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简介(46句精选句子)

2023-07-04 09:47:47

弗洛伊德简介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2、(2)临床精神病学的层面,精神分析治疗在化学疗法和行为疗法面前很快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弗洛伊德简介)。

3、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4、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

5、拉康伦理学的严苛之处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彻底抛弃这一参照系——其进一步的赌注是,这一弃绝不仅没有让我们陷入伦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主义,不仅没有削弱伦理活动的基础,相反,否认人得到某个大他者的保障,恰恰是真正自律的伦理学的前提条件。想想弗洛伊德用来解释他的释梦步骤的那个“伊玛打针”的梦,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梦(弗洛伊德本人对他的患者伊玛治疗失败的责任)——这个事实足以表明,责任是一个关键的弗洛伊德概念。但是,我们该怎么设想它呢?我们如何避免通常的错误观念——以为精神分析的基本伦理含义恰恰在于使人脱离责任的束缚,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大他者:“既然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我对它的形成不负任何责任,是大他者通过我在言说,我只是它的工具。”拉康本人指出了摆脱这一死结的道路,他把康德哲学视为精神分析伦理的重要先驱。

6、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弗洛伊德简介)。

7、汉娜•塞格尔(1986)对于自恋的看法与赫伯特•罗森菲尔德基本相同。她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或许有助于解决弗洛伊德有关“初级自恋”的假设问题。对她而言,有些患者的自恋既可以表现为对死亡的理想化,也可以表现为对生命的仇恨,后者不仅可以引发患者毁灭客体的愿望,而且还有毁灭自己的愿望,这种祈愿是主体感知客体之后表现出的防御机制。汉娜•塞格尔不禁要问,个体如何走出自恋呢?在她看来,只有通过与抑郁位点进行“协商”,个体才能走出类似的自恋心理结构并建立起稳定而非自恋的对象关系。

8、从我(指弗洛伊德本人)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梦的隐意里的确包含着儿时的某些经历,而且这些经历可以把整个梦都反应出来。

9、婴儿要用嘴吃东西,这是婴儿的头号需求。如果婴儿期,一个人常被饿着,那这个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

10、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11、说明一下,诗句中的夏姆斯是鲁米的同性恋人,灵魂伴侣。

12、弗洛伊德擅长画肖像和人体,他的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从形式到技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题主问如何欣赏弗洛伊德的画风,这个问题很难用几百字的篇幅来回答。

13、(3)社会语境的层面,压抑个体性欲的社会图景和社会规范已经不复存在 ,已经不再有效,享乐主义的宽容在今天占据了压倒地位。

14、安娜•弗洛伊德(1965)继承了父亲的观点,认为新生儿和幼儿在生命之初要经历一种尚未分化的自恋状态,在这个阶段中对个体而言不存在客体。她将幼儿心理的原初状态称为“共生阶段”。后来,随着个体的发育,儿童的兴趣开始转向客体,这个过程的发展要相继经历不同的阶段。

15、涉及性生活的讨论为有关自恋的力比多投注提供了诸多例证。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性满足来自并依附于个体体验生命的功能活动,比如哺乳、关爱等。之后,这种依附关系会持续存在,因为那些哺育并照顾自己的个体会成为他最初的性对象,比如母亲或奶妈。因此,成人以后的对象选择会参考童年最初的对象选择进行,弗洛伊德提议将这种对象选择称为“依附型对象选择”。然而,对于其他个体,如性变态和同性恋,他们选择性爱对象并不以自己的母亲而是以他们自己作为范式,弗洛伊德将其称为“自恋型对象选择”。不过,弗洛伊德还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宣称在这两种类型的对象选择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因为“这两种选择类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开放的,个体由此会对某一类型有所偏爱”。因此,他还补充说:“人最初具有两个性爱对象——自己以及养育自己的女性;就此而言,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有初级自恋,且它在今后的对象选择中还有可能成为主导特征。”接着,弗洛伊德还简要勾勒了男、女不同种类的对象选择。从依附型对象选择来看,完全以爱为目的是男性的特征。此外,弗洛伊德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爱情是一种病理状态;当男性高估自己所爱的女性,他的爱情就成了“神经综合征”,从而导致“自我力比多指向性爱对象并变得贫瘠起来”。对于女性的对象选择,弗洛伊德认为不少女性都将恋爱关系建立在自恋型对象选择之上。依据此论点,弗洛伊德认为女性青春期性器官的成熟“使得初级自恋得以增强”,于是女性对男性所具有的魅力往往都带有自恋性:“严格来讲,这样的女性只爱自己,与男性强烈地爱恋女性的情况则相去甚远。女性需要的不是去爱,而是被爱……”然而,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不少女性也以男性的方式去爱,而且在这类对象选择中对性也存在高估的情况。其他自恋的女性则有意绕开男性,采取间接路径以抵达完全以爱为目的的对象选择,这正是她们对亲生子女的母爱。此外,弗洛伊德还犀利地分析了自恋型人格对周围人群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缘由,并推断那些为之着迷的群体正是“完全摒弃自恋的人,且正在追求性爱对象”。在结束这部分的讨论时,他又谈到了儿童的初级自恋,父母的态度完全听任于此:父母高估了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东西,为他们准备最好的人生,并将他们视为“王子殿下”。

16、BorninFreiburg,Austria,andgraduatedfromViennaUniversity,sigmundfreudisanAustrianpsychiatrist,psychologistandfounderofpsychoanalysisschool.

17、弗洛伊德提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18、治疗目的在于建立内在心灵的协调,以扩展个人对本我力量的觉知,减少对超我要求的过分顺从,以加强自我力量,从而达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动力平衡。

19、第三个阶段翻译法,还有比如“性蕾期”,意思是性意识像花蕾一样刚萌发,之所以又被称为俄期,是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幼儿会形成俄狄浦斯情结。

20、生殖期(genitalstage),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21、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要说清楚精神分析阐释的这种悖论性作用,莫过于梦了。如果我们问一个教育程度一般的人,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之核心,他或许会说,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梦是做梦者的一些被禁止的无意识欲望的幻想性实现,这样的欲望往往跟性有关。好,让我们记住这个定义,然后打开《梦的解析》一书的开头,弗洛伊德详细地解释了他自己关于“伊玛打针”的梦——有理由相信弗洛伊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仔细地挑选了适当的例子来介绍他的梦的理论。可是在这里我们碰到了第一个惊讶:弗洛伊德对这个梦的解释让我们忍不住想起古老的苏联广播笑话(“拉宾诺维奇买的彩票中了一辆新轿车吗?”“原则上是这样,他中了。只不过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不是新车是旧车,他也没有赢得这辆车,而是被偷了一辆车!”):梦是做梦者的无意识性欲望的实现吗?原则上是这样。只不过弗洛伊德挑选来证明他的梦的理论的这个梦既不是性的也不是无意识的,而且,它不是他自己的……

23、弗里德里希·尼采(《卡门》的仰慕者)是非道德伦理学的伟大哲学家,我们总能记得尼采的杰作的标题是“道德的谱系”,不是“伦理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道德事关我和别人关系中的对等性,其最起码的规则是“你所不欲,勿施于我”;相反,伦理处理的是我和我自己的一致性,我忠实于我自己的欲望。在列宁《唯批》(MaterialismandEmpiriocriticism)1939年版的后面的空白页上,斯大林用红色铅笔写下了如下笔记:

24、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性学三论》,这让心理学界和医学界觉得弗洛伊德不务正业,有很多不正确的思想。

25、我认为很有必要对赫伯特•罗森菲尔德的主要贡献做个简短评述,因为他对自恋性转移的分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森菲尔德认为,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个体在感知客体之前所经历的初级自恋现象更应该看作是真实客体关系的原始类型。在他看来,自恋建立在“自己”的全能性和理想化之上,而后者又通过理想化客体的内射与投射性认同获得。这种对理想化客体的认同就导致主体否认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他还说这也正是缘何“在自恋型对象关系中,个体基于自己与客体分离认识之上的防御发挥着决定作用。此外,罗森菲尔德也同样认为嫉妒在自恋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生本能与死本能冲突的启发之下,他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71年区分了力比多自恋和毁灭性自恋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放弃对客体的自恋态度之后,仇恨和愤怒在所难免,因为当患者发现外部世界的客体拥有特定品质时,他会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当我们去分析患者内心的怨恨时,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克服自己的敌对转移:“患者会逐渐意识到,分析师对他来说是外部世界中值得珍惜的个人。”然而,当毁灭性自恋占据主导之后,嫉妒就会出现,个体于是希望捣毁分析过程,并企图袭击分析师,因为这时医师所代表的客体就真正成为了鲜活、美好事物的来源。在罗森菲尔德看来,不论自恋中的毁灭力量如何强大,在临床中都应该找到它所依赖的力比多途径,以削弱个体仇恨和嫉妒的影响,从而使患者建立起良性的对象关系。期间,患者会在自恋位点(其中客体被否认)和对象关系位点(其中客体被感知)之间不断摆动,在对此加以详细分析之后,我们相信最终可以达到上述治疗目标。

26、(1)科学知识的层面,关于人类心智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模型似乎推翻了弗洛伊德的模型;

27、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28、当前,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的观点来看,精神分析学家们对自恋的看法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他们所采取的治疗手段也有所不同。在我看来,要对援用不同术语体系和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所有流派进行详细归纳也并非毫无可能。不过,根据他们对自恋概念的使用来看,我们认为在精神分析师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派别。一方面,有些精神分析师继续沿用弗洛伊德初级自恋的构想,认为存在生命之初的状态,其中儿童还尚未认识客体;对他们而言,这属于儿童的正常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其他精神分析师则认为,个体在生命之初就与客体建立了关系,这些学者属于克莱因学派;对他们而言,儿童不存在弗洛伊德所谓的原初自恋阶段,而存在多个自恋“状态”。在对自恋病症进行分析治疗时,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就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技术方法。

29、(1)本我(生物本能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

30、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利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利比多是性能量,早年利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其次荣格认为利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再者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31、这里我要说一说我对精神分析的偏爱,有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会对精神分析嗤之以鼻,而我自己在深入学习精神分析后,感觉有点儿“上瘾”,因为精神分析就像是提供了一个显微镜一样,让你观察到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微妙之处。

32、1895年安娜·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她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S.弗洛伊德六个子女中唯一继承父业的人。在她出世以前,S.弗洛伊德曾希望她是个男孩。自幼不受父亲重视,她自己曾在与朋友信函中称当时如果有避孕药,她是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她并未让父亲失望,自幼对学术有兴趣,15岁以前已经开始阅读父亲的论文,自行研习精神分析。14岁即出席旁听父亲主持的精神分析研讨会。1912年安娜在维也纳的考泰季中学毕业,此后她没有上过大学。中学毕业后,她曾担任过小学教师。23岁曾因连夜恶梦而陷入情绪困扰,经由父亲连续分析治疗达4年之久,这时她才她真正接触心理学。当时她每周接受6个小时的分析,时间在晚上10点钟,直到1922年中断,但从1924年开始后的几年中,她仍断断续续接受其父的精神分析。1920年,父女两人一块儿参加了在海牙举行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22年安娜获准参加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取得正式会员资格。1924年首次在学会提出研究报告,题为《击败幻想与白日梦》,引起精神分析学界重视。该报告内容时她对白日梦患者的个案研究,实际上那个患者就是她自己。1923-1938年,她在维也纳私人开业,从事精神分析治疗工作。1925-1928年曾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并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教育学院院长,她还积极参加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活动,并担任过该会的名誉主席。1938年,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之初,安娜曾被德军逮捕,获释后陪同父亲赴英国伦敦避难,一面照顾已患口腔癌多年的父亲,一面继续在伦敦从事儿童精神治疗工作。1939-1945年,她在维也纳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将原来用于病人的精神分析理念扩展用在教育上以研究儿童。后来成为著名心理学家的E.艾里克森,当时即在该校任教,并跟随安娜从事儿童精神分析研究。与此同时,她还在英国伦敦创办汉普斯特战争疗养院。机构创办初期,照顾在战争中和双亲失散的小孩,战后她改为儿童诊护所,开设儿童心理治疗课程,并对精神紊乱的儿童和成人进行临床诊断和分析治疗。这一时期她还走遍欧美,作专业和通俗的精神分析讲演,并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儿童研究中心的访问教授。此外她还开办了一个健康儿童科,一个因社会案件而设的幼儿班和一个专收盲童的幼儿班。1952年起她担任汉普斯特诊疗所的所长直到逝世。安娜未接受大学教育,无正式学历,学术成就全靠自修,她终身未婚。一般认为,安娜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乃是她对父亲的牺牲奉献,当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尚未得到重视,唯安娜仍坚守在父旁。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开始依赖安娜的照顾及看护工作。当他需远赴柏林进行治疗,陪伴他的只有安娜。因为弗洛伊德患重病,一个保护心理学的秘密组织成立,安娜是其中一个组员,她要求其它组员捐出一只指环以示信任。那年开始,安娜便成为弗洛伊德的秘书及代理了。而当奥地利被德国纳粹入侵时,安娜还为了保护父亲,代父接受盖世太保的侦讯。此外,她协助S·弗洛伊德使其晚年著作得以出版,并编纂了24卷的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安娜本人在心理学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自我心理学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把自我当作“本我的佣人”来看待,自我把绝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因而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我影响的,安娜则不同,她反对过分强调本我,而强调要给予自我以应有的重视。她认为从临床的角度,更应该重视自我。由自我心理学出发,安娜论述了她的两大理论成就-防御机制和儿童精神分析。对防御机制的诠释弗洛伊德断断续续地提出了一些防御机制。安娜在她1936年的《自我与防卫机制》一书,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指出人类的最重要的防卫机制是压抑。所谓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是指个体习惯性的一种带有潜意识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防止自我因挫折冲突引起焦虑的压力,安娜一共论述了15种:

33、阿多诺已经说过,纳粹的著名口号“德国醒来!”实际上的意思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它许诺一旦你响应号召,你就能够继续沉睡做梦(即免于面对社会对抗的真实)。我们在梦里遇到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外部的社会)现实更真实。列维(PrimoLevi) 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叙述了对集中营生涯的创伤记忆的宿命。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他在集中营里面,睡着了,梦见自己回家了,边吃着饭边给他的亲戚讲述他的遭遇,突然,他被波兰警察的一声棒喝“Wstawac!”(“起来!起床!”)吵醒了。在诗歌的第二小节,他在家里,战争结束了,解放了;他坐在桌边,吃饱了,给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忽然,他的脑子里闪过一击棒喝“Wstawac!” ……

34、梦的内容多是最近发生的,并且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的事。

35、婴儿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是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36、Heinitiatedanewfieldofsubconsciousresearch,promotedthedevelopmentofdynamicpsychology,personalitypsychologyandabnormalpsychology,laidanewfoundationformodernmedicalmodel.

37、温尼克特(1955—1956)同样认为原初认同在生命之初起支配作用,且认为儿童相信自己与母亲互为一体。不过,温尼克特却很少使用“初级自恋”的概念。在这个阶段,婴儿幻想自己创造了客体,而母亲则维持了这种幻觉的存在,直至最后儿童才有能力抛弃这种幻觉。在个体心理发育不良的情况中,人们会发现不少与“原始情感发展”有关的病症。对这些患者而言,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回归到儿童情感依附早期,其中分析对象和周围环境将营造出初级自恋场景,而“真正的自己”由此得以发展。对巴林特(1952)而言,有些分析对象会表现出身体接触需求,这其实与个体回归至“原初客体爱恋”的需求相符合,且后者在他看来等同于回归到了初级自恋:精神分析程序使患者回归至某个情景之中,可谓“退步中的进步”。

38、弗洛伊德文笔优美,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又是一个特别爱发明术语的人,估计你听到这里可能听得有些晕了。

39、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口欲和食欲不同。很多人肯定早发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你要吃东西,不是胃要吃,不是身体需要营养,而是你嘴馋。我认为,前者是食欲,后者就是口欲了。

40、然而,在形成自我理想之后,个体会不断考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无疑就造成个体对自我要求过高。为此,弗洛伊德假定,这个角色由“道德良心”来扮演,且他还经常将其描述为压抑的来源:“如果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它负责确保个体实现来自理想自我的自恋性满足,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不停地观察真实自我并与理想自我做对比,我们对此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在他看来,对自我要求过高的情况不仅会在病态形式中出现,如在观察狂热状态中那些假想有人揣测自己想法或监视自己行动的病患,它同样也出现在正常个体之中,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都可以发现“这种观察、认识并批判我们意图的力量”。这种道德良心的形成,它首先受父母对孩子批评的影响,后来又受教育的影响,且最终还扩大至整个社会。而且,他在1900年所描述的“梦的稽查”也是塑造良心的影响因素之一。除个人层面之外,自我理想也同样具有社会层面,它同样是一个家庭、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对于这个主题,弗洛伊德后来在研究群体心理学机制时还深入进行了探讨。

41、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会随着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为这些快感中心的变迁,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42、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还是为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43、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44、留一个小作业,从“性”这个字,你会第一时间想到什么,然后从这个联想又想到什么,然后又会想到什么。先不用做太多,接连做三次联想就可以了。

45、很快,在他的帮助下,弗洛伊德医生于1882年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弗洛伊德在与布洛伊尔交往过程中,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布洛伊尔引导他去研究新的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比如,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欧娜的病例中,他掌握了催眠和宣泄疗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读书有什么意义(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