贤,王阳明敢出此言,真是无知者无畏吗?
11、鬼谷子的命题是捭阖人心,纵横天下,作为权谋学的鼻祖,鬼谷子和荀子一样看到了人性本恶的特点,简而言之,鬼谷子看到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个特征,加以利用,也就是“用私欲成天理”。前面我们说了鬼谷子思维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那么会不会消化不良呢?答不会,因为鬼谷子看的是人,其次才是学说。每一个学说都是在人的基础上建立的,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每个人的私欲不同,所以如果说是融合,不如说是利用。比如儒家的一些人好名声,轻财货,法家的一些人好财货,轻交情等等,鬼谷子在用在扩大他们的私欲,而利用他们,而鬼谷子自己本人则是一个格尽私欲之人,就像棋手一般是一个理性人,输赢才是关键。
12、大家爱比较,不是信谁,读谁的,跟随谁,而是为做比较。
13、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14、民族的便是世界的,现在的孔子文化及思想不仅是中国推崇的,更是世界的。
15、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16、作为一代大师,他的心学和行为影响了明朝一代人,甚至流传到中国周边几个国家,尤其在日本,受到阳明心学影响极为深重。日本将领东乡平八郎,甚至在自己的胸前挂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句话“一生伏首拜阳明”。
17、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18、王华当然不知道,此行的目的恰好相反,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已种下了一颗经略四方的种子。
19、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在朋友之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也得到了贵州官场和军事长官的认可。他重新诠释了朱熹和陆九渊在理学和心学中关于知行的解释,两人都认为是先知后行,先寻天理,然后实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两者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的顺序,因为每个人心中早就存在天理,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寻找,而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心中的天理正确与否。
20、他首先做详细调研,包括山川地理、道路险夷、风俗善恶、据点分布、兵力来源、军饷筹措等,通过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速战会剿等决策,同时认识到许多山民并非真心为匪,而是有不得已之处,所以又辅以十家牌法、攻心术和战略欺骗,对土匪加以分化瓦解。朝廷几十年平定不了的盗寇、匪患,被王阳明在短时间内平定了。
21、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从政之路类似于修行。仁人志士们在从政这条修行之路,国家政治这个平台上燃烧他们的生命和智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希冀通过奉献以达成自己的信仰。
22、当然他的老师被他突然的提问下了一跳,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目标。
23、 “如今于凡忿懥(fènzhì)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24、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极致,利用自己“经略四方”的才能,把攻心放在第一位,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他高度重视情报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军事力量,增加官兵的训练强度和军事能力提升,科学利用装备的先进性提高战斗力,使用最合理的计谋兵法谋取战略上的制高点,在他的一系列的科学部署下,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横扫了詹师富、陈曰能、谢志山、池仲容等这些大土匪,彻底的解决了江西的匪患,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不重形式重实质,广泛发动心里战,他用兵如神,被称为天人。在剿匪过程中,他不断的用实战来检验自己的心学,还经常和弟子们探讨,并写下了心学的入门书《大学问》。
25、仔细看看这段史料,第第三项功绩, “圣人”简直就是明代版的“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
26、曾国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平定太平天国之乱,让华夏百姓减少战争的痛苦,这是一件大功。曾国藩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儒家传统,并对国家有大功,而他本人更是坚持道德品行,严格遵守圣人之德,造福百姓,立德方面也算大有成就。并且他的《曾国藩家书》也受到世人的追捧,曾国藩的一言一行也极具智慧。
27、16世纪的西方社会,总体表现为:封建势力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以及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8、这次出游让王守仁见识到了塞外风光,还让他接触到了真正的骑射。最擅长这门功夫的,自然是各个少数民族部落,也就是士大夫们口中的“蛮夷”。
29、禅宗渊脉之二:禅宗在中国立宗及其基本的渊脉
30、后来因为政治原因,王先生被贬到龙场做了驿丞,面对这穷山恶水他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并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于是在了解了一系列的人的善恶忠良,与普通百姓和穷凶极恶之徒的充分接触后某一天的晚上他在自己的石棺中顿悟了。也就是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心学思想理论,至此,心学大成。
31、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镇海楼款待他们。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
32、而实际上王阳明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下马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上马就可征战沙场,建立不世之功。其江西剿匪,平叛宁王之乱,更被传为美谈。
33、有了以上两个条件,最后才是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这点上,就算你后天再怎么苦练,也极少能超过那些生来就生活在马背上的草原居民。
34、特别是他曾经的三个小故事可是说出了心学的至高境界,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第一个小故事。
35、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记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成圣的方法和路径,怎么去实现它呢?需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本事,而这正是王阳明需要掌握的本领。从此以后,王阳明开始认真的学习和钻研军事知识,苦练骑术,遍览兵书,不断的组织战术模拟和军事对抗,练就了经略四方的本领。可惜的是,当时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他励精图治、体谅民情、政治清明、边境稳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年轻的王阳明经略四方的本领无用武之地。
36、修己安人,去私欲而致良知,循天理而顺人情 (韩诗中的现量人生)
37、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38、公元一世纪开始,孔子文化就走出了国门,漂洋过海。
39、王守仁真的错了吗?孔子、孟子非但不是举人,连个生员都不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圣贤。
40、回家后王守仁果然消停了一阵,但他并非如父亲所想的那样一直发奋下去。不久后的一天,他找到王华,一脸诚恳地说道:我想通了,带兵打仗不是现在该想的,我有了新的志向。
41、在王守仁的时代,大家只是把这些话当成空泛的大道理。尽管在科举考试时,大家都会如此回答,但在实际生活中,没人觉得会有这种可能性。
42、曾国藩的一生为祖国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存在加快了我国进入现代化的步伐,为之后中国的独立与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即便曾国藩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他还是没能获得“圣人”的称号,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在思想上有着重大突破。在儒家思想的大框架下,曾国藩并没有做出创新,也没有在人群中产生太大的影响。
43、自古以来,圣人们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道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他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对于人的强大作用不可小觑。
44、在王华那个时代,读书的目的与今天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
45、王阳明当时出任兵部主事,看到刘瑾这般行为更是怒发冲冠。于是他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死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些官员进行辩护,希望能够释放他们。而正德皇帝看后,只觉得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交给了刘瑾来处理。刘瑾一看这些人居然想和他对着干,不由得怨恨起了王阳明等人。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46、但诸养和忘了,他是国家公务员,每天要去衙门里上班的,王阳明那时还是个布衣,没有工作。等到诸养和出门上班后,王阳明该怎么办呢?
47、更有甚者,西方的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还受到孔子思想的启发。
48、江西的匪患十分的猖獗,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占山掠府,杀官害民,匪兵十数万,气焰十分的嚣张。朝廷大军往往是按起葫芦浮起瓢,剿匪效果甚是轻微。王阳明初到江西剿匪时,就被大土匪詹师富狠狠的上了一课,差点被活捉。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特长在运筹帷幄之中,而不在拼杀疆场之上。
49、遮用显体话白云—中江刘洙源《佛法要领》析(下)
50、这是种人性,比较电影票房,决定看哪部电影。电影最终去看了,对于圣贤只比较而已。阳明先生意识比较来比较去的危害;被问到这个问题,提出“以精金喻圣”的类似的说法,堵住口和好奇心,不要为圣贤争斤夺两,要踏实行动。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像金子一样,
51、王华的想法反应的是当时科举的现状。自科举成为的唯一通道后,也出现过不少心怀天下、拥有高尚理想的人,比如范仲淹、于谦等等。但更普遍的事实是,科举成为了职业的敲门砖和上升通道。
52、我们也只是领略其皮毛,真正能领会其内涵,非得通读其所存书籍才能领略其真谛。
53、对于王阳明而言,能够为如此杰出的王越做些事,实在让他兴奋不已。一向不走寻常路的王阳明,这次破天荒地勤勉起来,每天骑着高头大马巡视工地,将从前的调皮打闹尽数收起。
54、孔子就不必说了,他编制诗书礼乐易春秋,开创儒学,举办私学,他的行为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铭记于心,而他的《论语》集中地表现了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这也是孔子极为注重教育的体现。而“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最能诠释为何孔子会被奉为圣人。
55、讲阳明心学,首先要有一个角度,我们取什么角度呢?纵观古今中外,当代的学术潮流可以说是沧海横流,万舸齐发……!你从哪里去读呢?从哪里去遊过智慧的海洋?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当代文明中,每一颗生命都如雾都孤儿一般渺小,知识的大浪如惊涛拍岸一般,卷起千堆雪,你真的承受不起啊。“云计算”三个字就概括了信息的无限,怎么办?我们要取一个中和的、相对简单的角度,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共同提倡的“共生慧”。
56、鬼谷子的思想虽主要以游说为主,但其实是权谋谋略学,修辞学的著作,其弟子中苏秦张仪为纵横家,孙膑庞涓为兵家,在战国,纵横家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有人说鬼谷子是道家之学,其实鬼谷子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的思想,以纵横捭阖为学派思想核心,为出世入世之学。鬼谷子思想并非只能用于游说,其弟子孙膑也是兵家的翘楚。
57、圣人为圣人,是因为成色足,纯度高。普通人可以成为圣人,内心的纯度够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到纯方是圣,金到足方是精。”
58、他,曾经放荡不羁,天性叛逆,却成为一代圣贤,他,曾经泛滥词章,错会圣人之意,却功成名就,他,不拘一格,立德立言立功,对于这么一个曾经的浪荡子弟,却最终能流传千古,开山立宗,成为一代圣人,致良知,行知合格物致知,心即理也,影响无数华夏儿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他是王阳明。
59、王阳明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很多深刻命题,在中山大学教授陈立胜看来,“致良知”是阳明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浓缩了阳明思想的精髓。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承办的“阳明学系列公开课”上,陈立胜详细阐释了阳明思想中“致良知”的内涵以及“致良知”的路径。良知是是非之心、羞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三位一体,良知是每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致”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不让良知受到任何的遮蔽。致良知,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致良知就在日用伦常中、人情事变上,需要在事上去磨炼。
60、王阳明考虑许久,觉得还是围魏救赵的方法能够有着奇效。于是,他率兵直接前去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样一来,可实在是给宁王出了个难题。宁王首尾无法兼顾,为了大局起见,他还是选择了带领大军会援南昌,彼此双方在鄱阳湖上进行了大战。
61、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62、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63、《中庸》的真精神之二:中庸真精神的四个领域,第一中,第二和,第三诚,第四慎独
64、偏偏按照南昌当地婚俗,成婚后女婿要在岳父家中居住半年,诸养和唯恐王阳明再玩什么花样,提前一封家书送去状元府邸,将王阳明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的父亲王华。
65、天不生阳明,如万古长夜。王阳明心学,一回万古之光明。
66、王守仁不光在学术上极牛,在军事上也是极有建树,《明史》对其极力夸赞到什么程度,它用了这么一句话:“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年明朝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集精兵十万造反,王守仁凭借仓促组建的平叛军,凭借乱心之术,避实击虚,最终在鄱阳湖激战三天,宁王兵败被俘,而此乱前后历时35天!至于其他的剿匪平叛战绩,更是数不胜数。王守仁用兵之中融汇心学,可以说是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67、而带上王阳明这四个人组成的“四圣人”说法到了清朝才出现。而在之前,还有几个也有资格儒家圣人,比如让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比如一直都是儒家异端到了清朝才算“平反”的荀子。王阳明能从清朝开始与孔孟朱并列,已经算侥幸,他的成绩影响并不比董、荀高出多少。
68、王越当场急得哭了起来,监考老师看他可怜,又给了他一张空白卷子。王越居然在剩余的考试时间内,奇迹般地将第二份卷子答完了,而且还高中进士。
69、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与友人及弟子论学的过程中,王阳明非常强调实践之功。明武宗正德五年年末,王阳明与黄绾等人于京师切磋论学。王阳明指出,如果想要成为圣人,就必须要廓清心体上的斑驳尘垢。那么,如何廓清呢?王阳明认为,就是要在道德践履的过程中破除自己的私意气习。王阳明指出,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但仍应该像古人那般“至万死而乐为”。如果好易恶难,惰于实践,那么极易走入禅、释之路。
70、其实在古代,圣人的标准是根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也是文化界的共识,那就是圣人必须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说,圣人必须品德高尚,世人皆认同;立下不朽之功,创千秋大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个人学术理论。
71、按说这个时候王阳明吃了那么多的苦,心学也该诞生了。可是,这么关键的时刻,王明阳掉链子了,而且栽的还不轻。他卷入了以刘健、谢迁为首的朝廷大臣集团和以刘瑾等“八虎”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之中,这趟浑水威力太大了,好多明智的大臣都选择了回避,可王阳明则不然,他还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毅然决然的冲进了这个漩涡里。当然,结局早已经注定,王阳明被罢职免官,廷仗下诏狱。戚惨牢狱生涯,使王阳明认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他觉得这辈子不会重见天日了。
72、王华不怒反笑:当圣贤?你连个举人都不是,还想当圣贤?
73、修养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处世和处事的能力。
74、四十七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十数年的民变匪患。
75、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王家世代有人为官,家境富裕。父亲王华更是在成化十七年高中状元,还与当朝阁老谢迁是同乡好友。
76、而另一个一个是执着于官场钻营和家族兴衰的俗人,曾国藩的学生,要么是要钻他的营,走他的派系,要么是佩服他现实生活的成就,纯粹思想上有谁去追寻曾国藩呢?追寻他的什么思想呢?
77、首先,我们确定这个四圣人指的是儒家四圣人,即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78、钱穆谈到:“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79、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80、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81、在明朝那个慌乱动荡的官场当中,王阳明能够守住自己的底线,并随着自己的心境而动,贯彻自己的理念,教导世人与自己内心的圣贤对话,知行合就能成为圣人,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