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79句精选句子)

2023-05-14 01:02:02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一个人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他用多少时间去觅食,用多少时间建造逃生的小船,如何抵御风雨,等等。“星期五”出现后有了两个人,就有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时就要有规范人们利益关系的制度了:产品如何分配,财富归谁所有,谁干什么活儿,谁听谁的,等等。所有权关系是这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而与各种利益相关的那些产权关系(propertyrights),是制度要规范的主要内容。

2、     出自《儒效》的有: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3、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4、站起来的这位年轻学士名叫淳于越,在齐国当时任职是博士,也是后来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5、不过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些改变人性而强人为善的“礼”却是怎样产生的?荀子以为人虽有恶性,同时也有教他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智力。人们的智力不齐,智力最高的便是圣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6、所以,一个未经教育的,或者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7、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8、监控视频里能看的很清楚,恶人一直咄咄逼人,主动殴打路人,觉得不过瘾,还到车里拿了一把长刀,想要追砍路人,这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意图太明显了。

9、荀子回答道:“这才是我们要推行儒学的真正理由啊!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是可以改恶而从善的。正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在礼义制度和道德约束下,人性中的恶才会被祛除,天下才会真正的太平。”

10、这一点跟墨子稍微有点像。那么荀子的学说是儒道法的第一次合流,就是他把老子的道论、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学说糅合在一起。他在道论上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说天道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圣人尧也是这个天道。坏人桀,夏桀最坏的那个暴君也是这个天道。但是他把这个天道纠正了,他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以道也。”大家知道老子的“道“是天地之道,而荀子的“道”是人之道,是仁君之道。同时他开始主张一方面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一方面主张严刑峻法。

11、第一定要给自己的生命买一个特别大的保险,特别是那些对家庭有经济责任的人。既然人总有一死,就不能白死。

12、公安部月初刚公布的《黑恶势力29种常见外在表现形式》,前两条就是佩戴夸张金银饰品炫耀的人员和以凶兽文身等彪悍、跋扈人员从事违法活动的,态度蛮横、粗暴,随身随车携带管制刀具或棍棒的。

13、恶人的戾气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颐指气使、蛮横跋扈,路人并不想惹事,一开始都是躲避退让,他身上分明就有我们的影子。

14、“依照法家的思想,赏罚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只要赏罚制度设计好了,人心就会齐,也会稳。秦国就做得不错,种田和杀敌都有提成制度,实行起来也很规范,所以大家都愿意多种田,多杀敌。”

15、听完淳于越的问题,荀子开口道:“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一个前提,那就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天下所谓的善,是合乎礼义。所谓的恶,是逾越规矩。人不学礼就不知礼,不知礼怎么能知道规矩呢?而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来学的。经过人为地改造后的善,不就是‘伪’善吗?好比我用泥土制造了陶器,这泥土就是本性,而仁义礼智就是我们用这泥土做出来的杯盘。泥土是自然天成的,而杯盘是加工出来的,这就是‘本性’和‘人为’的区别。”

16、人们不禁会想,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中国古代哲学家早有讨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举了一个“孺子将入于井”的典故,任何一个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同情心理,而仅仅是出自内心的恻隐之心。

17、所以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法家更多地出自于儒家,而不是出自于道家,它是儒家后学流变的产物。尽管它早期在春秋末期,它跟儒家没有关系,是孔子坚决反对的一个滋生流派。那么下面我们就看看荀子的言论。荀子在《性恶篇》中他这样讲,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人本性是很坏的,你如果看见人性善的那一面,那一定是装的,是虚伪的东西是假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说人的本性都是朝有利的方向追求的。因此人们争夺生存的条件,而把死亡的危局都留给别人。他说“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他说人的天性就有嫉妒和仇恨这样的恶的一面。他说因此残贼生而忠信亡了。没有忠信,人的天性是不会讲忠信的。他又说,“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他说人因为有耳目之欲,好于声色。所以人的天性是流向淫乱的,而不会流向礼义文理。

18、事件已经发生,对路人而言,无疑是祸从天来。反观此事,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人会做出如此举动?口角之争上演为刀光剑影,这不是武侠小说,而是现实生活。

19、荀况和霍布斯同样生活在乱世,同样得出了人性本恶的结论,同样想到在原始的自然状态里,人和人的关系必然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但是,在这些基础上,霍布斯推出了绝对主权论,荀况却推出了圣人制礼的说法。如果我们请克鲁泡特金来评理,他会说:“这两位都忽视了人类最重要的天性,那就是合群。”

20、我国的刑法是标准的大陆法系,在具体法律法规和判罚量刑上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规范。和机械的法律条文认知不同,正当防卫在人类历史长河里早已存在,它可以说是种自然的权利。

21、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针对“人性本恶”的前提,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但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为其进行礼乐教化开辟了空间。因此,荀子进一步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22、所以大家首先记住,荀子主张人性恶。大家再看孔子下面两段话,孔子讲,“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他这段话是说什么?他说古代最聪明的圣人,他们都知道人心是很坏的,人性是很坏的。因此他们要设立君王,要设立法律,要设立重刑罚,这样天下才能安宁。

23、中国东亚是封闭地貌,它把人类最原始的思想完好保留,所以它把人类最早人性善的看法保留下来。那么到了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的时候,他在人性观上已经跟古希腊对齐了。但是大家注意,西方讲人性恶,和东方讲人性恶恰恰相反。西方讲人性恶,它认为最恶的是谁?最能表达人性恶的是谁?是有组织的人群,谁有组织?政d、政府和军队,因此它们才能把人性恶表达到极致。普通老百姓一盘散沙,想恶你也恶不到哪里去。所以他们在处理人性恶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是管控政府、政d和军队,这是人性恶这个理论基础最终的操作走向。

24、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荀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思想家。这种奇特体现在两个方面。

2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下糟了!”,估计是龙哥心里最后的回响了。路人一直拿着刀反抗,警察来了,刀还在手里拎着,他只想保护自己的生命,仅此而已。

26、我呸,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要是面对凶神恶煞的夜叉鬼,拿着刀向你奔来,你会觉得对方是在跟你开玩笑吗?

27、     出自《正论》的有: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28、荀子又承袭道家之说,以为宇宙间一切事变都循着永恒的法则。没有天意的主宰,没有妖祥的征兆。但不像道家的委心任命,他觉得正惟自然有固定的法则,人类可以利用这些法则去战胜自然。他又以为一切人为的法则,即一切礼制,也如自然的法则一般,适用于过去的必定适用于现在和将来。这是他拥护“周道”的论据,也是他反对法家因时变法说的论据。他绝不能想象同样的礼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可以有绝对不同的效果。

29、     出自《荣辱》的有: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

30、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源于“四端”,人的本性天生是好的。孟子拿不出更有力的论证。

31、我们会说这些人从小缺乏家教。没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这个缘故。正因为教养的缺失,才使他们活得更本真,更像动物,不像我们那么虚伪,“伪”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虚假和欺诈,但荀况重新解释说:

32、人之性善、性恶的论辩,由春秋战国到清代中叶,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争在辩,一直也没有能够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来。就是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如此发达,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对于这个问题若想认识得清清楚楚,彼此完全驳倒对方的观点和论据,也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33、讨论这三位,重要的应该是不同点,我个人认为:

34、接着他下面又一段话。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天地生”是人生命之本,你生命来自于天地。他说“先祖类之本也”,他说你的祖先就是你人类这个物种的来源。“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君王和老师就是天下得到治理的源泉,“无天地,恶生?“恶”,这个字在文言文中是何所的意思,他说如果没有天地生命何所在,“无先祖,恶出?”如果没有祖先,人类何所在,“无君师,恶治?”如果没有君王和老师,天下何所治?

35、配音:兰馨 剪辑排版:文亚美 设计:刘晟瑞

36、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37、“赏罚政策确实立竿见影,但它只会培养人们的商人心态,做事之前先算计一下如果是在打仗的时候,敌人给你开出了更好的条件,你就会想,投降才有最大的利益,还能逃避本国的惩罚,何乐而不为呢?只有信念才能形成最好的凝聚力,而要形成共同的信念,就要靠礼。礼,才是治国的最高原则。”

38、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出现,就是为了抑制人类这种最本质的欲望。

39、中国传统社会中,常从情理上看事物,以道德至上,所有对人性的评判更多;而西方社会里,更擅依从法理,遵从“经济理性人”的选择,理性权衡,讲究投入与收入的合理性。

40、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41、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要与人为善,要懂得感恩,大部分人能做到,可少部分人喜欢与周围格格不入,耀武扬威、恃强凌弱成了本事,这些人活在自己卑微的影子里。

42、原始文明是如何分化的?以黄土高原和江南为例

43、第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对自己好。对爱你的人好。能爱的时候一定要去爱。

44、一名24岁,在日本东京的女留学生在2016年11月3日被人捅死在日本的家门口。

45、第二款规定了防卫过当,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6、这就是说,单纯追求利益的话,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利益只是“不便”,最多也只是“小便”,仁义才是“大便”;这番话是讲纲领,讲结论,接下来该怎么解释才是最要紧的。

47、这就是荀子的身世。我说这一段是想让大家注意,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文人学者里少见的官学正统出身。

48、荀子提出法后王,提出性恶论。而且提出一反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不承认天命说。

49、路人以为这一天只是普通的一天,然而一切都因为这该死的宝马车而改变!原本只是交通纠纷,最后却变成了刑事案件,呵呵。

50、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51、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性本就是恶的。荀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通俗点说就是,人生来好恶,善行是用来伪装自己得一种手段。虽然这种言辞相当之强烈和一概而论,但事实有的时候却总是如此。

52、“荀卿(名况,又被称“孙卿”,可能是因为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生卒难确考,似乎享寿很高,可能早在前335年左右已出生,前238年前后去世。钱穆定为前340——前245,86岁),赵人(临汾市安泽县认为荀子是安泽人,并建有荀子园,酿有荀子酒,当然荀子的具体出生地是有争议的)。年五十(或疑为十五)始来(为何是“来”,此句当有所本)游学于齐(即著名的稷下学宫)。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shì)也文具难施;淳于髡(kūn)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gǔ)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意为爵同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据说上海简称为申和他也有关系)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楚考烈王25年,秦王政9年,前238年)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jī,吉凶),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3、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54、自媒体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用漫画或游戏的画面来戏谑地调侃,有的还援引美国的不退让法,附上一则残疾人枪击欺凌者的视频。

55、当然,我们仍旧看到蟑螂会一脚踩死,看到蚊子和苍蝇会想办法拍死,看到老鼠也是赶紧毒死。在我们心中,这些物种和我们的不同之处实在太大,甚至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还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消灭掉。

56、可从目前来看,在中国符合无限防卫权的情况真的是太过于严苛了,而且正当防卫的界定标准也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变成防卫过当了。

57、也就是说因为人性本恶(好利、好逸、好色),所以世间的罪恶(争斗、残杀、淫乱)都由此而来,要想天下安定,先要人心安宁,要想管住人性的恶,就需要礼来约束来教化。

58、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59、我一直都赞同荀子的“人性本恶”之说,他说:“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60、到底算不算正当防卫,网友可说了不算,最后要看法院怎么判。法理和情理并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对生命的尊重和法律的敬畏,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61、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62、下面我们会从劝学谈谈性恶论,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63、制度的作用就是尽可能明确地界定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边界(产权),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人损害另一些人利益的事情。

64、他说“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他说如果你顺着人性去展开社会管理,那么社会一定紊乱,暴民一定充斥天下。大家注意,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你听他这一段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人性中的那些东西只要本身发扬出来,一定带来社会紊乱。但是我给大家回顾一段孟子的话,孟子主张人性论,大家听一下孟子这段话。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什么意思?他说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这叫恻隐之心。

65、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66、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关于战国初期礼法与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自己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

67、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68、荀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他是赵国人,他15岁就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

69、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70、荀子从容地回答道:“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或是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一样的。”

71、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特拉维斯在失业后,参加了某机构发起的实验。在州立监狱,26名参与者被分成狱警和囚犯,表面看是场有钱可拿的角色扮演游戏,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所有人都迷失了自我,善与恶的界限不再清晰,比起行善,作恶则容易多了。

72、但我们还知道,二程和朱熹也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为什么程朱理学既推崇孟子的性善论,又批评荀况的性恶论,还要教人努力读书呢?貌似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曾经讲过,他们把人的天性分成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善的,后者是恶的,所以人要通过学习,摒弃气质之性里的恶,恢复天命之性里的善。说得浅白一点,天命之性有点像个幌子,是一个理想值,气质之性才是每个人真真切切最能感受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性善论也要强调天性之恶,但因为有了天命之性这个美好的理论值,最能照顾人类的自尊心;

73、正是因为人们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累有所不同,这才出现了圣贤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才有了贫富贵贱等级之分。

74、经济学的一个前提假设(公理性假设)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不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且是机会主义的,一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做出坑蒙拐骗、贪污苟且的事情。

75、第二是荀子是公认的儒家学说的传人,荀子的两个弟子名气丝毫不下于他们的老师,而最奇特的在于这两个弟子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而根本没有传承儒家学说。一个是法家的理论家----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法、术、势的法家的哲学体系;一个是法家实干家----李斯,助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使书同文、车同轨。他充分运用法家的手段而否定了一切人性善良。

76、作为孟子的后辈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因为物质资源的有限,人们不得不互相争夺,如果顺着人性恶的方向发展,结果一定是暴虐,所以他主张恶的人性应该受到礼制的约束,才有向善的可能。

77、无论这件事的结果怎样,已经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正当防卫”不该是冰冷的词条,而是应该让所有民众都该了解且熟悉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在乎的一切,这难道有什么错吗?

78、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茨威格名言人类群星闪耀时(2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