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要读尼采(109句精选句子)
年轻人不要读尼采
1、★周国平致敬尼采的激情之作暨成名作,两位哲学家横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鸣。(年轻人不要读尼采)。
2、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3、南都:说到这个话题,尼采终身未娶是什么缘故?
4、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正来自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尝试着对所谓的真理发出质疑,对所谓的体制也产生了抵抗的勇气。
5、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49号):2019经济趋势,的确令人忐忑不安
6、周国平:是当时的青年和大学生。《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在当时的大学里面的确是很轰动,有一个香港的刊物评选改革开放以后对青年影响最大的书,就把这本书放在首位,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到大学去做讲座,反响很热烈。每次我到单位都会带回很多的读者的来信,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说太喜欢这样的尼采了。
7、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智慧》
8、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9、我们总是执迷不悟吗,错误的的认为,事情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人生的智慧》
10、周国平:我觉得,我并没有讽刺这种现象。这是人的需求,人总是有精神需求的。如果总是在物质层面生活,没有一种精神追求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对头,也会觉得这种生活是很低级、很平庸、很无聊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精神养料的。那么,尤其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给年轻人提供这样的精神养料。让他们通过看尼采和大师们的作品知道,还有另一种生活——更高层次的生活,那种生活是更有价值的,更让人得到精神上的一些满足的。
11、第二条: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德国实行双轨制——他们将高级中学分成两种,一种是“实科学校”(Realschule),也就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专门培养职业人才,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可以去升高级职业学校。所以德国的工匠很厉害,德国制造很厉害是因为他们职业教育抓得很扎实的。“实科学校”之外就是文理学校(Gymnasium),培养文化精英预备人才,他们毕业了以后,可以上综合型的大学,在人文的方向和科学的方向上深造。所以一边是职业教育,一边是精英教育,两头都抓得很紧。所以德国培养了大量的工匠,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文化人才。
12、每个人一辈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题。比方说王仙客吧,他一生的主题就是寻找无双,因为他活着时在寻找无双,到死时还要说: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为寻找无双而生的。----《寻找无双东宫西宫》
13、★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读尼采,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14、跟瓦格纳也是这样的关系。按理说,一个举世闻名、非常成功的大师,尼采是一个年轻人,瓦格纳比他大二十多岁,尼采跟他相处的时候就应该谦卑一点。但是他做不到。他可以谦卑一小段时间,但老让他当配角他不干。瓦格纳就是要让尼采当配角,瓦格纳完全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尼采受不了瓦格纳那种强势。其实这也说明,虽然他好像很柔弱,但他内在是非常强大、非常坚持、不会放弃的。这一方面造成了他人际关系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他思想的深刻有力的原因。
15、也许,这位前程无量的青年学者要安心治他的学问了?
16、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简单,就是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经过训练和教育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我们自身还达不到。这个想法比较接近于17世纪以后启蒙运动的基本想法。康德对“启蒙”下了个定义:人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自由思考”;也就是说,没有自由空间,就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你们可以看到这种启蒙精神,今天依然影响了欧洲教育体系的构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这是启蒙的要求。
17、江濡山:拭目以待——哈佛大学新校长的精彩表现!
18、(周国平译尼采三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8月)
19、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沉默的大多数》
20、他陶醉于短暂的健康之中,他觉得健康应当是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大地的尺度,一切价值的标准,现在他以高涨的激情,热烈的颂歌,生命的色彩高高挥舞着权力意志的旗帜,语言带着原始的力量从他话语的每个毛孔中流淌出来。《尼采》读后感3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21、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42号):这一轮民企的春天来得还不算晚!
22、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人生的智慧》
23、真正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尽管变化无穷无尽,但我们眼前所见的永远就只是不变的同一样本质,它一如既往、恒久如一。这种历史哲学因而应该在发生的所有事件当中无论古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出那同一样的东西;并且,尽管各地之间在风俗、人情、习惯、道德风尚等各有差别,但历史哲学所发现的始终是同一样的人性。这同一样的、在各种形式变幻中岿然不动的东西就是人的心、脑基本素质,相当差劲的居多,属于好的寥寥无几。历史所信奉的格言必须是外形多变,本质则一。----《论历史》
24、我想我一开始就是一个尼采爱好者,而不是一个研究者。甚至在写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时候,我仍然是个爱好者,我不认为那时候我是个研究者。我当时看的尼采的东西还有限,但是从有限的东西里我已经收获了很多,我把我有限的知识组织成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上大量是自己的一些感想。真正的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那是端着学术的架子去做的。
25、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6、读者看了这个书很激动。有的女孩子说:“如果我活在尼采的时代,我就嫁给尼采。现在没有尼采了,我就嫁给你算了。”我忘了怎么回复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你当时嫁给尼采,你会后悔的,你现在嫁给我,也会后悔的。”当然,有些人是真的去研究了,去读了,也有人作为时尚来追求。
27、周国平:尼采用舞蹈者来比喻好哲学家,因为舞者的特点就是自由。他的身体完全是放开的身体、自由的身体,他的灵魂也同样是放开的灵魂、自由的灵魂。好哲学家也应该这样,自由、轻盈、快乐,没有精神上的负担。
28、决裂、失恋、辞职,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凑到了一起,却显示了某种必然的命运。
29、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30、产业经济学家撕开面具,谈“田园综合体”到底该怎么玩
31、并不!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同时宣告了尼采自己悲剧生涯的开始。它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尼采发现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来听他的课。
32、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
33、“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尼采不再是一个古典语文学学者,甚至也不再是一个哲学学者,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即一个独创的哲学家了,因为,倘若没有独立的创造,算什么哲学家呢?
34、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47号):刚刚,北京召开了一次“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会议
35、1869年,尼采25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39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他还把尼采称作“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甚至说他是“奇迹”。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36、周国平: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尼采的代言人。他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自己的哲学。查拉图斯特拉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包括他向人群宣说他的哲学遭到了嘲笑,都是尼采自己的经历。它有寓言的性质,但又有一点是仿圣经体。
37、周国平:他有严重的神经衰弱,视力也不好,头痛、失眠。尼采实际上是运气不好,他是想恋爱的。
38、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简单,就是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经过训练和教育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我们自身还达不到。这个想法比较接近于17世纪以后启蒙运动的基本想法。康德对“启蒙”下了个定义:人要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自由思考”;也就是说,没有自由空间,就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你们可以看到这种启蒙精神,今天依然影响了欧洲教育体系的构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这是启蒙的要求。
39、周国平:在我这本书出版之前,中国这几十年里面,对于尼采是不介绍的。第人们想了解尼采,是没书可看的。尼采的译本在中国只有民国时期有,解放前30年代的时候徐梵澄翻译了四本,但没有再版。人们对尼采一无所知。第二点,对尼采人们道听途说,只有教科书里的只言片语,谈到尼采时是全盘否定。对尼采的概括就是两条,一条就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还有一条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
40、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笔下,有一种给爱的崇高概括,这个概括随着主观主义的升华,爱与性逐渐分开。爱最终是思想的诞生,它不仅产生于性,也产生于思想。这种爱——智慧共存的概括,就是现实和精神自我建构的一部分。所以,在苏格拉底那里,爱是崇高的,不是简单的“快感”。因此,“败坏年轻人”也不是私欲的问题。
41、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36号):拿中国开涮,不过是特朗普的草莽举动!
42、图文摘编整理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分享,若涉及版权纠纷,敬请联系平台编辑处理和删除,感谢。
43、我想说明的是,当时德国的教育已经是很有成效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尼采他认为德国教育是有问题的。就在他那个时代,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当时双轨制开始动摇了。原本“实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能升到综合性大学,只能升到高级职业学院,但在那个时候,这种壁垒被打破了——也就是一些“实科学校”的学生可以进入综合性大学;另外,培养文科精英的文理学校开始扩招,综合性大学扩张,大量的学生涌进来。尼采认为这是对文化的威胁。所以他提出来,对教育趋向的两种观察:第一他认为教育的规模在扩大,第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含量缩小了。
44、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45、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人生的智慧》
46、本文刊于2019年05月20日北京青年报本推送为未删节版,采访记者:张知依。
47、南都:《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阐述了尼采哲学最核心的方面,因为它出版很早,第一版是1986年9月,所以相当于将尼采哲学介绍给了中国大众。当时写这本书因为什么契机?
48、从尼采来入门哲学是最危险的。尼采哲学有两重性质:既包括为西哲恢复了超验深度的严肃哲学研究,又兼有对负面超验情绪系统的创建。读者若不晓得要将这个负面系统的创建作为敌手而批判地阅读,那么就会有被洗的风险。慎读尼采。
49、周国平:作为个人选择,有一些人愿意长时间工作,我们当然不能反对。但如果很多人都愿意这样,我觉得这可能说明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还缺乏认识。假设我是个艺术家,我可能会废寝忘食地做作品,时间上很难控制,我也不想控制。这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薪金来付出这么多的时间,我认为就是一个生活观念的问题了。
50、南都:您与尼采相关的著作和译作出版以后,有什么样的反响?
51、“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52、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53、周国平:我写这本书是非常偶然的。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家出版社的哲学编辑室做编辑,他知道我喜欢尼采,就跟我约稿,我就写了这本书。后来书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54、南都:您翻译的尼采著作近期再版。如您在尼采译著系列总序里提到,这是一个物质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的时代,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务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的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
55、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此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假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象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象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理想国与哲人王》
56、周国平:我在文学上的训练要比哲学早得多,因为我想每一个孩子小时候肯定是从文学开始的,不会从哲学开始。我其实也是这样,一开始也是读了很多文学的书。我十七岁进北大以后,是哲学系的,但是我当时读的书大量是文学而不是哲学,也读一些哲学的。我的体会就是,文史哲不分家,文科无论哪一科,都应该跨界,都应该博览群书。但我不是有意训练,我不是说我要训练这个全面,就是喜欢。
57、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46号):特朗普称,我与习主席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
58、又是一年1大物业公司有惊喜:100辆社区消防车免费配送!
59、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在既自愿又被迫的孤独中,在无家可归的漂泊中,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丰产的十年。倘若不是因为精神失常,这种孤独的漂泊生涯会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可是,1889年以后,他的神智始终处于麻痹状态,只是在母亲和妹妹的护理下苟延无用的生命。他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而他的生命在1889年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60、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文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61、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31号):面对复杂局势,中央强调稳字当先!
62、周国平:我觉得那场文化热功不可没,而且很可爱,当时的人们都很单纯,是一种很天真的热情。出现那样一个文化热很自然,因为中国闭门很长时间了,西方的现代思潮进不来,文学作品很多时间是断档,所以对从业者来说,实际上被压抑了很长时间,机会到了,可以释放出来了,对接受者来说,也是很饥渴的状态,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这种新思想。而且当时人们还是很单纯,我喜欢尼采就翻译尼采,每个人喜欢一样东西就去翻译,稿费很低的,没有人是为了经济利益去做事情的。我翻译《悲剧的诞生》,当时第一次印了10万,一年之内加印了5万,但是我得的稿费也就是三四千块钱,后来就再也没有了。
63、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35号):2019可能爆发更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
64、1986年,除去出版了我翻译的尼采之外,我还出了一本自己写的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反响非常大,反应非常好。这也给了我信心。我觉得大家是喜欢读尼采的。
65、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的漂流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
66、周国平:尼采提出哲学家应该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我想,这一条对每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他所说的“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什么意思呢?你真正是有一个精神高度的话,就要和时代拉开一个距离。
67、周国平:首先,《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很快就成了畅销书,这是完全没想到的,出版社也没想到。出版社首印1万册。没想到很快就卖掉了。然后不断重印,一年之内印了10万册。
68、还有我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空间。而哲学是需要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学问。没有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就没有哲学的位置。
69、尼采当时26岁,已经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尼采是语文学教授,但他对语文学没有多大兴趣,爱思考哲学。他思考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人生是如此短暂痛苦,面临着死亡极限,又苦多乐少,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活下去?还有一个问题是,人生当中那么多细节都是不断地在重复,我们每天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重复?
70、不过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呼吁,总体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应该去读一些有分量的作品。倒不一定是阅读我的作品,我也不认为我的作品有多大的分量,但是读过了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以后就知道什么东西是有分量的。标杆要高,没有读过的话,可能一份比较浅的东西你觉得很好,因为你没有尝到过更好的东西。时间已经给你选出这么多一代代会读书的人认为是好书的东西,你就应该去读那些东西。读了以后如果接受不了那再说,如果读了以后有体会的话,然后再去读别的书,我觉得会有比较的。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一头扎进某种类型里去,几乎可能就使你变得肤浅了。
71、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如此短暂和痛苦,另一个是人生如此无聊地不断重复,那为什么我们要活下去?这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跟在座的年轻人关系不大。你们这些少年们的生活是高调的、欢快的,而哲学需要一种低沉的、甚至是阴沉的情绪。这是我现在讲的第一点,这一点不好再探讨下去了,因为也许听上去,这和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学生学哲学”产生矛盾了,好像变成要我来讲“中学生应该少学哲学”了。
72、周国平:现在很难干出来了,现在有能力的人就搞一个自媒体。
73、不过,对于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在这个“超精神和超物质”快消品无所不在的时代,早已无暇顾及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及其伟大的贡献。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文明高尚、真正伟岸强大而备受全世界尊重和礼遇,最终较量的武器还是思想和价值观。
74、周国平:我同意不可能实现的,学术分工的细分化,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真正的精英人才,现在只能被边缘化了。他们或者是自生自灭,谁都不知道,或者就脱颖而出。我相信就是,真正的大才是从这些被边缘化的人里面出来的,有少数幸存者,他们成了我们的文化英雄。任何年代,文化精英能够脱颖而出都是不容易的。但是有些时代更难,就像我们的时代。但是能够诞生一个,就是一个,就不一样。
75、有三套超验情绪系统:尼采代表的施伤者的负面系统,叔本华代表的受伤者的负面系统,海德格尔-马里翁代表的拯救者的正面系统。根据谢林参照着恶来解释善的思路,先是有了施伤者对自己的驯育和对受伤者的驯化,而引起受伤者的负面深度受伤,然后就须要由拯救者塑造来对受伤者的受伤进行安抚拯救。而超验深度就在于,由此,这题的疑惑其实就是不小心被前两种负面系统洗了,那就须要用后一种正面系统重新洗为深爱拯救的方向。
76、第二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去过法国你就知道,法国是很有艺术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认为传统艺术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它首先拆除了艺术品与现成品的区别。另外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样式。今天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行为和观念也可以成为艺术了。我摆一个POSE都可能成为艺术。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艺术是不是可以没有规则?”年轻人需要了解当代艺术的变化和状况。
77、第一个是“哲学叫人不死”。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是自杀的。大家知道别的行业,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等,经常会有自杀现象,但历史上的哲学家没有一个自杀的。这是为什么?我想是跟哲学的特性相关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哲学是“练习死亡”。什么叫“练习死亡”?就是要把生死的事情想得很彻底,经常去思考自己最后可能性。哲学是指向可能性的,但有一个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就是死亡。所以哲学家因为把这个生死问题想得差不多了,最后想着想着就不想死了。
78、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79、一周财经大事观察(第2018-37号):“民营经济离场论”为何刺激了国人神经?
80、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81、,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itwastheseasonofLight,itwastheseasonofDarkness,itwasthespringofhope,itwasthewinterofdespair.----《双城记》
82、尼采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也不是世外桃源里的隐士。“我不是一个人,我是炸药。”就在他漂泊于山巅海滨之际,殊不知他也在欧洲文明的大厦下埋好了雷管和引线。我们现在已经听到了悠远的爆炸声。
83、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爱你就像爱生命》
84、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85、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86、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
87、让我举个例子。2000年,我在德国住着,邻居是一个医生家庭。有一天这位医生的小孩碰到我,跟我说:“孙先生,我有一个工作室,非常想带你参观一下。”那男孩是一名高一学生,跟在座的同学们一样大。我跟他去了他们家的阁楼,就是他的工作室,那场景让我感到无比惊奇:整个阁楼都是他的工作室,宽大的桌面上,他用火柴棍大小的铁轨拼起一个全德国的铁路系统,而且是电气化的。他问我想去哪里?我说去慕尼黑,他一按开关,火车就开动了。我当时跟他说:你已经不用上大学,已经是一个伟大的电气工程师。
88、南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哲学家的典型?
89、这一年,瓦格纳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举办声势浩大的第一届音乐节。尼采原先把欧洲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瓦格纳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瓦格纳的“演戏天才”、富裕市民观众的庸俗捧场,尼采失望了。他悄悄离开节场,躲进一片森林,酝酿了一部含蓄批评瓦格纳的书。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90、“神游侠侣”逛西安:哭笑不得、苦不堪言!?
91、这位前程无量的青年学者要安心治他的学问了?
92、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终于面对空无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里。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93、尼采说,“人们既不相信我的话,也不了解我,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业将我事业的伟大性和我同时代的渺小性之间的悬殊,明白地表现出来了。”于是他便允诺去完成最后一件事——“改良”人类。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旧的偶像们了解所谓赋有人类双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尼采一生崇尚的是古希腊精神,对基督教精神则嗤之以鼻)。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打倒偶像然后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评估。”
94、他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而他的生命在1889年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95、这些考题,我认为拿来作为我们硕士研究生的考试题目一点都没有问题。
96、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97、笔者认为,凡是那些对尼采思想的褒扬抑或是极力的批判,都可以不加理会。作为一名读者,最重要的是你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尼采,你只需要你心中的尼采。
98、第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尽管他没有使用“异化”的术语,但是他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传统文明导致个性丧失、自我失落的事实。现代西方思想界纷纷谈论现代人的“无名无姓”,热衷于探讨“异化”问题,强调自我的重要性,部分地可以追溯到他。
99、据我所知,他年轻的时候起码有三次恋爱的举动。一次是单恋当时一个女演员,尼采给她写信求爱,人家没理他。第二次是一个荷兰的少女,但是那个女孩也没接受。第三次就是莎乐美。莎乐美是尼采真正的一次恋爱。他是真喜欢她。当时三个人,除了尼采还有一个年轻的教授叫雷埃,加上莎乐美一起在罗马旅行,在那里呆了五个月。用他的传记作者的话来说,尼采有一种“致命的羞怯”,他爱莎乐美,但是他不好意思跟她提,让雷埃帮他说。雷埃也爱上了莎乐美,结果雷埃把两个人的求爱一起告诉了莎乐美,但是莎乐美把两个人都拒绝了。
100、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101、所以我感觉,无论从制度、风气来说,还是从年龄来说,我们的中学生离哲学都很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哲学。
102、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发危机,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103、这是一个物质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的时代,人们拼命工作,追求物质享受、梦想财务自由,却从未考虑过心灵的自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尼采有什么意义?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104、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105、周国平:我很无知,真的,我没有看过他们的书。
106、周国平:首先说,德国的教育有极大的优点。其实从整个欧洲的范围来说,进行教育的改革,德国是领先的。
107、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此时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早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叔本华人生哲学》
108、周国平:尼采观察并预言的这个趋势,现在在全世界成了一个正常现象了。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实际上我看到的情况,大学毕业的大量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的水平都下降了,包括本科生水平都下降了,同时,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是萎缩了很长时间了。结果就是在教育的两头——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都很弱。毕业出来以后,既不是精英,又不是职业人才,不是工匠,高不成低不就,就很难办了,所以我想,他这个批判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实际上也有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