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59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1、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3、 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4、(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5、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6、身体虚弱多病的王阳明,经过这次战争的劳心劳累,加上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嘉靖七年十月,时已57岁的王阳明病情开始恶化,便上疏请告。未等到朝廷的批复,预感生命不多的王阳明就匆匆抱病启程,离开南宁,踏上归乡回家之路。经过广州增城时,王阳明顺道拜访挚友湛若水。可惜,湛若水不在家,随即告辞,并留下了生平最后的两首诗:“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適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书泉翁壁》)诗中,王阳明感慨人生得一知音之难,表达了对挚友的深深敬意。就在生命的尽头,他依然不忘用生命践行的“良知”,不悔当初追求“成圣之道”的初心。
7、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8、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9、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10、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11、为了实践心中良知,王阳明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他说:“我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12、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3、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4、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15、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16、也许有人要说,我要做圣人这么牛逼的职业,光是不睡懒觉不看苍老师就行了?心学也太没内涵了吧。不妨去看看阳明信徒曾国藩老师,曾老师多看一眼美女,随便违心夸了别人几句,都要在日记里反省半天。
17、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18、居住在龙岗山“阳明小洞天”的王阳明,面对苗獠无知,因俗化导,与当地土人相处融洽,远近的年轻人纷纷赶来向他问学。当地土人同情他穴居潮湿,帮其伐木筑房,不月而成。王阳明名其居“何陋轩”,名其亭“君子亭”,名其堂“龙冈书院”,还赋诗《龙冈新构》,以庆新居:“谪居聊假息,荒秽也须治。凿山献薙林条,小构自成趣。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轮奂非致美,毋令易倾敝”、“营茅乘田隙,洽旬始苟完。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莫撷林间萝,蒙笼覆云轩。素缺农圃学,因兹得深论。毋为轻稼穑,吾道固斯存。”表达了他逆境奋争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已渐摆脱被贬之初的忧郁苦闷,在悟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升华。之后,王阳明开始在讲学,并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来到贵州书院讲学近一年,传播“知行合一”学说。《明史》认为,他的这一讲学达到了“贵州士始知学”的境界。
19、“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20、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21、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22、 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23、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24、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25、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26、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27、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28、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29、 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30、阳明龙场悟道后,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修建了著名的龙冈书院,贵州第一个书院。这个偏僻贫瘠的蛮荒之地,居住的多是少数名族,少数中原人又都是亡命之徒,在这里建书院,谁会来听呢?然而,阳明先生此时的境界已经是无所忧惧、勇往直前,况且他的课讲得非常生动,少数民族居民也听得津津有味,被他深深触动。有一次为来他家偷盗的盗贼讲学讲了一夜,讲得小偷洗心革面。果然,书院建成没不久,他的名声就不胫而走,甚至有学生不远千里从中原赶到龙场来跟随他,成为当地一大盛况。
31、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32、王阳明曾说:“不求日增,只求日减。”其实,他的这个观点和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殊途同归。这两位圣贤都认为,在做人的道路上,每日都应当减少内心的欲望,当人的贪欲一点点减少的时候,才会渐渐进入一种顺其自然的潇洒境地。
3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4、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35、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36、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7、 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38、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39、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4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1、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42、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43、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
44、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5、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46、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47、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48、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49、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50、(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51、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52、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53、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54、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55、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6、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57、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58、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