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92句精选句子)

2023-08-01 09:31:00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一本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导论性著作,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黑格尔哲学特有的复杂与深刻,在绝大多数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中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要么他变成了它的某一部分的专家,比如,虽然可以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现象学”部分推崇备至,但是对于它的“逻辑学”部分却不屑一顾,或者把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看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政治思考,却把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贬得一无是处;要么他站在某一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以一种僵化甚至偏执的眼光来评判它,誉之者将他视为全部西方思想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毁之者则满怀厌恶地将他看作是江湖骗子、专制政府的极力支持者、谢林哲学的剽窃者等等,不一而足。在对黑格尔的研究与评价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分歧,黑格尔的效果史如此具有戏剧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最起码,它意味着,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理解还极为欠缺,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真实意义仍旧处于一种猜度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一本黑格尔的导论性著作,它既能广泛而充分地介绍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轮廓,又能够揭示出它的主要思想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绍述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弗里德里克·拜塞尔的《黑格尔》一书作为一种尝试应运而生。(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2、《哲学全书》把哲学体系分为“逻辑科学”(第19节到244节)、“自然哲学”(从第245节到376节)和“精神哲学”(从第377节到577节)三大部分,这种区分是将现代哲学的“科学”要求嫁接在自斯多亚(也称之为“斯多葛”)学派以来确立的人类知识体系概念上:逻辑学、自然学和伦理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也接受这一科学体系概念,称逻辑学为研究人类纯粹思维规律的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质料化的科学只有两门:物理学(等同于“自然学”)和“伦理学”,前者研究自然的因果律,后者研究自由的因果律。黑格尔一直追寻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显然也是在这一脉络之上,只是他不认为逻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是规定为“纯粹理念的科学,这就是在思维的抽象要素中的理念的科学”,它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学、生成变化的逻辑学、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哲学作为这样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总体,康德所追求而从未完成的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在黑格尔这里出现了,而且是作为“科学”而出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完成”。(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3、教化王国指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从早期宗教和道德团体异化为支配权利和财富的统治者。善恶观念随着权力和财产的异化而变化。异化到了极端,分裂的语言解构了高贵和卑贱之分。教化阶段的信仰是指德国新教,纯粹识见指信教改革产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在普遍意志的名义下,绝对自由和恐怖所能做的唯一事业和行动就是死亡,而且是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实质的死亡。这种毁灭性的普遍意志转化为它的反面,变成道德的纯粹意志,启蒙时代于是发展到道德阶段。

4、理查德·罗蒂在为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作的引言中,将匹兹堡的思想家们描述为完成着某种哲学规划的探寻者,这种哲学规划的总体路线图是:(塞拉斯)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休谟阶段,引入它的康德阶段→(布兰顿)将分析哲学引出它的康德阶段,引入它的黑格尔阶段。

5、麦克唐纳审美、行动与乌托邦:威廉·莫里斯的政治思想(黄文娟译)

6、在这一点上,拜塞尔深知“导论性著作”必须加以剪裁,既不能从心所欲,写起来恣肆汪洋而在篇幅上过于庞大,又不能任意挑拣,只在几个题目上大做文章,而让人见木不见林。从横的角度上,他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基础、社会和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加以讨论,几乎涵括了黑格尔哲学的所有内容;从纵的角度上,他不仅讨论了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且并不因此就遗忘了黑格尔早期思想这一重要的阶段与其身后的重大影响和迅速衰落。从狄尔泰和卢卡奇关注青年黑格尔的思想以来,早期黑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成为黑格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拜塞尔比任何人都更加强调黑格尔早期和浪漫派的关系,在他看来,唯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一方面,黑格尔哲学有在沉思之外的实践目的,“他之成为一个哲学家,是服务于道德、政治和宗教的目的的”(38页),另一方面,“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他的有机自然概念、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提倡社群主义的理想、他对斯宾诺莎主义的重新激活、他的辩证法概念、他综合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努力——所有这些理念有时被视为黑格尔独具的;但它们其实是浪漫主义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40页)。在解释黑格尔哲学很快就衰落下去的时候,拜塞尔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践特征和历史特征所带来的致命一击,历史形势的变化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之进行证明,由于黑格尔哲学被断定和普鲁士政府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关联,它之被抛弃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在笔者看来,究根结底,无论是黑格尔生前被钦定为“官方哲学家”,还是死后被当作死狗对待,都只能证明,尽管黑格尔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是被把握在它的思想中的时代”,但是,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在任何时代都不合时宜的思想。因为黑格尔到底是一个“沉思世界”的哲学家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家,这并不是一个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问题。

7、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8、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终点,亦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它自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

9、作为这个自为之有中,那个被发展出来的“有”,它是作为那个自在之有的“非有”的规定性,所以,它的有,是被规定在“非有”——未被表现出来的“绝对”中的。所以,这个有,它就是“为他之有”。/

10、“反思的因素”。“反思”,就是反过来追溯其原因,返回它的根据,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反思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很关键。“米娜发的猫头鹰直到傍晚才起飞”,“米娜发”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肩上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猫头鹰不选择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时降临,恰恰说明人的思想和理性总是自甘孤独、意味深沉的,其实讲的就是反思。怎么反思呢?通过一种逻辑与语言的连贯性,语言记载我们思想。这是辩证法很重要的思想。这体现在对语言、逻辑的重视。西方哲学家都很重视语言。辩证法的词源“dialectic”在古希腊本意是交谈辩论的意思,通过语言交谈发现矛盾,在语言的反思过程中揭示矛盾。

11、“逻各斯”是什么呢?“逻各斯”就是话语,就是说话。为什么把“逻各斯”看成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规律呢?这个我们觉得很奇怪,中国人从来不重视语言。不管是道家还是儒、释。道家讲言外之意,讲天道无言,天道是不说的。孔子也讲:“天何言哉?”。都是否定言的重要性的。佛家,禅宗不立文字,禅宗讲的话都是听不懂的,那不是语言,那跟打你一棍子是差不多的那个意思。

12、对于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惟有认真的阅读和理会,方可对得起笔耕者的“精神”。

13、弗莱斯沙赫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张亚萍译)

14、有疑问的首先是《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的确黑格尔成为哲学家的标志,也是黑格尔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本即《法哲学理》),马克思说,这是黑格尔哲学全部秘密的发源地。从这个说法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精神现象学》确实具有程碑式的意义,但无法说明它与《精神哲学》究竟是何种关系。

15、“精神哲学”是黑格尔首次开辟的一个哲学领域。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灵魂”,但没有提出过“精神”概念,罗马时代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也不知道“精神”为何物。“精神”(Geist)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在基督教中,但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和“神”的“位格”连在一起,作为“圣灵”(GeistGottes)而存在。

16、黑格尔的复兴仍在迅速进行。随着黑格尔所谓的"专制主义"问题被视为无趣和不伦不类,学者们现在已经开始从细节上思考,黑格尔提供的政治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认真对待。在这一工作中,史密斯做出了极其出色的贡献。

17、精神原理的活动就是一个有限主体性和宇宙精神活主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综合,因为康德哲学对于主体的有限性的规定在费希特那里被推向了极致,而宇宙精神的原理对于自然的奠基活动则可以从斯宾诺莎那里的哲学找到。

18、(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19、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20、而《精神哲学》中的“人类学”(以“灵魂”为对象)部分是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包容的,因为这个阶段是“精神”的“潜意识”(灵魂)阶段,处在“前科学”的水平上,是“精神”的时睡时醒,有时在“梦”中呈现,有时表现为“精神”的“痴呆”、“涣散”、“傻”甚至“癫狂”。就此而言,《精神哲学》包容了《精神现象学》,尽管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更全面地阐述了整个“精 ”的发生和发展。

21、在主观性阶段,黑格尔对形式逻辑进行了全盘改造,阐述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论。真实的概念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一般和个体的统一。概念自身因为是具体的,因而是能动的,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把潜在于自身的三个环节——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区别和统一都实现出来,概念于是从主观性阶段发展到客观性阶段。客观性概念是客体,经历了从机械性到化学性,再到两者统一的目的性的发展,而合目的、活动的客体是理念即真理。

22、二年的哲学学习,论文答辩通过,就能获得“哲学硕士”学位。黑格尔取得硕士学位的论文题目为《抛开灵魂不死信仰,能否完成道德义务》,明眼人一看,就可明白他这是在回应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康德认为要能实现至善的理想,即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必须相信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是实现至善的先天必然性条件,而黑格尔则假定,如果我要抛开灵魂不朽的信仰,道德义务还能实现吗?从这篇论文可以发现一个青年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与伟大哲学家对话的潜力。对于宗教和神学,黑格尔在后来的三年时间内,依然是以启蒙精神和康德的道德神学为基本出发点,寻求一种现代的宗教和神学,正如研究其青年时代思想的狄尔泰后来评价的那样:“黑格尔的神学研究都全然超越了宗教研究的范围,通向了一种新的宗教理想,一种新的、普遍人性的生命共同体”。(1)

23、一个方面是:从无规定开始,思维对它进行了抽象,而这样一来,思维把这个无规定性的绝对,抽象为了有,而这样一来,它就是作为“有”的那种发生。

24、在“社会和政治哲学”部分,拜塞尔说“尽管《法哲学》的建筑术结构——它按部就班地划分为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辩证法环节——反映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但是这种结构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矫揉造作与专横武断,这与其说源自于它的题材,不如说是强加于其上的。的确在黑格尔把他的形而上学放置于一旁而仅仅探讨它的题材时,他总是处于最佳状态”(228页),但是,他还是不得不加上一句说,“无论现象学方法的精神是什么,事实仍旧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某些核心概念预设了他的形而上学,而且只有在他的形而上学的语境中才是完全可理解的”。不把黑格尔的社会政治学说奠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必然导致对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误解,甚至轻率地把它看作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先驱。有时甚至连黑格尔思想的辩护者也持这种观点,例如阿伦·伍德在《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中专列一节“思辨逻辑已死,但是黑格尔的思想不死”以表明他的立场,并说,“那个仍然活着并且对我们说话的黑格尔不是一位思辨逻辑学家或者观念论的形而上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历史学家,一位政治和社会理论家,一位研究我们的伦理关切和文化身份危机的哲学家”(Hegel’sEthicalThought,p.5-)。如此理解黑格尔已经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传统,拜塞尔的正本清源工作有利于澄清这种误解的根源。

25、这是黑格尔精神哲学最高的“理想”,最高顶峰。如果我们仅仅从这最高处去理解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那么显然并不能够领略它的魅力。黑格尔精神哲学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各种精神现象、尤其是最低等的、病态的、无意识的、非科学的精神活动的深刻把握力和理解力,在这方面,恐怕至今无人能与之比肩。在《精神哲学》中占了二分之一篇幅的“人类学”部分,探究的就是“精神”的“灵魂”阶段,从“自然灵魂”、“感觉灵魂”到“现实灵魂”,最后才过渡到“精神现象学”的“意识”阶段。

26、在柏林大学,黑格尔还开设了“宗教哲学”课程。在他去世后,后人按照其口授内容编辑出版了《宗教哲学讲演录》。我们上文已经减少了黑格尔早期从康德启蒙主义的道德宗教出发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批判。黑格尔后来形成了他自己以爱的原则、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来阐释基督教的宗教哲学思想。而在柏林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大大减弱。他与《精神现象学》中把艺术、宗教和哲学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相适应,强调哲学与宗教的和解,认为它们都是绝对精神的表达,只是宗教以启示和信仰来表达,艺术以表象来表达,而哲学只是以概念理性思辨地表达。在这一对绝对精神的“表达”中,宗教高于艺术,却低于哲学。这一“高低”的标准是“认识论的”,宗教也是一种认识方式,即以“表象”认识“绝对精神”,以“思维”把握“神”。他排除人格神,反对对神的盲目崇拜和施莱尔马赫强调的宗教是对上帝的绝对依赖感。因此,黑格尔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他的宗教哲学确实也确立了一种不同于康德、施莱尔马赫的现代宗教观,影响十分远大,同时在他死后,也是促成黑格尔学派分裂为左派和右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27、站在潮头的青年学生,往往心目中都容易形成革命理想,黑格尔也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理想在图宾根神学院激起了一阵反抗的微风。这一“微风”在黑格尔这位依据自身(soi par soi)为原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身上,随之变成了一种反叛的激情。他们从法国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中体验到了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迈,他们对大革命者的崇拜,随之上升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高度。这种爱国主义乃是一种从被专制主义破坏的传统道德中的觉醒:蔑视世俗的利益和权力,将身心献给普遍性,为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忘我牺牲、勇往直前、积极上进。正统神学的假话已经无法“灌输”进入他们的大脑,康德、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成为滋养黑格尔精神的养料。

28、3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显现运动的。

29、伦理实体阶段相当于希腊罗马社会。希腊城邦的伦理精神是家庭和城邦两个共体。希腊城邦伦理生活是悲剧的命运,只要有伦理行动,就有冲突,只要有冲突,就会有过错。黑格尔区分了两种过失:一种明知故犯的错误,一种无知的过失。在普遍过错和命运的支配下,希腊城邦解体,过渡到罗马法权状态。在罗马法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但这只是抽象的、形式的平等,个人变成了一个个互相隔绝的原子。但罗马皇帝是罗马法的例外,他是和所有个体对立的孤独的人,几乎与上帝等同。这既不合法也无实效,于是被否定。古代伦理实体分裂成两个世界:教化王国和信仰王国。

30、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

31、而崇高的精神、崇的理想,不是外在于事物的东西,而是和事物的“理念”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曾把“理念”作为事物的“目的因”,就是说,理想、目的是自身理念的实现。只有和自身的“理念”同一的“理想”,才 “自身的”理想,才是自身的“观念性”。在此意义上,人的理想就是要成为真正的人,实现人之为人的本性,就是人的“精神”。这种意义上的“精神”就是“内在的超越”,是一步步将自身从“自然”存在者向“精神”的提升,以及“精神”向“自然”的回复,因而是“自我实现”,是不依赖于外物,从而是“自由”。

32、按照黑格尔《逻辑学》的讨论方法,概念作为规定性,都是作为作为有限的规定性,而作为有限的规定性,它的规定性都取决于它的限定方,也就是对立方被规定的。所以讨论规定性,还是首先要指出它的对立规定是什么。

33、但是,那时我们有的研究叔本华和尼采、有的研究海德格尔,而我则主要研究刚刚被介绍进来的伽达默尔,所以,当时并没有认真阅读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原著。后来我考入杨祖陶先生门下,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博士论文做的是谢林,依然没有专门研究黑格尔,好在无论谢林还是伽达默尔,都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紧密,才一直没有远离黑格尔。

34、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家庭的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家庭作为一个人格,具有占有财产和延续的实在性;家庭作为繁衍和教育子女的社会单元,决定了子女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当家庭培养的独立人格成为公民,伦理进入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中的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其社会道德是诚信和职业道德。市民社会通过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组织而进入国家。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

35、二是在空间、时间中的“自我显现、自我异化”和“他在的”状态,以自然哲学来观察;

36、(2)(3)参见Martin Gessmann:Hegel,Herder,Freiburg.Basel.Wien,S.26-S.

37、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哲学前提的直观性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结合起来。如果说,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证明是直线式的推理,那么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就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38、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这本书,对于学过西方哲学史的人而言,应该是不会陌生的。但是,大多数人恐怕会像我一样,以前并没有认真地读过它。1986年张世英先生出版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并给我们五位研究德国哲学的硕士生每人一本。对于张先生的这份宝贵礼物,我们都不敢怠慢、抓紧学习,记了许多笔记并进行了几次热烈的争论。

39、本质论的范畴不直接显露于外,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而间接表现出来——反思。本质论的范畴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既相互对立、又在对方映现自身。

40、从前,黑格尔沾了“马克思主义”的光,在我国知识界几乎无不晓,而如今,有些受分析哲学影响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却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所谓凡是黑格尔说得明白的,都是毫无创建的废话,凡是他试图有所创建的,都是他无法说清楚的“黑话”。但在杨先生翻译《精神哲学》中,我们既看不到“废话”,也听不到“黑话”,有的只是流畅、严谨而思辨的哲学话语。

41、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最内在的核心,以思想自由为前提,自觉地实现精神的自由目标。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史是哲学真理全体或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纯范畴的推演不再时空之中,而哲学史上的一个范畴需要时间。

42、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还讲了6个学期的哲学史课程。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哲学思想与哲学史统一起来。他反对把哲学史看作是客观的、材料的堆积,认为哲学史是“哲学本身”在不同时代中的发展。无哲学则无哲学史,无哲学史哲学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哲学本身,哲学不可能离开哲学史而成为哲学。黑格尔力求使哲学史成为科学,主张哲学史中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他把历史的原则贯串于对哲学史的考察,把哲学史理解为完整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是统一的真理得到认识的过程,其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特殊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真理的认识即理念的实存化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使得哲学史本身成为哲学的一个“学科”,推动了19世纪后期所有哲学史写作的发展,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新高度。

43、从前的那种“无规定性”,现在被规定为是一种同“有”对立的一种“非有”。而这种非有,仍然保持这个它的那个“无规定性”。而不过这个无规定性,只是相对于“实有”现在的直接性——而这个直接性现在被规定为是“质”。这样一来,那个质,作为直接性的,就是作为外在的“有”,而那个“非有”,作为无规定性的“绝对”,它就作为“内在的”“有”,作为内在之有,被规定为“自身”。这样一来,这个实有,就转变为了“某物”,作为这个某物,那个“非有”是作为内在之有,不过这个非有,因为它不是有,所以这个自身,就是对这个“非有”的一种“否定”。

44、黑格尔首先赞成浪漫派对于理性的反驳,但这被黑格尔看作是认识事物的“合理的知性”,这种分化也最终会统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放弃浪漫派关于艺术的合题,“但是艺术被贬为绝对精神通往宗教之途以及通往澄明之顶点的哲学之途中的更高实现的第一阶段”,理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黑格尔而言,只有理性可以实现人对于精神理解和自我理解的统一。在这个起点上黑格尔开始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感人至深的彻底性

45、莱布尼兹的单子观念是自我展示的主体观念的胚胎。但是对赫德尔和赫德尔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尽管斯宾诺莎看起来远离表现主义的主体性观念,然而整个启蒙运动把斯宾诺莎推向了普遍生命力的某种的泛神论,有限的主体迎合了普遍生命力的一种泛神论。最终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支持之下,

46、文学上他熟读了莱辛的著作,古典学教授则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的对古希腊的爱好变成了迷恋性学习。宗教上他受康德理性批判的影响,主张理性为宗教立法!在所有哲学家当中,对于热爱政治的年轻黑格尔而言,这时他尤其重视卢梭,因为在卢梭身上,他能把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予以把握和反思;但康德是他哲学形成的起点和基础。他和荷尔德林和谢林一样,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康德主义者,他们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康德哲学中最著名的“不要说谎”的道德戒律,他们立誓发现世界之假象隐瞒下的真理,组成“真理同盟”。全面被管制的环境下的大学经历,让他们直接从反面否定了之前相信的一切,严格的戒律没有禁锢住他们青春的思想,反而只是让青春的思想褪去了稚嫩的印记,带着理念的深沉在规定者未来的广阔视野和自由精神中开放。这是每一个以禁锢思想为目的的教育者必须深刻反思的现象。

47、在说清楚了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和启蒙激进自由的渴望之后,我们应该说一下那个“统一的渴望”,“蕴含了上面两个渴望的渴望”,那个在文章的开头里“被某些人所分享的渴望”。

48、Hegel’sCritiqueofLiberalism

49、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50、按照如同莱布尼兹“预定和谐”之路的表现主义其核心就是大全,统一与和谐,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哲学的整体性原则与目的论的统泰勒这样总结了表现主义的渴望,“要求统要求自由、要求与人融合、要求与自然融合”。

51、(4)这些讲稿现在被作为《黑格尔全集》讲演录版,第10卷,中文版已经由商务印书馆2012出版。

52、但从另一方面说,要认识纯概念,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而要让纯概念“外化”为现实,把它内含的内容一一展示出来,比如我们无法认识纯“存在”,但要展示出“物理的存在”、“化学的存在”、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等等等等,然后,我们再从这些展示出来的“现象”或“存在物”返回到它们的“存在概念”,经过这样一个外化”和一个“内化”的反复,我们才能知道“存在”究竟是什么义。

53、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54、                    绝对精神

55、丝珂拉人与公民:卢梭社会理论研究(宗成河译)

56、在泰勒看来,对康德的后继者来说,问题变得敏感,“因为他们既被康德的激进自由深深地吸引,又被人的表现主义深深吸引”

57、黑格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考察了理性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意识自身的观察,以及对自我意识和身体关系的观察。行动理性相当于近代个人主义风尚。个人生活的转变开始于追求快乐和官能满足,发展到泛道德主义的空洞。个人主义的更高形式是从社会斗争中抽身出来,按照个人兴趣工作。个人工作创造要求对工作产品进行社会鉴赏和评价于是产生了立法理性。

58、德国哲学在开始进入“后康德时代”时,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黑格尔个个天赋异禀,奋发向上,把纯粹哲学推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时虽然康德依然健在,保持其旺盛的影响力,但后生们却在后面迅猛追赶,以超越他为目标与快感。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之间既保持密切的往来,同时又在相互激励。暂时住在耶拿的荷尔德林告诉黑格尔他听费希特知识学课程的狂热,谢林源源不断地把新出版的著作邮寄给黑格尔,这都像鞭子一样刺激着远在伯尔尼做无聊的家庭教师的黑格尔。他倍感孤独,并把这段时间视为悲惨的经历。

59、正如泰勒所言“法兰西人革命化了政治世界的地方,德意志人开创了一个更高的文化纪元”,面对这样的对立,德国的天才们要完成这一对立的统要完成一场精神的革命,渴望被分享,而在这被分享的渴望中,黑格尔脱颖而出。

60、这样两种渴望在赫德尔和康德那里被推向了各自的极端,另一个层面的渴望出现了,一个属于费希特,谢林的渴望,属于早期浪漫派施莱格尔,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的渴望。当然也是属于黑格尔的渴望,这个渴望是一个“合题”,赫德尔和康德的“合题”。

61、这样完美的“合题”的构造直到黑格尔的出现,才受到挑战,而正如泰勒所言,正是这独特的合题构造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起点。

62、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63、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对语言那么重视。

64、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自我和行动相统一的良心与谢林、歌德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优美灵魂,虽然克服了康德道德世界观的颠倒,但也有自身缺陷和矛盾。良心自我确信是任意、偶然的,不能对不同环境中的对立信念进行、决疑。优美灵魂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崇拜道德天才,把爱情等价值纯粹化、神圣化;二是对他人实行道德判断,用行为的自私动机否定任何道德行动。

65、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66、《美国政治学评论》(1989年)最近的读者一般都会熟悉史密斯的论点。它之受惠于科耶夫既不言而喻,也很清楚,尽管史密斯也仔细指出并强调科耶夫方法的夸张之处,正如乔治·凯利等人所勾勒的那样。史密斯在这里的解读相当清晰,而他的博学,据我所知,也无可挑剔。这是一部成熟而睿智的学术作品。

67、“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一切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对形式,是贯穿于世界万物的规律。也就是说,“绝对精神”是主客的统既是唯一的、普遍的实体,也是自我认识的精神;是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永恒的自身中存在的,又是回复到自身和被回复到自身的同一性。

68、当然二者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深刻,康德的激进自由只能以同自然的决裂为代价才成为可能,而其发生于自身内部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其激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唯物论者,功利主义者和启蒙运动者曾经梦想的程度,这与表现主义统和谐的渴望是截然对立的。

69、这样一来,作为这个“有”的,它的本质,或者说,它的起始,还是那个“无规定”的绝对,所以,这个直接性,作为有,它其实就是“无规定性”自身——无。所以,有,它的自身,作为它的本质的,它就是那个“无”。也就是说,这个有,作为纯有,作为思维的抽象或肯定,它所肯定的就是那个“无规定性”本身——也就是绝对。

70、康德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批判哲学”,费希特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先验“知识学”,谢林之被载入史册,因其创立了“自然哲学”,而黑格尔之被载入史册,就是因其创立了“精神哲学”!

71、当然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和力,正如泰勒所言“表现主义理论把我们引向了自由状态下的人的圆满,这种自由正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单单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但是,最高级,最纯粹,最无条件的关于自我决定的自由的见解是康德的见解。”费希特最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指导思想:

72、作为这样的一种绝对,黑格尔就说,它就是“纯有”,一般也称之为“有”。而这个“有”,它对思维而言,只不过是对这个“绝对”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这个作为开端的“有”。而这个有,它只不过是说“绝对”已经是被思维所“摄入”,作为思维的对象。这样的一种“摄入”,就是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把那个“无规定”的“绝对”的“无规定性”给否定了。换言之,作为一种对象,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就呈现为一种“对象性”——直接性,而这个直接性,它把“无规定性”给否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性作为“有”是对“无规定性”的一种抽象或者说是一种“转化”。

73、知觉的特点是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但把事物看作可感性质的集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意识与对象、一与多、属性于本质、真理与错觉、自在物与为他物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指向事物的内在本质。

74、一晃二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等当年的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大学教授,张先生、杨先生却早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八十岁高龄,长期患有腰肌劳损等病,又不会电脑打字的杨先生硬是一笔一划地译出了黑格尔的这本《精神哲学》,实在让学生感动不已!当打开人民出版社张伟珍女士寄来的这本书时,读到的却是如此深沉而又不失晓畅的文笔,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75、“(泰勒语)迎合合题的各种要求。来迎接现代文明的开始。它称为这个合题、这个渴望终极意义上的严肃论战者。黑格尔漫长的精神旅程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合题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76、不管怎么说,本书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在相当高级和精巧的水平上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承认的讨论——集中在八个章节中的第四章——包含了对以下议题的实质性处理: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渊源(源于试图克服笛卡尔主义的"分裂自我")、黑格尔对自然权利传统的批判、《法哲学》中的理性国家、以及具有决定性的否定逻辑的辩证法。(也许在这方面,最难令人满意的是——也令人感到惊讶——关于黑格尔的法治国(Rechtsstaa)本身的章节)。我不认为史密斯在这里开拓了新领域。但话又说回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非常清晰和精妙的论述。例如,我们都相当熟悉黑格尔对标准意义上的自然权利传统的批判。但是,史密斯以一种令人钦佩的、高度细微的精确性将它们展示出来;结果,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东西,现在就更加坚定且确信了。

77、而且,这样的“理”,与其说是哲学家在“说”,不如说是哲家让“事物自身” “说”。因此,他的整个哲学都具有“现象学”的特色。这样的说理方式,既不合常识,也不合“科学”,所以,他在西方一再地被打成“一条死狗”,但奇怪的是,这条“死狗”又一再地被“复活”和“复兴”!现在,世界上爱黑格尔的人在增多,而在我国,恨黑格尔的人也在增多。

78、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79、生命是自我在本能的欲望中追求自身满足,这是初步的自我意识,当一个自我承认欲望对象也是与自身相等同的自我,自我意识就成为类意识。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中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在世界历史中展开自我意识从自在的主奴关系到自为的自由意识和苦恼意识的发展。

80、伯尔尼时期(1793-1796)和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是黑格尔早期哲学原著从康德思想中独立出来予以确立的时期,前3年和后四年同样重要。大学毕业后做家庭教师似乎是当时一般人的必经之路,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养活自己,平常不过,但对于黑格尔而言,却是其反抗命运的一种坚定选择。因为他大学毕业取得了神学“资格”,本来是可以在神学界谋求一个牧师岗位或神学“助教”职位,但他显然对做牧师毫无兴趣。不过,这三年时间对黑格尔的刺激也非常大,首先是费希特在这几年内迅速成为继康德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登上了耶拿大学哲学教授的讲席,而谢林也在费希特之后风起直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开始谈论超越康德又超越费希特的话题了。

81、表现主义的传统成为了被摧毁的对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宇宙观遭到了布鲁诺,伽利略的攻击,经验主义的教条确立了偶然关系潜在的取决于经验的观察,那种表现主义寻找意义和秩序的活动被理解为了人的既可悲而又可理解的弱点,是人的随心所欲的品性。科学的真理和发现需要一种严肃的品格,一种被培根称为“人心灵幻想”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泰勒也认为这是一场现代自我观念的转折,是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去除秩序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去重新规定自我的过程,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所要做的也就是为近代哲学确立黑格尔所言的“地基”和“大陆”亦即“自我意识”,正如黑格尔所言“近代哲学所达到的第一个原则,亦即古代哲学所达到的最后一个原则即自我意识的确立”,这种主体性的确立紧接着带来的就是人不在作为宇宙秩序下的自我呈现,现代的自我观念在古代的伊壁鸠鲁哲学和怀疑论中找到了养分,自我摆脱了所有的秩序的束缚。

82、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ethics)。

83、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冥顽不灵的理智、无意识的理智,是展开了的概念;自然是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在精神中观念向自己显示自己。

84、人们排除了终极原因和秩序,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再加上现代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益的“祛魅”(马克思.韦伯语),一切在十八世纪达到了高潮,随着启蒙运动的激进的对象化,最终,宗教发展“世俗化了的”,艺术世界“对象化了的”,有了坚定的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后,政治学上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统一了整个时代,洛克,霍布斯,边沁们可以随心所欲着对人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做兽性占有的解读,整个的思潮泰勒评价道是“科学重建世界的最狂妄的乌托邦希望。“

85、表现主义的思潮被看作是人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要通过表现主义创建人的主体性,然而作为潮流启蒙运动也开始创建激进自由的道德主体性,由卢梭开始,最重要的是伊曼努尔.康德。重建激进自由的道德主体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动机。康德采用了一个产生影响的策略,以先验论证来定义主体。经验回溯到了经验的主体即“我思”的主体。经验世界分裂于终极实在,同终极实在的分离对于康德的后继者来说是不可忍受,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康德而言挽救了道德主体的核心统一和自由。对于康德的理解在激进的意义上,自我是自由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纯粹的,道德的意志,自我是自我决定的。“自律”即“合乎道德的生活等同于自由”,这是“自律”,这是康德哲学最激动人心的伦理学观念,自由在与嗜好的对比中得到了规定,康德的哲学没有解决嗜好和理性的终极对比,这受到了黑格尔的嘲讽,但是不管怎样一种贯彻到完美的激进自由的表达,是启蒙以来激进对象化的渴望的最强音,在承认尘世的神圣性不可能达到的前提下,在回避完美而斗争的无止境的任务的前提下。

86、实体只有经历了克服对立面矛盾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才成为绝对的整体。上帝的活动和生活不是自己爱自己的游戏,而是充满着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上帝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判断,而是辩证推理的过程,只有把所有完善的概念都统一在上帝的主词之中,才能达到关于上帝即实体的绝对知识。

87、但这种“自由”,黑格尔强调,不是逃避外物而遁入内心,相反,必须是经历“理念”的“异化”即首先要外化为自身的对立面,从“反面”表现自身给自己“看”,然后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曲斗争,“克服”并“保存”外化之物,再返回到自身,这才真正认识了“自身”,才真正是不依赖于外物的自由,才真正是“精神”。“真正的精神”,需要有对自身、对理想、对理念的“真理”性认识,“真理使精神自由,自由使精神真实”。

88、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

89、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90、“我是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带你找回年少时贪玩的自己”

91、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是恩格斯最早概括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通俗解释。这三大规律耳熟能详,不再累述。在这里想提一下看过的邓晓芒先生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换个角度找点新意。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一是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反思的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居安思危是什么意思(3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