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介(75句精选句子)

2023-08-21 09:34:44

老子简介

1、易州龙兴观于大唐景龙二年所立《道德经》碑,简称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阳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严可均谓:“世间真旧本,必以景龙碑本为最。”除了景龙碑本外,唐开元廿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简称御本,御本开创了异本合刊的先河。

2、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人物、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思想

3、    公元前,497年,两位中华圣哲在沛地再次相会,儒家依“学而优则仕”“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倡导做人要像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礼仪,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的入世文化。

4、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东汉桓帝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5、    这六句包罗万象,天地之间一切的本源都在其中,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中,只要把这句话体悟透彻,就可以应对世间万变,救度众生。

6、    公元前,497年,两位中华圣哲在沛地再次相会,儒家依“学而优则仕”“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倡导做人要像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礼仪,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要入世作为,不能平庸的过活一生的入世文化。

7、另一座纪念老子的建筑为老君台,座落在鹿邑县城东门之内。该台始建的年代不详。但鹿邑县志上有“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前”的记载,证明老君台至少在唐朝天宝之前已经存在。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圆柱形建筑,是座周围略带棱角的高台。基部直径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全由灰砖砌成。顶端面积约七百余平方米。周边有城垛,颇像长城上的一座圆形城堡。台子的南面紧接着一座巨大的直角三角形式的台阶。台阶宽约三米,由青石筑成,共三十二级。拾级而上,面临“山门”,“山门”上悬有一匾,铸有“无我无物”四字。该愿于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军之手,现在愿上改书“老君台”三字。进入“山门”,则是三间正殿,殿内正中供着高约三米的老子铜像一尊。殿门外的两侧墙上,分别嵌着镌有“犹龙遗迹”和“道德真源”楷书的石方。殿前东南角也有一根高约半米、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赶山鞭”。正殿左右各有配殿一间,分别供奉王灵官和赵公明的立像,面目凶狞,栩栩如生。殿后有小房两间。整个台面,青砖铺地,并有松柏十三棵,琉瓦苍松,掩映成趣。台下紧靠台阶的平地上建有宫殿式的“享殿”俗称“掩棚”五间,可惜于1958年毁于火灾。“享殿”西面有一侧门,门旁对联为:“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上联写景,因为侧门外面原来是二百多亩地的大水塘,绿水荡漾,白鹭飞翔;下联写事,是老子骑青牛、驾紫气、冉冉而下的神话传说。“享殿”南行至大门是一条长约二百多米的笔直的砖路,宽约四米,路旁则是花园。大门以南临大街路北,有一砖建的碑坊,高八米,四柱三门,正门上方镌有“众妙之门”的匾额。两侧砖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为“天高近接太清宫”。附近并有高约一米余的石碑两块,分别铸有“老子故里”及“孔子问礼处”。碑坊面临直通东西城门的大街。现在鹿邑县城四周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而老君台的一些文物,包括老子的铜像、“赶山鞭”、砖牌坊和镌有“老子故里”的石碑等等,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惨遭“红卫兵”彻底破毁,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台子本身和台上的庙宇还保存完好,台上的千年松柏也有幸健在,现在依然苍郁葱茏,枝叶扶疏,可供游人观赏凭吊。

8、根据光绪版《鹿邑县志》的记载,太清宫最初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名老子庙。植帝刘志曾派中常侍左馆、管霸先后两次来此监督修建,把老子庙改名为老子祠,并钦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这是纪念老子的早期建筑,是太清宫的前身。老子的真正“发迹”,始于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姓李,于是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就追认老子为其“始祖”,从此老子就阔起来了。李渊之后,老子屡告升迁,唐高宗李治带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继由女皇武则天氏加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追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圆天皇大帝”。这样,当年的老子祠一下子就变成了唐王朝皇帝的家祠—“太庙”,于是大兴土木,隆重扩建。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太清宫。一个人死后能因其姓氏而致如此之贵者,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是不太多的了。(老子简介)。

9、另一座纪念老子的建筑为老君台,座落在鹿邑县城东门之内。该台始建的年代不详。但鹿邑县志上有“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前”的记载,证明老君台至少在唐朝天宝之前已经存在。这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圆柱形建筑,是座周围略带棱角的高台。基部直径约三十米,高约十米,全由灰砖砌成。顶端面积约七百余平方米。周边有城垛,颇像长城上的一座圆形城堡。台子的南面紧接着一座巨大的直角三角形式的台阶。台阶宽约三米,由青石筑成,共三十二级。拾级而上,面临“山门”,“山门”上悬有一匾,铸有“无我无物”四字。该愿于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军之手,现在愿上改书“老君台”三字。进入“山门”,则是三间正殿,殿内正中供着高约三米的老子铜像一尊。殿门外的两侧墙上,分别嵌着镌有“犹龙遗迹”和“道德真源”楷书的石方。殿前东南角也有一根高约半米、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赶山鞭”。正殿左右各有配殿一间,分别供奉王灵官和赵公明的立像,面目凶狞,栩栩如生。殿后有小房两间。整个台面,青砖铺地,并有松柏十三棵,琉瓦苍松,掩映成趣。台下紧靠台阶的平地上建有宫殿式的“享殿”俗称“掩棚”五间,可惜于1958年毁于火灾。“享殿”西面有一侧门,门旁对联为:“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上联写景,因为侧门外面原来是二百多亩地的大水塘,绿水荡漾,白鹭飞翔;下联写事,是老子骑青牛、驾紫气、冉冉而下的神话传说。“享殿”南行至大门是一条长约二百多米的笔直的砖路,宽约四米,路旁则是花园。大门以南临大街路北,有一砖建的碑坊,高八米,四柱三门,正门上方镌有“众妙之门”的匾额。两侧砖柱上刻有对联: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为“天高近接太清宫”。附近并有高约一米余的石碑两块,分别铸有“老子故里”及“孔子问礼处”。碑坊面临直通东西城门的大街。现在鹿邑县城四周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而老君台的一些文物,包括老子的铜像、“赶山鞭”、砖牌坊和镌有“老子故里”的石碑等等,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惨遭“红卫兵”彻底破毁,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台子本身和台上的庙宇还保存完好,台上的千年松柏也有幸健在,现在依然苍郁葱茏,枝叶扶疏,可供游人观赏凭吊。

10、关于老子的晚年,历来有种种荒诞不经的传说。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面有“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等语,某些人便借此大做文章。有的说他“白日飞升”,有的说他“一气化三清”,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甚至有人说他到了印度,作了释迦牟尼的老师。真是越扯越远。另外如张角、张陵之徒,更以老子之名,宣扬迷信,尊他为“道”教的始祖,实在令人感到荒唐。根据学术界近年的考证,老子逝世于今陕西省的扶风县,安葬于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那里现在还有老子的坟墓。但老子确切的去世日子却无从考证。

11、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12、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竹书本上有“孝景元年”字样,可推断此版本约成于西汉中期。共二百二十余枚,近五千三百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本。在竹书《老子》中,首次发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每章前均有分章符号。此版本有断简,错字。

13、唐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简称御注本,开元本,开元碑本,御本,易州本,易玄本。其底本为河上公本。

14、  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河上公版)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15、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16、关于《老子》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除了上文提到的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西汉竹简本、唐代景龙碑本以及传世的四大体系即严遵《老子指归》、王弼本、河上公本和傅奕本之外,还有许多未提及的注本,诸如魏晋之前其它的文献资料,明清之际及民国时代的各家注本等等。《老子》版本种类繁多,其鉴定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17、《道德经》不仅是道教思想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

18、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马、狗、猫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异,所以,不论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

19、王弼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他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同开创了玄学清谈风气。因当时是魏齐王正始年间。故被称为正始之音。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他注释的《周易》偏重于哲理。王弼本流传最广,也最知名。    河上公本

20、《老子》河上公本,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又名河上丈人,皇甫谧在《高士传》说:“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另外,《史记•乐毅列传》

21、  《破译》围绕着帛书《老子》与《道德经》存在着巨大不同这一焦点,取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王弼的《道德经注》、唐玄宗的《道德真经》和严复的《老子点评》这四本最有代表性的《道德经》,以点连线,明晰线索,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进行比较,以揭示2000年中《老子》演变成《道德经》的始末,从一个角度去打开为什么中华文明因为传承中的一步差错,而在封建社会中徘徊了2000年之久。同时,展现帛书《老子》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平发展、走弘扬中华文明之路的重大现实意义。

22、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易州龙兴观于大唐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所立《道德经》碑。简称景龙碑本,景龙本,碑本,易州本。此碑正面刻道经,阴面刻德经。严可均谓:“世间真旧本,必有景龙碑本为最。”

23、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云:“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之史,就是王室的图书管理员,可能会兼职做点编撰史书的工作。那么,老子很可能就是在周灵王时期进入周王室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4、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25、    儒家强调有为,强调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被上下善恶分别取舍成若干种,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贤能”治理天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6、  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河上公版)约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27、   道家的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为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大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28、主营: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文艺创作与表演,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艺术表演场馆服务,文化娱乐经纪人服务等。

29、鹿邑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学者、道家修士陈抟,均诞生在这里。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太清宫、老君台等纪念老子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台、太清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鹿邑先后承办了“老子邮票首发式”,举办了“老子学术研讨会”,组织发掘了隐山文化遗址,建成了老子纪念塔,启动了老子故里旅游开发,为鹿邑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鹿邑县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现存有太极殿一座,唐柏三株及历代碑刻十数通。其中“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太清宫北一里许的洞霄宫是纪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就位在这里。鹿邑县城内的老君台是唐代明道宫院的一部分,老子年轻时曾在此讲学,老君台又为传说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为升仙台,台高数丈,古柏森森,历千年而不毁。此外,鹿邑县境内还有隐阳山,赖乡沟、“万教之祖”牌坊、孔子问礼处、九龙井、望月井、武平城、陈抟庵等名胜古迹。太清宫建于东汉,初名老子庙,唐朝时改名为太清宫,是历朝历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太清宫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唐朝创始人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太清宫又成了唐皇家庙,从而大加扩建,古书说,唐时太清宫就象长安皇宫一样宏伟壮阔。此时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为老子出生地历史上今存众多碑刻中最早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宫,俗称后宫,初名李母庙,唐时改为先天太后庙,后改名为洞霄宫,是历朝历代祭祀李母的地方。宋真宗赵恒来祭拜后御笔御书并篆额立下“先天太后之赞”的“三御碑”,就在洞霄宫东南侧,该碑已立千年,但仍然完好,据专家讲,为目前中国保存的最大的四块宋碑之一。此外还有金、元、明、清碑刻10余通。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30、《道经》的分合则不得而知。由此可知,早期文本并没有严格的分章格式。有人认为,从《韩非子》两篇解说也能看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原初文本的体例。

31、        然而,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同时出现,说明当时可能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当时就只流传着这两个版本,但长沙国宰相或文史大臣无法判断孰优孰劣,故为当时之共认;另一种可能性是当时流行着不止这两种版本,但这两个版本比较而言是最受认同的。

32、        甲乙本均将全文分成《德》和《道》两个部分而不分章,年代早于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因为是出土文物,也没有河上公本、王弼本等后世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

33、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34、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当时,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锜,因经常听人赞叹老子,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为何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

35、鹿邑县原来是一个偏僻的小县,但竟然出生了老子这位名震中外的哲学家,甚至是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所以乡亲们都从心底里对老君爷感到光彩和荣耀。把他看作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多称李耳先生为老子或老聃。但本地乡亲们却习惯而亲切地称他为“老君爷”,犹如自己的长辈一般。

36、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魏晋玄学家。王弼的《老子注》也分为81章,但没有章题,现在的传本也是在古本基础上经后人加工调整过的版本。从版本来看,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区别不大,王弼本的字数多于河上公本,

37、  “老子”,“孔子”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一位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一位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丘);两位圣人的教育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年之久。

38、    中国依“儒”“释”“道”文化为主导,他们是互补推进:

39、  帛书《老子》与传世约两千年的《道德经》看似同宗,文体、结构、章序、所述内容也貌似形同,出土近40年来,学界虽普遍发现了它们的字面差异,但只认为是版本的不同,虽多有指出,但未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发现它们的天壤之别,未能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辨别真伪以正视听的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恢复中华文明迷失已久的实证科学体系、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价值、发掘中华文明的智慧成就、解决人类发展已遇到的重大困惑和日趋严重的进步危机和进化危机、提振中华文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现代地位,去实现再次引领人类健康进步的重大文明问题。

40、写道:“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乐毅是战国后期的军事家,按理《老子河上公章句》应该出于秦汉以前,但后人认为这本书写于汉朝。《老子河上公章句》把《老子》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并在每章的前面冠以章题,它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后来各家注本大都按照这种分章框架。

41、但多在虚词上。从注释来看,河上公的注释以修身炼气为本,王弼的注释以谈玄说虚为主,前者被道教人士推崇,后者为士大夫喜好。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

42、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43、    帛书《老子》中《道》和《德》均不分章节,甲本的出土原物上,还清晰可辨誊抄时的断句符。

44、  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45、《老子》郭店楚简本,出自郭店楚墓的出土竹简。这些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

46、   老子(李耳)在隐山,向本元大师求学治世大道;后来又到鲁国太乙山向高人求学大道之学。师父首先向老子讲述六句蕴藏深刻之道:

47、               老子道德经网

48、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便说: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来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好像进入鼠洞,满地丢弃的菜蔬,一片杂乱,你根本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老子听了毫无反应。

49、《老子》河上公本,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公又名河上丈人,皇甫谧在《高士传》说:“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另外,《史记•乐毅列传》

50、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51、老子入周后,周天子封老子为守藏史。李耳在守藏室博览群书,孔子拜访老子。周景王驾崩,朝堂内外大乱。老子辞官归隐,准备继续传道。回乡途中,在卫国与失散多年的儿子李宗相遇,李宗已成长为卫国大将军。在子青的设计下,斯愚之子斯晓带兵到曲仁里烧杀。子青对老子恨之入骨,举剑向老子刺去,童心用身体为老子挡剑而亡,童心临死前在老子手上写下一个“道”字。老子来到沛地隐居,孔子带着学生颜回和子贡再次拜会老子。孔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老子要将一生所感悟的大道学说写成书简传给后人。几个吴国败将逃到沛地,放火烧了房子,老子十几年辛辛苦苦写下的书简全部化为灰尽。老子决定入秦讲学,马童的孙子徐甲也已长大,为老子牵牛,陪伴着老子。

52、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3、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当年的所谓楚国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所谓厉乡曲仁里,就是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的太清宫镇,现在这里还沿用着传统的厉乡沟(亦名赖乡沟)和牧牛场等地名,据云后者即为老子幼年放牛的场所。

54、士成锜听了顿有所悟,赶紧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

55、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三号墓出土了2100多年前下葬的两部誊抄在帛上的《老子》,通称《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帛书《老子》。

56、   太清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龙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这根铁柱是老子当时任“守藏史”时记录天子和群臣议事时依靠的柱子,故人们又称老子为“柱下史”。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亲临太清宫谒祭,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块,至今仍镌立于后宫。

57、根据光绪版《鹿邑县志》的记载,太清宫最初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名老子庙。植帝刘志曾派中常侍左馆、管霸先后两次来此监督修建,把老子庙改名为老子祠,并钦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这是纪念老子的早期建筑,是太清宫的前身。老子的真正“发迹”,始于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姓李,于是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就追认老子为其“始祖”,从此老子就阔起来了。李渊之后,老子屡告升迁,唐高宗李治带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继由女皇武则天氏加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追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圆天皇大帝”。这样,当年的老子祠一下子就变成了唐王朝皇帝的家祠—“太庙”,于是大兴土木,隆重扩建。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为太清宫。一个人死后能因其姓氏而致如此之贵者,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是不太多的了。

58、本县纪念李耳较大的历史性建筑有两处:其一是上面谈到的太清宫,另一为老君台。

59、    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

60、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61、《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通行本《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共四十四章。《老子》传世的版本极多。

62、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

63、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64、    公元前,521年秋,34岁的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拜会时任“守藏室”史官——老子。两位伟大的圣人再次相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仪秩序;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讲究的注重天道;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落实到社会中。

65、写道:“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乐毅是战国后期的军事家,按理《老子河上公章句》应该出于秦汉以前,但后人认为这本书写于汉朝。《老子河上公章句》把《老子》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并在每章的前面冠以章题,它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后来各家注本大都按照这种分章框架。

66、关于老子出生的年代,颇多争论。但根据考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至于他出生的确实月日,还未见之于著录。不过本县乡亲却有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老风俗,那就是每逢阴历的二月十五日,必在太清宫和老君台同时举行大规模的朝拜老子的“庙会”,并且认定这一天就是老子的生日。这种一连四天的盛大纪念性庙会,因是千百年来一脉相袭,从来未间断过的民间活动,所以把阴历二月十五日视为老子的生日,看来是比较可靠的。这种庙会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乃是由于本县地处华中平原,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又因黄河在此经常泛滥成灾,以致水、旱、蝗、疫,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搞得乡亲们的生活极端困苦。在天高皇帝远,无依无靠和天灾人祸相继地摧残下,乡亲们把生存的希望,只有寄托于“老君爷的保佑”上了!所以越是战乱和灾荒的年代,纪念老君爷的香火越盛,亦云惨矣!但是近些年来,乡亲们对老子这种传统式的迷信和崇拜的习惯,却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安定了,教育普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了,人民的文化、科技和生活的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像当年那种向老子烧香求佑的事当然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称老子为“老君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年轻的乡亲们多称他为“老君”或“李耳先生”,不再迷信他,不再把他视为能够保佑四方的神灵;而是对他表示衷心的尊敬,并把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确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67、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的主人身份不明。由于该墓曾被盗窃,竹简出土时已散乱、残损,故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经专家整理,郭店楚简《老子》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被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郭店楚简本的简文不分章,次序和文字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郭店楚简本现存2046字,约为通行本的2/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68、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69、河南省春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书画培训中心主任:王涛

70、        甲本存而乙本失,或乙本存而甲本失的,取存为用;

71、到了宋王朝的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宋真宗赵恒又继续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亲范鹿邑县太清官朝拜,还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镌立于“后宫”。到了宋徽宗赵佶时,曾下诏重修太清宫,大致恢复了旧观。不幸在北宋末年因“靖康之乱”复遭破坏。金、元两代又获重修。太清宫的真正厄运发生于十四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韩林儿要在鹿色的近邻亳州称帝,自号“小明王”,并要大盖宫殿,但又苦无现成的建筑材料,随“勒令”把太清宫中较大的建筑拆掉,把材料运往亳州去了。后来在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和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先后修缮了两次。但在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又遭到部分破毁。此后再也没有重修的记载。咸丰之后,内忧外患,战火连年,偌大的一个建筑群,只好任其荒芜了。在我写这篇文字之前,曾经作了一次实地调查,发现“前宫”仅存“太极殿”一座,殿旁的两棵汉柏却依然苍劲无恙。那根“赶山鞭”也仍然坚实如初。“后宫”的正殿和东西配房尚存。尤为可喜的是看到当年赵恒书写的“先天太后之赞碑”,仍旧巍然屹立,并重新包上了碑楼。因为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了。

72、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东汉桓帝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73、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74、老子的故里,目前在我国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此说获得绝大部分中外权威机构支持;另一说“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此说系90年代新提之说,亦有人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名句(5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