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视频(63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视频
1、“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2、王阳明考进士考了三次,年纪轻轻的他,就一直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对待这种生活的失意。王阳明出将入相,很少人知道原来他还是个带兵的良才,他先后平定江西盗贼、宁王叛乱、思恩和田舟的起义。(王阳明心学视频)。
3、中国通史|第51集:唐代宗教(音频、视频、文字)
4、基于王阳明心学体系之结构的全面把握,本课程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讲解、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或命题,并结合宋明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而予以细致讲解。授课人以其对王学的多年研究为基础,融入其研究的心得,对王阳明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了独特新见,对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王阳明心学视频)。
5、中国通史|第68集:西夏兴亡(音频、视频、文字)
6、(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7、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8、一梨润三秋!这样煮梨汤,止咳清肺火,不咳不喘一秋天!
9、有点像绕口令。我曾经也百思不得骑姐。这话要是放在日常伦理里面说得通。王阳明也举过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孝顺父母的行,那就说明他没有掌握孝顺父母的知。
10、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11、众生围绕着五蕴一直打转着,能脱出来照见真理的成圣成贤成佛。
12、(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3、电视剧《王阳明》从筹备历时近三年,剧本三易其稿,最后成稿的剧本重达5公斤,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可谓是“呕心沥血”、下了真功夫的。
14、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15、中国通史|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音频、视频、文字)
16、中国通史|第60集:东京梦华(音频、视频、文字)
17、中国通史|第13集:孔子(音频、视频、文字)
18、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19、(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20、央视纪录片|《藏着的武林》6集视频合集,建议收藏!
21、知行是一物。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达成,知行是一不是二。把知行分开讲是因为便于理解,其实知行不可分。
22、有朋友和王阳明一起山中漫步,指着山里的花花草草问:你说天底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些花树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个毛关系?
23、 王阳明的自念是向外格物,还是求之内心,是应付外界的直接挑战还是关注内心的主体性,他日夜在石窟中端坐,逐渐体验到内心的平静。经过长久的冥思苦想,一天晚上,正直中夜之时,仿佛梦寐中有人与他说话,王阳明在恍惚中呼喊狂欢,长久以来困扰的格物穷理问题终于被他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心即理。每一个人他都有一种内在的,不是受外面的影响,内在的一种同情感,内在的一种是非标准,内在的一种辞让,内在的一种羞恶。
24、前五识只负责收集信息,就象是情报人员,只收集情报,然后汇报就行了,其它的情报汇总、分析,以及最后的决策,和它们统统没有关系,这是“心”最浅的一个层面,但它们很重要,因为这些信息是基础,后面一系列的环节,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25、至于心外无物,这里的物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而是指有主体——人参与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爱人等等,这些事情离不开人的参与,也就离不开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山中花木自开自落,但如果离开了人的良知,它们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些客观事物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离开了人心、人的良知,事物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26、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隶属个人的人生修炼心法,并不能改变现代社会以资本为主导的商业大环境,更不能天真地运用到复杂多变的人性测量中。人性问题几乎是永恒的,只要有人在,只要人活着,就会有人性的善恶真假美丑之争。人类五千年文明过去了,这个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依然存在。时间都无法消灭消除,这还不能证明什么吗?
27、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节欲”在修行养生中极为重要!
28、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29、纪录片|Life生命-BBC经典纪录片(10集视频合集)
30、 三十一岁的王阳明请假归乡养病,筑室于阳明洞旁,他暂时放下程朱理学与家国天下,也无心欣赏千岩竞秀的自然风光,他打坐勤修,静坐冥想,苦苦思索,骑射兵学,虽是实用,终究无用武之地,佛老之学,虽可怡悦心智,如果要离世,祖母曾氏与父亲却又割舍不得。因此人的自我实现,不能以求仙访道,打坐参禅为借口,而舍弃人伦责任,而应以接受人类的普遍情感为前提。在离开阳明洞前,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归孔孟,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洞中所悟,隐然已非程朱理学的规矩,而要开始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31、当心平气和,空无所想,空无所空,无所空空。
3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3、 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建议宽恕言官,刘瑾大怒,将他投入诏狱,廷杖四十打的昏死过去,许久之后才复苏过来。虽然没被打死,但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通往贵州之路艰险万分,但这条贬谪之路也正是成就王阳明心学之路,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千辛万险,长途跋涉到达龙场。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之中,规模很小,只有驿丞一名,吏一名,刚到的时候连住所也没有,只好搭了个草棚居住,但这个草棚难以遮风挡雨,于是王阳明移居东峰一处洞穴,称之为阳明小洞天,阳明小洞天位于贵州修文县,城东的龙岗山上。他居夷处困,不为恶劣的环境打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乐观精神,他给自己筑了一石窟,日夜端居其中,冥想人生,要参透生死。
34、这个“理”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孟子所谓的“四心”,即恻隐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孔子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四心就是积善之心,顺着它去了别,去造作,就会把我们导向“余庆”,这个就是“理”。
35、但它们也是“心”,不过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心”的功能作用,经典里也把它们叫做“识”,五个合在一起,叫“前五识”,因为有些经典把“心”分为八个识,而眼、耳、鼻、舌、身、意识排在前五位,所以叫“前五识”。
36、 二十八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出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实习,当时,西北常有战事,又值星变,朝廷下诏求言。长期有着边塞情结的王阳明一直都在关注边境形势,于是王阳明上《陈言边务疏》,十多年的准备,令这次上疏极为切中事理,但是,王阳明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奏章如泥牛入海,渺无回音,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程朱理学,不但无法为大明王朝注入活力,反而使他更加僵化,虽然已届而立之年,王阳明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往日的价值观念正在坍缩,自己的思想与学问亦无从施展,他感到异常的苦闷与彷徨。
37、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38、正如南怀瑾老人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所有的圣人到最后,得出的道理肯定是一样的,这就象是爬山,你从这边,我从那边,刚开始方向会有不同,但只要我们坚持爬上山顶,就一定会相遇,这就叫“殊途同归”,阳明先生的心学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很多经验,而且还有诸多自身体验,所以非常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终身奉行。
39、“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0、中国通史|第69集:蒙古兴起(音频、视频、文字)
41、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43、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44、中国通史|第66集:金朝兴亡(音频、视频、文字)
45、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46、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47、在这三类分别中,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只有第一类,第七末那识有前两类,但第二类却不对外开放,只内对第八识开放,所以它的范围极窄,可以忽略不计,第六意识则三类俱全,这也就是说,它的了别能力是八个识中最强的。
48、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在贵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贵州人对他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在修文阳明洞,有彝族土司安国亨的题字,大书“阳明先生遗爱处”。这“遗爱”,是无限的爱,是永恒的爱,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
49、中国通史|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音频、视频、文字)
50、中国通史|第77集:永乐迁都(音频、视频、文字)
51、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52、中国通史|第52集:五代十国(音频、视频、文字)
53、中国通史|第67集:辽金文化(音频、视频、文字)
54、 从正德十二年二月到次年三月,王阳明先后指挥了漳南之役,横水通钢和沥头之役三次战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江西、福建等地的盗贼,他认识到欲治世,先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些盗寇与那些被残害的山民们,曾经是亲密的父老乡亲,或儿时的玩伴,为什么会从一夜之间从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变成穷凶极恶的盗贼。保甲法是原来这个明朝最早他对于基层的管理是里甲,里甲更重于赋税,保甲更重于治安,他用了这样的一种形式,把整个的基层社会管理起来了,然后又用这个乡约的形式,把人们的思想改变过来,就是灭心中贼更胜于灭山中贼,他这套思想,他能够贯彻到他的所有的施政的这个工作和活动中间去。
55、中国通史|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音频、视频、文字)
56、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57、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58、这五个“摄像头”我们通常称做感觉,虽然也是一种觉悟,但比较直观,主观因素尚未参与,所以显得较为粗率,经典里也称其谓“率尔心”。
59、真知就是行。没有行的知,不是真知。比如开车,不管你了解多少驾驶知识,如果不能上路把车平稳地开起来,那都不叫知道怎么开车。
60、中国通史|第63集:契丹兴起(音频、视频、文字)
61、纪录片|《成吉思汗-苍狼之决战野狐岭》5集视频合集
62、中国通史|第65集:完颜阿骨打(音频、视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