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59句精选句子)

2023-05-25 08:26:11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西米认为,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正像是琴弦与和谐的关系。琴弦调整得好,便可以得到音乐的和谐;而假如琴弦断了,和谐便会消失,而琴弦依然存在;同理,灵魂是人身体各种成分的调和,人死之后,肉身还能存在一段时间,而灵魂则即刻消失了。由此,西米认定,灵魂不如肉体经久,是可朽的。

2、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3、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4、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最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5、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

6、「因逃避现实的痛苦而自杀更是有害的。因为现世的每一次快乐与痛苦都像根钉子般把身体与灵魂牢牢地钉在一起,让灵魂无法纯净地解脱。不管是过度留恋身体,或过度害怕痛苦的灵魂都会被现世玷污,无法完全从身体中解脱出来,成为流连世间的恶灵鬼魂。自杀与怕死都是被世俗的苦乐囚禁,不是真正灵魂的解脱。」

7、苏:《史记》?你是要成为希罗多德那样的人吗?他是一个吟游诗人,去过很多地方,把那里的故事记录到手稿里,他曾经到过雅典,写了一些好诗,伯里克利和索福克勒斯都喜欢他,他也想要完成一部记载历史书,他说他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你是这样要保存人类的功业和教训的人吗?

8、于今:你是不是也陷在戏剧的情节里出不来了?

9、所以,根据上文的推论过程,面对“身体凭什么原因具有生命?”这个问题是,第一个稳妥的回答是:活着的身体,因为有活着的本质,所以它便是活的;而后,将此回答进一步超越,将答案中绝对概念替换为体现绝对概念的具体事物,即可以得到:活着的身体,因为具有灵魂,所以是活着的。灵魂便是体现“生”这一概念的具体形式,由上文可得,灵魂将随着“生”这个概念排斥它的反面,即“死”。所以,灵魂与死是不相容的,而与死不相容的便是“不死”,或者说“不朽”,所以,灵魂不朽。

10、在雅典街头不断同人对话讨论哲学的苏格拉底,被控以不敬神明与腐化青年的罪下在监里,等待死刑日的到来。虽然众人都祈求这一天不要到来,然而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息,行刑日无情地到来,苏格拉底即将赴死,众人的心将被敲碎。

11、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学科的专业化分工,只是希望学科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时,也能够时时看看别的学科所走的道路,欣赏道路两旁的风景,而不是只顾埋头赶路,无暇回头看景。既要看前方,看两边,还要回头看。这是笔者提出人口哲学这个概念的缘由。哲学源于反思,人口哲学即反思人口,反思人类人口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个题目很大,受篇幅所限,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是苏格拉底,因此我们就从“苏格拉底之死”开始人口哲学之旅。

12、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13、「你的回应也充满智慧,为此让我再补充一个观察的事实。即使我们不确定死会不会产生生,但生的事物必定会走向死亡,这点是确定的,对吗?」

14、苏格拉底还从两条路径对灵魂不灭的理论进行了证明:

15、在论述的时候,苏格拉底首先讲了自己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研究的思想历程,解释了型(相)理论是如何产生的(96A-102A)。

16、「有形的剑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剑柄部分的长度,或在剑柄尾端加上一个护身符。可见之物的部分结构的调整就是其变化。」

17、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

18、“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19、「若想要从『这把剑A的观念』中切割下一部分来,有可能吗?」

20、最终我们还是回到苏格拉底生命的核心,那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个充满魅力的思想市场,希腊各地教师纷至沓来,参与这种文化哲学的繁荣当中。伯里克利称赞雅典是“希腊的学校”,其中就是因为有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在一直省察、批判和提醒我们。他滔滔不绝地说,“我私下到你们每个人那里去,做对你们最大的好事,劝你们不要关心自己的,而要关心自己;不要关心城邦的,而要关心城邦。”;“我将以我通常的方式继续说,我的好朋友,你是一名雅典人,属于这个因其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市。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

21、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非常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22、同时,苏格拉底在其理性必将超越死亡的观点下做出的这一选择本身,也正是向世人展现了理性对死亡的超越。“理性在事实、价值和信仰层面上超越死亡”的观点不仅是苏格拉底在生死关头做出选择的原因,而且也在苏格拉底的行动中得到了证实。

23、比如生育问题,对个人而言是生育选择的自主决策,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是自由的,但是生育具有外部性,既是家庭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愿生育或生育很少,可能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4、苏:你说得很有道理,而且高贵,没有人会在面对你这样高尚的人时不为你的理想动容。但我还有疑问,既然你追求真理,那么你是否同意,相较于满足于肉体享乐而不曾有思想的人、对大众的观点不假思索地接受并视之为准则的人、靠着貌似合理的意见获取他人赞美的人,通过理智把握到真理的人是最幸福的?

25、然而,西方现代体制是否就已经把苏格拉底之死衍生出来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福山写了一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他的主题很明显,并不是说时间停止了,而是说人类历史上的理想制度已经确定下来了,人类不会再有新制度的发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人类平庸而自由的生活史。他提出最后之人是“没有抱负的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个人在国家的伟大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使他没有任何主人的感觉。相反,在他所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前他却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和无能”。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洗礼,我们回过头来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问题,似乎发现,原来福山是个“标题d”。历史不仅没有终结于一些意识形态式的大词,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衍生出民族冲突、贸易战、恐怖袭击、文明冲突、生态灾难等更多问题。

26、  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27、“有一种关于此事的说法在人间秘密传授,说人生如在狱中,不能自己越狱潜逃。我觉得此说深奥,不易理解。我认为最好是说神灵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灵的所有物之一。”(62B)

28、这篇依然是苏格拉底的故事,改编自柏拉图的〈斐多篇〉,〈斐多篇〉场景就设定在描述苏格拉底死前与朋友学生的对话。

29、人口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队列分析,形象比喻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浪更比一浪高,还是一浪更比一浪低呢?每年的出生人口队列就相当于一个浪。如果一浪更比一浪高,那就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如果一浪更比一浪低,那就是一个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学过人口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那么这个社会终将进入人口缩减状态。澳大利亚人口学家卡德威尔称之为“人口塌陷”。一个人口塌陷型的社会遇到的挑战并不比一个人口增长型的社会少。

30、「毁坏预设了有部分可以分解,也因此简单没有部分的东西不会毁坏。」

31、本文转载自:“人口青专会”,已获授权推介。

32、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33、苏格拉底认为,复合的东西是合并产生的,既然是合并产生的那就必然会分解,会消失,而单一的、绝对的、本质的东西(共相),即并非复合的东西,则不会消失,始终如一;而一切能用感觉去认识的事物都是有形的,复合的,只能用理智去认识的无形的事物是本质的、单一的;肉体是可感知的,而灵魂是不可感知的。所以,灵魂与单一的、本质的事物更为相像,理应不会消失,始终如一。所以,灵魂在死后是依然存在的。

34、故事还得从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之知说起。据苏格拉底叙述,有一次,他的学生兼朋友凯瑞丰到德尔斐神庙去求问这个城邦谁是最有智慧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奇怪,比如人们会问神谁是最虔诚的,谁是最幸运的,谁是最幸福的等等。相比今天的人们到寺庙里求神问卦的内容主要是求子、求财、求权,求平安而言,有时难免让人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感。通过祭司的占卜,神谕启示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这一下苏格拉底就尴尬了,他认为自己无论在大事小事上都没有智慧,但他又相信神是不可能说假话的,所以他决定去探明真相,把这作为神赋予他的使命。

35、司马:然也,普天之下,方形无数,却多少有偏差。

36、“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个人为此拳拳服膺终生,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时却战战兢兢,岂不是怪事吗?”(64A)

37、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38、苏格拉底在选择生还是选择死的过程中,正是听从了神的指引,勇敢地应用自己的理性,做出了合乎道德原则的选择。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在理性神的指引下走向了死亡,这也就使得对理性神的信仰胜过了生命,理性也就在信仰层面超越了死亡。

39、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在这里所阐释的哲人净化自我、并让灵魂飞升的过程,和佛家的戒(离欲)定(看住心意)慧(开智)的修习过程非常相似。

40、苏格拉底和雅典的第四个冲突事关对宗教的理解。虽然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心目中的神显然与雅典人理解的神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对话,尤叙弗伦说,我的父亲杀人了,所以我控告他是正当的,因为神也如此做。苏格拉底引导出一个问题:某种东西是神喜欢它才正当,还是因为其本身是正当的神才喜欢它。其意思明显就是,神也不可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这说明有比神更高的真理。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一定是好的,不可能有不义之举,不可能有相互的仇怨和争斗,更不会做连人都不会做的坏事。苏格拉底引进雅典的不是什么新神,而是哲学的理念。真正让雅典人无法接受的,是苏格拉底似乎把哲学放在了比诸神更高的位置。在他这里,诸神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好”,如果诸神做的事不好,那他宁愿相信这些事不是诸神做的。苏格拉底还是用自己的伦理标准来衡量神了。苏格拉底动摇的,不是诸神的地位,而是雅典人关于神的知识。所以雅典人控告他不虔诚也非空穴来风。

41、在这大概半世纪之后,一封控告词说出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及注重学说主张宣教性的功用,而苏格拉底所招的学生及再传弟子中,就有那些有潜在寡头倾向分子。如亚西比德、克里提亚等也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42、苏格拉底道:「不过在我死以前,我有些重要的事想与各位分享。你们先看我的样子,像是恐惧、忧愁或是伤心吗?」

43、对马拉松战役指挥米尔提太、萨拉米海战功臣提米斯托克利、著名政制家阿里斯提德、民主政治推动者伯里克利的审判都是由公民大会进行的、公元前406年8位将军(包括伯里克利之子)被判死刑(6人实际被处决)的悲剧都是由公民大会一手造成的。

44、人口哲学思考的队列问题,不仅是队列的数量问题,而且是代际均衡、代际正义问题。当我们谈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候,到底是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亦或是前浪回归大海,后浪与前浪并行不悖呢?这个隐喻包含了生育的规模问题、代际利益协调问题、老龄化等问题。中国古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特别详细讨论了“代际正义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罗尔斯人口问题”。中国人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贡献。西方历史上有一个皇帝说了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反映的是一种对后代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如何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负责,而不只是考虑自己一代人的利益,这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保证能够解决的问题。罗尔斯认为,“我们可以为后代做事,但后代不能为我们做事。这种状况不可改变。”如何解决这种单向利益流问题,他建议确立一个正义的储蓄原则: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中国人过去常讲的“祖德流芳”,大概是这个原则的反映。

45、但是,苏格拉底这样的说法,依然没有完全说服辛弥亚和格贝(84C)。

46、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47、(不久,二人又绕回原地,长时间的走动和食物的缺失使他们变得虚弱起来)

48、“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49、于他而言,对哲学的求索只是一场为满足自己渴望而进行的交易。他试图用物质的美去换取苏格拉底的教导,但并未成功,因而有了“我相信自己只有一样东西能制服他,他却逃脱了我的掌心”的抱怨。他称“我是一个被蝮蛇咬了一口的人……我在那里被爱智的言论咬伤了”,可见促使他尝试这种交易的并不仅是对于美的本能渴望,也是哲学能够为他所用的诱惑,一种使他感到痛苦(受伤)的欲望。而这欲望最终引导他做出难以理喻的行为。

50、西米亚斯回道:「那为什么哲学家要主动准备死亡呢?」

51、哲学教育的危险也在于它能引导人向善向美,但无法彻底消除而只能暂时遏制丑的可能。苏格拉底授人以渔,但无法保证阿尔西比亚德不会竭泽而渔,何况他本就有享乐放纵的天性,不加以约束则会挣脱哲学教导的生活。他虽然是美的,但也具有败坏与堕落的风险。

52、辛弥亚的观点:灵魂是一种和合而成的和谐(86);格贝的观点:灵魂在穿坏很多身体后依然有可能会消失(88AB)。

53、西米亚斯道:「这理由的说服力有限,因为和谐的音乐也有不同的风格,只是我们没有像分类人那样细分罢了。而且我们大可设想,灵魂这台乐器的复杂度远超过一般的乐器,以至于它能够弹出各种不同样态的乐曲。」

54、苏:那么,我们的死亡并不是一件脱离我们生命的事,当死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脱离我们的肉体,当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灵魂进入新的肉体,生与死是一体的,死亡不在我们的生命之外,而是我们的灵魂在它永恒的存在中所必经的一个过程,你的灵魂将在隐入哈德斯之后,再一次地显现。

55、从第二条原则出发,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雅典城邦出生,得到抚养,受教育,长大成人,参加卫国战争,并且对城邦怀有深厚的感情,从未有过搬走到别的国家去居住的想法……这一切充分表明自己与城邦缔结了“最具体的”遵守法律的协议,而缔结了的协议是必须履行的,因此违法是错误的,逃走是错误的。

56、为什么?就让我们来看对苏格拉底的具体指控两大罪状:一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是说他败坏或腐蚀青年。针对这两项指控,苏格拉底小试牛刀,稍微运用了一下自己的辩论法,就轻而易举地进行了驳斥。

57、《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分为人文卷和自然卷,共收录第一届基础通识课程优秀作品107篇。馆藏索书号:Z46/H317

58、与此相关另一个更根本的冲突是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苏格拉底关心的不是能否取胜,而是能否传达真理,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他说,“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所以苏格拉底提出,珍爱生命,远离政治。苏格拉底不参与政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道德性的和个体性的,对他而言,纠正一个具体的政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每个人的德性。但是,当时希腊人普遍的观点认为,人只有在参与政治中才能实现自我,个人只有在社群生活中才能找到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从政治生活退隐,是灵魂完善的必要。而雅典人则认为,公民是通过充分参与城邦的事务而得到完善的。参与政治管理是一种权利,一种责任,一种教育。如伯里克利所言,“雅典人把不参与公共事务的人,不是看作只顾自己的不管闲事的人,而是看作无用废物。”这样看来,苏格拉底并不是牛虻的批判者角色,而是无用废物。保持中立或超脱,就是罪过,就像雅典对试图保持中立的米洛斯攻占和屠杀一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节约用水的标语创意(2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