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解释(70句精选句子)

2023-09-16 09:29:32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1、王阳明将人分为利根之人和其次之人,前者是上等资质的人,世间很少,即使颜渊、程颐也算不上,本体晶莹,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人,后者则是其次之人,一般资质的人,本体受到污染的人。利根之人通过从本体上“悟”,体悟心体的无善无恶。其次之人则不能采取冥想的方式,而是要采取“渐修”的方法,努力地在内心修养上为善去恶,恢复良知,以达到自我实现。虽然利根之人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并不意味着其次之人就可以自暴自弃,相反,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以“人”最为尊贵。作为个体而言,也就是“我”最为尊贵。个体具有充分的主体精神,自我价值需要得到肯定。提倡通过“为善去恶”这种格物的方式来洗涤内心。“本心”如果历经洗涤发扬出善良的特性时,便能够以善良之心与外界相处,便能够以善良之心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便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王阳明的在心上用功带有心理学上的暗示作用,用善良之心、良知对自我进行暗示,进而修正错误的行为。它一反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运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构建他的“心为本体”的哲学理论,希望从根本上变道德修为的外在强加为内在的心理自觉,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2、 余秋雨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3、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中心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4、价值观很简单。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用刻意地去追求,衡量这个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良知,是人之初性本善。一切跟着自己的良知去做,顺其自然,知善和知恶都与你的良知有关。

5、    最后,如果大家仔细了阅读了我上述的阐述,就能明白心学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学习难度,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心学在王阳明死后,会四分五裂了,因为心学横广纵深,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高度凝练,四句话包含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集中了三个不同的范畴,于是就有不同阶段的不同启示,它可以让你停留在任何位置,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纪安定下来,然后不思进取,舒舒服服浑浑噩噩的读过一辈子。(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6、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7、   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8、    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的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好像把分别心吹开了,很清净,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9、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王阳明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10、《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1、  「覺清淨心」──他自己那個痛,超越了,痛到麻木了。他自己觀這個痛,怎麼會這麼痛?痛到麻木以後,他不痛了,歸到那個清淨心。什麼叫做「清淨心」?女人生小孩,不是開刀生產的話,如果自然生,特別生幾天生不下的,蹦咚一下,小孩生下來,母親身心的愉悅與樂受,百分之七十到是清淨心所展示出的性狀。但是完全歸到清淨心,那是妙樂,內觸妙樂。現在跟你們報告的是真正佛法中的佛法,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很少人聽得懂,我特地告訴各位。

12、所以说我们用不断的利害计较,认识到了一个没有利害的规律。

13、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工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1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从小就开始培养。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产生善恶是非之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一旦良知被屏蔽,自然而然就成了恶人。

15、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用《大学》的“知”讲本体论,及思维意识起的作用。

16、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重点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7、“仁”都被舍去了,哪里还有善恶的藏身之地。

18、   「純覺」是康德哲學所說的先驗,即超驗統一的底層。

19、       「在止於至善」,整個人生的存在是永無止盡的往善前進,為眾生服務,就是佛,就是菩薩。

20、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

21、    “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镜子上的渣子要时时擦干净,“勿使惹尘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没有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像镜子一样干净,不可以使情绪、心理感觉落到上面。你们诸位问修养问题,这个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22、善恶是心的不同表现,当心未表现为行动之时(即传习录中说的“未发”),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23、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是知性了。请问这一知是不是体上的用?体上起用,体既然知道有善恶,可见体是有善有恶了,有这个功能了。不然的话在哲学上就犯了三元论了,有一个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有一个意是本体动出来的,有一个知在知道上,不是三个了吗?在哲学上犯了三元论的错误了。

24、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25、当人性与物性分离开的时候,对于人性的预设也就就成为可能,有时也可称之为假设,但这样的预设不是假的,人只有对未来的全部有一个预设,才可以基于这个预设发出你全部的生命活动。人性问题,也是中国古人基于人自身存在的一种本源预设。基于这种预设,人可以实现一种于此相符合的人的生活。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不同的预设,就会导向不同的人生。

26、在践行心学过程中始终牢记心学的三个核心“心即理”、“致良知”(“良知”指的是心,致良知的意思是回归未被私欲蒙蔽的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指的是理,意思是说知行合乎天理、天道,合乎天道就能成大功福泽苍生。

27、“四句教”体现了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孜孜追求

28、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29、    因此这里所谓的善恶它代表的是你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那个你所属的既定性格,这就是知行合乃致良知,如果符合,那就致到良知了,就是善了,如果不符合,那就还没有,那就是恶。比如你根本不想给,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你给了,你这就是恶,这种事情很常见,很多人碍于情面或者什么各种原因做出一些违背自己的性格的事情,结果自己痛不欲生不说,还要去秋后算账,一脸无辜,还有的搞出心理问题,这就是恶,对自己的恶也是恶。与此同时,每个人只要发现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性格去行事,那么整个人类的性格就会完整的呈现出来,那么所谓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不利的有利的,都会综合掉,这就是所谓的“本体自是中和的”这是王阳明讲的话,因此发乎一心非常重要,致良知是重中之重,它会让人回到心的那个本来状态,这个本来状态就不是单个人的本来状态,而是整个心的本来状态,心学的形而上学就从这里突破出来,体现出来。

30、无善无恶是我们一个人内心最开始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在没有衡量标准之前,事物都是一样的,一旦你给出了标准,整个世界就会反过来干扰我们。所以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本心,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这个道理。

31、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32、为商,格之以利害;抛掉利害,一切暗合市场规律;

33、临终时,弟子问王阳明“先生有什么要交代的?”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4、    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35、       秦漢以來,孔子搞一個春秋,結果呂不韋又搞一個亂七八糟的呂氏春秋,秦朝垮也,就是例子。王陽明不是純覺遺身,他是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王陽明是在二禪的境界中,二禪的境界就是羅漢的初步。羅漢只有自己,沒有社會和眾生也。我們是在討論王陽明做為一個聖人,他在境界上、在佛法上、在唯識的、知識的成就上,他到一個什麼地步。

36、不仅如此,王阳明一生的实践正是经历了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结合,最终实现自我。他不仅在学理上,更是在行动上实践着自身的学说,追求理想自我,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个人的人生历程也是自我心育的历程。青年时期的格竹事件形象地说明了王阳明希望通过身体力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精神心理生活。中年时期官场遭遇不幸,王阳明自我流放,爬山涉水、贫病交加,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贵州龙场。在贵州,王阳明身体虚弱,缺衣少食,语言上无法与当地人沟通,精神上时刻担心受迫害。在这种困窘的情形下,个体的心理有着两种调节方式:一是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觉得生活、生命没有意义,产生告别尘世或一毁俱毁的念头;二是心理上努力自我调节,自我救赎,点燃精神之光,在精神心理的层面实现终极的自由,这背后需要理想信念的坚强支撑。在困境中,王阳明的心情并不轻松,跟常人一样,他也历经着煎熬,感受到了孤苦无依、万念俱灰,并一口气写下了五首《去妇叹》,充满了自怜自吊的味道。在内心失调的情况下,经历痛苦、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后,王阳明奇迹般地走出绝境,依靠的正是内心对“理想自我”的坚强信念。他转向第二个选择,获得“心”的光照。

37、       懂唯識也者,是講你自己的經驗,心理的、生活上的、認識上的印證的經驗,千萬要懂唯識,假使不懂唯識,你的哲學、佛法,是絕對不通的。朱熹的成就,當然了不起。但朱熹只是進到意識的清淨面,第七識沒有進去,第八識更不用說,他不如佛洛依德。佛洛依德的思想書──《夢的解析》、《性學三論》,一定要看。佛洛依德的學說,講到癡的層面,佛洛依德第七識進去了,一切都是從陰陽、男女、性來的,釋迦牟尼佛也說得非常清楚。因為朱熹沒有到家,他只從意識的清淨面就搞出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就是「虛明靈覺」。

38、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明明白白的,心自身是知道的,不需要提醒的,在心转意的过程中,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恶是非的,是具有判断力的,是自知自名的,因此在意之动之时,需要自己的良知来决定。

39、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40、   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41、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插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42、“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43、那么,这样“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又是如何有善有恶的呢?董教授认为,“无善无恶”是就心之体的本源实在状态而言的,这个状态面对实际生活,面对对象,是不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原样子表达,是不具有必然性的。因而才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不是第一句的逻辑演绎,而是关于现实存在的现象状况而言。心体之发,为什么要变成有善有恶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很有可能违背本心,违背本心就是恶,这也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都不是就本体而言,而是就经验价值而言。

44、第四句话我不批评,那是行为哲学,一切宗教,一切教育,都是为善去恶,这句话没有问题。前面三句话讲本体论都有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他是讲做人做事,道德行为都好;严格来说在哲学上讲是错误的,因为本体认不清楚。

45、    在王阳明的学案中,他也玩弄过神通的,但最后都丢弃了。王阳明的朋友从很远要来看他,他已经早知道了。到了那一天,他就出门在几里外等了。朋友说,你怎么在这里?他说,我来接你的。朋友奇怪:你怎么知道我来?他说,我早就知道了。可是,王阳明后来放弃这个了。他说,“此乃玩弄精神也!”所以,你看王阳明的学案,他是走儒家路线的。

46、       這一堂我要講的,特別對在座的各位,將來你們在文化上,要領導社會,這一堂內容重要的不得了。剛才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存在無一不緣起,無一不性空,我要講什麼呢?諸位慢慢聽好了。禪修第三天下午了,第一天開始從肉體講起,一直講到現在為止,我現在講畢陵伽婆蹉經由肉體的痛,然後證道了。這個證道,是人類精華文化思想關鍵中的關鍵,一般人很少懂這個道理,特別是朱熹和王陽明不懂。思想領導社會,所以這一堂我特地跟各位講由痛證道。

47、人从出生到成人为一个物体,心也是在物体本身,是没有善意和恶意。善恶之意应重在后天是否有良知教育,良知教育才是从善的可靠保障。

48、意:所有的商业创意,或者是有利的、或者是有害的。

49、更使人深知,人成长为良知之,为善去恶之,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应从小养成不自私行为。传统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乃不教,性乃千”,很有家庭教养道理,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50、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这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51、   「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52、知:分析利害需要的是商业知识/经验,知识是实践的指导。

53、    首先,这四句话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一个人具体的人说的,因为心学就是关于人心的本质的学问,它的对象首先是单个人,从单个人开始引申的,它宣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是所站的角度是整个世界,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运动和超越的过程,自成一体,它自有生命力在里面。

54、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55、    因此,倘若你深感人生宝贵,那么你就绝不该停留驻足某处,而是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直到最终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良知,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像王阳明一样说:

56、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57、    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们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与我一样。

58、最后总结。理解心学概念易,践行心学难。学心学不是理解了概念就结束了,就无敌了。它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它是为我们行走于世指明了方向:培养强大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扰,为人、做事业遵循天理则更容易立功业。

59、⊙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60、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61、    “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62、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

63、董平,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宋明哲学、“浙东学派”、中国佛教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和《传奇王阳明》,科研成果丰硕,并多次获奖。

64、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65、“四句教”主要借用了《大学》里的“心”“意”“知“物”四个范畴对其整个理论所作的概括。具体指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是无善无恶是至善的状态,是心的本体或本源,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意念发动上有善有恶,有的发本体,是善念,有的不是发自本体,而是受到了外在的蒙蔽,是恶念。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依靠的正是本性的良知。人在心理上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探究事物的道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事上的磨练,能够为善去恶,去除蒙蔽本心的各种灰尘,还原本心的晶莹洁净状态。

66、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时候我们的心无法正确辨别善恶,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心被私欲蒙蔽,导致它不能完全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

67、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最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

68、所以连杰说:“善恶是修行路上的计较,但终须被遗忘。”这就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意思。

69、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调侃网(4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