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45句精选句子)

2023-07-01 11:46:17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1、多选题: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选项:A: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B: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C:《中庸》,“肫肫其仁”。D:《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答案:(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中庸》,“肫肫其仁”。)

2、选项:A: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B:人与自然的和谐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4、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包括( )选项:A:以和为贵B:普遍和谐C:中庸之道D:天人合一答案:(以和为贵,普遍和谐,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

5、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6、阳明认为两条进路各有适用对象:“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为各自适合不同根器的人或不同为学阶段的情况,所以两条进路本可并行不悖。不过阳明又要求王畿和德洪:“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这一要求蕴含深意。

7、  时夫子将有两广之行,钱子谓曰:“吾二人所见不同,何以同人?盍相与就正夫子?”晚坐天泉桥上,因各以所见请质。夫子曰:“正要二子有此一问。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须用为善去恶工夫,随处对治,使之渐渐入悟,从有以归于无,复还本体,及其成功一也。世间上根人不易得,只得就中根以下人立教,通此一路。汝中所见,是接上根人教法;德洪所见,是接中根以下人教法。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然此中不可执著。若执四无之见,不通得众人之意,只好接上根人,中根以下人无从接授。若执四有之见,认定意是有善有恶的,只好接中根以下人,上根人亦无从接授。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漏泄。德洪却须进此一格,始为玄通。德洪资性沈毅,汝中资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为善学耳。”自此海内相传天泉证悟之论,道脉始归于一云。(5)(P1-2)

8、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吧。”

9、选项:A:以仁为本B:个人主义C:以民为贵D:以人为尊答案:(以仁为本;以民为贵;以人为尊)

10、判断题: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选项:A:错B:对答案:(错)

11、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12、问题: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 )选项:A:自然义B:神性义C:道德义D:宗教义答案:(自然义,神性义,道德义)

13、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14、多选题:天人合一的含义包括()选项:A: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与自然的和谐D:人与自身的和谐答案:(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5、关于有善有恶,王畿说:“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意动于物”指人心为私欲所动的状态。在王畿看来,因为人心为私欲所动,所以必须刻意、执着才能做到好善恶恶,这样一来,好善恶恶就不是出于本体之自然了,亦即是“非自然之流行”了。“着于有矣”的说法表明,王畿理解的有善有恶,正是刻意、执着地好善恶恶。

16、问题:良知一词最早出自:选项:A:《论语》B:《大学》C:《传习录》D:《孟子》答案:(《孟子》)

17、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就教导他从意念上实实在在为善除恶,待功

18、恩(今广西武鸣县北)和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北)。即将启程时,钱德

19、第一章单元测试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选项:A:以人为尊B:以民为贵C:以仁为本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

20、  《(阳明)年谱三》也是学术界最常引用的文献。把天泉证道的时间具体到嘉靖六年九月初是它与《传习录下》的细微区别之一。但是,《王阳明全集》卷14《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有云:“已于九月初八日扶病起程……”(2)(P462)陈来据此推断:“阳明当于八日发越中,而天泉证道即在七日矣。”(3)(P195)奏疏乃王明阳亲笔,其可信度值得重视。

21、  《王畿集》卷20的《刑部陕西司员外郎特诏进阶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以下简称《钱绪山行状》)有云:

22、6《传习录》与《王阳明年谱》均以记录阳明的言行为目的,且两书也记录了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因王畿的基本主张已得到表达,故两书不再详细记录他对自身主张的论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

23、问题: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 )选项:A: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B:《中庸》,“肫肫其仁”。C: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D:《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答案:(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中庸》,“肫肫其仁”。,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24、“无善可名”,是王畿解释将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称为无善无恶的直接原因。这一解释是王畿自己的理解,而与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解释未免有所偏离。“无善可名”是承接“其机自不容已”而来,意思是意念尽管好善恶恶了,然而却因为并不是人为的刻意、执着所致,所以也称不上是善。这个解释着眼于已发之感应,和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不过,阳明明确表示“循理便是善”(《全集》卷第34页),由于无善无恶也是循理的,因而无善无恶并非无善可名。在这一点上,王畿与阳明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分歧。

25、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26、综上,王畿在对无善无恶内涵的理解上和阳明是一致的。他无善无恶不能称为善的观点,则直接违背了阳明将无善无恶称为善的观点。在无善无恶何以得名这一问题上,他的解释也与阳明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他虽然赞同并宣扬阳明在发用上谈本体、离发用无本体的主张,但他有关工夫之无的一些表述却不免落在未发之本体上讲,与阳明在已发之意念上讲的观点发生偏离。另外,他虽然敏锐注意到四句教中蕴含两条为学进路,但又认为唯有其中的四无才是究竟。至于初学阶段有善有恶工夫的本体动力和积极作用,他都没有看到。他对四无的推崇和对四有的贬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将无善无恶引向本体上讲的倾向,都影响了后世对阳明四句教意旨的准确理解。

27、-----------------------------------------

28、选项:A:辩证逻辑B:形式逻辑C:天人合一D:天人感应答案:(天人合一)

29、选项: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

30、  从文献角度看,维护者以“至善”释“无善无恶”,显然受过《青原赠处》、《答吴悟斋》的影响。邹守益的《青原赠处》引钱德洪:“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9)(P103)《王畿集》卷10《答吴悟斋》云:“至善无恶者心之体也,有善有恶者意之动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5)(P253)⑥假定四有句的首句不是“无善无恶”,而是“至善无恶”,王阳明自然就与禅宗无关了。当然,批评者也会拿这两条材料,以坐实四有句根本不是王阳明的教法。

31、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

32、  ④许孚远著有《敬和堂集八卷(存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7—548页),集中未见《九谛》。

33、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34、原本是一个未发之中。资质特高的人,只要稍悟本体,也就是功夫了。

35、问题:“文”不包括()选项:A:天文B:地文C:物文D:人文答案:(物文)

36、单选题:“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选项:A:《周易.震》B:《周易.艮》C:《周易.贲》答案:(《周易.贲》)

37、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38、单选题: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选项:A:天人合一B:天人感应C:辩证逻辑D:形式逻辑答案:(天人合一)

39、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40、阳明后学中的一些学者在解释无善无恶之际,对阳明在发用上说无善无恶的思路,有明确的认识。如北方王门的杨东明,便认为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指的是已发之感应上的善:“文成所云‘无善无恶’者,正指感动之善而言”(《明儒学案》卷第760页)。东明看到了阳明所说无善无恶是指“感动之善”,这一点在晚明时代学者纷纷从未发之性或本体角度理解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氛围中可谓独树一帜。5又如素有“江有何、黄”之称的另一人何廷仁,也是从已发之感应角度解释四句教前两句内涵的。他说:“师称无善无恶者,指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天然至善之体也。心之应感谓之意,有善有恶,物而不化,著于有矣,故曰‘意之动’。”(《明儒学案》卷第523页)廷仁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的解释,都立足于心的感应作用来谈,并进而认为“应感无迹,过而不留”,就是“天然至善之体”,亦即心体。

41、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汝中的见解,是我用来开

42、问题: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选项:A:孔子B:庄子C:董仲舒D:张载答案:(张载)

43、须指出的是,在廷仁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解释中,尽管前半“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体现了后半“天然至善之体”的特征,然而两者并非对等关系。如前所述,心体除了此处所说“一过而不留”的特征以外,不仅有“何费纤毫气力”的特征,还有“一照而皆真”的特征。与此类似,“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全集》卷第33页),仅从无善无恶字面上可能解读出的不刻意、不执着地好恶的意思来说,无善无恶是在说至善(即心体)的特征,但只是说了心体的一个特征而已。心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好善恶恶。虽然好善恶恶的含义在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是不存在的,是阳明赋予它的,但如第一节所论,这一含义却是无善无恶的根本含义,是不容忽视的。

44、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资质居中的人都可被导入坦途。若两位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诸葛亮图片王者荣耀(5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