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73句精选句子)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投稿邮箱:454554538@qq.com(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 (1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6页。
3、贺麟先生在四十年代重新考察儒家的五伦关系,阐明其中的绝对性意义,为理解此义作出了重要贡献。(16)此外,关于儒学作为信仰关联于社会生活的载体的问题,对当下的儒学复兴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如前所述,在传统社会,儒学并无独立与日常生活之外的教化机制,儒学以普遍的社会生活本身为载体。这种信仰的模式也有缺陷,即如果遇到社会转型,旧的社会体制解体,儒学的教化就失去了托身之所,现代学者所谓儒学的“博物馆化”(列文森)、“游魂化”(余英时)都表达了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4、 第主张顺应和合理地满足人的欲望。对人类的本性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的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没有采取诅咒式的态度,而是在肯定和承认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如对“性”的问题,儒家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的这种“大欲”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对此,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最为精彩。孟子劝齐宣王推行王政,齐宣王担心自己有好色的毛病不能推行王政。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能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让老百姓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那就是王道的表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因为这一原因,在以往几千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中国人的性观念是相当开放的,直到唐朝时,寡妇改嫁都被看作是正常的。只是到宋代理学兴起后,中国人的性观念才由开放转向封闭,对“性”才有了种种的不合理禁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本价值倾向上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多种文化中,都有过对作为人的本性的“性”进行否定和咀咒式的倾向,如有的文化中的“原罪说”就是其表现之一。
5、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二十四孝》中确有现在看来不科学之事,但因其目的在宣传孝道,加之中国自古有的“君权神授”一类将“天”权威化、全知化的思想,讲究天道酬善,《二十四孝》编撰者说一些孝顺者身上发生的神异之事、宣传孝顺之人会得到上天照料,以此来鼓励人行孝顺之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编撰者未必就知道那些天降神助的事情是人们的美好想象。《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确实令人不适,但仍有能真正体现孝子诚心的故事,而其中几个以孔子弟子为主角的故事:子舆的“啮指痛心”、子路的“百里负米”、子骞的“芦衣顺母”,除却“啮指痛心”带些神异色彩,子路和子骞的故事其实都很合理,并不“愚孝”,其中“芦衣顺母”的故事最为可道。
6、古籍中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期讲学,当时常有弟子离开孔子,转投少正卯,孔子门下于是“三盈三虚”,唯有颜回从未离开,有人就问他说: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7、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传承了几千年,不容否认,儒家思想在很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是,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儒学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弊端,封建晚期中国不断走上衰落便是一个证明。因此,在面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秉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一昧的保留抑或一昧的抛弃,毕竟,在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中,精华还是远远多于糟粕的。
8、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王道与霸道的分别所在。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不义的战争。
9、(16)贺麟:《五伦关系的心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第信仰必须为心灵生活或精神生活提供意义感和价值感,以及解释超越存在的形上学。对超越者和永恒者之意义的理解,对超越或永恒价值的追求,必然提供给信仰者源源不断的价值感,成为信仰者生命的意义来源。对超越者的理解不能仅仅有感性的体验,还要有理性的认识即形上学的理论。
11、其次,与西方宗教信仰往往排斥理性不同,儒学作为信仰恰恰需要建立于人文理性的教化之上。如孟子所言“有诸己之谓信”,善德在人生命中的真实显现即所谓信,但是并不是说信是每个人身上都现成的状态。善德虽是人性之中天生本有,但必须要在人文的学习中,在身心的修养和反省中来不断去蔽,逐渐呈现。所以孟子一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乃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也”,另一方面又强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
12、子贡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13、我们要知道儒家提倡修身,为什么?怎样修?然后你再去评价它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14、颜子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
15、首先,从学理的层面说,必须重视和重建儒学的形上学,伦理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现代的儒学必须重视形而上学的建设。必须重现把道的超越性建立起来,有此超越之道提着,世俗价值才有方向,不会导致普遍的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传统儒家的伦理学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伦理。世界上,没有其他的文化,像我们这样重视家庭生活。在传统中国,家不仅仅是一个血缘情感的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生产的单位,还是文化教养的天然组织。虽然百年来儒家家庭伦理情结受到冲击最多,但依然普遍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心理结构”(李泽厚语)。
16、(2)陈鹏.论先秦儒家之“孝”的变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5-28
17、 在国学、儒学非常热的今天,对于儒学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修身方式,我觉得很多人也并不是很清晰,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个人的一些相关的思考,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18、第信仰必须给出一套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这是从信仰的社会功能来谈信仰的内涵。信仰与迷信不同。所有的信仰都不能是盲目信从。信仰与理性并不矛盾,相反,信仰必须建基于一定的理性思考之上,否则就是迷信。因此,信仰必须提供一套解释生活的道理。道理肯定是建立于理性之上。但是,这套道理的核心价值却又超出了理性思考的范围,而必归于信从。同时,信仰要实现其安顿日常生活的作用,必须有一套历史传承之中的仪轨。通过这套作用于日常生活的仪轨,信仰的价值理念才能与社会生活发生直接的关联和作用。
19、颜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极度的专注学习精神,心无旁骛的领会孔子的释义与思想,以至于常常表现出似“愚”,从不遗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而表现出的“不疑”,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学来的知识,还常常加以推理演绎,做到“闻一知十”,让聪慧过人的子贡都自叹不如!这种“善学深思”的学习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使我们拥有了能不断纠错、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法宝!
20、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说自从颜子去世后,如今再也没有他这样好学的学生了。
21、自朱熹整理先贤之书后有了正学,儒家经典被推向了高峰,明王阳明反其道而行之,但也是继承了儒家先贤的思想而开创了“心学”让经典可以变成一种修行,以至于影响了曾国藩等,对后世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而且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被当代重新提出来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继承。也是对先贤的另一种致敬。
22、首先,寻其理论根源,儒学信仰的特质由“天命之谓性”一语而决定。在孔子时,尤其在孔子之前,天命即上天之意志或命令。天命是客观的。人性观念虽为后起,但其主观性则是毋庸置疑的。但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一语,这在孔子之前,恐怕是很难理解的一句话。性,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此性虽具有抽象的意味,但是落实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之中,即“我之所以为我”的必然性道德要求。当人在具体的实践境遇之中,体会到内心道德律令的必然要求时,即将之归于上天之所命,所以说“天命之谓性”。(9)
23、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
24、现实社会中我们也要抛弃浮躁,用颜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精神作为经世之道,在条件成熟时极力发挥所学,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潜心学习悟道以教化人。
25、 于是,这两三年,我便组织学生建立学术研讨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现代的学术讨论。近三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看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研读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他们研讨的成果学术性更强。我希望这样的阅读,在我余下来不到五年的教师职业化教学中,能够持续发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供同道者参考。这样的阅读,更希望能给跟随我读《论语》的学生带来一些收获,在他们未来的学术与人生中,起到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26、儒家学派产生以后,因为其产生年代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故其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重用。然而,儒家学派却像一棵在沙漠里发芽的小树苗,不断逆势成长。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蔚然大宗。在先秦时期,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先后产生了两位影响深远的巨人:孟子与荀子。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完善,荀子却是别处心裁,大相柔和其他学派的合理内涵,提出“性本恶”与“君舟民水”等比较犀利的思想观点。
27、简单来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与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源,因此,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其意义可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28、儒家思想离不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颜子》中的颜回,从绝不质疑的尊师崇道,到“闻一知十”的好学善思,从“周游列国”到“箪食瓢饮”,“孔颜之乐”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华历代知识分子的学习路标。
29、在当今社会里,尊师重教、事师如父和从一而终的美德正渐行渐远,我们所缺乏的正是颜子的“三盈三虚,唯渊不去”的操守与品格。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倡导这种高贵的道德精神。
30、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膜,人情的冷漠等等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儒家的仁爱思想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孔子的这些有关学习方法的阐述,到了今天,对于我们的学习依然是适合的。如果能将这些学习方法付诸行动,我们会受益匪浅的。
31、简言之,若说传统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往往是西方人的偏见,因为他们往往是站在耶教信仰的立场来评价中国文化。在传统社会,构成社会信仰的主要因素就是儒学。儒学作为信仰的含义和教化机制与西方宗教信仰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作为信仰的儒学被忽视了。因此,若仅仅就传统中国而言,说中国人是以儒学为信仰,这是成立的。
32、由此,我们基本阐明了儒家作为文化信仰的含义。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因为唯独信仰才能从根本上安顿生命价值。因此,信仰与教化是相需而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靠依托于普遍生活中的人文教化,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
33、第三种,即官方倡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若说作为信仰,是一种政治信仰。
34、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注释1)
35、师生对“仪式感”现实运用态度之比较——试析宰予“三年之丧”背后的形和意
36、2020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人文纪录》栏目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颜子》中的颜回,是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也称颜渊,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于世。
37、若从《易传》看,我们所理解之人文,不是在与天地之道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人文恰需要在天地之文的参照中来确定其自身的意义。或者说,超越性的天地之道,本为人生应有的一个存在维度。所以,儒家言人文教化,不是抛开了超越性的天道和永恒性地道以言教化,相反,必由人而上溯于其终极存在的根据,以天道作为教化立基之本。故《中庸》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38、孔子以及颜子一生的使命在于继承圣人道统,承续华夏的儒学文脉,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生死困顿、屡历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其志。为寻求体悟真理和大道,虽有万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如天地之厚德载物,泽被苍生之福泽四海。
39、从秦汉开始,随着统治者及各类利益攫取者的利用,以及后人的歪曲解读,“孝”的本义概念被偷偷替换,孝的精华逐渐被曲解,起而代之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顺从即孝”,这显然是与先秦原生儒家的孝论相悖的。
40、在五伦关系之中,人们必须要坚持一定的伦理要求,《礼记·礼运》将之概括为“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就群体来说称伦理规范,就个人的行为来说,可称为道德原则,主要的就是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德性要求。而这些都是天所赋予人的德性,《孟子·告子上》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所与我者。”即是此义。
41、 我下面主要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儒家思想对我们每个人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现实意义,最后介绍一点儿儒家的修行方法。
42、复圣颜子毕生践行的“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无伐善,无施劳”以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等无不完美展现出了圣人之学、圣人之思、圣人之品和圣人之行,其高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后世竞相膜拜的至高的“圣学典范”。
43、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44、 为什么修?或者说修完之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就是后面这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45、对信仰概念的阐释,古今学者的讨论可谓不胜枚举,在此,我们不能一一列举。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并且考虑日常生活中“信仰”一词的语义,我们认为信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46、“愿无伐善,无施劳”(出自《论语·公冶》)是复圣颜子毕生之志,是内修己德、外施爱民的治国之策。这与舜的“无为而治”相同。在颜子看来,唯以此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颜子施政理想所向往的就是能有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这也是历代明王圣君为求国泰民安和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
47、第残余的儒家文化。为什么叫残余呢?因为健全的、积极儒学文化的教养机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毕竟儒家文化曾经是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生活样式。在经历近百年的各种冲击和侵蚀之后,依然还残留在生活之中很多影子和碎片,例如婚丧嫁娶礼仪等,这些零星的儒家文化依然对国人的价值观念起到作用。但是确是比较模糊和混乱的,因为失去了积极的教化机制,文化中的阴暗面和混沌面时常表现出来。
48、四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49、(土生书院)国学难懂,校训难懂,没关系,土生书院让你懂!
50、易中天先生也认为“信仰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坚定不移的相信”,而“汉民族的文明特点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看似多信仰,实际就是无信仰,他常常把无宗教和无信仰并称。(2)不难看出,他们的立场和西方学者多有一致之处,即唯独类似于耶教的这种宗教信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依此信仰的含义,判定中国人没有信仰,亦并不奇怪。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信仰观念,已经受西方宗教的影响而导致了思维定式。他们的判断确多有不能令人心服之处。信仰是一个文化系统中最终的价值依托。若没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则根本不能成就有传统、有谱系的文化。
51、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52、君子为政以孝为基——从闵损看孝与政治的关系
53、(14)朱子《中庸章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从哲学根源上说,这是其体用一元论的必然要求。
54、颜回“好学”精神得到孔子的大力倡导,在《论语》中,颜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赞许且没有被批评过的学生,正是在于颜子真正能够做到“好学为乐”的境界的。
55、颜回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替师讲学,传授六经,逐渐有了自己的影响力。《韩非子·显学》认为:“自孔子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56、(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
57、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58、在过去的历史上,儒学之所以占据主流文化思想地位,是因为在不同时代人们总是能从它的源头出发,找到对于社会方向、文明未来、人性进步、人生归宿以及文化价值等等的丰富启迪。我们研究儒学,分析每个时代所有的文明的起源及传承、及思想背景,告诉人们希望在何方,在荒凉的精神世界中发现精神、道德与信仰之本。而王霸之辩从本质上讲虽然是一种政治主张,有着极高的道德价值,但并不妨碍在各方面影响我们的精神追求,道德信念,让我们以更高的要求来实现我们个人以价值。
59、也因此,儒家与基督教所谓他力救赎不同,从根本上说,乃是强调自力的生命超越。同时,这里亦需注意,按照传统儒学的正统观念,主体与超越的终极存在道理上说是可以达到统一的。但是现实上,人毕竟是有限的存在,人只能无限趋近于道体,是否真得“体道”,这只能留于后人评说,是不可以自封的。
60、当然,这个体现本体之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远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因为所谓超越性价值不是现成的,而是恰是在主体连续不断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了本体的创造性。这与宗教信仰重视通过向神的祈祷来实现个体的救赎是不同的。梁漱溟先生概括中国人普遍的人生态度称之为“向内用力的人生”,(12)在一定程度上说,也体现了儒家即内在即超越的信仰理念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61、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仍然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2、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以诚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对于诚信,儒家也做了比较系统地阐述,比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阐述诚信的句子。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值得大力弘扬,对于当代社会,这种仁爱思想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63、其实,从究竟意义上说,信仰之理本不能是外在的,若完全是外在的,于人心则无法得以最终的确证。儒家认为,信仰之理虽本于天,但亦备于我。(14)同样终极价值之路,或者说信仰之路,虽不能不借助于既有的成文的教条和规范,但是究其极致,必须是内心之道德理性的呈露。信仰之教化,其根本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不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条来控制人,而是启发一个人的道德自觉。由此之故,儒家信仰在其基本教理上也具有相当的包容精神,只要具有道德理性精神者,皆可以相互融通。
64、 第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自从人类成为智识动物后,对人自身、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进行着不断的思索与探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只有中国文化对人的现实价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主张人们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世界、佛性世界,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不同时期其程度有很大区别),而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中国古代的“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65、 口号的东西咱们就不要喊啦!具体讲指导意义在哪里?相信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大学》里讲到的一句话,也是儒家人生观的一个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就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66、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67、书中自有黄金屋,让许多人成了书呆子、心理十分不健康者有之。
68、“陋巷之乐”也是“孔颜乐处”的体证范例,这种“忘我”的学习境界正是我们今天追求和想要达到的至高的学习境界!
69、再次,儒学提供给人一套伦理规范和行为原则,这是显然之事。对于超越者的体认并非仅仅是内心体验之事,必要在实践层面见诸行动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原则性规范。在儒家即是五伦之道。《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父子、君臣,这是儒家所言五伦之中最为核心的三伦。儒家认为五伦关系乃是本于终极的天道秩序。
70、给后代说明人之相处,需要仁爱,用仁爱来调节一切社会矛盾,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71、儒家并不是只讲道理,儒家其实也讲实用,最能体现实用的概念就是王霸之辩,一如一音在开头提出的王跟霸的问题。
72、信仰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同时也是一共同体之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社群认同的精神基础。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据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不认为中国人有信仰。尤其是从耶教立场出发,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未得之地”。或者,顶多视中国人所信仰者为自然宗教,亦即宗教中的低级成分,够不上真正意义的信仰。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多有质疑中国人信仰的观点,例如邓晓芒先生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这种信仰指的是宗教意义上对彼岸世界的信念,是超越性和纯粹精神性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