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48句精选句子)

2023-08-01 09:17:06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主义不是游戏,不是闹着玩的。不然就失去了它和对手之间平起平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它自称的建立理由。要批判过去的哲学不能处理存在的困扰与痛苦,那么存在主义当然就得证明:第这种困扰与痛苦之所在;第存在主义的确能对这种困扰与痛苦提出解决。

2、  萨特撰写此书绝非一时的冲动,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使他很早就开始考虑偶然性对人生的意义。从1931年开始,他就构思撰写一本有关偶然性问题的小册子,后几经修改,1938年以名为《恶心》的小说出版。此书是萨特的哲学——文学纲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历史学者洛根丁的懒散生活,描写了他的种种孤独的、病态的、荒诞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首次使用和阐释了“存在”、“本质”、“虚无”、“偶然性”、“荒谬”、“时间”等重要范畴,勾画出以人的自由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轮廓。书中,萨特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人的存在同其它存在一样,“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外形”,没有本质可言。因而,现实的人既不为过去所创造,又不被必然性决定,“我”完全是现在创造自己并自由地选择将来的。萨特对自由的如是看法,在《存在与虚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3、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4、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5、显然,我们在这里谈的痛苦是不会导致无所作为的。它是一种很单纯的痛苦,是所有那些承担过责任的人全都熟悉的那种痛苦。例如,一个军事领袖负责组织进攻,并使若干士兵送掉性命;在这样做时,他是作了选择的,而且压根儿是他一人作出选择。当然,他是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是上级的命令比较笼统,要他自己来领会,而十个人或者十四个人或者二十个人的生命就系在他的领会上。在作出这项决定时,他是没法不感到痛苦的。所有的领袖都懂得这种痛苦。它阻止不了他们采取行动;相反,它是他们行动的真正条件,因为这个行动先就假定有多种可能性,而选择其中之一时,他们懂得其价值只是由于被挑选上了。所以,存在主义形容的痛苦就是这种痛苦。

6、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接受菁英教育的人,会产生反抗菁英教育价值的态度,提出质疑菁英教育意义的主张。正因为自身是菁英教育的受惠者,他们提出的批判、质疑格外引人注目。萨特是毫无疑问的哲学菁英,而他却起而带头批判、反对法国学院里所教的哲学内容。

7、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8、萨特重新回到笛卡尔“我思”的分叉路口进行审视。此前的哲学包括康德哲学,都是理念先于创作,本质先于存在。认为“人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任何人,人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而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在笛卡尔“我思”的路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拒绝上帝造物。他的出发点便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

9、意识不是其所是。“不是其所是”的结构使得一切趋向本质存在或是“是其所是”的原本结构称为不可能,而这个不可能性并不是隐瞒着的意识,相反,它正是意识的本质”。举例:“假如我使自己沮丧,那是因为我不是沮丧”。因此,意识乃是不断地逃离它自己。在内省中我试图决定我是什么,我决心不加犹豫地做我真正的自己—即使这件行为意含着到最后我要使自己去寻求各种途径来改变自己”这种“持续的诚实”的努力之本质乃是不断将自己脱离自己。人性的实况结构即是,是其所不是并且不是其所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0、“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这对存在主义来说,就是起点。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使我们的行为成为合法化。这样一来,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

11、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以研究西方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对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神秘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同时又继承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即无神论背景下的存在主义思想。

12、Theexistentialist,onthecontrary,thinksitverydistressingthatGoddoesnotexist,becauseallpossibilityoffindingvaluesinaheavenofideasdisappearsalongwithHim;therecannolongerbeanaprioriGood,sincethereisnoinfiniteandperfectconsciousnesstothinkit.NowhereisitwrittenthattheGoodexists,thatwemustbehonest,thatwemustnotlie;becausethefactisweareonaplanewherethereareonlymen.Dostoievskysaid,“IfGoddidn’texist,everythingwouldbepossible.”Thatistheverystartingpointofexistentialism.Indeed,everythingispermissibleifGoddoesnotexist,andasaresultmanisforlorn,becauseneitherwithinhimorwithoutdoeshefindanythingtoclingto.Hecan’tstartmakingexcusesforhimself.

13、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去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客体,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这种构成人的超越性(不是如上帝是超越的那样理解,而是作为超越自己理解)和主观性(指人不是关闭在自身以内而是永远处在人的宇宙里)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叫做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14、萨特出生于1905年,加缪出生于1913年,他们都不只是经历了“二战”,还都对“一战”留有印象。“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彻底摧毁了欧洲原本的乐观与自信。当萨特、加缪进入青年、壮年时期,竟然就又来了另外一场战争,比“一战”更可怕的“二战”。

15、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16、《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17、讲座伊始,尚老师针对“体育哲学”或“身体哲学”的研究提示道,对“身体”的思考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不管在学术研究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不应该先预定方向和目标。对体育哲学或身体哲学而言,如果对“体育”或“身体”做出概念预设,那么研究就会服从于既定的目标,容易让问题浅显化。“体育”和“身体”的意义应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展开。接着尚杰老师向大家解释了“身体”的概念。在哲学范畴中,“身体”具有丰富的意涵,除了我们普遍认为的肉体,还包括情绪、思维等不同的方面。

18、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为实际上,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更坏的。我们选择的总是更好的;而且对我们说来,如果不是对大家都是更好的,那还有什么是更好的呢?

19、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20、在对萨特的回顾中,尚老师首先提出存在主义是指存在先于本质。而后将其与传统哲学区分开来——在传统哲学中,本质是先于存在的,有一个先在的计划、目的,然后才有相关行为。紧接着,尚老师将话题引到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他提出,人要首先存在,然后才可能谈人是什么。而存在,是指人在生活中,具体的、实际的存在。而对萨特而言,并没有先行的、固定的本质规定。人的规定出于选择,正是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才导致人成为了不同的样子。

21、“存在主义”这一称谓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活于其中是烦恼丛生,会感到忧虑与恐慌。恰恰是忧虑与恐慌证明了“我”是存在的,是在真切感受这世界。人是自由的有着自我选择权,而“存在”是做出选择的前提,是意识思想指导行动的前提。笛卡尔言:“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几乎人人知晓,而海德格尔一举撕毁笛卡尔的哲学图画,认为人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存在的场和领域,这场的中心不是“思想”般形而上的精神实体。“人诗意的栖居”,存在主义对抗世界的异化,引导人自由地选择,顺从自我意志,这种打破牢笼追求自我的勇气就是“诗意”,人活着就该如此“栖居”。

22、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23、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24、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党,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

25、用加缪的话说,就是如何“诚实”活着的哲学。加缪的“诚实”意味着在承认活着没有什么固定的、既有意义的情况下,仍然不畏惧不怀疑地活下去。存在主义是要盯着事实的大空洞用力地凝视,看穿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些意义,勇敢地一直活着,才能一直不懈地凝视着。

26、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27、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28、萨特特别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认为人的绝对自由与后天的努力奋斗无关,相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为人的根本,自由即人,人即自由,自由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品质属性。萨特认为,每个人看待他人的出发点都是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性,主体是他们本身,他人就演变为作为对象的存在。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具备了绝对的自由。在剧本《禁闭》中,他指出:“他人即地狱”,这就是在萨特看来的自由的实质,只有在战胜被自己视为敌人的他人以后,作为个人的存在才是自由的,自由即人,若自由受限于其他因素,则自由将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如果离开了他人和世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试想,这个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所谓的自由或不自由,都毫无意义可言了。

29、萨特喜欢给波伏娃写信,在信中,萨特对波伏娃的从不称“你”而是“您”和“海狸”,十分可爱呢~~

30、《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31、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32、   我怀着柔情爱您,宝贝。昨天您说:“您正眼瞧我了,正眼瞧我了!”您的样子太可爱了。一想起来,我的心就柔情万种。再见,小好人儿。

33、今天,我将尽量来答复这些不同的指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把这短文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由。许多人对于我在这里提到“人道主义”一词,可能会感到惊讶,但是我将试图寻出我们所了解的意义。无论如何,我们一开始就可以说,存在主义乃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并且这种学说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34、《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35、《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36、正因如此,身体哲学也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现代身体哲学的开创者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解释为人的冲动、个体性、身体性;尼采同样将“身体”引入哲学来解读康德的“物自体”。对叔本华而言,没有身体的感受,我们无法拥有对事物的观念,例如对“月亮”的观看。同样,萨特也指出“身体”是在实际生活中与选择相关的活动,他将哲学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并表明二者息息相关。

37、萨特及其同代的哲学菁英,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那里得来翻转哲学对象的自信,否定哲学应该探讨现象背后的通则,进而否定多变、不定现象背后必有不变、贯通本体规则的假设,直接以现象,在时间之中,具备个体差异性的现象做为思考的起点。他们还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那里借来了一套悖论:

38、  再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自由行动总是无拘无束地面向未来,因此,人的本质始终为人的行动或存在所创造,并成为人的过去。“自由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人在行动中的绝对自由,绝不受自己的过去、本质的束缚。

39、这种想法仍然到处可见,在狄德罗,伏尔泰甚至康德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的存在。人具有人性,这种“人性”乃是人的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发现得到,这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这种普遍概念的一个个别的例子。在康德的思想中这种普遍性是如此的广泛,以致森林中的野人,即还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以及布尔乔亚阶级的人都包括到这同样的定义中去,而且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在这里又和上面一样,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

40、“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41、在另一方面,我们被指责为偏重了人类处境中黯淡的一面,只看到下贱、卑鄙和低劣,而忽略了人性光明面中某些仁慈而美好的事物。例如根据天主教的批评者默契尔小姐所说,我们忘记了婴儿是怎样微笑的。从这两方面,我们又被指责为无见于人类的和谐一致,而认为人是处于孤立之中。共产主义者说我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说纯粹建筑在主观性上——建筑在笛卡尔所谓“我思”这个观念之上:这是孤立的人面对他们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和其他存在于自我之外的人取得协和一致的地位。自我不能透过思维而与他们相通。

42、从一个意义上,1968年学运中的法国学生,上世纪60年代延续到70年代的美国嬉皮,甚至整整一个世代的摇滚乐风潮,都是萨特的信徒。他们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启发,领悟了萨特哲学中几个最容易掌握的概念,就勇敢地发动了他们的生活革命,他们当然没有、也不觉得需要了解萨特的整套存在主义哲学。在他们眼中,萨特很了不起,却又很可笑。了不起在于他启动了这庞大的青年反叛浪潮,可笑之处则在于他无法坦然接受自己思想的结果,迟迟抛不开沉重、而且已经被他自己证明为无用、错误的哲学,一直困在里面,编造着一套推翻哲学的存在主义哲学。

43、举一个比较属于个人的例子,我决定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处境、我的情感或者欲望作出的,但这一来却不仅为我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号召全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

44、“存在主义”有时又被译成“实存主义”,就是为了凸显“existence”这个字含藏的反叛、挑衅意味。“existence”指涉的是个人的、现实的、当下的存在,对比对照于做为长远哲学课题的“being”,隐藏在后面、并管辖个别生命存在的存在道理。存在道理,或说关于存在的知识,源自于现实的存在,或说存在的现象,然而经过哲理智慧的归纳、衍发后,形成了深奥、漂亮的哲学体系,却对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无能为力,这岂不是一大讽刺?

45、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46、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47、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经典现代诗大全100首(2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