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53句精选句子)

2023-06-10 11:42:49

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1、读者往往对小说题目中的“轻”感到疑惑。那么,什么是昆德拉所说的“轻”呢?对于这个进入他的作品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还是听听他自己的解释吧:“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力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米兰昆德拉第一部长篇小说)。

2、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3、(小说)匠人丨家有二乔丨凌加丨坏人丨希特牛丨小灰丨若汐丨羊丨蒲公英丨盛夏凉情丨林风丨泥巴笔杆子丨齐中元丨偶然深紫丨李屹丨棠丨黄胡子丨如梦令

4、“人仅需与自己灵魂中的魔鬼搏斗的最后和平时代,也就是乔伊斯与普鲁斯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卡夫卡、哈谢克、穆齐尔、布洛赫等人的小说中,魔鬼来自外部世界,即人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这一历史已不再像冒险家的列车;它变得非个人,无法控制,无法预测,无法理解,而且没有人可以逃避它。”

5、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6、而且两性,女孩子、男生,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不同的社会压力,不同的社会选择。到底选择什么?就这个选择问题。

7、这首诗无疑是对昆德拉上述洞见最好的确认:回忆或者怀旧,正是出于生的热望还有对丰饶未来的期许,当未来不再许诺时,回忆便成为板结的土地。

8、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的家庭、昆德拉所处的历史境况、昆德拉的创作历程,尤其是昆德拉的存在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9、    院长是个音乐迷。他带着清澈的笑容,轻轻地用嗓子模仿贝多芬的曲调:“Mussessein(非如此不可)?”

10、“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一个人越思考,他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11、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12、自媚(Kitsch)。kitsch是对无价值存在的完全否定,它不是庸俗,也不是意图取悦大众。kitsch更准确的意义是“矫情”,随时要赋予自己的情绪以正当合法性。哭不是因为悲恸,是为了应当表达悲恸;笑不是因为快乐,是为了应该感到快乐,这是人类究极无聊的一种表现。

13、从即日起,至4月11日,米兰·昆德拉首部中文有声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梁永安解读、王明军演播),首发期间,限时免费收听!

14、《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春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等不同国度的诗人以及其他捷克诗人的激情与幻想的描述。在小说的某些章节,作家往往置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于不顾,停顿下来插叙其他事件,或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15、另外一方面,因为米兰·昆德拉引进中国,已经是80年代中期了,到现在来看,都已经30几年,快40年了。

16、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17、对于昆德拉,有各种矛盾的说法与评价;对他的小说,也有各种具有悖论性的解读。对于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读者还存有不少的谜团:昆德拉为什么不愿公开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他真的做过告密者吗?他为什么把“流亡”看成一种“解放”?他对“媚俗”到底有何见解?他为什么对翻译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带着这一个个疑问,去读布里埃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某些答案。

18、    也许造成他那种疏远感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句"男人再也不会回头来看我"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由于尚塔尔说了那句话,他都几乎快不认识她了。那句话不象是她说的。她的表情是如此的严厉,苍老。根本不象他所熟悉的尚塔尔。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公平:她那天早晨怎么能抱怨男人对她失去兴趣了呢?就是那天,他还差点为了能尽快见到她而出了车祸。可还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转念想到:每个女人衡量自己是否已经变老的标准就是男人对她是否还有兴趣。那么因此而感到不悦不是太滑稽了吗?但没有一点不悦是不可能的。那天他们见面时,他就已注意到了她脸上衰老的痕迹(她比他大四岁)。那曾经让他倾倒的美貌,已不能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些。他可能不久就会说,她的年龄使她的美貌更具说服力。 尚塔尔的话一直在他脑中盘旋。他想象着有关她躯体的经历:它曾经迷失在其他千千万万个身体之中,直到有一天,一种渴望的目光落在它身上,并把它从模模糊糊的人群中挑了出来。于是,这种目光越来越多了,以至于点燃了这个身体。然后,它就象把火炬在世间穿梭。那正是她光辉的,尽情享受赞美的时刻。但好景不长,那种目光越来越少,那种光芒一点点蹈谈,直到有一天,她变成了半透明的,最终变成了全透明的。当那全透明的躯体在街上漫步时,就像一个小小的不存在。在第一次无形和第二次无形之间,"男人再也不会回头来看我了"这句话就象亮起了红灯,它预示着身体开始逐渐走向衰老。    无论他告诉她,他有多么地爱她,他认为她是多么地美丽,他深情的目光都无法抚慰她伤感的心。因为那种深情的目光是孤零零的。让·马克想,两个老人之间孤独的爱情其他人是看不到的。那种悲伤的孤独预示着死亡。不,她所要的并不是深情的目光,而是截然不同的,粗鲁的,好色的目光。那种目光毫无鉴赏力地,毫不体贴地,居心匣测地在她身上扫来扫去——那种目光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就是这种目光成了她在人世间的精神支柱,而他那种爱的目光则把她从那些月光中拉了过来。

19、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20、这似乎与昆德拉在《无知》中说出的怀旧悖论相吻合。当人们垂老,没有什么可以浪费,回忆也不再需要,一切归于平静。

21、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22、然而,曾经在那里生活45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始终是昆德拉小说中故事发生的重要环境。只有在小说中,他才愿意带着温情地触碰作为背景的布拉格记忆,所指仍是人类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悲哀话题。

23、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进,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

24、一则轶闻足以说明这一点。1980年,西方某电视台举办昆德拉小说创作研讨会,会上有人谈到《玩笑》一书时,称这部小说是“对斯大林主义的有力控诉”。在座的昆德拉马上插话:“请别用你们的‘斯大林主义’难为我了。《玩笑》是一本爱情小说。”

25、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26、克利马为劝说茹泽娜打胎来到疗养镇,只是这部小说的引子。小说的真正主角是即将出国的雅库布。在雅库布身上,昆德拉要考察的是一切自由之上的最大自由——人的命运是否自由。

27、对昆德拉的这种立场与做法,捷克文学界的同行也罢,普通读者也罢,不仅仅不理解,更表现出了误解、反感,甚至敌意。如布里埃所言,昆德拉的做法“在捷克共和国常常被看作任性,或者某种傲慢的表示,有损于他的形象。众人被辜负的仰慕往往会被一种强烈的怨恨所取代”。

28、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29、与此同时,昆德拉尝试在国外出版他的小说。1973年,他的《生活在别处》在巴黎出版并获得法国美第奇外国小说奖。两年后,他获得了法国雷恩大学助教职位的邀请,便离开了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法国记者安托万·德·戈德马尔的采访时,昆德拉谈到离开祖国时的情形:“我们,我的妻子和我,带着四个手提箱和几个纸箱的书,坐车走了。这就是我们带走的全部东西。”

30、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31、    让·马克做了一个梦:尚塔尔不知上哪儿去了,他有些担心,就去找她。当他找遍所有的街道,却发现她在自己身后反向而行。他追赶着她,喊着她的名字,当他快追上时,尚塔尔忽然转过头来,让·马克目瞪口呆地发现,在他面前的是另一张脸,一张与她截然不同的,令人讨厌的脸。但那却又不是别人,正是尚塔尔,他的尚塔尔,这一点他毫不怀疑。但他的尚塔尔却有着一副陌生的面孔,那是多么的恐怖,一种简直让人难以忍受的恐怖。"他紧紧抓住她,搂她入怀,抽泣着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尚塔尔,我的小尚塔尔,我的小尚塔尔。"他似乎想通过重复这句话使那副改变了的面孔恢复从前的样子,恢复那消失的容貌,消失的本性。    他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尚塔尔已经不在床上了。他听到洗手间里传来水声。受那个梦的影响,他有一种想立即见到尚塔尔的渴望。他下了床,走向那半掩着的门。在门口,他停住了,就象一个急切想要偷看有关性的情景的偷窥狂。他默默地注视着她:是的,那才是他所熟悉的尚塔尔。她正靠着洗脸池刷牙,然后吐出一口混合着牙膏的唾液。她是那么的可爱,她的动作是那么的孩子气,让。马克望着她笑了。然后,她似乎感觉到了他的目光。她转过身来,正看见他站在门口。虽然她感到很生气,但最终还是让他在自己发白的嘴唇上吻了一下。    "你今天晚上会来公司接我吗?"她问他。    大约六点,他走进公司门厅,穿过走廊,在她的办公室门日停住了脚步。门半开着,就象早晨那扇卫生间的门一样。尚塔尔和另外两个女人——她的同事在办公室里。但此刻的她已不再是早上那个可爱的女人了。她正用一种他从没听到过的大嗓门说着话。她的动作是那么的迅速,粗鲁,专横。就是早晨,在卫生间里,他找回了那晚他所失去的东西。可现在,在这个下午,她在他眼中又发生了改变。    他推门进去。她转过头来,朝他微微一笑,但那笑容是机械的,僵硬的,尚塔尔是刻板的。在近二十年来,法国人形成了一种几乎是公认习惯。当恋人或夫妻见面时,必须互相亲吻双颊。可这种习惯,却让相爱的人们觉得有些尴尬。他们怎么才能在公众场合避免这种习惯,怎么才能使他们自己看起来不象一对儿呢?尚塔尔有些不自然地走到他身边,在他脸颊上亲了一下。这个动作是如此地矫揉造作,它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种别扭的味道。但只过了一会儿。他就又重新看到了他所熟悉的尚塔尔。    每一次都是这样:当他又一次遇见她到他重新认出他所爱的女人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山上。他很幸运地立即与她单独呆在了一起。如果在那次单独会面之前,他们一起在其他人中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他还会爱上她吗?如果他只见过她展现给她同事,她老板,还有她下级的一面。他还会为她痴迷,为她心醉吗?他不能回答。

3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3、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里面生活的“寻找感”。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一代青年,恐怕在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问题是跟里面的两个主人公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是寻找他(她)的困难,他(她)的困境,他(她)的焦灼是一样的。

34、作为上海译文的首席知识官,梁永安教授为有声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特地录制了发刊词视频,非常精彩。

35、1975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到法国定居,两年后完成了这部小说,1978年出了法文版,1985年,昆德拉本人的法语水平足够好的时候,他自己又用法文重新写了一遍,然后出版。

36、米兰·昆德拉拒绝被“分析”,被“阐释”,被“误读”,他也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访谈、获奖发言窥得他的创作与人生一隅。

37、《笑忘录》中同样命名为《失落的信》的第四部分,与第一部分如同镜子一样的对位:米雷克找回过去的信,是为了遗忘;塔米娜找回过去的信,则是害怕遗忘,遗忘对他来说,就像走向死亡的虚无的过程。

38、昆德拉是一个刻意隐去个人生活的小说家。这当然与他一贯的看法有关: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本身。只是,当他1975年到法国生活后,对过去生活的记忆,成为一种多少让人感到悲哀的悖论。

39、本书为著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选择十三位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加缪、君特·格拉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麦卡锡、大江健三郎、卡佛、石黑一雄,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观察描述,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

40、《笑忘录》写完后,他与好友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聊天时便谈道:“当一个大国想要剥夺一个小国的民族意识时,它采用的方式就是‘有步骤的遗忘’。这就是目前波西米亚所发生的事。毕竟还有点价值的捷克当代文学已有12年得不到出版;200名作家,包括死去的弗兰兹·卡夫卡,遭到了放逐;145名捷克历史学家被解除职务,历史被改写,纪念碑被拆毁。”

41、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1948年的他前往首都布拉格大学深造,并于50年代初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42、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43、心理现实主义。昆德拉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关心程度超过了他们对人物外貌的关心。

44、所谓“回归”,对于昆德拉而言,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时间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昆德拉青年时代所走过的路。昆德拉在布里埃的笔下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45、在二律背反中,自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人寝食难安的恐惧深渊。克利马时而心乱如麻,时常觉得“茹泽娜和所有这些人勾结”。于是,在舞台上潇洒自如的小号手被刚刚碰到便被反弹回来的界线毫不留情地击垮。读者很容易被他吸引,又很难给予他同情。在克利马的焦虑中,昆德拉以最迅捷的方式,暴露出现代人在自由随意地扔下结果后的病态软弱。我们由此看到,在自由退场之后,克利马便迅速被可怕的奴役捆绑,进入了可怕的噩梦之中。

46、“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当时的捷克青年由于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把这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渴望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有在别处才能找到。

47、就今天,比如说这里面这些人的漂流,你看托马斯,离开捷克去瑞士,然后又回来,然后不断地从城市中心贬到边缘。特蕾莎也从乡村到城市,然后又因为摄影,最后流亡一样地到了瑞士,回来以后又是一系列的遭遇。

48、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49、有的人认为昆德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报复,更是一种背叛。昆德拉对这样的反应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清醒地看到,1989年之后的布拉格,政治让位给了市场,意识形态的控制让位给了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昆德拉说过:

50、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为何“流亡”异国半生,在自己的国家被封禁、被冷落,却在另一个国家早早地进入了文学“先贤祠”?(2011年,米兰·昆德拉作品入选伽利玛“七星文库”,一般只有去世后的文学大家才有资格,米兰·昆德拉是唯一在世入选作家)

51、昆德拉的清醒与不妥协,不仅仅表现在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他对于人类存在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上。读过昆德拉作品的人,大都有一种突出的感觉,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诗意的叙述与哲学的思考兼而有之。然而,昆德拉所关注并思考的存在,并不完全等同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更不同于萨特所言的存在,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指向,如他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

52、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丈夫的形象仍然离她而去。正因如此,她才疯狂地想找回落在波西米亚婆婆家中记录他们过去生活的信件。然而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K难以进入城堡一样,塔米娜始终无法找回那些信件。记忆无可挽回地离开她时,在小说第六部分《天使们》,塔米娜在带有被剥夺记忆象征意味的儿童岛上死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不以为然造句三年级(2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