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78句精选句子)

2023-05-21 10:43:17

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1、苏格拉底:那么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因为有可能赢个大奖。我给图形下的定义是:立体的边缘。

2、《西方哲学》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课程,关于如何学习哲学、如何听课,如一老师也在第一讲课程中不断进行了引导。

3、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4、首先,苏格拉底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在《云》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他献身于自然整体的研究而对政治事务全然无知,因为自然哲人关切永恒不变的本质,超越了人类活动的短暂现象。按理说,苏格拉底囿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并不会危害城邦和他人。但问题是,哲人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要和人打交道,但苏格拉底缺乏实践智慧,他不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过理论生活这一事实,也没有看到哲学研究的政治处境的紧迫性。出于这种无知和缺乏审慎美德,苏格拉底向不配享有知识的斐狄庇得斯传授哲学真理,后者则将其所学用来颠覆城邦的权威信仰和道德习俗,从而导致了城邦道德的败坏以及城邦对哲人的粗野报复。阿里斯托芬通过这一事实告诫苏格拉底,哲人的生活是不自足的,它需要对政治事物的研究作为补充,换言之,流变不居的人类事务是值得哲人认真对待的一个领域。(苏格拉底创建了什么哲学)。

5、最后一位伟大的自然派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构成万物的是原子(atmo 意为“不可分割的”),即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是永恒不变的,但大自然中原子的数量和形状无穷无尽,不同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

6、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不是应该考虑“正义”或“非正义”?

7、在道德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如何,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时,他才能趋善避恶。由此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在他看来,既然知识是后天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8、帕梅尼德斯的观点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只承认理性的存在,并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真正的变化。

9、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意在向哲人宣战,告诫哲人生活方式的不自足性,警告哲人应关注政治事物,关注人类事务,否则将会面临城邦迫害。因此,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应看做是单纯的攻击或控告,同时也应理解为一种提醒和警告。从后来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的事实可以看出,阿里斯托芬的警告的确有先见之明。这源于阿里斯托芬抓住了政治与哲学、习俗与自然冲突的本质:对自然的哲学研究被认为有“窥探诸神之秘密的傲慢企图”,因而是与城邦的权威意见相冲突的一种理论活动。所以,苏格拉底学园的焚毁不过是苏格拉底遭受政治迫害在阿里斯托芬那里的一次理论预演。而这也是色诺芬、柏拉图极其重视阿里斯托芬喜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10、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11、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非专业人员, 业余爱好西方哲学, 无文献考证, 只谈idea.

12、“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即“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是“爱智慧”。我们中国“哲学”一词不是从希腊文、也不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而是从日本直接拿来的。19世纪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哲学,引进者借用了古汉语将这一概念意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望变得有智慧”。慢慢地,“希”字没有了,只剩下了“哲学”两个字,对应着“智慧”。可是“哲学”的要务却在“爱”上,没有了“爱”,智慧就只成了僵死的“知识”,这恰恰是哲学所坚决反对的。

13、米利都学派的安纳克西曼德是否持“世界一元”的观点?

14、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15、与此相反,第二种反思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取向不是接着走,而是“回过头”,即折返中古先知律法学说和古典政治哲学,通过诠释古代经典来寻找诊治现代性问题的万能密钥。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列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试图跳出现代思想的前提域限,从政治哲学的开端处恢复对政治哲学根本问题的原初理解,通过廓清政治哲学的古今之变,在差异对勘中查找现代性问题的症结所在。施特劳斯对现代性危机持久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以“回头”而非“前进”的理论取向为基底,全面展示施特劳斯对苏格拉底问题的考察,同时对施特劳斯让古人为今人“治病”的理论诉求及其合法性根据,作出一些批判性的考察。

16、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故选C项。

17、现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我们又如何确定苏格拉底思想的本真面目呢?况且,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各种文献之间又彼此矛盾,“在这些纷繁不一的的‘出处’中,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彼此关联的苏格拉底形象”(考夫曼,2005年,第171页)呢?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政治哲学的起源及其现代危机,有必要厘清不同文献资源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面相。

18、面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出现了,他运用追问的方式,促使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内涵。如一老师出示了一段苏格拉底关于“美德问题”的辩论:

19、其次,是双重写作技艺的普遍遗忘,它导致对政治与哲学之间冲突的忽视。古今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写作方式和教诲方式的不同。阿尔法拉比是第一位真正重视并发扬柏拉图隐微教义的门徒。在《柏拉图〈法义〉概要》一文中,阿尔法拉比指出:“在向所有人启发和揭引每一种知识时……柏拉图采用了象征、谜语、晦涩和笨拙之类的成法,好让知识不会落入那些不配享有、反而会使知识变形的人手中,或者不会落入那些不识货或不会恰当运用的人手中。……(这)就是柏拉图著作的秘密之一。”(阿尔法拉比,第56页)迈蒙尼德继承了阿尔法拉比关于双重写作技艺的教诲。他将这一技艺比喻为“装在银器里的金苹果”,并在《迷途指津》一书中施以广泛运用。(参见迈蒙尼德,绪论,第12-13页)然而,现代哲人抛弃了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他们不再把政治视为德性或善的培养手段和过程,而是视其为一个学科门类或一种职业。现代哲人抛弃了古典哲人对人性等级高低之分的洞见,试图通过大众启蒙和教育普及的方式实现人在智性能力上的普遍平等。正是基于这样的主张,现代哲人逐渐遗忘了古典哲人的双重教诲,鼓励一种无畏的真理言说。然而,正如前述阿里斯托芬所指出的,哲人是不能将真理公之于众的,否则必然为其无畏言辞的政治后果负责:对于这一点,想想卢梭与法国大恐怖的爆发之间的关联、尼采与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之间的关联,便可一目了然。

20、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21、德尔菲神庙“人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给了苏格拉底重要启示。

22、(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23、    早期希腊思想包含了从历史到当今人类知识寻求所需的科学精神、方法和经验特征,开启了人之理智固有的认识逻辑,也从世界与生活中开掘了知识的思想来源。创造了科学和哲学的基本观念,用科学的或曰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世界看作是按照一定秩序运转、有其进程、各部分在世界整体中各安其位并且是可被认识的。这其中没有外在的神的运作,有的是自然本身的构造及其历史当中含有的内在原则,是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互相配合。     首先,早期希腊思想家对世界的把握与解释是整体、系统的。    基本问题:第一原则、宇宙秩序、存在与是其所是、灵魂与知识、神人之间的伦理关注    1)万物的实在——本原与原则。    2)宇宙论的万物变化与知识论的逻辑不变。    3)灵魂与知识。     其次,早期希腊思想家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核心概念术语。    1)cosmos,世界和秩序本身。    2)nature。这是人类最初在概念上将自然与人为做出了区分。nature在cosmos之外专门指称世界中每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本性,而非偶然的或者随机的。    3)arche也即beginning,既是万物与世界的开端、起点,也是其运作的初始原则,或曰第一原则。    4)logos。上述术语及其内容进入人的思考并被表达出来,也就是logos,这也是我们对世界以及事物的解释、推论,从而它也就是理性的思考、言说,并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区分了开来,是人类思想最初对感觉与思维的区分。

24、这种课程属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故B正确。

25、苏格拉底借用德菲尔神庙中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回人间。他看到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在说明世界本原之前,没有首先审观自己的心灵,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找到这些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可以说,“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不仅拓展了哲学研究领城,而且改变了哲学研究的途径。

26、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27、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28、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29、那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记录还是色诺芬的记录更真实呢?这其中存在很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柏拉图的更真实。因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始终跟随着他,而且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他最能深刻地理解老师的思想。但也有人不太认同,说正是因为柏拉图太牛了,是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说的还是他说的。

30、后记:此次讲座由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联合策划。

31、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3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会改变,但变化的背后有luogesi“逻各斯”在支配。赫拉克利特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代替“神”一词,他相信,人类的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着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33、这里谈一下苏格拉底思想的背景. 苏格拉底之前, 其实已经有泰勒斯 (Thales) 这样的自然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最大的贡献, 就是把泰勒斯等自然哲学家 (所谓的前苏格拉底们, Pre-Socrates) 的科学思想拿来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进行这样的思考, 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一样可以用科学思维方法加以解决, 人类社会并不是人脑思维活动不能触及的禁区.

34、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35、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观点。一名学员提问,“我们今晚的课程也在探寻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所以,如果我们超不过那个高度,探讨的意义何在?”

36、在诸多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资料来源当中,色诺芬的著作似乎是最为可靠的。因为色诺芬综合了两个重要的因素于一身:一是他与苏格拉底关系甚笃,二是他通过行动证明了他能够并愿意成为一个历史学家。(Strauss,p.127)色诺芬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著作主要有四部:《回忆苏格拉底》、《家政学》、《会饮》和《苏格拉底的申辩》(后两种与柏拉图的著作同名)。色诺芬的其他著作主要是关于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的。可以说苏格拉底和居鲁士构成了色诺芬作品的两极,代表着两种人格典范——哲学家的典范和统治者的典范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色诺芬刻画了一个深谙政治事物和领袖技艺的政治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形象。

37、关于其他哲学名词。如一老师不提倡讨论中随意使用中国哲学的话语,或者其他哲学名词如“唯物论”“唯心论”等,同样也提醒我们不要用现代科学理解哲学思考。

38、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39、当智者派到处以诡辩宣扬a和非a都同样可能正确时,苏格拉底似乎就是挽救这个混乱时代的定海神针。他和智者派一样关注认识论和伦理学,一样对权威持怀疑态度,但他在哲学立场上恰恰站在智者的对立面。他坚定地告诉我们,世上有普遍的真理和道德规范,人类理性可以认识它们。他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和实践美德的典范。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整个人生,就是一部鲜活展开的哲学教科书。

40、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过:“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不关注与人类意识和生活无关的自然,及探讨这样自然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在这一点上,他与智者派十分一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哲学的转向。他的哲学的核心指向是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他从来不试图创立一套脱离生活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智者派关于真理的虚无主义立场,终其一生强调追求真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生。因为他相信“知识即美德”,没有人明知一件事是错的还故意去做,所以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41、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自己的学说,但这种“产婆术”式的追问,把人们引向具体而深刻的思考。相对于智者学派炫耀学问,他坦诚地说自己无知,这是深刻思考下的洞见。他洞见到世界的神奇,进而引导人扎实地研究。

42、正是基于上面的观点,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政治哲学对古代思想的“成功”替换,就整体而言不是进步,而是后退。这尤其表现在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精神家园的日渐萎缩上。因此,施特劳斯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用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来诊治现代性的痼疾。(参见施特劳斯,2008年,第155页)

43、    希腊哲学的诞生不在希腊本土——地中海东岸,意大利南部。既非雅典,也非斯巴达,或者奥林匹斯山    

44、《苏菲的世界》32页中说:“但很明显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同样在这一页最后:这三位梅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45、色诺芬著述中的苏格拉底: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好人

46、说到这儿,欧提德莫斯不得不承认: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回答已经丧失了信心,整个事情已经与我之前认为的完全相反。

47、显然,来自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都在追求世界的本源或始基,把纷繁的世界归为“一”。

48、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49、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50、在《西方哲学史》中,罗素说:他(安纳克西曼德)还认为万物都出自于一个“元质”,“元质生万物,万物湮灭后又复归于它,这是命运使然,万物按时间顺序,他们彼此间因为不正义而互相补偿。”

51、苏:再假设一个小孩需要药物,但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东西并吃了药,从而救了他一命。这一欺骗行为怎么样?

52、这一方法的起点是对一切观点的怀疑。苏格拉底认为,任何未经仔细审视的观念都不值得拥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头脑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混乱、空洞的思想,可能来自某种权威或流行观点,也可能只是偶然进入了我们的观念,必须通过问答将它们澄清。问答往往从看似最显而易见的方面开始,最终迫使谈话人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认为确信的、简单的观点中自相矛盾之处往往暴露无遗。

53、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54、如一老师展示出刘延球老师预习作业中提出的疑问:

55、苏格拉底:好吧,我让步。颜色是物体发出的可以被接受的射线。

56、综上可见,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非政治的自然哲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与城邦和谐相处的充满政治美德的好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超越了这一对立:他既关切永恒本质和不变理念,也重视政治事物和政治美德,因此践行一种隐微写作的双重写作技艺。在柏拉图笔下,在实际存在的正义城邦中,哲人苏格拉底与诗人色拉叙马霍斯实现了哲人-王治下的和解。这种和解仰赖于对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局限的认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重视哲学的政治处境,主张哲人的隐秘探究应顾及政治的意见,应顾及城邦的法律和公民的常识之见。尽管哲学家个体是最为正义的,他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并乐于过一种隐居式的沉思生活,但柏拉图强迫哲人去关注政治事物,去为非哲人的大众着想,并服从城邦的习俗和法律,甚至不惜将哲学沦为实现正义城邦的手段(如《理想国》所揭示的)。可见,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深谙政治的本质特征和限度,追求完美生活又兼具诗性智慧,倡导完美正义又兼施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57、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58、古希腊哲学分为三种形态,自然哲学、本体论和伦理学。而苏格拉底是在古希腊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哲学家。所以古希腊哲学,我们要把它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你想这个人多厉害。

59、③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对待迷恋电脑游戏的小张,以电脑的组成原理出发点让小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硬件产生兴趣,对待淘气聪明的小赵则以幽默打油诗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待语文水平高却略浮躁的小黄,以文言评语帮助他踏实认真对待学习。

60、要了解哲学史,就要了解哲学的源头。戏剧界有一个说法,「学源不学流,源正流清」。

61、------------------------

62、(20广东单选)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实质是以( )为主的教学方式。

63、本题考查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按照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实习作业课。题干李老师的教学的过程,正是单一课的主要体现。综合课,又称混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同时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

64、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65、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

66、我们说过,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目的指向伦理学。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如何过上善的生活,而他对真理的信念也包括相信可以找到指导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理性原则。智者派举出不同文化中的许多不同习俗,以此证明关于正义和善的观念都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并不同意,他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如外形、体力、智力等)并不能抹杀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社会道德规则的具体差异也不能否认正义和善的普遍概念。

67、面对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人的指控,柏拉图采取了与色诺芬基本一致的立场,如两者都认为苏格拉底是具有高超政治技艺和实践美德的政治哲人,而非那种缺乏自我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自然观察者。但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色诺芬侧重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方面,因此其著述中的苏格拉底像一个“市井中的好人”,而柏拉图则更关注苏格拉底的思想层面,因此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更像一个哲人。(色诺芬等,编者前言,第2页)二是色诺芬性近史家,虽然其著作表面上在讲历史故事,实则在搞政治教育;而柏拉图则性近诗人,主要通过对话情节的展开来进行政治教诲。总之,三者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之间的关系可描述如下:色诺芬与阿里斯托芬之间的对立表现了古典哲学的政治样态与非政治样态的对立;而柏拉图则超越了这一对立,其问题的旨趣直逼政治事物的本质及其限度,可视为前二者对立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统一。

68、古希腊自然哲学有最早的物理学家,有最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的化学家,最早的生物学家,最早的原子论研究者德谟克利特等等。后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找到源头,这就是自然哲学。

69、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倡导高贵谎言的政治哲人

70、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71、苏:好吧,现在假设我们将讨论限定在朋友上面。设想一个将军所带的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假设他告诉士兵们预备队即将到来,欺骗他们接受这一信念,使他们摆脱沮丧,并赢得了胜利。这个欺骗朋友的例子怎么样?

72、一般而言,政治哲学的起源要求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探究在某个临界点之后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理论自觉,即是说,政治哲学的出现要求对政治事务和非政治事务作出本质的区别。这项工作被认为是由苏格拉底开始的。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前,哲人们只关注数学和自然,探究事物的根据和本原,而“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唤回,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迫使哲学追问生活与道德,追问好与坏”(Cicero,v.10-11)。苏格拉底确立了政治哲学的根基:“政治事务是一个自足的领域,政治事务和非政治事务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更进一步说,公共善与私人之善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Strauss,p.13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政治哲学传统的奠基者和真正源头。

73、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学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

74、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75、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x无善无恶心之体&#x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x无善无恶&#x,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76、“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强调了人的重要,相比于自然派哲学家,开始关注人。但他们的思考止于不同人的不同的现实需要,没有进一步深思其中的共性。路建勋老师发言:“智者将判定正确与否的标准建立在了人的主观意见上,这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谁最善于辩论谁就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人们玩弄辩论的技巧,而不是探求真相。”

77、神话是人类对自然最早的解释方式。早期人类的各个民族都有关于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于解释生命为何是这番面貌。但神话的解释显然不能满足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于是逐渐出现了最早的“自然派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开始用理性的方式思考世界,开启了人类理性思考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东邪西毒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