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于谁(61句精选句子)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于谁
1、《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2、罗隐的传说流传于江苏、福建、浙江等省,而以浙南一带尤多,可谓家喻户晓。
3、 帮助幼儿“养心性、树新型”,促进家园思想一体,父母、老师共识、共育,帮助园所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
4、传说荒诞不经,但充满着民间智慧。至于罗隐说话诙谐奇中,也见之于史籍。《西湖游览志余》载:“罗隐,新城人,博物能诗,然性傲睨,好议评藏否,探隐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称前定不爽者,犹云罗隐题破也。”《嘉靖池州府志》卷一载:“县(浙江建德县)南二十五里有金鸡石,相传罗隐道经其地,题曰:‘青山隐隐望长溪,独墩无伴只孤栖。草堂不见娄罗汉,金鸡不向五更啼。’石遂迸裂,鸡飞升而去。或曰:隐题后,其石震雷劈。”《新登县志》引《徐氏闲云录》:“世传罗隐出语成谶,今父老犹言之凿凿,然其语皆荒诞不经。”在民间传说中,罗隐的确出语成谶。
5、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6、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于谁)。
7、识时务者为俊杰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8、“橙”字与“诚”字同音,“橙”意满满也指诚意满满,是秋天枫叶和丰收的颜色,希望每年秋天都可以如愿以偿,收获满满;
9、“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是念第二声,“修习、修炼”的意思;“天诛地灭”是并列结构,就是天地诛灭的意思。讲通俗一点就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啊!”
10、《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1、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12、其第一高徒——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法试图为孔子“开脱”。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干脆“置之不理”,仍然坚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说。
13、其实,孔子并不是认为说话诚实守信,行为追求结果是不对的,他否认的是那些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言行的做法,做出这种事的人是小人。
14、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15、《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6、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一般人只重自己的诺,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事情当做不当做。士(有才德之人)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
17、刀名“斩堪”,是道家常用语。意为勘治和斩除妖魔鬼怪,古代道家符咒中这俩字经常出现。
18、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9、指人老了特别容易健忘,但不应忘记生命中经常思念的那个人。
20、但在民间传说中,“毒舌”罗隐死于他自己的“圣旨口”。罗隐与一位木匠同行,避雨于大石下,那木匠知道罗隐的圣旨口厉害,拿出鲁班尺以作防身之用。雨潇潇地下,罗隐对木匠说:“这岩石压下来,我你会被压牢的”。话音刚落,那岩石哗啦一声将俩人压于岩下,木匠幸亏以鲁班尺支住,才逃过一劫,而罗隐却压在岩石下动弹不得。木匠拉着罗隐的一条腿,想把他拉出来,罗隐说:“别拉,再拉腿就断了。”“喀嚓”一声,罗隐的腿果然断了。罗隐说:“我痛死了。”果然,罗隐就死了。罗隐被压死于岩石下,他阿婆哭一声叫一句“罗隐”,那山脉中就回应一声“罗隐”,于是成了回音,永嘉(温州)一带称为“应山脉”。阿婆将罗隐的一只大腿下葬,后来坟头长出了一株柑桔树,那是罗隐的精气变的。一家员外的小姐舔食了柑桔树叶上的“甘露”,竟怀孕生子,于是取名为“甘罗”,长大后做了宰相。
21、“鼎”既是代表诚信的意象,也是《周易》里面比较吉祥的一卦。《周易·象传》对鼎卦的解释是“君子以正位凝命”,恰恰也契合了其意象对于正直人格与诚信品质的要求。
22、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23、要想正确体会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士”、“小人”和其中的“必”字,以及当时的“话题对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24、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25、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26、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27、我们以必须要谈及的“信”的概念为例来说明如下:
2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诚信”文化,流传着许多与其相关的词语、成语和名言,挑选其中一些,按照长度规律整理成“金字塔”的形状,“诚”与“信”在不同维度递增,直至塔尖,寓意着诚信为本,节节攀升。
29、此句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30、最后再说一个,“言必信、行必果”,这不用解释了吧,可是孔子后半句说啥呢?他说,“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个小人啊。颠覆吧?后来孟子又补了一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说,如果你人格很伟大,就不用搞“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套,说话做事符合道义就行了。他们的意思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肯定是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以前我这么想,也这么说,后来想法变了,难道不能随机应变吗?所以啊,人格上是大人还是小人,自私和利他都是表象,核心的区别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
31、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32、〖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3、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读书。
34、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35、然而原话是:“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36、“以德报怨”是我们熟悉的一句话,通常理解成为人处世的准则:别人欺负你了,要用胸怀去包容他。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3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8、这句话一直被理解为只要父母还健在,子女就不能去远的地方。
39、“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40、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41、古话说“一言九鼎”,古代用鼎,现在用杯。寓意每个诺言都会“四平八稳”地兑现!且“杯子”与“辈子”同音,寓意将“诚信”贯彻执行一辈子;
42、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43、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44、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45、《新国人行为规范》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三字儿歌的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守感恩、守信、睿智、善良、健康等品质。
46、“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一个明显的褒义成语,但其实这句话并不完整,属于断章取义,完整版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kēng),耿直貌,也可以理解为浅薄固执;小人,与士相对应,一般人或普通人)
47、人际交往能力: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同学、尊敬师长,接人待物彬彬有礼。
48、·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9、留不住。平安心境如行亭,之前把所有机缘与人看成了过客,所以才能在少年时就能扭头就跑拒绝糖葫芦,才能抵抗住阿良“包袱斋”诱惑让自己最后选东西。现在的自己,行亭下站满了自己在乎的人,自己成了别人的大道庇佑和“机缘”,有些心境慢慢就不一样了。
50、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51、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52、另一方面,由于本期内容是与上期相衔接的,所以,还必须围绕孟子进行。
53、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脱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为自己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觉得他很傻?
54、原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55、《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56、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57、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已约好了一个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儿,却又被另一个小朋友邀请去游乐场或公园。两者相比,孩子更乐意选择后者,于是毫不犹豫地要取消以前的约定。此时此刻,教宝宝“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再及时不过了:第一句话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更改。后两句分别出自《论语》,前者的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后者的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具体到孩子的行为上,是对小伙伴的许诺一定要说到做到,不可出尔反尔。 此外,有关诚信的经典还有很多,妈妈不妨挑选一些讲给宝宝听,如《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礼记》中也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旨在说明,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六七岁,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58、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的修身养性,是一个人的高尚品质。仁义礼智信,诚信是一诺千金,是一个的道德修为,立足之本,诚信赢天下。
59、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宝宝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自己握住两个角、让宝宝手牵另两个角,对他说:“看,爸爸睡着了,咱们给他盖上被子吧,不然要冻感冒的。”然后,和孩子一起轻轻走出卧室、关上门,关掉电视机,让爸爸好好休息。 随后,妈妈告诉宝宝:“好孩子都要学着孝敬长辈。《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9岁的黄香关心、照顾父亲的事。那时冬天屋里特别冷,小黄香就悄悄给父亲铺好被、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子,再招呼父亲睡下。他也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从此就传开了。”紧接着,启发宝宝想一想:如今,冬天家里都有暖气、不用温席了,但宝宝是不是也该时时学着黄香的样子,关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呀? 孩子的行为需要鼓励,等爸爸醒来,妈妈一定要主动告诉他,宝宝怕爸爸着凉,给他盖上了被子。爸爸则要夸孩子懂事,是个和黄香一样有孝心的好宝宝。如此趁热打铁,下次去奶奶家,宝宝也许会说:“把我的巧克力给爷爷带上,这样他就能不抽烟了;我还要提醒奶奶按时吃降压药……”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好处。
60、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