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75句精选句子)
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
1、《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144 高中生寒假经典诵读课《论语》,背名句,学文言,师生写感悟(论语名句及翻译感悟)。
4、译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吗?孔子积了一大德呢。也印证了孔子一直在努力实践着他的“兴灭国、继绝祀”的政治主张。人家颛臾一个小小的国家,日子过得好好的,你季氏非要把人家给灭了,这不是缺了一大德吗?这种缺德事季氏能干,你冉有和子路这样的人也能干吗?如果真干了,你猜孔子会怎样对待这两个学生呢?
6、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7、 (14)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9、(释义)早上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可以。
10、(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2、11子曰:“父在,观其(代词,他的)志;父没(死了),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3、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14、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5、这样一想,我写这部《论语直解》也就有了动力了。
16、(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老师感悟)此处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不节俭,二不知礼。我们可以看到他判断一个人,是从这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细节去观察判断。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认识一个人,要全方位地从小事、细节中去判断。
19、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20、(赏析)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不喜欢有好的生活环境,他为的是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己“仁”的思想,实践自己提出的“仁”。仁德的起源和推广都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再推己及人,彰显仁德。
21、(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2、(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23、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在什么岗位上就谋求什么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而不要随便去插手别人的事,懂得明哲保身。
24、(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7、(推荐背诵名句下划线,学文言红色字体,师生感悟蓝色字)
28、(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29、(原文)知(通“智”,读“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3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3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2、(推荐背诵名句下划线,学文言红色字体,师生感悟蓝色字)
33、(原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3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35、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3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择友之道
37、(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8、④及:赶上,追上。 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39、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0、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老师感悟)孔子爱礼,维护礼,对自己的弟子的建议提出严肃的批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你的站位角度,决定了你的言行举止。子贡在这里看到鲁君对祭祀的不重视,只是在走形式,所以提出干脆再节俭一些,不要杀羊了。但是孔子站在维护礼的立场,指责君主行为的不当。这就是出发点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我寒假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论语》,有的学生视其为苦差事,干脆视而不见,装傻不看;有的,跟着写了一段文字,其余不看;但我相信有的很认真的翻译了全篇,背诵了名句,写了感悟。你们出发点不同,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的作业,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给我留的作业,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给我的财富,最终的收获一样吗?不一样。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看更多精神灿烂的人。
42、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
43、(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4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6、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47、(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48、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4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
5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1、(直译)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52、(老师感悟)这段文字讲述的“信”和“恭”的重要性,二者一个以“义”为标准,一个以“礼”为标准。这样的标准之下语言表达和行为表达,才是才是讲信用,才是显示恭敬。
5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观之哉?”
54、9曾子曰:“慎终(人死为终)追远(祖先),民德归厚矣。”
55、(译文)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7、 (12)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8、(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60、(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6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62、(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63、(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64、(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65、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2分)
66、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67、(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0、(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71、翻译: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7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74、(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