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原文翻译(93句精选句子)

2023-09-29 11:14:28

牡丹亭原文翻译

1、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国学派的文化翻译理论大有关系,而中国学派的译论又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前面提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或矛盾论,因为从心所欲的目的是求“美”,不逾矩的目的是求“真”。求真与求美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所以说这是文学翻译的矛盾论,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就解决了文学翻译的主要问题,所以说这是翻译的本体论。

2、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3、由于其性别意识和作者意识,钱宜成为作品中陈同实现自我的关键。作品改编了《三妇本》夫妇同梦的传奇经历,把吴人和钱宜梦见的对象由杜丽娘改为陈同,从而引出吴人为陈同的牌位题主的情节。这一情节帮助陈同的亡灵摆脱了游魂身份,使之“最终且完全地回归为(吴)人的结发之妻”,“回归社会、家族和宇宙中的合法地位”。在这一改编中,钱宜无疑是陈同实现其个人情感救赎的媒介。同样,钱宜也是陈同获得作者身份的媒介。由于钱宜的努力,《三妇本》才得以刊行,陈同的作者身份才为世人知晓;用陈同游魂的话来说,“直到(来世与吴人团圆)之前,我将为他存在于我的作品之中”(See273)。显然,钱宜的性别意识和作者意识不仅帮助陈同获得了家庭和社会身份,而且还使之像林以宁/毛媞一样,在写作之中找到了一条在生儿育女之外实践自我、获得尊严的途径。

4、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5、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6、河东旧族:柳姓,原是河东郡的望族、大姓。↩(牡丹亭原文翻译)。

7、cananyhouseholdclaimundyingjoy?

8、作品中陈同的故事既含有基于《三妇本》内容的改编和虚构,又增加了根据历史语境和文献虚构的陈氏家族的生活场景。作品依据钱宜在吴人序言的眉批——“陈姊与姑同名,故称同,字次令”(汤显祖,梦园藏板3)——描写了陈同父亲为了避讳其未来婆婆的名字而为其改名的场景,但陈同的闺名“陈牡丹”显然是根据《牡丹亭》书名虚构而成的。与此不同,作品中陈氏家族在扬州十日期间的遭遇完全是基于历史语境和文献的虚构。借助于这一虚构内容,作品把陈同的故事向前拓展到其祖母和母亲这两位女性诗人身上,用她们代表明末那些走出闺阁,成为艺术家、书法家、老师、编辑、诗人的女性,以此说明明末乱局给女性带来的解放和自由。同时,作品还以这两位女性为例想象了明末清初巨变之中女性面临的两种可能选择:一是像陈同的母亲那样回归传统,由“为情支配”的诗人转变为传统女性价值观的守望者(See5);二是像陈同的祖母那样成为具有明显反抗意识的女性。陈同的祖母因为命丧扬州十日而怨恨陈家男性,认为陈家“那些有价值且值得尊敬的人都是女人”(See138)。为此,其亡灵诅咒陈家,使得陈家在陈同这一辈没有男丁。由于这一原因,作品中的陈同没有兄弟,作品不得不对陈同评点的《牡丹亭》版本作虚构处理,把《三妇本》中陈同所说的她“从嫂氏赵家”得到的“玉茗堂定本”(汤显祖145)改为其“未婚夫的嫂子”赠送的“汤显祖自印”的“两卷本《牡丹亭》”(See74)。再者,作品还借陈氏家族的故事把陈同虚构为为情而亡的《牡丹亭》读者和女性作者。作品描写了扬州十日之后陈家幸存者在西湖边上“写诗、弈棋、品茶、焚香、编剧”的归隐生活(See23),并着重描写陈家归隐生活中与《牡丹亭》相关的内容。作品中,陈同的父亲不仅信奉“生活模仿艺术”(See24),而且还以《牡丹亭》及其读者冯小青的故事教育陈同;陈同先后收藏了十二个版本的《牡丹亭》;吴人的嫂子把新版《牡丹亭》送给陈同;陈同的父亲甚至还为其十六岁生日而聘请戏班,一连三晚在陈家花园里演出《牡丹亭》折子戏,并从中引出陈同在演出期间私会吴人并最终为情而亡等诸多情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构情节大多是基于中国文化、历史语境和文献资料的想象。其中,陈氏家族扬州十日期间的遭遇参考了刘三秀的故事和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陈同父亲的形象几乎是《牡丹亭》杜太守形象的翻版;陈同母亲的形象之中则既有《牡丹亭》太守夫人的影子,又部分地化用了会稽女子《题壁诗》的内容;陈同使女杨沦为扬州瘦马、一再被转卖的情节又不无何桂枝《悲命诗》的影子。更重要的是,作品在陈同的故事中设置了诸多类似杜丽娘故事的关目。尤其是,作品仿照杜丽娘牌位失题主的情节,把陈同刻画成灵魂没有归宿的游魂,借此引出了她在望乡台上与俞娘、冯小青、商小玲、金凤钿等女性亡灵之间交往的情节,从而既把陈同置于为情而亡的《牡丹亭》女性读者之列,又为作品通过其游魂的视角讲述谈则和钱宜的故事提供了方便。

9、另有一说认为汤显祖死后留下的手稿,除了一篇关于宋代的故事之外,其余全被他儿子毁坏,但即使是这篇文字也已佚失。《金瓶梅》的译者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Roy)更是大胆地推测并试图证明汤显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但其所撰文章论据不充分,观点难以使人信服,更何况这部小说的风格和反映的思想与汤显祖本人相去甚远。但退一步来说,如若这真是汤显祖所作,那么他的文学成就将再添光彩和殊荣,而明代正史中也不能仅仅记载他那坎坷的仕途经历。

10、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11、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拓展资料赏析

12、值得注意的是,《牡丹之恋》在文献资料的使用上比较灵活,有些直接引自英文文献中的译文,有些化用了英译中国古诗文,还有的间接改编自英文文献对古代诗文的解释。例如,陈同的话——“有位智者说,‘诗穷然后工’。著名女诗人顾若璞评论这一说法时回应说,‘于是学士大夫镂肌锲骨,皓首穷年,设为幽忧之辞’”(See82)——几乎直接引自雷迈伦的著作(Robertson80)(注:雷迈伦的话又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收录的顾若璞为钱凤纶《古香楼集》所作的序:“自欧阳子有言,诗穷然后工,于是学士大夫镂肌锲骨,皓首穷年,设为幽忧之辞”(胡文楷825),其中欧阳修的话又出自《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1092-1093)。)。吴人的倡和诗、《灵妃赋》以及陈同母亲的题壁诗则综合化用了《彤管》收录的沈宜修、叶小鸾、冯小青、王端淑等人的诗文。其中,陈同母亲题壁诗的第3行——“但愿我的血泪染红梅花朵朵”——虽然表面上化用了冯小青《无题·二》的内容,实际上却间接改编自伊维德和管佩达对该诗的解释:“诗人在第二首《绝句》中声称,她流的血泪已经足以把西湖边上林逋处士家的每一朵白色梅花染成深红色”(IdemaandGrant510)。总体上看,由于作品参考的都是英文学术文献,所以无论是对这些文献的直接引用和化用,还是基于研究者观点的改编,大致都达到了忠实于事实和历史文献的目的。(牡丹亭原文翻译)。

13、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14、pavilioninemeraldshadeagainstthesunsetglow

15、译论|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16、  Whatoflovecanaloversay?

17、Whereisthe“pleasantdayandprettynight”?

18、论文关键词显示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其量化值越高,越能凸显研究者对其较高的关注度。表3所示26个高频关键词初步揭示了目前我国《牡丹亭》英译研究的热点领域。

19、《牡丹亭》英译至今已有将近100年历史,汉学家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介绍传播,目前《牡丹亭》全译本、节译本及改译本约有23种。国内部分研究者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描述,以期了解《牡丹亭》翻译研究的最新动态,给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参照。如曹迎春、叶张煌追溯《牡丹亭》剧本在海外的翻译情况及其在舞台上演出引起的反响,客观展示了《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译介情况。(曹迎春,叶张煌,2011)文军、李培甲对2011年之前的《牡丹亭》英译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从翻译策略、唱词研究、文化传播、对比研究等七个方面论述其研究现状,并提出建设《牡丹亭》英汉对比语料库,运用美学、戏剧学、音乐学相关理论开展深入的系统性研究等建议。(文军,李培甲,2011)向鹏、陈凤、何树林通过回顾《牡丹亭》英译历程,分析其研究现状,呼吁翻译界更多学者关注《牡丹亭》翻译研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向鹏,陈凤,何树林,2012)高璐夷梳理了《牡丹亭》海外传播历史,总结其传播特点和效果,进而反思如何让中国优秀戏曲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高璐夷,2016)

20、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翻译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21、这是本出生角的上场诗。上场诗可以用前人的诗或词,也可以由剧作家自己撰写。剧作家引用前人的句子,有时也有加以改动的地方。↩

22、“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23、心苏体劬:身体很累心里却高兴。苏,原来是精神恢复的意思。↩

24、Streakingthedawn,close-curledatdusk,

25、译论|隋晓冰宋馨培:汉英翻译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索

26、赵佗王台:即越王台,在现在广州市北面越秀山上,相传为赵佗王所筑。赵佗王,详见第六出注↩

27、whoseesthemonlyonapaintedscreen.〔4〕

28、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29、《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

30、干货来了:BBC经典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China

31、(4)荐枕:荐枕席。宋玉《高唐赋》:“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李善注:“荐,进也,欲亲近于枕席,求亲昵之意也。”

32、最新的消息是,该剧将于1999年7月7日至25日在林肯艺术史心的拉瓜地亚剧院音乐厅(LaGuardiaTheaterConcertHall)上演三场,由在美的华人演出。〔6〕西方评论说,这次演出将成为一个任何人终生难忘的事件(Festival99’sproductionofthecompleteThePeonyPavilionwillbeaonce-in-a-lifetimeevent)。演出效果如何在笔者现在写作本文的时候还无法预计,只能留待日后继续追踪。

33、天禄:《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酒者天之美禄。”↩

34、〔丑〕世间荣乐本逡巡(134),(李商隐)〔末〕谁睬髭须白似银?(曹唐)

35、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称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1583年(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1591年(万历十九年),因抗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后调浙江遂昌知县。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家,不再做官。

36、几个译本比较之下,白之译本的普及程度仍在英美两国处于绝对的压倒地位。其中诸多因素复杂,决不能笼统得出结论白之译文优于其他。事实上《牡丹亭》白译本翻译并非完美无缺,也曾被国内学者和其他汉学家撰文指出不当之处。因此白译本的经典化不代表《牡丹亭》后续翻译无需进行。但我们不能对目前国家推介效果不佳的现实视而不见,一意孤行,而应该重新考虑文学典籍乃至整个文学作品英译的工作方式和对外推介模式,客观、冷静地看待目前中国戏曲文学外译作品的传播现状。以下试分析这一译介个案成功的因素,并作出相应反思。

37、(满庭芳)〔外扮杜太守上〕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紫袍金带功业未全无。华发不堪回首意抽簪万里桥西还只怕君恩未许,五马欲踟蹰“一生名宦守南安,莫作寻常太守看。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流落巴蜀,年过五旬。想廿岁登科三年出守,清名惠政,播在人间。内有夫人甄氏,乃魏朝甄皇后嫡派此家峨眉山,见世出贤德。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看起自来淑女,无不知书。今日政有馀闲,不免请出夫人,商议此事。正是:“中郎学富单传女伯道官贫更少儿”

38、又如《闹简》中红娘责备莺莺的唱词:“你要会云雨闹中取静,却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熊英国译文是:

39、(尾声)说与你夫人爱女休禽犊馆明师茶饭须清楚(101)。你看俺治国齐家、也则是数卷书。

40、赴高唐:故事传说,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和美女交欢。临别时,美女说:她在巫山的南面,“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为她立庙,叫朝云。见宋玉《高唐赋》序。高唐、云雨、巫山、阳台、楚台,后来被用来指男女欢会。↩

41、译论|周红民:认知视域中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

42、在汤显祖仍然在世的那些年里,女真族渐渐取代蒙古诸部成为大明王朝的主要安全隐患。但这一支力量的真正兴起是在大约十年之后,随着1616年后金的建立和1618年攻占辽宁,女真政权的存在对明朝的安危构成严重威胁。大概又过了25年,满人(即女真人)举兵入关,与明朝内部起义相应和,最终占领北京。汤显祖也许是想到了明朝当时所处的形势,因而在《牡丹亭》中借用了12世纪同样是内忧外患的南宋作为故事背景。事实上,南宋政权受到的正是满族祖先的军事威胁。而久居南方的汤显祖是否带着一种超脱的心态来看待北方外族侵扰以及在《牡丹亭》中也多次提到的淮水边境告急呢?汤显祖以一种调侃不羁的笔调提及了当时的一些地域偏见,颇具地方特色,不乏启发性。

43、(净)咱号道姑,堪收稻谷。你是陈绝粮,漏不到你。

44、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45、这是否就是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戏剧的原因呢?是从未存在过,还是已在历史中销声匿迹?民间杂耍与舞台表演确确实实存在,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似乎要到10世纪才产生。这是受到印度梵剧的影响吗?这样说的前提还是以一种广义的方式来定义戏剧,即对话与多位演员的出现。若按照西方传统的定义方式——多个人物长时间的对话交谈,那么中国戏剧直到20世纪才在西方戏剧的影响下产生。人们将这种表演称为“话剧”,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的戏曲是被唱出来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中国戏曲称为“歌剧”呢?的确有人这样归类过,但是似乎难以自圆其说,细细想来,这也不无道理。因为西方传统中的“歌剧”属音乐范畴,作品的成功是作曲家的荣誉。而在古代中国,为戏曲作品署名的往往是写剧本的作家,相当于西方歌剧传统里的歌剧剧本作者(librettiste),而作曲家根本不受重视,甚至常常是匿名的,这主要是因为谱曲过程其实很少创新,大都是对已存在的曲调与调式的重新编排。另外,由于中国没有固定的音乐记谱法,所以历经岁月洗礼,乐曲消逝而文本仍在,后者有时甚至成为了文学经典。配有插图的精美戏曲刻本恰恰说明了这所谓的“中国歌剧”既是用来演出的,更是用来像小说一样阅读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以来流传至今。

46、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47、Whocanenjoy“contentmentanddelight”?

48、心似百花开未得,(曹松)托身须上万年枝。(韩偓)(55)

49、Our Prince summons his old fletcher!

50、南安太守杜宝,有个小姐,叫丽娘,喜欢踏青赏春。

51、译论|林嘉新李东杰: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

52、gildedpleasure-boatinwavesofmist:

53、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54、砍得蟾宫桂:折得月宫的桂枝,登第的代称。蟾宫,即月宫,相传月中有蟾蜍。↩

55、由此可见,白之的英译本确实为《牡丹亭》从中国走向世界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56、标目:传奇的第一回,照例说明:戏曲的创作缘起(如本回(蝶恋花);剧情梗概(如本回《汉宫春》)。原称《家门引子》。↩

57、  ThePeonyPavilionsseesherardentway.

58、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59、心似百花开未得,(曹松)托身须上万年枝。(韩偓)(55)

60、译论|于德英:翻译之喻的历史化:钱锺书的“人化”译文观

61、  Loveisasmysteriousasthesea.

62、写成于1587年的《紫钗记》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共有五十三出。相比于前一部作品,其故事结构已经比较完整,但与原型故事不同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分离不是因为丈夫背叛抛弃了霍小玉,而是由外界原因造成的。在《牡丹亭》中不存在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63、《牡丹亭》的第一个英译全译本是由西里尔•白之(CyrilBirch)于1980年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名誉教授(professoremeritus),现已退休。他除了翻译《牡丹亭》以外,还翻译了《中国神怪志异》(ChineseMythsandFantasies)、《明代故事选》(StoriesfromaMingCollection)、《中国明代戏剧选》(ScenesforMandarins)等作品,并且编辑了《中国文学选读》(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中国文学类型研究》(StudiesinChineseLiteraryGenres)等书籍。他有关《牡丹亭》的论文除了上面引文中提到的《或》和《结构》以外,至少还有比较文学的论文《与》〔2〕。

64、《牡丹亭》是汤显祖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必须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相信《牡丹亭》英译关注度会越来越高。

65、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

66、这些文献从宏观上展示了《牡丹亭》英译的历史和研究现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对我们把握《牡丹亭》翻译研究的总体情况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尤以文军老师在其论文后面提出的七点建议,给我们研究《牡丹亭》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67、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指杜宝派陈最良去招降李全,先说服他的妻子。明代,府学教官叫教授,这里是对生员的尊称。梨花枪,此指李全妻。李全妻曾对部下郑衍德等人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见《宋史》卷四七七《李全传》。↩

68、CRONE:Your majesty said to summon the old fletcher to

69、Andyouwantmetofindtimetotakeyourletter,busythoughIam.

70、合前:重复前一曲的末数句,即“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雏。”南曲同一曲牌连用两次以上,结尾相同的数句合唱词,叫合头,又为合或合前。↩

71、另一例双关在第二十出“闹殇”,杜丽娘死后,其父杜宝在妻子建议下打算将漏泽院作为祭田,此举引发了杜丽娘生前的私塾先生陈最良(人称陈绝粮)和尼姑庵里的石道姑之间的争夺。

72、—whereisthegarden“gaywithjoyouscries”?

73、OLD CRONE(enters,bearing a bundle of arrows):

74、Indrizzlingrainthesunraysswim.

75、《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76、跟白之的译本相比,张光前先生的译本最大的优点是在传达原著的意思方面更加准确,这是中国译者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的一个明显的强项。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光前先生的古文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他在翻译唱词和诗句的时候,多数场合使用了素体诗(blankverse)的格式,以抑扬格为基本节奏,偶尔也有顺其自然而押韵的地方。张光前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提及,“考汤氏之世,恰与莎翁同。莎翁以blankverse入剧,创一时之风气。”这一思路颇有独到之处。

77、译介学专题|宋炳辉: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

78、Aroundthewellsandwallsdesertedhereandthere.

79、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80、1999年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新版昆剧《牡丹亭》,作为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于1999年10月12日至17日首次公演,并于1999年11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再次上演。这次演出以汤显祖原著为依据,略作删改,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艺术框架,分上、中、下三本34出,演出时间约7个小时。我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分别担任三本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正如上海《新闻午报》所形容的:上本杜丽娘姣艳,柳梦梅俊秀;中本杜丽娘幽怨,柳梦梅英气;下本杜丽娘端庄,柳梦梅沉稳。看完演出以后,我也像导演郭小男那样,“对汤显祖及其传世名著《牡丹亭》,怀有宗教般虔诚的崇敬之情”。

81、《牡丹亭》对诸多戏曲作品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例如洪昇完成于1688年的《长生殿》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几乎没有戏曲专著不将《牡丹亭》奉为传世杰作的。焦循(1763—1820)在他的著作中曾记载,某一次江西抚州的官员借修缮玉茗堂之际,组织上演了《牡丹亭》全本,演出伴随着宴饮进行了整整两天。要知道,光是全本上演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具有历史性意义了。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作者像是出于对观众记忆力的体谅,在剧本多处安排了前情回顾或者是后文暗示,比如第第第四十四以及第五十五出等。难道汤显祖已经预料到《牡丹亭》只有一两出被反复上演(第九出当然是最受欢迎的)而全本演出几乎不可能的命运?个中缘由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一定会发现。总之,我们难道不可以说,这些前情与后文的提示因为剧本之长而显得十分必要吗?至少在从前,当上演的是不同剧目的折子戏时,这些提示就会派上很大用场。

82、对单一译本进行鉴赏评析,是翻译研究的一个常见主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牡丹亭》译本进行剖析。如张玲借鉴副文本理论研究方法,以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为例,审视副文本因素与翻译活动、译作面貌和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张玲,2014)张翠进、秦国丽从翻译伦理学出发,评析《牡丹亭》译本,认为翻译伦理五大伦理模式中的规范可以作为衡量翻译作品优劣的一个标准,也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译者的翻译行为。(张翠进,秦国丽,2015)

83、These grace and favor fields will grease and flavor my diet!

84、门前梅柳烂春晖,(张窈窕)见君王觉后疑。(王昌龄)

85、Alonelyfisherman,behold!

86、悬梁:汉代孙敬,闭户读书,怕睡去,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挂在梁上。一瞌睡,就被绳子拉醒。见《楚国先贤传》。凿壁、悬梁,都是说勤学苦读。↩

87、译论|夏登山:对古代翻译史上“翻”、“译”之别的再思考

88、(Imustdiscussstrategywithmywife,myoldlecher)

89、《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90、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成为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

91、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92、念老夫诗句男儿:同书卷九《遗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育得老夫诗。”杜甫的小子宗武小名骥子。↩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陶渊明的诗300首(3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