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98句精选句子)

2023-05-31 09:26:20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他写过很多小说,处女作《玩笑》和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两本。《玩笑》写了命运对小人物路德维克的捉弄,它用一种悲喜剧的方式呈现出一代文艺青年的犬儒处境,一代人的爱情怎么被荒诞所塑造。昆德拉用这部多声部小说致敬了赫尔曼·布洛赫和卡夫卡,这部小说表面上是在三天里展开,而这三天里的事件几乎是按照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讲述。但是在线性叙述之中,作者又不断地穿插对于过去的回忆。

2、与昆德拉的作品一样,这本《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也向我抛出了问题。阅读此书,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对昆德拉的理解到底有多深,我意识到,也许我既有的理解只是冰山一角。在卡夫卡式的城堡里,持续的怀疑推动着我一次次地重建认知,又一次次地陷入下一个问题。自然,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至少在我这里,这本传记已经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3、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4、到头来,昆德拉作品的启示不是反抗媚俗,而是保卫世俗,保卫人世间的混乱与天真、自由与玩笑的权利。

5、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

6、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

7、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8、《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思想与索尼亚的基督教思想之间的冲突构成一对显性复调。当索尼亚以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唤起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身上几乎消失的宗教感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对她产生了一种仇恨的心理。然而,拉斯科尔尼科夫却无法抗拒由索尼亚代表的一种象征基督之爱的救赎。拉斯科尔尼科夫对索尼亚爱恨交织的情感又构成了隐性的复调。爱恨的交织正是超人思想与基督思想交锋的内化。双重复调互动互补,使小说主题及复杂的人物个性得到有力阐释。

9、  这样的雨夜,看完这样的小说,很容易让我涌上无法驱赶的一些情绪。昆德拉的小说散发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特质让我久久的沦陷,那是一种温暖的痛苦的诗意情感,非常饱满,情意深长。

10、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利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米兰·昆德拉《慢》

11、你从来不善于生活。你总是在想,你的义务,就像人们说的,是生活于其中。在现实的中心。但是,对你来说,现实又是什么呢?政治。而政治,是生活中最不基本的和最不珍贵的东西。政治,是漂浮在河流水面上肮脏的浮沫,而实际上,生活之河则涌动于深深的洪流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2、嫉妒具有惊人的能力,能以强烈的光芒照亮惟一的一个人,而同时让众多的其他人滞留在一种彻底的黑暗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3、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对抗。——米兰·昆德拉《笑忘录》

14、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在形式上不满足于传统的以对话关系为基础的话语复调,大胆向前迈进,从小说的结构切入提出文体的复调,并将之作为小说自身建设上的一次升华。复调概念源于音乐,“是指同时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旋律), 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 但仍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3) (70)昆德拉借用音乐来对照小说,界定了米氏复调的两个必要条件:各线平等;整体不可分割。

15、该作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历史的荒谬性。

16、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17、在这些爱情里,每个人心中都只有自己,自己在这份爱情里独自享受,不会考虑被爱的人,只是一味沉溺,而这所谓的爱情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当自以为抓住了这根稻草的时候,它已经改变了模样,你的自以为是,只会被嘲笑,被毁灭。

18、因为他刚发表小说作品的时候,德语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已经被纳粹摧毁了,而他的后半生又流亡美国,所以跟昆德拉一样,他的影响力最初主要还是靠外语传播的。

19、就凭他是个陌生人,便超越于所有其他人这上。——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0、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赫年轻的时候曾到美国去考察棉花的种植;而他后半生就永远住在美国,再也没有回到欧洲了。到了美国之后,布洛赫就在爱因斯坦等人家里辗转居住逗留,通过各种津贴维持创作,维持生活。

21、那时候,我深深渴望的惟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丑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寻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22、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3、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这个时代也有‘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这的确是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地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了,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24、(1)(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

25、此外,第三部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而“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我”(贝特兰德·米勒,哲学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

26、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milankundera《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7、昆德拉的小说被引进中国,也带火了一个概念,被翻译成“媚俗”,准确来说应该叫Kitsch(“刻奇”)。19世纪,Kitsch被用来形容那种过度夸张的情感和戏剧化的作品,昆德拉想说的是一种自我感动的激情,自我伟大化的倾向。上世纪80年代末,经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翻译,Kitsch被中文译者译成了媚俗,译成了讨好别人的意思。

28、(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9、昆德拉从小热爱音乐,也热爱诗歌,但他没有坚持下去,没有去当音乐家,去当诗人,而是坚定地走小说家的路。如果说昆德拉从小爱上音乐,完全是家庭的影响,那么昆德拉被诗歌所吸引,其原因则要复杂得多,有捷克文化传统所起的作用,也有西方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召唤,但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源于昆德拉本身:青年时代的昆德拉,有着革命的理想,而诗歌是激情的诗意表达,是理想的抒情之歌。

30、上海译文出版社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31、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32、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33、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想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上帝死了,信仰缺失之后,我们该过怎样的生活?

34、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5、米兰·昆德拉在复调小说中加入了现代派技巧却没有造成难以逾越的阅读障碍,反而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复调技巧,使丰繁复杂的音部更好地奏出美妙的主旋律。所以就形式而言,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相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是一种创新与进步,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36、相对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类型的复调指的是个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挣扎与斗争, 即隐性复调——人物自身对话。具体表现为:善与恶、爱与憎、高傲与卑微、高尚与卑鄙等各种表层到深层复杂心理的交融和转化。

37、说起来,昆德拉很希望自己被当做一位文学家去对待,去用美学的价值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他的书在西方出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政治是解读他文学作品的第一标杆。

38、书籍简介:《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39、独白型作者对任何他本人不同意的观点, 总要抹上客体的色彩,在不同程度上使之物化。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把争论中的每一观点都发挥到极致, 具有最强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又从逻辑上或感情上把它们推向极端, 暴露出内在的危险性。这种一面建构,一面解构的做法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只能永远使自己的思想以及承载和体现这些思想的作品成为未完成的。

40、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时间,脱离了时间的延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米兰·昆德拉《慢》

41、  在经过了似乎很漫长的岁月把时光定格在今夏时,一次偶然,在街边的书摊上,这本书忽然就那么触目惊心地扑入我的眼帘,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买下了它。当夏夜的雨丝丝入心时,我躺在床上重新读起了昆德拉的这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次体悟到的再也不是年少时读它的懵懂,有一种不可多得的阅读快感震撼我心。它是如此地吸引我,我仿佛透过了那文字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他的睿智,他的思索,他的诗意,他的被掩藏得很深的那种痛苦的悲伤都通过书中的主人公外科医生托马斯最集中地体现了出来。

42、生活是模棱两可的,激情或是媚俗也都是相对的。媚俗可以让萨宾娜避之不及,却也可以让弗兰兹趋之若骛。激情可以让莱蒙托夫成为英雄,也可以使雅罗米尔变成小丑。性是让人恶心还是令人亢奋,不再是善或恶,符合还是不符合袭传道德的问题,而完全取决于个人身体的感觉。道德只是个体自主的感觉价值偏好。个体的我思、我欲、我愿取代了道德法官上帝的位置。每个人都生活自己的信仰。托马斯本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外科医生,但为了特丽莎——这个由六个偶然带来的女子,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城市的生活,来到乡村做一个农夫。什么才是重要的?事业?“追求事业是愚蠢的,特丽莎,我没有事业,认识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业束缚, 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6) (254)只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别人活着, 只要人的言行无论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他人的左右,他便是媚俗的。托马斯是个反媚俗的英雄,他只忠于自己的身体感觉,而抛弃了外界强加于他的“事业观”。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业与爱情的取舍。因为特丽莎并不是柏拉图假说中托马斯的另一半而是“草篮”带来的。有一天,当托马斯的“另一半”与特丽莎在一起时,他该如何选择?我们知道,他仍会忠于自己的感觉,自己的道德。在道德相对化的生活世界中,道德律令就只有“我应该”而没有“你应该”或“我们应该”。

43、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44、《星星·诗歌理论》2018-1期|宫白云:翟永明的诗语特征论

45、昆德拉无意走入伤痕文学或控诉小说的俗套,他心心念念的是那只名叫格里高利的甲壳虫。昆德拉擅于描写情色和滑稽,对于《玩笑》,昆德拉曾说:“这是一部探讨人类价值脆弱性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想揭露某种政治制度的小说,小说家的抱负要略大于瞄准某种短暂的政治制度。”

46、布里埃用不同的短语来结构本书的目录,如“抒情年代”“反抒情年代”“悲剧与喜剧”“远居他乡”“对存在的思考”等。这些短语和昆德拉的生平息息相关,也是其作品的关键词。在诸多短语的提示下,昆德拉的人生/作品线索更加清晰。每一个短语(即每一章),布里埃都谈得很细;其中,存在、性、跨语言、复调等,是昆德拉研究中常被关注的点。而我想谈的,则集中在抒情/反抒情、“不可能的回归”、“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几个点上。

47、各线的平等体现于显性隐性两个层面。不同文体的交融是显性层次的复调。米兰·昆德拉用“综合性散文”这一术语来说明小说有能力把“讽刺论文、小说叙述、自转片段、历史事实、翱翔的幻想综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就象复调音乐的声音一。”( 2) (227)比如《不朽》中,阿格尼丝、保罗教授的故事性叙述,歌德、贝多芬、贝蒂娜、海明威的传记性叙述,对“不朽”、“巧合”、“面相”的沉思,小说家昆德拉的创作与小说观,构成了文体层面的显性复调。而《生活在别处》则是由雅罗米尔的故事性叙述、梦境叙述、关于抒情态度的哲学沉思构成。昆德拉认为小说是一支由哲学、叙事和梦融合而成的乐曲。

48、人是在雾中前行的人。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朝后看,人看见道路,看见人们向前行走,看见他们的错误,但是雾已不在那里。——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49、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米兰昆徳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0、译有数本米兰·昆德拉作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同时作为《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译者之一的许钧教授,为本书撰写了译者序,假如你曾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动、震撼或警醒,也许可以从这里再出发,一步步走近米兰·昆德拉常被误读的精神世界。

51、历史上,司汤达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在生前得不到承认,相信五十年之后,会有幸福的少数人能真正领悟他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如今已经九十一岁高龄的昆德拉,有着清醒、觉悟的目光,他希望身后由他自己认可的作品替他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消退,闪现出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艺术之光。 

52、童稚的渴望摆脱了成人精神的一切樊笼,继续存在下去,有时候甚至在遥远的老年期依然还要冒出来。这种童稚的渴望抓住机会,在别人建议他的角色中体现了出来。——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53、"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Donoteverthinkaboutthatwecanescape,oureveryeachstepdeterminethefinaloutcome,ourfootstepsaremovingtowardstheendofownchosentarget.——米兰·昆德拉"

54、(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55、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6、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套《梦游人》系列。

57、她想象有一天就这样失去让-马克。对他一无所知,只能凭空去想象一切。她甚至都不能自杀,因为自杀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不愿意再等待下去,完全失去耐心。她将会一辈子都生活在一种无尽头的可怕之中。——米兰·昆德拉《身份》

58、就在2020年9月,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虽说最终老爷子未能获诺奖,但他依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5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60、发表《梦游人》后,他又创作了一部叫《着魔》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希特勒为原型,分析纳粹在德国的兴起。

61、昆德拉的小说《搭车游戏》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实都存在力脱思特情境。而中国读者熟知的电影《牯岭街杀人事件》结尾,何尝不是一个力脱思特的体现。如今回看,昆德拉是一位洞察权力机制和人类幽暗心灵的作家,在描写威权社会下文人心态的作家里,昆德拉是很准确的一个,他的小说对于知识分子、流亡者和女性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但昆德拉的小说也有明显局限,我以为,昆德拉过于表现聪明才智的腔调,反而使小说有时候太具象、太有目的性了,昆德拉很聪明,但这种聪明容易折损留白之美。这可能是他跟卡夫卡的一个本质区别。如果说卡夫卡的写作会走向混沌,昆德拉的写作则会表现出一个明亮的晶体,一个在崇高价值瓦解之后的那个竖立在迷雾之中的标杆。但无论如何,在当下重读昆德拉,依然会具有现实感,这说明他的作品仍未过时,它与我们所处的情境息息有关。

62、《玩笑》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玩笑》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

63、米兰·昆德拉曾反复称赞《梦游人》这部作品,认为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64、拥有这样强大朋友圈的就是我们今天想介绍的这位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

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昆德拉不愿意再版他的诗歌作品,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昆德拉不愿意也不可能“回归”过去。

66、《玩笑》实际上是以政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路德维克及其友人的爱情经历和人生旅程,揭示出历史的荒谬,试图探寻什么是“玩笑”和“忘却”,这是“一首关于灵与肉分裂的伤感的二重奏”。

67、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嫉妒那样消耗一个人的全部精力。——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68、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69、书籍简介:《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

70、比如,“轻”之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激情”之于《生活在别处》,“玩笑与遗忘”之于《玩笑》,“背叛”之于萨宾娜,“媚俗”之于弗兰兹等等。无论是人物、故事、结构、主题,它们都在几个,几十个基本词中被统一。这使小说的复调结构,存在之思保持了一贯与完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第六章,包容了斯大林儿子的历史、一个神学思考、亚洲的一个政治事件、弗朗兹在曼谷死去、托马斯在波西米亚下葬等多条线索,其间并无时间顺序也无因果联系。但米兰·昆德拉成功地运用“媚俗”这一基本词将它们统摄于小说的主题沉思之中,使它们在彼此的诠释对照中展现主题意蕴的深邃。

71、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2、在慢与记忆,快与遗忘之间有一个秘密联系。且说一个平常不过的情境:一个人在路上走。突然,他要回想什么事,但就是记不起来。这时候他机械地放慢脚步。相反地,某人要想忘记他刚碰到的霉气事,不知不觉会加快走路的步伐,仿佛要快快躲开在时间上还离他很近的东西。——米兰·昆德拉《慢》

73、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米兰·昆德拉《慢》

74、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d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

75、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76、(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77、有的人认为昆德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报复,更是一种背叛。昆德拉对这样的反应没有在意,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清醒地看到,1989年之后的布拉格,政治让位给了市场,意识形态的控制让位给了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昆德拉说过:

78、(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79、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80、书籍简介: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

81、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对昆德拉的过去了解甚少。而布里埃的这部传记,为我们了解昆德拉的家庭、昆德拉所处的历史境况、昆德拉的创作历程,尤其是昆德拉的存在状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82、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3、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

84、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5、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意识,即“我性”与主人公意识“他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在“他”之上,不但能对“他”进行分析、定义、甚至能对“他”进行评论判断。主人公被概括定义于几个基本词:背叛之于萨宾娜,媚俗之于弗兰兹,晕眩之于特丽莎,激情之于雅罗米尔。米兰·昆德拉强调小说只是探究“存在的可能性”,但作品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不同“可能性”的喜恶,价值判断。背叛、晕眩所代表的人物,给予更多的是同情,它们所蕴含的价值也被米兰·昆德拉所肯定。而媚俗、激情所代表的人物和价值,米兰·昆德拉犀利的反讽毫不留情。总之,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取消了对话,代之以分析、定义和评论。

86、借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话语的分析,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首先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 (29)与传统的独白型小说不同的是: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它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强调话语的对话性,这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精神核心。而米兰·昆德拉根据奥地利作家布罗赫小说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小说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复调小说概念。从小说艺术技巧来看,米兰·昆德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可被归类于复调小说大师。但是深入分析,两位作家的复调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不同,在精神特质上更是大相径庭。

87、他想把他的生命置于天平上,天平的另一端放着死亡。他想使他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天,是的,每时每分都值得与终端——死亡一一等量。——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88、昆德拉为什么会警惕刻奇?因为他意识到,这种自我崇高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对于苦难的消解。举个简单例子,在中国有个俗语叫忆苦思甜,什么苦难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够在事后的追缅中赋予它意义,这就是“刻奇”的一种表现。

89、走小说家之路,对昆德拉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就他个人的存在而言,这是一条新生之道。他从幻灭、怀疑,到提出问题,并去寻找答案。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任务是勘察人的存在状况,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作为小说家,他的任务不是去拯救人类,而是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

90、赫尔曼·布洛赫作为作家的声望建立在小说《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上。单凭这两部小说,就必须将他归在20世纪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

91、复调可以分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中,显性与隐性的含义是不同的。“从表层看,以文本中多种文类并置为形式的文体的复调是显性层次的复调;从里层看,以多种艺术手法实现的不同感情空间的并置则是米兰·昆德拉隐性层次的复调。”( 2) (229)相对而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偏重于对话性。人物之间对话与人物内心对话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

92、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者处于平等层面,进行一种未完的,非客体的对话,包容了差异与他性。而米兰·昆德拉对主人公则是居高临下,理性的统摄,幽默的反讽。所以,读者的明显感受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犹如一个冷静的医生在分析病情,条理清楚,一针见血。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则像一个癫痫病人打摆子,热切激动的呓语,语无伦次,近乎病态。

93、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94、在1945年,他同时以德文和英文发表了《维吉尔之死》,之后就正式放弃了文学创作,转向心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但是迫于经济压力,出版商一再要求他继续写小说,他迫于无奈,就把早年的一些短篇小说改写之后,合成了一部叫《无罪者》的长篇小说。再之后就写早前放弃的《着魔》,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完稿。

95、HRInstitute是一家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咨询与培训公司。在日本境内,从事相关的商业类培训与咨询,从1993年开始,已经持续为众多企业展开至今,是日本最为畅销的培训与咨询服务之一。该套装书可以帮助您建立商业逻辑思维,修正商业模式模式,开拓市场营销思维,在职场和企业发展中助您一臂之力。

96、宫白云10年诗歌精选|像蓓蕾周转不息(33首)

97、米兰昆德拉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把读者全情代入,好象你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被突然的遭遇逼到死角里,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看完整本书,心情无比沉重,仿佛还没有从阴暗逼仄的死角里走出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隔阂的意思解释(1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