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78句精选句子)

2023-06-05 10:19:45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1、其实,从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三国演义》出现,三国故事流传了1000年左右,出现了各种相关的民间故事、文人创作、诗词改编等,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三国演义》的创作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描写的是不到100年的三国历史,而作者创作小说时依据的主要材料是《三国志》中几百个人的传记,《三国演义》把这些原本分列在不同国家下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内容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

2、▲曹真三道伐蜀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作战经过图(《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

3、《军师联盟》:司马懿为何会成为三国戏的新宠?

4、假如回归到《三国志》的文本,很多人或许立刻便能发现,其中有关诸葛亮北伐的记载与印象里“六出祁山”的故事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5、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

6、(4)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7、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

8、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9、诸葛亮用人:能选贤任能,但很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用人的气量上,他比不上刘备,也比不上曹操。比如魏延、彭羕、廖立,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也都因其“性矜高”“恣性骄傲”一类的毛病而不能为其重用甚至为其所忌。彭羕和刘封被刘备处死,与诸葛亮的进言也有很大关系。

10、诸葛亮在战前又遣使赴吴,约定吴主孙权一起攻魏,使魏国腹背受敌。同年五月,孙权依约分三路伐魏。此次北伐,诸葛亮在行军路线上也不再像过去那般小心谨慎,全军直接出斜谷攻入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并以“流马”运粮。从上述种种征象皆可以看出,诸葛亮这次北伐确实摆出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

11、魏的陇右六郡:天水、南安、陇西、广魏、武都、阴平,地方广大、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祁山之西更出产马匹,皆可为蜀军所用;

12、到了孔明攻陈仓,罗贯中自然不希望丞相打了二十天悻悻撤兵,一定要有些战果,于是他“运筹帷幄”,由新降蜀汉的姜维巧施诈降计,让魏国大将费耀替曹真“领了便当”,这之后蜀军还火烧了曹真的大寨。可问题是按照《三国志》,费耀明明活得好好的,几年以后诸葛亮攻打上邽时还会遇见他。

13、随从拿出笔墨,伯温书日:“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

14、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15、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1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7、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处理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坏人,但是这不代表《三国演义》只是一味将曹操污名化。其实,《三国演义》一方面在丑化曹操,另一方面也在美化曹操。比如《三国志》里提到,军阀董卓控制东汉朝廷时期比较看重曹操,给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的职位,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的待遇了,但是曹操认为跟着董卓没前途,于是就溜掉了。关于这一段情节,《三国演义》处理成了曹操虽受董卓器重,但是他并不喜欢董卓,这时候司徒王允觉得董卓专权导致汉室倾颓,大家就开会商量如何对抗董卓,曹操慷慨激昂主动表示要去行刺董卓。这个情节显然是美化了曹操。而后来曹操离开京城的情节,《三国志》里写的是曹操对董卓不辞而别,改名换姓路过中牟时,被当地的亭长抓住,当地有人认出曹操,就把他放了,此事不了了之。而《三国演义》里对应的这段历史,写的是曹操因为行刺董卓失败被迫逃亡离京,路过中牟时被捕,县令陈宫审讯他的时候,曹操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终感动了陈宫,弃官跟着曹操一起逃亡了,这又是美化了曹操。

18、意思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

19、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20、胡适和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意见,我觉得很有意思。两位先生对于文学的贡献是确凿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评价是偏颇的。比如说对于刘备形象的批评,我个人认为,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他讲话的时候讲一半留一半,或者是对人讲话言不由衷,这对于军阀来说也是正常的。

21、在回军途中,诸葛亮派部将陈式攻取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武都、阴平扼守入川孔道,既能屏卫汉中,又能作为兵出陇右的前进基地,军事位置十分重要。229年春(蜀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吴黄龙元年),陈式在围攻下辨时,遭魏将雍州刺史郭淮截击,诸葛亮于是亲自率军在建威迎击郭淮,并将其击败,一路追赶至祁山。乘此机会,陈式顺利攻占武都、阴平。此次作战后,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再度被后主拜为丞相。

22、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23、这种小说和历史的差异,可以延伸到我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它和《三国志》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三国志》是正史,历史范畴内讲的是真;《三国演义》是小说,主要是写人,它的价值不在于真而在于情感的美。小说要揭示的是人的内心,它描写的人物是军阀也好农民也罢,注重的都是对人内心情感的透视和洞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里的人物,从历史角度来说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创造这个人物形象,生动地揭示他的情感世界、内心理想以及感知,那么就具有了文学的价值。用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审美价值。

24、当然“六出祁山”这样的说法既然能约定俗成地流传下来,一定是有理由的,间接也表明了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这个地方对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假如我们打开地图,仔细观察一下魏蜀双方的主战场——陇右至关中平原的地理形势,就大体能够觉察到这一点。

25、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26、诸葛亮在草屋就有“隆中对”的高深理论,足不出户就知天下大事。被刘备请出草屋的诸葛亮更是如虎添翼,在新野第一把火就把曹阿满派来讨伐刘备的夏侯惇烧得七窍生烟。赤壁之战前的“草船借箭”玩得曹操怀疑人生。如果没有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船,“赤壁之战”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27、司马懿对此次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有准确的预判,据《晋书·宣帝纪》的记载,他在上邽之战结束后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皆挫败而还。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他在关中招徕移民、垦殖荒地、兴修水利,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作充分的准备。

28、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9、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一辈子打仗只胜不败,谋事只好不坏。今日孔明面前领教,自感低矮三尺,胆怯三分,见诸葛亮预知自己有难,料定风云不测,祸在旦夕。

30、除了核心性格特征之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3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

32、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33、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34、“凡”在这里的意思最有可能的就是“总共、大概”的意思。

35、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36、《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37、出兵陇右,地势平坦,不仅利于作战,而且转运粮草也更方便;

38、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诸葛亮缺少随机应变的缺点,恰恰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写成了神机妙算的神仙级人物。

39、尽管有如此多的缺憾,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像“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这些经典桥段,已经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囿于时代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演义》中的很多错误在所难免,对这本文学巨著的批评,自然不是要苛责古人,而是应当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演义》中什么是实,什么是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非要一口咬定诸葛亮的北伐就是《演义》里那样打法,未免就过于憨直可爱了。

40、其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41、第一次北伐的过程与《演义》的描写大体一致,令人拍案的是《虎啸龙吟》对“空城计”有了新的解释,过去人们对司马懿坚决不入城多感疑惑,《虎啸龙吟》的第9集却告诉我们,司马懿不入城并不是感觉城里有埋伏,而正是识破了诸葛亮手头没有兵马,可如果他现在就剿灭了诸葛亮,便要遭遇“鸟尽弓藏”的厄运,不如借个由头纵其归去。司马懿的上述行为在成语里可称之为“养寇自重”。

42、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开始于231年(蜀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吴黄龙三年)春,此时由于曹真病重,在其举荐下,由大将军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入长安,全面负责与蜀汉的战事。可以说,卧龙与冢虎真正的对决只有231年与234年这两次。

43、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年,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44、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45、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46、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47、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越来越成为历史学圈内关注的热点。对于诸葛亮身上许多亦真亦幻,传说与历史混杂的故事,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辨析一下。

48、根据以上表格可知,这几条谷道都存在环境复杂、路途艰险、运粮不便、缺乏资源、易受抄击等不利因素,并不适合大军作战。相反,如果选择出祁山,沿着秦岭西麓经过陇右,情况就不同了。

49、军队的二把手这样抬杠,可见诸葛亮前线战事多么艰难。

50、南口称午谷,在洋县东160里;北口称子谷,在长安南100里

51、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和他的知名度。三国演义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三国演义出来之前,各个朝代还是有很多文人对其歌功颂德,论军事,他数次进入武庙。论文才,他有出师表,广受推崇,论政治,他以一己之力使蜀国国力蒸蒸日上,并使蜀国在和魏国战场中一直占据主动权。论人品,无可挑剔。论农业,他改革农具,撰写农书。诚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最顶尖,但也属于一流。在历朝历代,他都是作为千古良相的典范,如果按我国传统思想看,他绝对是我们历史上最完美的人之一。

52、在诸葛亮的治下,官员廉明,上下一心。蜀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诸葛亮也在汉中等地大量屯田垦荒,增加粮食收入,一方面为了老百姓休养生息,更多的是为自己北伐做准备。在三国里,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可以用夹缝中求发展,求生存形容。诸葛亮以攻代守,寻求蜀汉的另外一条出路,只可惜,蜀汉的实力实在无法与曹魏相比,诸葛亮有时也难为无米之炊,虽说六出祁山,可最后也秋风星落五丈原,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程。

53、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54、▲《虎啸龙吟》中司马懿身着女装念《出师表》(吴秀波饰演司马懿)

55、紧接“空城计”,第10集出现了“郭照事件”,明帝由于甄后被逼自尽之事忌恨郭太后,将其下狱,预备处死,为了挽救郭照的性命,司马懿将兵权交予曹真,换取曹真以宗室的身份说项,明帝不得不释放了郭照。此时司马懿料定手握重兵的曹真绝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去信孔明怂恿其再度北伐,在这次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主帅曹真大丢其丑,损兵折将,最后在痛失爱将王双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于是兵权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司马懿的手里。这在成语里恐怕可以叫做“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56、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声名并非显赫,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57、以上三件事情,诸葛亮本是秉承自己一向对所有的事是深思熟虑的原则,不想就是这样深思熟虑,才导致这个智者在万无一失时偏有一失。最后却因这万无一失中的一失而导致更大的麻烦与失误。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办好而偏偏出现纰漏,造就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一是自以为是,二是权力大。因自己自以为是而不遵守游戏规则。因为自以为是,对所有的人不放心。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唯恐他人不似我心”。因权力大,使所有的人因怕犯错误而明哲保身。“入其朝而不闻正言”,最后是使自己也失去了本心。“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对所有人不放心,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放心。

58、二是说:诸葛亮的目标是一步登天,成为该集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59、总之,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只是受命而行的行政能臣,并不是协助刘备决策的人,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作用还不如庞统和法正。

60、可能令波叔自己也感到讶异的是,《虎啸龙吟》收到的难得的一点批评,竟然是来自于一个可有可无的情节。史书中记载,在五丈原对峙时,为了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向其送去了一套女人的服装,司马懿接到后不仅不以为耻,反而穿在身上。没想到,剧中波叔饰演的司马懿更进一步,在第21集,他不光是穿了女服,甚至还走到蜀军寨前,当着诸葛亮的面,边尬舞边念《出师表》,诸葛亮被其气到呕血。

61、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62、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汉中作为前进基地的,其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就是占领洛阳,而要攻占洛阳,就必须要先行克复长安、潼关等地,可是从汉中出兵拿下长安,却并不容易。魏、蜀两国之间在国力与军力上的悬殊差距自不待言,而战场的地理形势也决定了诸葛亮的行动要遭遇到不小的阻碍。

63、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64、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65、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66、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67、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68、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69、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70、曹真此次发起的军事行动没有收获期待的战果,相反其主力在行军中途“会大霖雨三十余日”,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战士多有伤亡,军械辎重也损失严重。朝中的元老重臣杨阜、王肃、华歆等连番向明帝进谏,要求其尽快终止战役。到了九月,明帝下诏令诸军班师。随着魏军撤退,战场的主动权又回到诸葛亮手里,他命魏延、吴懿率轻骑一万,西入羌中,联络羌人,并扰乱魏国的后方。

71、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

72、这足见《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掌握了超能力。到了第一〇三回,他又试图自行“续命”:“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上述神化诸葛亮的桥段,不仅没有起到拔高形象的目的,反而令其显得怪异和滑稽,鲁迅先生“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批评是恰如其分的。

73、最不被《演义》善待的人物要数魏延,在书中魏延被描绘成一个“脑有反骨”的坏蛋,甚至最后孔明“续命”失败也与魏延进帐时带来的脚风扑灭了长明灯有关。为了显示孔明对这个反贼早已“洞烛其奸”,《演义》里的诸葛亮时不时就要和下属表个态,说他还留着魏延不杀,只是“惜其勇”,以后会处理的,这简直是要让蜀军上下都知道他们的大将是个恶棍的节奏,思路可谓十分清奇。

74、但是,《三国演义》此后的描写开始急转直下。曹操跟陈宫逃亡之后,因为误会杀了吕伯奢的家眷,在后来知道自己误杀好人的情况下,为了灭口又杀了吕伯奢,这是《三国志》里没有的情节。这一段是《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丑化。曹操就这样从不畏生死的青年义士,转变成了滥杀无辜的大不义之徒,并且还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原始版本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当年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没有采用,后来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又记录下来了。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之一是曹操逃亡时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谋害他,于是就趁夜杀人,然后在凄怆中说了这句话。现在来看,曹操这句话的本意可能是说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杀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比较难过、比较无奈的。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把这句话调整了一下,曹操的心态就变成了杀人丝毫不觉难过,认为只要自己遭到危险就可以伤害所有人。经过这个变化,曹操就成了残忍好杀之人了。

75、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76、历史上的司马懿在曹真没有病重之前根本不会统帅雍凉兵马,而他在诛孟达后也压根不曾去过陇右,所以严格说来这场“反间计”是无的放矢的。罗贯中既想要显示孔明“未卜先知”的能力,又不能让司马懿在“空城计”的故事里缺席,直接导致了“反间计”故事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回目里还有很多。

77、 84岁大爷斑块消失,他把血管变“干净”的2个方法,其实很科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诸葛亮的故事都有哪些(8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