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简介(36句精选句子)

2023-06-29 11:08:34

马雅可夫斯基简介

1、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派在中国开始变得不那么“反动”,逐渐从文艺思潮的负面清单里移除,加上当时“文学主体性”的强势提倡,批评家已无须讳言、遮掩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前面提到的1980年武汉研讨会上,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就是主要议题。后来进一步的观点是,苏联早期左翼文艺的探索也是很前卫的,或者说,无产阶级文艺与现代派的前卫艺术之间并非总是对立关系。例如,倡导“假定性戏剧”的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既是未来派诗人,也是左翼作家;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澡堂》《臭虫》等剧,有些是在梅耶荷德剧院演出的,有些就是梅耶荷德导演的。因此,有论者提出,未必一定要纠缠与未来派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俄国“白银时代”以及20世纪初文艺整体背景下考察。马雅可夫斯基的贡献是在“诗歌民主”的提出和实践上,刘文飞指出:

2、{21}  参见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作家与现实》(《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第77—98页)。法捷耶夫1939年在《作家与现实》中检讨自己过去对马雅可夫斯基创作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他的《列宁》《好》《穿裤子的云》与那些写配合时事的诗,同样“都是伟大的”。

3、他主要写小说和剧本,但他也喜爱诗歌,在家里写了很多诗,一直没好意思拿出来发表。

4、读了他们的书信集,那些将高大、豪迈、骄傲、桀骜不驯、冷峻深沉、蔑视平庸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深印脑海的人,相信一时无法将他与“柔情似水”,笔下满是“小猫”“小狗”宠物式昵称的马雅可夫斯基统一起来,看成是同一个人。不过,即使心理或生理有些不适,人们也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因为“没有无缺陷的天才”,据说越是伟大的人就越复杂。况且这一切是否是“缺陷”也很难说,据说这一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来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而马雅可夫斯基自己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妥{46}。

5、自然,最大的“影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当代政治诗体式的形成。它的艺术资源,除了西方浪漫派诗歌和中国20世纪左翼诗歌之外,最直接的是被阿拉贡称为“当代政治诗的创始人”{12}的马雅可夫斯基:他的贴近时代的主题,直接参加到历史进程中去的行动姿态,对新社会制度的热烈赞颂,以及“楼梯体”的诗行、节奏等方面。

6、这位诗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特别是左翼文学界)已有很高知名度,所以郭沫若1945年应邀访苏时特地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⑤并题诗,赞美他是“进攻阶级的伟大儿子”,说中国人“早知道你的名字”,“你的声音/好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⑥。

7、1930年2月18日,利利娅最后一次见马雅可夫斯基,与他简单交谈了几句便匆匆告别,因为那天她要和丈夫布里克前往伦敦和柏林。同年4月15日,布里克夫妇收到电报:“今晨,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就在他死的那天早晨,利利娅还刚刚给他发出了一张明信片......

8、{35}  《当代文坛》2016年第4期刊登了讨论这一长诗的专辑,发表王干、谭五昌、张家谚、朵渔、敬文东、杨四平、谷羽等诗人、评论家的七篇文章。另外,耿占春的《吉狄马加:返回吉勒布特的道路》(载《收获》2016年第4期)和叶延滨的《预言开辟的天空与梦想实现的大地》(载《光明日报》2016年3月28日)也都讨论了这一作品。

9、   ——《脊椎骨的笛子》(也译《脊柱横笛》)

10、{18}  霭尔莎·特丽沃蕾:《马雅可夫斯基小传》,第91—94页。这里的“文学小吏”未确指,应是与“拉普”领导人有关。另外,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作诗歌方面专题报告的是布哈林,他极力推荐帕斯捷尔纳克,认为他是“诗歌巨匠”,这引起别德内依等诗人的不满。

11、②  该文收入郑振铎编著的《俄国文学史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中的第十四章《劳农俄国的新作家》。后《文学月报》1932年第2期(7月10日)再次发表此文。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先后有梅耶谷夫斯基、梅耶戈夫斯基、马霞夸夫斯基、马亚柯夫斯基、玛雅考夫斯基、玛雅阔夫斯基、玛雅可夫斯基等二十多种译名。1953年后,通译为马雅可夫斯基(参见丘金昌《马雅可夫斯基名字中译考》,《马雅可夫斯基研究》,第300—302页)。

12、但马雅可夫斯基毕竟是20世纪重要、甚或伟大的诗人,他并未真的消失、死亡,大抵是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显赫的地位不再复现,不再不可“侵犯”,对他提出异议也不再是“犯罪”。他的诗集在中国仍在出版,只不过已经不是那么频繁了{32};纪念活动、研讨会也召开,只不过不会再有很隆重的规模;不断有评论、研究文章发表,评价却显然大不如前。

13、{49}  转引自谷羽《茨维塔耶娃心目中的马雅可夫斯基》。所引茨维塔耶娃的话来自《良心光照下的艺术》一文。

14、当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化的危机时,人类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正如本期书榜非虚构好书《血殇》里说的那样,当下就是窗口,但总是不愿看清未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

15、1906年,马雅可夫斯基移居莫斯科。1908年,他开始发表诗作。虽然他只活了36岁,但在其短暂的一生里,最引人注目的除了他光彩照人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之泉——爱情。后者是他伟大作品的灵感所在。

16、马雅可夫斯基与未来派的关系历来颇费口舌。在苏联和当代中国,现代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颓废流派,自然要将马雅可夫斯基从它那里剥离。切割的路径有两条,或者指出他虽与未来派“搞在一起”,可“实际上”即使在创作的早期,他“就是与未来主义,以及所有其他颓废主义的流派对立的”{40};或是运用我们熟悉的发展阶段论:“早期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后来才认识到无产阶级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必要;艺术观点从虚无主义转变为批判继承,并力求创新;风格上从矫揉造作到朴素自然,从粗俗化的单调到多样化;语言上从晦涩难懂到简练有力……”{41}

17、{31}  参见丁雄飞《黄子平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载《上海书评》2012年9月23日。

18、但利利娅直到与马雅可夫斯基热恋三年后,才将真相告诉丈夫。她还对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俩相爱不会毁掉三人的友情。她还信誓旦旦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我和我丈夫之间再不会有性爱,我们的爱早已超越兄长之爱和母子之爱,这种爱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写不出来的。”

19、被“召回”的又可能是一位爱情诗人。在另一些批评家那里,马雅可夫斯基大量歌唱革命和新生活的政治诗和宣传口号诗是应该被否定的。他们推崇的是他早期的诗和不多的爱情诗(《脊柱横笛》《我爱》《关于这个》等)。1998年,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的中译本《爱是万物之心》出版,书名取自马雅可夫斯基的原话;随后的2016年,又出版了俄国学者玛格丽特·斯莫罗金斯卡娅的《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伟大的书信爱情史》(以下简称《爱情史》)中译本。这些过去从马雅可夫斯基生平里删去的扑朔迷离的情节,以一种翔实资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让“爱情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凸显。《爱情史》一书作者将他们的爱情史称作“伟大的”“病式的爱情史”;说“没有无缺陷的天才”(吉狄马加的长诗也借用了这句话);“很多名人都使用过兴奋剂。这些人中有的人酗酒,有的人吸毒,而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来说,他的兴奋剂是爱情”;“莉丽·布里克把马雅可夫斯基从自己的姐妹那里吸引过来,把他带到了自己已婚的家庭里。直到诗人死时,他们都是三人住在一起:莉丽·布里克,她的丈夫约瑟夫·布里克,马雅可夫斯基。他们的这种关系里包含了一切:从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写给自己爱人的那些温柔的认可,到莉丽·布里克为挽留诗人的背叛”{43}。

20、不同的马雅可夫斯基“图像”,都可以在这位诗人及其作品中找到依据。问题在于对它们的各种解释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能把不同因素置于整体中分辨彼此间的位置和关系。

21、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的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22、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也永远是俄罗斯20世纪诗歌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未来派诗人中间,马雅可夫斯基堪称是“被人引用最多、而受人理解最少”的一位。他的作品音调嘹亮,意象奇诡而富于跳跃性……

23、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短暂却精彩的一生,以马雅可夫斯基生活的圈子入手,展现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特殊年代。

24、本书收录了过去刊载于设计杂志《idea》的设计师访谈特辑,记录了从他们的童年、求学、默默无名到获奖无数以及他们的想法及初衷,其中包含葛西熏、服部一成、平野甲贺、仲条正义等13位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大师。这些人选的共通之处,在于尽管他们身处始于二十世纪末的平面设计巨变浪潮当中,依然能发挥超越市场逻辑的文化影响力。《idea》的访谈过程主要关注点并非各人的“感性”或“灵感”,而是他们如何将自己置于社会、文化、技术的脉络当中,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25、{32}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译本在中国出版的情况是:1977年出版长诗《列宁》单行本;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的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飞白译);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卢永编选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200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另外,不少诗歌选本选入他的作品,如王智量的《德俄四家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这一项目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港口博物馆于2016年发起的“港口与影像”委任计划,其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

27、①  参见陈守成、丘金昌、刘海芳编辑、整理《“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马雅可夫斯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7—300页。

28、这样的名声显赫,并非靠政治、文学权力的刻意营造,也因此,他生前和死后的几年间,围绕着他的评价也纷杂而矛盾:

29、{48}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卢那察尔斯基举了马雅可夫斯基1918年的诗《对马的好态度》:他走过去,“看见/大颗大颗的眼泪/从马脸上流下/隐没在毛里……/一种动物/所共有的忧郁/从我心中潺潺流泻出来/融化成喃喃细语……”(这里的引文转引自《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

30、1931年,也就是诗人死后的第二年,卢那察尔斯基做了《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47},试图从整体性格上分析马雅可夫斯基的复杂性。担任过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才能评价甚高。他在演讲中说,金属的马雅可夫斯基之外还存在一个他的影子,他的“同貌人”,他的“反照出整个世界的金属铠甲里面跳动着的那颗心不仅热烈,不仅温柔,而且也脆弱容易受伤”。如果他的铸铁里没有揉进热忱、温柔的人道精神,他的纪念碑似的作品也许就不会使人感到温暖,但马雅可夫斯基其实“很害怕这个同貌人,害怕这个柔和的、极其亲切的、非常富于同情心以至近乎病态的马雅可夫斯基”:有强壮的肌肉,心像大锤跳的他极力设法要摒弃它,“但是他不一定能做到”{48}。

31、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32、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田园」

33、1918年,马雅可夫斯基和利利娅合拍了默片电影《被电影所困》。这部电影拉近了两人的关系。马雅可夫斯基在拍摄期间,将一枚刻有利利娅名字的戒指赠与她,戒指内圈上镌刻着自己的名字。

34、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的惊人力量。他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作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35、④  万湜思的翻译根据世界语译本。译者在《呐喊》“后记”中说,在中国,马雅可夫斯基“的姓名,我们已如此熟悉,而他底诗作我们却如此生疏。实在是很不爽气的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伟大坚强的名言(9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