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60句精选句子)

2023-08-05 10:10:46

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1、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2、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3、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4、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5、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6、人活着,不论多与少、高与低,还是要有一点崇高的志趣和追求,否则这一辈子就为了钱和现实转,未免也太悲哀了;临终那一天,你确定不会悔恨?(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7、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8、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

9、  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10、所以阳明心学四句教的侧重点还是落在安顿自心上的,心不得安顿,之后的一切都谈不上,永远做不彻底。但做本身却是安顿自心的最好方式,王阳明所谓事上磨练。怎么做?王阳明这四句话说白了,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件平实的事: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

11、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

12、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4、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5、他一疑,事就成了故事背景: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6、 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17、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18、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19、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20、  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21、(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22、 王阳明说:“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23、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

24、可就算这个理想太过崇高,我们够不着,但崇高本身并没有错吧?不能因为太崇高,就连崇高都不要了吧?

25、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6、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话,那么意之动的有善有恶是从哪里来的?

27、 坏情绪会传播,而不是消失,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容易带来恶性循环,让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恼中。

28、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29、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30、  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31、 胡适被任命为美国大使的时候,每天到处拜访求人,累得半死,但是每次半夜下属来访,他依然和和气气。

32、这不是劝诫,因为王阳明心学的深刻,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如此,我们才是在安顿自己的心,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

33、 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34、  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35、到底什么是良知?世间善恶是非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以前三妻四妾是不违道德的,如今却已不是。但一个时代的道德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为一个时代的人心中所明了,为人行事时自己心中是明白的,纵然是恶人行恶,他心中其实也自知是恶,只是有更强大的执念左右着他,而这份自知,正是良知。

36、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37、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38、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39、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

40、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41、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42、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43、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4、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

45、 有一天他对王阳明说:“先生,我浑身都是缺点,你怎么不跟我说啊。”王阳明说:“你怎么知道你浑身都是缺点的呢?”

46、王阳明:靠山山倒,靠河河枯;唯靠自己,事在心上练,方成!

47、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8、 王阳明说:“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49、(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50、 “四句教”,是阳明先生总结的关于心学最核心的精华,只要懂了这四句话,心学的核心内容就算掌握了。

51、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52、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53、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54、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55、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56、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属于行动层面的,格物就是正心,就是诚意,就是正事,如果你知善知恶了,就要为善而去恶,这样才能正心诚意,把事情做正确了。

57、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58、  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9、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佛教励志名句经典语录(67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