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十六字(22句精选句子)
王阳明心学十六字
1、人所得到的财物、权力,最终都会失去,并不可能永久持有,即使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财物和权力都是有限的事物,而无限的心难以安顿在此之上。即无限的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安顿自己的心需要超越现实世界,即出世。心不安顿好,人就会产生烦恼。
2、“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3、“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4、“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
6、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7、我们的教育总是在讲趋利避害,而出世对于教育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出世是第一步,入世的前提是出。
8、孔孟之后,宋朝、明朝出现了几位很有影响力的大儒。(王阳明心学十六字)。
9、“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10、子曰:仁者爱人。而《大学》开篇,则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不悟时是凡人,悟了的众生就是佛。这表明佛家不将佛看做神,众生都有佛性,众生平等。自性自度,即学道的人要自己度自己,不能完全依靠别人。
12、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人生带入深渊。安心工作、努力工作,方是修行。不仅是事业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13、原文: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4、8)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应把自己的心给净化好了,这样才能应对外界的杂和恶。
15、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其中一个方面是爱情,爱情不是主观上决定的,即现实不是有人决定爱、有人决定不爱,而是每个人在出生之前,爱情可能就注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一对恋人之间的具体的爱情,像苹果一样,会成长、腐烂、消失,但是抽象的爱情却是不朽的。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1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18、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19、道家认为,掌握天道的方法,就是减去人为的因素。而道家没有正面告诉我们天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20、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互相控诉对方,想请王阳明为其评理。王阳明听他俩说完之后,对他俩如此说了一番,话未说完,父子俩就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而离去。
21、对于什么是“心”,王阳明在回答徐爱的提问时说,“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的感知),人心之得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三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