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艺术黑格尔(76句精选句子)
哲学艺术黑格尔
1、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2、黑格尔认为,悲剧主要是冲突,而矛盾的对立就形成悲剧的冲突,矛盾的统一就是悲剧的和解。黑格尔认为,理念同样在悲剧中,是人类基本的、普遍的、合理的主题,也就是统治人类意志与行为的精神势力。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人物都是伦理观念,如忠、孝、荣誉、爱情、责任等的化身,悲剧的英雄正是以强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体现这种伦理的力量。但是,每个悲剧人物都仅代表了一种伦理观念一个片面,悲剧就是起于两种片面的、互相排斥的伦理力量的斗争。每一个悲剧英雄都有片面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这就包含了失败的种子。这两种互相排斥的力量的斗争,其结局只能有两条:或者得到和解(有外力的和解及内心的和解两种),不至演成悲剧;或者不能得到和解,演成惨痛巨烈的悲剧。在悲剧中,两种对立的力量同归于尽;但被摧毁的并不是伦理观念本身,而是那片面代表伦理理想的当事人。这样,悲剧就体现了永恒的公正,使人觉得理性是公正的。这意思就是说,在悲剧的全部过程中,全面(理性)通过对片面的否定而得到实现。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片面的善,也可能变成恶;而恶,也可能作为达到善的手段。尽管悲剧的结局是悲痛的,但它正是显示了理性的力量,证明了理性是无往不胜的。黑格尔认为悲剧本身就得到和解,换句话说,悲剧本身就告诉我们,任何的片面性都是要被摧毁的,理性的威力是任何人违反不得的。悲剧给人的是哀怜和恐怖的感情。哀怜的是悲剧英雄毕竟还代表了一种伦理观念,恐怖的是理性的威力,人们必须更尊重理性。悲剧虽然是否定,但终究通过永恒公理(理性)的胜利,冲突的最后归于统给人以肯定的结果。
3、第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是因为我的爱好和希望,外物才呈现于我。因此,爱就是有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本体论证明。(哲学艺术黑格尔)。
4、1826(四个Mitschriften和一些Aurbeitungen)
5、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6、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8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7、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感性的东西”指感觉及其把握到的外部实存,而外部实存也即他一再说到的艺术中的“外在的”“自然的”或“实存”的方面,代表的正是理念相对于其逻辑阶段的实在性。
8、哲学如艺术和宗教一样,也体现为历史的发展进程,这就是“哲学史”。如果说宗教从艺术的客观性转向了内心生活的话,这种内心生活却仍然要承认一个外在的神秘上帝,而不能达到完全的主客体同一;而哲学则是通过思维、概念来把握绝对上帝,这就拆除了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最后一道藩篱,终于达到了人的精神与上帝的同实现了绝对真理和绝对自由。哲学既克服了艺术的客观外在性,又克服了宗教的主观内在性,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不过,哲学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程。黑格尔由此认为,哲学史不是一个堆积着各种过时意见的“死人的王国”,它是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向绝对真理前进的步骤,因此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即使一个哲学被更新时代的哲学所扬弃,但没有一个哲学是直正死亡了的,它必然继续活在后来的哲学中。每一个哲学都有自己的一个中心范畴,这个范畴占据着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个哲学不过是将这个片面的范畴扩展为一个体系而已;但后来的哲学并不推翻先前的,只是推翻前一原则的绝对性,将它降为自身的一个环节。这样看来,哲学史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哲学就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各个范畴,哲学之间的更替就相当于范畴之间的推演,而全部哲学史就展示了最后出现的最完备的哲学的内部逻辑结构。黑格尔由此表达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的辩证原则,认为哲学史就是哲学,历史上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中那些范畴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历史发展就是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而整个哲学史就是他自己的最后的哲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史。我们如果把握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去掉其外在偶然的形态,我们就把握到了哲学;反之,如果把握了哲学,也就可以不为历史的偶然性外表所迷感,而揭示出历史中隐藏的必然性。
9、G.W.F.Hegel,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Kunst.Berlin18NachgeschriebenvonH.G.Hotho,hrsg.vonAnnemarieGethmann-Siefert,Hamburg:FelixMeiner,200
10、根据这些理论,黑格尔对艺术的夸大、讽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夸大、讽刺与日常现实生活比较,是一种假象;但这假象又扬弃了、摧毁了自己。在这种夸大、讽刺中,包含了美和艺术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幻中有实,实中有幻。
11、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描述的是理念运动,诸运动阶段都是理念的不同展现/表达方式。“逻辑学”阶段的理念表现为“逻辑的东西”(dasLogische)或“逻辑理念”(dielogischeIdee)(18S.2E§236),其运动停留在纯粹的思维规定性当中,还不具有“实在哲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客观实在性。(Vgl.18S.22f.,305f.)理念因而必须、必然要从逻辑学向“实在哲学”过渡,“逻辑理念”必须要外化或显现为“自然理念”(dienatürlicheIdee)(E§2TWAS.28)和“精神理念”(diegeistigeIdee),也就是要作为自然和精神而实存。(Vgl.18S.305f.)所以,从逻辑学与实在哲学的关系之角度看,黑格尔的理念原则上就总是理念与实在性之间的统也即本质与显像(Schein)、内在与外在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Vgl.TWAS.1GWS.TWAS.29f.),这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他的美学讲课以及其他著作因而也总是从这个原则讲起的:“理念也应该将自己外在地实现出来,并获得作为自然和精神客观性的确定现成的实存。”(TWAS.151)理念达到实在性的具体途径就是“外化”(Entäuβerung)或“显现活动”(Scheinen)。所以,显现在黑格尔那里并非只是无足轻重的幻象或假象,它同时也是本质性的东西:“而显现本身对本质来说是本质性的,真理如果不显现,就不是真理[……]”(TWAS.vgl.Pfordten18S.18S.22)。美的东西,其关键正在于显现:“美的东西在显现中具有了生命。”(TWAS.17)由此,黑格尔从“美”(Schön)与“显现”(Scheinen)之间的词源关联提示说,“美来源于显现活动:也就是说,概念也要走向显现活动”(Ascheberg1820/GWS.Heimann1828/S.6)。
12、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alienation)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它们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相对应,也可以说是客观概念的应用。
13、虚假的无限:一个它物指向另一个它物。没有止境。其反面是---
14、类意识的对象包含无限的可能性,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无限者的意识。人是有限的,但他的意识对象却是无限的。费尔巴哈说,人本学的任务是把有限者化为无限者,把无限者化为有限者。
15、H.-G.Gadamer,dieStellungderPoesieimSystemderHegelschenÄsthetikunddieFragenachdemVergangenheitscharakterderKunst,in:WeltundWirkungvonHegelsÄsthetik,hrsg.vonA.Gethmann-SiefertundO.Pöggeler,Hegel-Studien,Beiheft27,Bonn19
16、—HegelsÄsthetik.DieTransformationderBerlinervorlesungenzumSystem,in: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scheForschung,56(2),2002,S.274-2
17、ÄsthetiknachHegel.18Anon.Mitschrift(Ms.StadtbibliothekAachen)(Aachen1826).
18、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思维是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辨。
19、人认识到的是具体的理念,找到了正确的表现形式。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与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实现了艺术的概念,成为最完美的艺术(就艺术美或理想来说)。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
20、黑格尔艺术美的上述矛盾结构在现实的历史中体现为艺术史的动态发展,逻辑的东西展开为历史的东西。这一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矛盾,不过它不再只是逻辑上的层次,而是具体化为一条浑然一体的历史长河。这一人类艺术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21、音乐:它是通过音调倾吐心灵和情感,它能感动人的灵魂、血液,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重视人类灵魂的最深刻的本质。它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已有了较深的主观性。它否定了空间,把感性理想化了,由可见的转变为可听的。由可见到可听的音乐,是由绘画到诗歌的过渡。在精神性方面,音乐比诗歌还要低一等。
22、在第四部分,先刚教授阐述了谢林和黑格尔对艺术未来的不同判断。先刚教授认为,按照黑格尔的看法,现代艺术既缺乏美的形式,又推崇纯主观的空洞内容,因而不是真正的创作。这种局面意味着艺术已经达到了自己边界,接下来只能让位于宗教和哲学去最终实现精神的绝对性。而谢林则认为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是非本质的,在古代艺术里,普遍者显现为特殊东西或个体;在现代艺术里,个体或特殊东西显现为普遍者。艺术绝不会终结或死亡,而是始终与哲学平行,分享共同的命运。
23、艺术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永恒性。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释的。我们先谈谈黑格尔的看法。黑格尔认为,伟大的艺术体现了最真、最美、最善的理念,也就是体现了绝对的理念。因此,伟大的艺术是时间隔得愈久,其价值愈高,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褪色。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海洋,一个无尽的源泉,所以人们往往并不是在它们一出现时立刻认识到它的价值,甚至当时还可能误解它。愈是伟大,愈是深刻的艺术作品,当时的社会就愈无力正确地了解它,需要等待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创造出新的条件来了解它。艺术作品的伟大,在于其精神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古典艺术品由于体现了青春、自由、美丽,这就会使一些处在不自由的、冷酷的、丑恶的现实中的人不胜向往,也会使一些自由的人产生共鸣。
24、主观艺术:是用色调、声音、语言来表达多样性的特殊化的内心生活、情调、情感、苦难,灵魂的波动等。
25、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26、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27、首先,“理念”(Idee)作为艺术美的内容,它还不是抽象一般的理念(如哲学中的理念),而是所谓的“理想”(Ideal)。理想和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以感性的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为一个个别的形象。其次,表现理想的这个“感性显现”的形式就是“自然”,但这个自然是艺术中的自然,它本身应当是被提高、被征服了的,是经过选材、加工而又显得是“自然而然”的,它必须反映出内在的本质,特别是必须成为人的心灵的自然:“自然的东西在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显现为心灵的表现”理想与自然这一对矛盾只有在相互渗透和统一中才能塑造出真正艺术美的形象。这就是黑格尔所提出的文艺现实主义原则,即“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的综合。
28、虽然他也同意温克尔曼以来西方美学界的正统观念,认为古希腊艺术是一般艺术不可企及的顶峰,但他放弃了把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最高境界和用艺术来救治社会弊病的幻想,而认为艺术仅仅是绝对精神回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它的崇高地位必然要相继为表象阶段的宗教和概念阶段的哲学所取代。
29、我的存在首先是生命,生命的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如果说,欲望是存在的缺乏状态,动物的欲望就是事物缺乏的状态。欲望只有指向另一个存在时,才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它是从对物的欲望开始的。
30、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一切直观都是抒情,也有认识功能;
31、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32、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他那里这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逻辑就是理性,通常讲的是形式逻辑,但是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它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它给你一个方法,一个认识结构,一条线索,你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才能把握真理。形式逻辑不讲认识论,它只要逻辑上是正确的,至于对象如何它是不管的。而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但与形式逻辑有关,它本身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的特点是:它既是逻辑又是认识论。你循着这条逻辑线索不仅是逻辑上正确,而且是与对象相符合或对象与你的思想相符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形式逻辑都只是讲思维与思维的关系、观念与观念的关系,但是黑格尔的逻辑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再一个,它又是本体论,他的逻辑又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逻辑就是本体论,就是客观世界的结构。但它不是表面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客观世界有很多现象,千变万化,由各种直观、感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在这底下有一个逻辑的本质在支配着它,这就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33、虽然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同谢林一样,也是人本主义美学的一种异化形式,但它却扬弃了神秘主义这种带有中世纪残余色彩的异化方式,而采取了近代资本主义最具特色、最极端的异化方式,即理性主义的异化方式,
34、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35、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这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
36、真实的无限:能够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实现自身的存在,能够把它物吸收到自身,不断丰富自身的存在是---
37、我们研究悲剧,必然涉及到伦理学、历史学,罪恶的起源,意志自由或命定、行动的责任,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38、G.W.F.Hegel,VorlesungüberdiePhilosophiederKunst,GW28,1:NachschriftenzudenKollegienderJahre1820/21und18hrsg.vonNiklasHebing.Hamburg:FelixMeiner,20
39、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40、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Ästhetik,Lateinisch-Deutsch,übersetzt,miteinerEinführung,AnmerkungenundRegistern,hrsg.vonDagmarMirbach,Hamburg:FelixMeiner,2007,Bd.1,§1,S.
41、(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42、黑格尔的哲学简单说来,就是“逻辑学”,以及这种逻辑学在一切方面的应用。他把逻辑学看作上帝,他的《逻辑学》一书就是描述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而整个世界都是按照上帝的这一蓝图创造出来的,所以任何事物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逻辑范畴在支配着它的运动发展和本质规定,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只是上帝的“绝对精神”在某一个阶段上的反映,也是绝对精神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体现。
43、他认为谢林用神秘的艺术直观来代替逻辑上严密的分析是不能接受的,是理性无能的表现;
44、总的来说,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的矛盾。这个派别只流行了一二十年便分化瓦解了,其中的革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45、另外,我们认为根本不存在那种只要运用政治等上层建筑的力量扶植艺术,不管经济状况多么落后,艺术(指一般艺术状况)也能独立繁荣起来的不平衡现象。请看恩格斯的这样一段精辟论述:“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支配作用是发生在各该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在这里,恩格斯强调了上层建筑各领域的交互作用,并指出了经济的最终支配作用。哲学是如此,艺术也基本如此。应当指出,物质生产对艺术的作用,有时要比对哲学还更直接一些。重视研究上层建筑各领域对艺术的重大影响是正确的,但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甚至以为只要政治开明,君王民主,艺术就可以不受经济的制约而独立繁荣起来,就未免荒谬了。
46、第一类观察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47、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绝对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最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48、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49、黑格尔把情感主义作为理性从内到外,从个别到普遍的活动,与观察的理性构成了矛盾。
50、我们听惯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对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原则未免有格格不入之感。我们现在就要来考查这个问题。
51、 Ideal作为理念化的实存或感性化的精神
52、黑格尔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艺术的。他反对当时庸俗的贵族把艺术当作消遣品、玩艺儿、装饰品来看待。在这一点上他甚至反对康德。康德认为,情感欲望和道德很难调和,而艺术正是既满足情欲,又满足道德的。其实康德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是黑格尔反对。黑格尔反对艺术同时侍奉情欲和道德(亦即感情和理性,嗜欲和义务)两个主人。
53、诗歌:诗与音乐虽然都利用声音、音调,但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是模糊的,不明确的;而声音在诗人手里,就成为确定的音调、文字、语言,以此来表达情感当更有力量。诗是最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艺术,在诗里,美的想象得到最高的发展。诗同时又是综合性的艺术。诗有建筑的结构,有雕刻的刻划,又能歌唱,有音乐性,诗中又有画意。诗不仅是综合性的艺术,而且还超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54、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纯概念的功能是评价和联系个体。是辩证的区别。
55、最后伦理学是关于最高的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
56、比艺术哲学更高是由于,宗教不再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而是以象征和比喻的形式来表达同一个绝对理念,但它低于哲学的概念式表达方式,如它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来表现哲学上的“正、反、合”的逻辑进程(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用这种方式把宗教哲学化,也把哲学宗教化了。宗教哲学的三个层次是“自然宗教”、“精神个体性宗教”和“绝对宗教”。“自然宗教”句括:“直接宗教”如巫术和自然崇拜等,“实体的宗教”如中国儒教、印度教和佛教,“过渡宗教”如波斯和埃及宗教。其中关于中国儒教黑格尔评论道:中国的“天”是最高但最空洞的概念,只具有“自然”的意义,其精神性只体现在地上唯一的世俗个人即皇帝身上,皇帝才是真正的实体,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臣民无自由主体,他对一切唯有“恐惧”,因为一切都外在于他;个人自轻自贱,毫无决断,服从就是道德。所以孔教就是“道德宗教”,但这种道德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是出于外部的意志。
57、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58、正因为人的整个历史无非是向绝对精神的复归,所以从这一复归的初级感性阶段中,黑格尔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他作为艺术哲学的起点的关于美的本质定义:
59、严格来说,美或Ideal就是理念与实在性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满统一。按此标准,只有古典型艺术才能被称为Ideal或美:“美按照其概念存在于古典型艺术那里”(Heimann1828/S.113),古典型艺术“是理念与其形体之间的完满相适”(Kehler18S.vgl.Heimann1828/S.30);更准确地说,只有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才能被称为美的———黑格尔说,“在诸形体之中,人的形体是最高的、真正的形体,因为只有在它之中,精神才获有其肉体性并借此而获有可直观的表达。”(E§558)他之所以赋予人及其形体如此之高的荣耀,根本上是源于人与上帝(即理念或精神)在思维上的同一性:“[……]人只认知上帝,就上帝在人这里认知了自己而言;这个认知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但也同样是上帝对人的认知,而上帝的这个对人的认知又是人对上帝的认知。去认知上帝———人的这种精神只不过就是上帝自己的精神。”(TWAS.4vgl.E§564)正是思维标志了有限人类的无限性:“人按其自然的方面无疑是有限的和有朽的,但在思维中却是无限的。”(E§ZusatzTWAS.90)除了严格地符合标准的古典型艺术所代表的美,黑格尔又保留了另外两种不完满的Ideal,即象征型和浪漫型艺术———二者表达的都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不合适性。显然,在他那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适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因而也才有了古典型Ideal之外的另外两种Ideal的可能性。如果说古典型艺术作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最完满的相互适合是最美的,那么象征型和浪漫型艺术就是不那么美的,甚至是丑的。黑格尔略微论及的丑或不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不适合性(Vgl.Siefert,2000;Iannelli,S.137ff.):“内在东西出现在与那种不合适的外在东西的斗争中,于是就出现了不美[……]”。(Heimann1828/S.31)
60、浪漫艺术:这种艺术是用精神工具来表现精神。就像逻辑学用概念来表现理念而成为最高科学一样,浪漫艺术作为最高的艺术,更偏重于主观。象征艺术是偏重客观性,古典艺术是主客观的统而浪漫艺术则是偏重于主观性。在浪漫艺术里,精神统率了物质。内心生活、内心世界是浪漫艺术的内容。因为理念是精神的,或精神化的,而表现在人的内心生活、情感和情意中,所以对于浪漫艺术来说,情感高于一切。黑格尔说:“只有将艺术与偶然外在现象比,方才能说艺术是假象,现象与经过精神飞跃的艺术比,倒反而艺术是真相,现象是假相。”
61、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印度、埃及、波斯等东方民族的艺术尤其是东方建筑。
62、《精神现象学》成为黑格尔体系的起源和萌芽。他首先回答,我是如何认识到绝对精神的存在的?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时如何发生的?只有从知识起源的角度来论证绝对知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绝对精神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他的基本立场是:只是因为我在历史中创造了、改造了和理解了我所生活的世界,我才有可能认识绝对,获得绝对知识。他在这里已经突破了近代知识论只研究个人意识的局限性,把劳动、实践、历史、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存在方式引入知识发生过程。
63、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64、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本质是如何成为自然的最高的本质的呢?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那样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以他的类为对象。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他不仅以他的个体为对象,而且以他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
65、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66、黑格尔(1770—1831)是谢林的同时代人,而且是大学里的同学。最初他们是同一哲学主张的战友,一起鼓吹“绝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后来黑格尔不满于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便与谢林分道扬镳了。他认为谢林用神秘的艺术直观来代替逻辑上严密的分析是不能接受的,是理性无能的表现;理性应该具有把一切存在的事物全部都纳入自身的范围加以统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他的《逻辑学》中。
67、黑格尔独辟蹊径。他说:“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的,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所谓起点。”也就是说,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仅仅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68、这样,不论是在理想方面还是在自然的感性形式方面,艺术的全部问题最终都归结到艺术家本人的素养、情操和气质上来了。
69、中国有句古话:“文以载道”。我觉得,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就是遵循这个路线的。什么是“道”?“道”就是理念、真理。“文以载道”,就是说艺术必须体现理念、真理。“文以载道”,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万物莫不载道”。可见,连哲学基础都是和黑格尔一致的。而艺术的特点则是用直观的方式、形象的方式来“载道”,所以黑格尔说:“美是直观的真理。”自然也是直观着的理念,但到了审美领域里就得到了自觉。
70、所以他的“应用逻辑学”就包括:研究由逻辑学本身“外化”出来的自然界的“自然哲学”;研究由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精神哲学”;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这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
71、绘画:它重视觉,重色彩,用明暗、对称的方式表现美。它的材料较少物质性,神灵本身以物质的形态出现,表现更多的精神性;并且材料、内容可以有无限多样性,不论自然的或精神的东西,都可用图画表现出来。建筑和雕刻都是用立体的物质材料,而绘画则是用平面,就是说不要求感性的完备,从而在理性、精神上要高于建筑和雕刻。
72、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内容本身要采取适当的外在的、真实的、感性的形象表达它自己,所以艺术的内容题材是最重要的;形式的缺点,往往由于内容题材引起,而不完全是艺术家的技巧不好。艺术的形式愈完美,它的思想内容就一定愈深刻。
73、哲学的真理是科学,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这两种立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持守柏拉图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区分,只是一个以真理的名义排斥意见,而另一个以意见的多样性为由否认真理。针对独断论的真理观,黑格尔利用哲学史上的事实说明,哲学理论就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针对怀疑论的真理观,他又指出:“哲学不包含意见,所谓哲学的意见是没有的。”哲学理论既是意见,又是真理,这两种并不矛盾。因为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只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一个真理是全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部分。
74、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
75、我们听惯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对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原则未免有格格不入之感。我们现在就要来考查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