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孟子原文(98句精选句子)
舍生取义孟子原文
1、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
2、万章问曰:“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3、本章论“舍生取义”,强调道德信念高于自然生命,谴责不顾礼义廉耻而谋取富贵的可耻行径。孟子认为,人从终极意义上说,乃是精神的存在,而不是生物的存在,人有比生命更高的价值追求。当个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时,应该道德优先,舍弃生命以维护理想中的道德原则。只有确立了这一点,才能凸显人的高贵与尊严。否则,人便会为贪生避祸而无所不为,那就与禽兽没有区别了。孔子曾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子罕》),可以说是孟子思想的源头。以后荀子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荀子·正名》)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儒家所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这观念为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曾鼓舞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理想而献身,如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临刑前自书“衣带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正是对儒家这一道德理想的具体实践。
4、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後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5、戴盈之曰:“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後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6、孟子说:鱼,也是我想得到的食物;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食物,但二者不可兼而有之,权衡之下,我为了熊掌而舍弃掉了鱼。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孟子为什么舍弃鱼而选熊掌。首先,鱼和熊掌只是一个比喻,目的是引出下文的舍生取义;其次,在先秦社会,熊掌是比鱼更难得、也更昂贵的珍奇美味,孟子用二者进行比较,意在表达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就把价值低的那个舍弃掉。接下来,孟子转入正题:生命,是我所希求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之时,我只有舍弃生命来保全道义。舍弃生命来保全道义,就是舍生取义。这里,我为了行文方便,把“义”翻译成道义,但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义”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极为宽广,包含了道义、情义、恩义,家国大义等等。这里孟子所说的“义”,主要指道义、大义而言。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接下来解释道:生命,是我所渴求的,但是我渴求的事物里面有超过生命本身的,所以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令我厌恶的,所以即便遭受患难也无法逃避。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之外别无渴求了,那凡是可以求生、偷生的,一定是无所不为;如果一个人只是恐惧死亡,那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的祸患的,也一定是无所不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偷生却不去忍辱求生,可以躲避死亡却不去苟且逃避,能够做到这种地步,还是因为他知道有比生命更值得去追求的价值,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患难。并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而是人人都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只有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初志而不丧失罢了。
7、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8、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於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於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舍生取义孟子原文)。
9、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意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10、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11、门庭若市 :(词语解释)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2、孟子之滕,馆於上宫。有业屦於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舍生取义孟子原文)。
13、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14、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15、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6、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阚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阚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17、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18、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9、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20、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1、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22、进一步思考,这种二选一命题是否可能是筛选中国人的筛子,将真正有情怀、有生命力的中国人像糟糠筛去,却留下那些“委屈求全”的麻木群众以便统治者更好驾驭。这样一来,儒家的“舍生取义”与道家的“委屈求全”刚好构成中国社会中权力统治者的工具,一方面“舍生取义”将难以把控的人推入地狱,另一方面将满足于碌碌无为状态的人轻易控制。由此以来,鲁迅作品中启蒙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姿态英勇赴死却成了生活无聊麻木的群众看客的“业余活动”,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可以得到解释。
23、储子曰:“王使人间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24、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25、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26、孟子曰:“待文王而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27、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本此.
28、 “舍生取义”是儒家的观念,而“委屈求全”则是道家的观念。儒家的“舍生取义”是推崇道义的至高无上性,而道家的“委屈求全”则是保全自身的哲学。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进退”文化现象,或是古代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或是统治者的“进退驭术”;或是推上道德神坛的“捧杀”与冷漠麻木的行路人。如何解构这一独特的“进退结构”,需要人作为自然生命的立场出发。
29、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後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穀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後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高高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30、(译文)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31、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於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32、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想要的有超过生命,所以就不会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厌恶的有超过死亡,所以就不会躲避有些祸患。假使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什么超过生命,那么只要可以求生,什么方法不能使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什么超过死亡,那么只要可以避患,什么手段不能利用呢?这样做就得生,然而却有人不做,这样做就避患,然而却有人不干。由此可见,人们想要的东西有超过生命,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这种心不只是贤人才有,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33、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於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於百里。今鲁方百里者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於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於仁而已。”
34、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5、关键词:舍生取义 生命 自然性 万物有灵 委屈求全
36、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7、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38、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39、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40、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41、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2、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43、一箪食,一豆(2)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3)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4)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5)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4、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45、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46、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47、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48、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49、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50、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後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1、孟子去齐,宿於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5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53、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雲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54、然而,生命并不是唯一的价值。除了生命本身,人生还有许多价值,比如忠诚、美德、爱情,甚至快乐。其中,有些事物的价值和生命平行,有些低于生命,但仍有少数几个价值是高于生命本身的。
55、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於斯二者。”
56、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邹,问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57、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8、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後尽於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勿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59、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60、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61、本章孟子提出了“本心”的概念,本心就是原本固有之心,实际也就是“良心”、“仁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就是在乞丐也不例外。但本心又是可以丧失的,那些不顾礼义贪图富贵的人,就是丧失了本心。
62、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63、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64、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65、“舍生取义”带来了中国人二选一的对立思维。笔者认为,孟子如果将生与义的问题开放式处理,不提出“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或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历史论断,也许人们对于生和义的追求就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生命状态、生命智慧和生命感受去展开“生与义”的选择,而不是在“舍生取义”的儒家文化牵引下以盲目或者被动的姿态去践行“舍生取义”以致成为儒家道义下的屈死鬼,让生命白白牺牲。笔者认为,孟子提出的“两者不可得兼”的条件论断将中国人的思维引入一个极端趋向。为什么非得舍弃一方才能得到另一方呢,有没有两者都能兼顾的可能呢?如果一个人在生与义之间难以抉择,为什么要将其引入一个两者选其一的命题中自寻烦恼呢?再者,那个在生与义的选择命题中徘徊不定的人正是人本身最自然、真实的状态,为何用妄然定断的“舍生取义”将其生命断送,这恰好将中国真正的骨粱断送前程。笔者以为孟子的“两者不可得兼”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条件论断的提出是不合理的。
66、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67、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後反。”
68、在日寇猖獗、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杨靖宇靠吃树皮草根还要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和日寇周旋搏斗至死不息,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是舍生取义;十年前汶川地震,人民空军的小伙子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直升机中飞跃而下抢险救灾,也是舍生取义;像胡适和华罗庚那样,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同样是舍生取义。中国人历代追求不朽,人活百年终有一死,能够不朽的永远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意义。只有用生命去实践那些高远的理想和崇高的价值,才可以达到不朽;而那些只追求生命本身的人,早就与草木一起腐朽了。
69、 笔者看来,孟子的“义”有三种内涵指涉:一种是伦理道德,一种是个人的生命尊严,一种是群体利益。第一种情况,当“义”为伦理道德时,生与义的取舍需要慎重。伦理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准则。在封建社会中,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果贸然“舍生取义”,也许生命会成为权力的牺牲者。古代社会中,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很普遍,为皇帝殉葬的忠耿臣子,因贞洁选择赴死的女性都是“舍生取义”下的亡魂。当“义”的内涵是伦理道德时,舍弃生命所得到的“义”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这种情况下的生命只不过是伦理道德的工具罢了。第二种情况,当“义”为个人的生命尊严时,“舍生取义”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意志,在尊严和生命的两难选择中,无论选择哪种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儒家文化中多诋毁那些选择生命的人,认为他们苟且偷生,碌碌无为。然而可笑的是,那些当初苟且偷生的人一旦最后功成名就,就成了忍辱负重的英雄。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膑刑之辱的孙膑;宫刑之辱的司马迁都可谓忍辱负重的英雄。假设他们最终没能够功成名就,在儒家文化的历史中也许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苟且偷生之辈。如果历史中那些苟且偷生之辈都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价值观念,中华文明能否延续下来值得考虑。选择生命,继续好好活下去是对生命自然规律的尊重,不应该贴上苟且偷生的标签。与此同时,那些选择尊严放弃生命的人同样值得尊重,这是他们践行自己生命意志的选择,也是他们追求永恒精神的努力。《布达佩斯之恋》里的钢琴师安德拉许不愿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德国军人的践踏,弹奏完忧郁动人的曲子后选择了自杀,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艺术的自由。无论是选择生命还是选择尊严都是生命的意志自由,在选择的背后,都是自愿地践行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生命感受,都是值得理解与尊重的。第三种情况,当“义”为群体利益时,“舍生取义”体现为一种奉献精神。自然界中,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蚂蚁会抱成团逃离火海。最外层的蚂蚁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保护整个种族的生命延续。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通过牺牲老斑羚的生命来拯救年轻斑羚的生命,只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来源于动物延续生命的智慧和本能,体现为一种奉献精神——通过牺牲自己去成全生命的延续,获得最大化的群体利益。人类社会中,“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灾难、国难中的那些民族英雄身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一躯之身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例如董存瑞为成功炸毁敌人堡垒,用身体拖着炸药包,避免了更多战友的牺牲。鲁迅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谈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饰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那些在民族危难关头,能为了挽救更多生命而不顾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奉献者正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值得肯定的是,孟子的“舍生取义”观念在民族危难、人类灾难之际激发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斗志,使更多的人能够超越个人的生命去为自己所处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近代中国正是因为这些具有“舍生取义”奉献精神的脊梁骨才摆脱了沦为列强殖民地的命运。
70、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1、 年光不再,老已将至,我所担心的是美名尚未树立。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迟暮、修名未立的感慨。现在仍可用于表现老大无成的感叹。
72、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73、(11)津田左右吉《日本的神道》,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版
74、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75、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76、《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在儒家思想中,义是指恰到好处,是理所应当的,是合情合理的。义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评判标准。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孔子又说“闻义不能徙”,就是知道了应该如何做,却不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这同样是无勇的表现。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羞恶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感到羞耻,对违背良知和公德的现象感到憎恶,这就是义。
77、 除了排斥欲望,儒家文化还排斥私利。我们村子里有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赚了很多钱,却因为没有为村里多出点钱办事而遭到自私自利的评价。前些年《战狼2》票房破几十亿时,网络上很多人指责吴京在九寨沟地震捐款中捐得太少。类似的现象在现实中很常见,这背后与儒家文化中排斥私利和人人一样的集体文化有关。在重视集体,轻视个体的儒家文化中,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得到不展开的机会。集体文化强调生命的大众化来保持凝聚力,通过排斥生命的独特化来防止集体的瓦解。人即是仁也。儒家的“仁”指的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没有单独的个体生命概念。说得极端一点,也就是儒家文化泯灭了人生命的自然性,而将文化、伦理、道德等社会性因素灌进人的生命里,提倡人的社会性。这也就是儒家认为人高贵于动物的地方,所谓人之所以为人的地方。
78、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79、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80、《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81、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82、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83、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後可以践形。”
84、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85、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86、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後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87、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88、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89、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90、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中多将那些尽心尽责的有情怀担当的岗位工作人员捧上道德神坛将其“普通人”的基本权益“杀死”,虽致以英雄称号,却给他们带来许多无形的精神压力和道德枷锁。例如被称为“抗疫英雄”的钟南山院长因住别墅、儿子用爱马仕皮带被众多网友道德绑架,甚至被诽谤有带货板蓝根的商业炒作行为。那些真正为民族、为国家砥砺前行的脊梁骨就这样被“捧杀”,怎能不令人心寒。如今的“道德绑架”、“捧杀”正是儒家文化中过分重视道德所导致的。儒家文化把人推向道德神坛,以道德来约束人,要求人通过提高自身道德成为“圣人”、“君子”,却通过抑欲、克私的方式来抹杀人的自然性,以道德至上将人的生命异化。那些抗疫过程中的医生护士、那些抗洪救灾过程中的解放军、那些与歹徒生死搏斗的人民警察都是与普通人一样会怕会累会痛的人,而每个坚守自己岗位的普通人都如他们一样平凡且伟大。跳出儒家的道德至上框架,从生命最本真的态度出发去尊重、理解、关爱每个普通人,这才是每个现代人的应有之义。
91、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於子思则师之矣,吾於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於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於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92、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1)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3、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94、孟子说:“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这二者不能做到同时拥有,一般人选择的是舍弃鱼而取得熊掌。同样的道理,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做到同时拥有,我的选择是舍弃生命而坚守道义。生命自然是我想要的,可想要的事物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就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自然是我所憎恶的,不过有比死亡更令我憎恶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就不能躲避。假如一个人最想得到的就是生命,那么所有可以用来活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一个人所憎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所有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法子,什么不可以做呢?凭借这样的途径就能够活命,可有人就坚决不用;凭借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有人就坚决不做。可见,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95、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96、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於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97、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