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简介(55句精选句子)
贾平凹的简介
1、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一群单身女性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展现了当下独立女性的风采。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
2、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3、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
4、点击图片阅读 |樊纲,我们离现代市场经济还很远(贾平凹的简介)。
5、到了上世纪90年代,报纸、电视等开始“抢夺”地盘。“原来这个事情大家都不知道,某个作家先写出来,人都觉得离奇,就火了。而报纸、电视发达了之后,文学这种揭批现实的功能就弱化了。”
6、《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不论是“放了竹窗帘儿”的中堂,还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文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月的踪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对童心的描写更是既传神又逼真。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7、作者既酿造出月下的空灵,也有迷迷蒙蒙的如水中月镜中花式的空灵。在雨中:“石板路是潮潮的了,落叶浮不起来,一时深、浅、明、暗,层次分明,远峰愈高愈淡,末了,融化入天之云雾。”⑨是一种如飘渺虚幻的云雾似的空灵。在月下渡口:“夜里,船到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沉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上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面却铺了银,平静静的似乎不流……”这是一种“水中月”式的空灵。云雾漫山时:“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在山顶,树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⑩质言之,这些意境空灵而迷蒙,使景与意无隔,现实和幻象相融,使幽者更幽,静者更静,空者更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⑾贾平凹以他特有的气质、个性和感受力,妙悟了禅意,并在《月迹》中通过象征式的意象构筑了一种禅宗式的静寂空灵的意境,使他的作品读来意蕴深远,韵味深长。毫无疑问,这种审美取向,将给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作启示。
8、贾平凹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风向标。从《废都》到《秦腔》,从《高兴》到《带灯》,贾平凹一直关注中国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变迁,为中国作文、为中国作传已经不是他的职业习惯,而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的使命。
9、10年里,贾平凹对这件事一个字都没有写,写不出来。正如他在《极花》后记里写的:“怎么写呢?写我那个老乡的女儿如何被骗上了车,当她发觉不对时竭力反抗,又如何被殴打,被强暴,被威胁着要毁容,要割去肾脏,以及人贩子当着她的面和买主讨价还价?写她的母亲在3年里如何哭瞎了眼睛,父亲听说山西的一个小镇是人贩子的中转站,为了去打探女儿消息,就在那里的砖瓦窑上干了一年苦力,终于有了线索,连夜跑100里山路,潜藏在那个村口两天三夜?写他终于与女儿相见,为了缓解矛盾,假装认亲,然后再返回西安,给派出所提供了准确地点,派出所又以经费不足的原因让他筹钱,他又如何在收捡破烂时偷卖了3个下水盖被抓去坐了6个月的牢?写解救时全村人如何把他们围住,双方打斗,派出所的人伤了腿,他头破血流,最后还是被夺去了(他女儿的)孩子?写他女儿回到了城市,如何受不了舆论压力,如何思念孩子,又去了被拐卖的那个地方?”
10、贾平凹当时惊得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来,这结局,“鬼都慌乱啊”。
11、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屋里的菩萨和小兽默不作声地望着我,而我的头却抬不起来了。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出了声,眼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小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子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
12、他不想继续下去,但也不想就此罢手:暴风雨来临时,没必要把船上所有东西都扔到海里去。
13、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施耐庵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老舍文学奖”“当代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英、法、德、俄、日、韩、越文等30余种。被改编电影、电视、话剧、戏剧20余种。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14、对于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要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15、贾平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作家,受儒道释的影响较多,他自己将之融入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悟中。贾平凹将儒家文化伦理观念的核心“仁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还将家庭伦理道德与人物的日常行为、思想自然贴合。贾平凹的小说还常用道家的眼光来阐述哲理,给读者描绘了一个个新奇别致的艺术世界。如《古堡》中的麝,《远山野情》中太岁的象征,《山坳》中的狐狸,《浮躁》中金狗出生时的预兆、金狗胸前墨针的“看山狗”图像、金狗与小水的名讳等,都暗含《周易》文化的密码,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哲理意蕴。他将这些意象与农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既符合乡土中国的实际,也表达了作者形而上的思考。
16、依旧醉心于收藏,且兴趣庞杂。《环球人物》记者捎去的杂志里,附赠一张猴年生肖邮票,他接过很是欢喜:“我听人说了,这邮票红火得很。”
17、贾平凹生在陕南商洛秦岭边上,恰好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处,属于“秦头楚尾”。他有着南方才子的灵秀、浪漫文笔,却一直告诫自己不能堕入纯粹的小巧精致或者轻佻油滑中,时时警惕。长期生活在关中平原,让他的文风愈显厚重。
18、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母亲;当一个学生有了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老师,这是因为他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的母亲和老师才可能被歌颂,歌颂也才有意义。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么多年,是他写出了《创业史》,才让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义。也就是说,作家最后是要出作品的。据我了解,上世纪50年代,许多作家都在农村、工厂等地方挂职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时间非常长,但最后因没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而被遗忘。我也听说,陕西曾有作家去住农村,结果后来什么也不写了,一直住在了那里。作家毕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实在作品上。柳青的经验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考虑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拥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灵魂。这种不在技术层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为,才是写大作品的基础。一个作家有多大的灵魂、多大的能量,就能产生多大的作品。同时,他也会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走什么路子,该承受什么寂寞和困难。这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一时之功在于力,一世之功在于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贯注地潜心创作是很难的。
19、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20、再仔细打量,每样东西都摆放讲究。通向阁楼的台阶上,左右两边每层两只小石兽,一左一右,面向客人,夹道相迎。客厅当中台桌上是一块巨大的奇石,中间凹陷进去,似大砚台,又似聚宝盆,正胡乱猜着,主人开口解释了:“我名字里有个凹字,这石头正合我的名字。”
21、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22、一年后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23、每个行当里都有着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他的声名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默默,宠辱不惊,过着日子和进行着写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
24、诚然,《废都》是一部描写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也是一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风俗史。然而,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看,它既已成为西安的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解读西安城市文化的一个内容丰赡的文本。西京城是十二朝古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它最大的特点,但历史文化积淀对于生活在其间当代人来说,大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保留在人们的想象中,是一种个人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充盈在城市的整体氛围中,而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有形的物质载体首当其冲的就是各个时期残存或承续下来的建筑、符号、名称、风俗和人的行为方式等。
25、2015年10月,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商洛花鼓现代剧《带灯》在陕西西安上演。
26、2013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27、本书是他晚年接受电影史研究学者春日太一访问的精华,他把自己的片场经历,各个名导、名演员的接触印象娓娓道来,是引人入胜的回忆文字。
28、《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9、为什么黑猩猩不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不同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真正的思维能力吗?世界上真的有“读心术”吗?为什么有人会得妄想症?为什么越逼自己不去想,越控制不住去想?
30、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1、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32、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的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地贫穷。把小说定在古炉上的时候,就想起贾平凹小时候经历的好多事情,因为这本书大部分是他的回忆。
33、《老生》出书时,封底印过贾平凹的一首诗:“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他是那种心怀冷暖、肩担道义的作家,曾经自叙道:“‘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只好辍学务农……当教师的父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而我就是黑五类子弟,知道了世态炎凉,更经历了农民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如何整肃、改造、统一着思想和行为。再后来,以偶然的机会到了西安,又在西安生活工作和写作,又后来是改革开放了,史无前例,天翻地覆,我就在其中扑腾着,扑腾着成了老汉。”
34、我是这么想的,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35、作家冯骥才曾忍不住夸赞:平常到陕西去,基本上找不着贾平凹,就有一次,他《秦腔》写出来,见了一面,到他家玩玩。(其余时间)他就下去,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两年回来,一本长篇拿出来了。长篇正热的时候,找他就又找不着了。这是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作家就应该在生活里,作家不是人前的,是人后的。
36、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37、“‘文革’前,文学里虚假的东西多,一篇可以,两篇可以,今年可以,明年可以,十年八年就不行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这么多年里,中国文学里批判、揭露的成分比重那么大,中国人对批判、揭露式的文学作品渴求度那么高,也有这种历史原因。”
38、书房里神仙瑞兽相伴,又格外文华毓秀。他被故乡人传说为魁星所点的“商山文曲星”,书桌对面挂的是老家魁星楼上的旧物件。房内一尊何仙姑塑像,手上执的都不是荷花而是笔。
39、作为日本电影巨星,仲代达矢九十高龄仍活跃在电影界与戏剧舞台。他无比丰厚的从影经历也是日本电影史的宝贵财富。
40、《秦腔》是贾平凹第一次全面写到他的家族和村子。那些年每次回乡,村里的变化离他记忆中的故乡越来越远,传统的乡土文化一步步逝去,他于是冲动着要为归去的故乡竖一块碑。《秦腔》中,有对过去的缅怀、想念,也抒发着农民剥离乡土的艰难。
41、《带灯》则是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写一个被现代化进程裹挟的村镇。单行本出版于2013年。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工作,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维稳事宜。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带灯”,与形形色色的上访人员打交道,解决最基层的问题,这其中有苦恼,有矛盾,也有担当。
42、话中的人,是老乡的女儿。初中辍学后从老家来西安和收破烂的父母仅生活了一年,便被人拐卖了。父母整整3年都在寻找,靠卖破烂每攒够5000元路费,便出去寻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人,打得头破血流地把人解救回来,半年后,女儿却主动回到了被拐卖的那个地方。
43、再有,就是头上那个小秃斑,他已经在考虑换一种发型。
44、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表彰其在推动当代汉语文学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45、贾平凹从1952年到1972年在故乡商州20年的生活,是他和他的文学生命的根,而从1972年至今的近50年,他生活在省城西安,西安是他和他的文学生命的第二故乡。
46、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47、★这是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其具有的忧患意识让人感动!
48、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母移民英国。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远山淡影》以来,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每一部都堪称当代经典,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累计销量达数百万册,并包揽各大文学奖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1989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为《长日将尽》),以及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收录的访谈记录了石黑一雄自我认知的演变和他的艺术与思想关切,编者旨在收集风格迥异的各类采访:作家与来自纸质新闻媒体、广播和学术机构的全球各地采访者进行了或是轻松的交谈,或是深入系统的哲学对话。有些采访短小精悍、泛泛而谈,有些则篇幅较长,目的在于详尽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因为每次图书推介,石黑一雄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多数访谈中有所重复,所以编者挑选了最能简要体现其艺术敏锐性变迁的访谈。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均充分展现了作者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方面。
49、但是,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50、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51、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52、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要做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棵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53、十年,对于贾平凹来说,不仅仅是深思一个故事,写几本小说。周围的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变化。
54、依旧用一支笔纯手写创作,不用电脑。他不信任机器。早些年买过电脑,结果打字关死活过不去:用拼音,一开口就是满嘴的陕西话;用五笔,手指头不听使唤;用写字板,笔画不规范,显示出的多半是错别字。最终还是扔掉电脑用手写,反而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