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成语(83句精选句子)

2023-05-24 08:32:57

孟子的故事成语

1、前天成语故事一经推出,布丁就在后台得到了许多家长的留言支持,真的开心不已,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

2、5)弃之如敝屣:《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3、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

4、释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远远超出了平常的人。(孟子的故事成语)。

5、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6、 因为怜悯心的“设身处地”的根基是利己的个人主义,而孟子的不忍心属于非利己的先天本能之善,是人的情感的真实流露。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乃是真正的“情感主义”哲学而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详见:(法)于连.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M).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7、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8、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的故事成语)。

9、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0、〖不成方圆〗 成语典故: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成语故事“孟母三迁”里的那个调皮小孩。

12、孟子认为,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之所以失掉天下,关键是失掉了人民,而失掉人民就意味着失掉民心。因此,若想得到天下,就得设法得到人民,得到了人民,就标志着得到了民心。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打了一个比方:"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鹳也。"他的上述道理旨在使各国君主相信: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君主愿行仁政,那么别的君主都会替他往来驱赶人民;有了人民,即使这个君主不愿统治天下也办不到了。

13、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中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个成语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

14、释义:比喻人的言行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经常自相矛盾。

15、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侮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16、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17、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8、春秋早期诸侯之间的战争都不是以杀人灭国,扩大地盘为目的。战争的理念是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夺霸权,只要有一方愿意服输,甘当小弟,战斗就可以结束。双方签订盟约,胜利的一方班师回朝,失败的一方也继续原来的生活,不割地,不赔款,等到将来有实力时再次挑战。双方交战,都不是以性命相搏,如果发现打不过,向后逃跑就可以了。军礼中有一条规则叫“不逐北”,“北”就是败北,意思是说,敌人败北,逃走了,不能追赶,要追也可以,以五十步为限。跑出了这个距离,就与战斗无任何关系,也不会再有危险。所以按这个规定,五十步真的有资格笑百步,既然走五十步已经安全了,这些胆小鬼还要跑一百步,不是要被人嘲笑了吗?

19、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20、 孟子所贡献的成语,几乎一律指向“心学”,他开创古典教育之新传统。按照刘总校长的说法,我们集团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重视学生的爱与意志,倡导学生自学,教师兴发。我们一直在努力延续由孟子开创的心学教育及其新传统、新思维。

21、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2、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23、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24、〖拔萃出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25、 “好为人师”是狂妄自大的表现,人一旦狂妄,做事风格就已经超越了一般事物常态,其行为价值标准远远高于“仁、义”的原则,离经叛道,违反准则。可见,“好为人师”至少有两个意义:第不要自以为是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处理矛盾关系,要有“经权智慧”。第不要师心自用,不能剥夺他人尝试错误的权利。也因此,集团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兴发,以此发展学生“自信、自学、自食其力”的独立人格。

26、读到这里时,心里不禁有一个疑问?战争是残酷的,攻城掠地,杀人盈野。战败的一方面临被追杀或当俘虏的危险,当逃兵不是应该跑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安全吗?跑五十步的人应该庆幸自己没被杀死或当俘虏,怎么会有资格和闲情去嘲笑跑一百步的人呢?有这样的疑问,完全是由于对春秋早期战争的不理解。

27、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8、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9、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0、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31、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32、翻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

33、释义:比喻和对方交流时,不能正面回答问题,只能绕开话题,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

34、 孟子在这里提到几个重要词语:一是“富贵不能淫”;二是“贫贱不能移”;三是“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词语都是一个成语。做到了这三条,才可以称得上“大丈夫”。孟子的教育哲学其实是重视人的意志力的“大丈夫教育”。

35、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36、一米姐姐:恩。大名鼎鼎的孟子来了,齐宣王非常高兴,给了孟子很高的待遇。孟子也吧啦吧啦对齐宣王说了很多自己治国的理念,可他渐渐地发觉齐宣王不太看重自己政治主张,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罢了。众所周知,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在地理位置上与齐国算是邻居。后来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想趁机去占便宜,他来问孟子,孟子坚决不同意,可齐宣王不听,派兵攻破了燕国,几乎灭亡了燕国。齐宣王非常得意,又来问孟子,带着示威的劲头,潜台词的意思是:你看,你不让我去占便宜,我去了,燕国人很欢迎我们,这不好得很吗?占了地盘,抢了好多东西。孟子不理齐宣王的小心思,只是忧虑地劝齐王撤兵:“大王,齐国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物、茶水来迎接齐军,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燕国内乱,人民希望齐国能帮助他们跳出水深火热的灾难啊!如果像现在,齐国军队在燕国烧杀抢掠,让燕国人民感到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就会起来反抗的。再者,天下各国原本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又扩展了一倍的土地,却不实行仁政,这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啊。大王应该迅速下令,宽待燕国百姓,停止搜刮宝器,与燕国民众谋议,推立他们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避免一场动乱。”齐宣王嘿嘿一笑,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孟子非常失望。对了,失望用英文是?

37、 孟子见齐宣王时,说:我听说,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做祭祀的用品。”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祀呢?用羊来代替牛吧!”

38、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39、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宋代以后,世人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40、3)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1、8)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2、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43、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4、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45、 为了发展孩子的意志品质,我们集团特别强调,将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或人格教育的三个重要途径。体育的第一目的不是掌握运动技能,而是训练孩子的意志品质。劳动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生产劳动产品,而是训练孩子的责任感以及相关的意志品质。美育的第一目的不在于创作美术作品,而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游戏精神,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帮助孩子逐步发展意志品质。把体育、美育与劳育作为德育或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做中学”、“乐中学”中逐步建构学生强大的内心,进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学习境界,推动其智育持久地发展,德性自然地生根,实现“五育融合”。

46、11)事倍功半:《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47、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48、《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0、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51、6)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52、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53、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54、14)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55、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

56、释义: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里那样越来越深,像在火里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们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

57、   从这故事中我学到了做人要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58、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59、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

60、也有家长在询问更新频率,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啦,现在每一条成语故事的制作,要经过教研-撰稿-录制-剪辑-配图-排版等6个步骤,每篇成语故事大概要经过4个人,花费5个小时来完成。

61、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62、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63、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64、《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65、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③一暴十寒:

66、  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67、但村内常有市集买卖,孟子又开始玩起买卖讲价的游戏,孟母仍觉不妥,又迁至学校附近,孟子遂开始模仿学生学习礼仪的情形,孟母大悦,欣慰于居得其所。

6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延伸的意思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做事的目的,捕鱼,是做事的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真正学会捕鱼的方法。

69、 在集团第三轮的课程改革研讨课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老师们初步实现了:鼓励学生随时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去提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观点与书本保持对话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义者。如语文课例、数学课例,都已明显地体现出来。鼓励学生阅读名著,从“读文”到“读人”,实现学生有主见地自学。

70、 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71、《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72、按照周礼,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战争也是如此。在周朝,礼制是一切活动的规范总则,战争也要依礼而行。古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其中的军礼就是指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那时候的战争,有点类似现在的体育竞赛,是贵族阶层的活动,一切都按规定办事,双方都不能犯规,犯规的一方即使是赢了战斗,也是不光彩的。交战时,要遵守的规则可多了,比如:战争一定要在两国的边疆上进行,叫做“疆场”;参战的人员必须是贵族,最低限度也要有士人的身份,叫做“战士”;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直接上战场的,他们只能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如运输、做饭、喂马和修理等;进攻前要击鼓,鸣金就要收兵,这叫做“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不能搞偷袭暗算,要等对方摆好阵势,才开始发动攻击,这叫“不鼓不成列”;没准备好的一方可以挂起免战牌,要求免战;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老人和小孩,叫“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就非常清楚的体现这些战争的礼仪。

73、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74、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孟子休妻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断机教子孟子一开始对学习非常有兴趣,可时间长了就开始厌烦了,常常逃学。被孟母发现后特别生气,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并道:我织布供你读书不易,这织布机上的布全部都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今割断后无法再织。而学问亦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你的学习与我织布是同样的道理,你常常逃学如何可以成为有用之材呢”?这就是著名的“断机教子”传说。后来再经过孟母三迁、断机以教的事,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与启发,至此以后勤奋学习,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众所皆知的儒学大师。拓展资料:

75、《万章》贡献了一个重要成语:以意逆志。孟子的“以意逆志”开创了一个新的读书方法。“以意逆志”是说:“以自家之意,逆圣人之志。”读书时,要用自己之“前见”、“主见”与作者之原意会合,让读者与作者发生互动的关系。

76、 《离娄》的好为人师:从有为的教育转向无为的教育

77、一起来聆听仁粤班郭兰婷、李承潞、高锦文、王畅、周千斐、陈盛锟、周炜鑫、金圣哲等8位学子的精彩演绎吧!

78、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9、后来,发生了什么情况,让画了眼睛的两条龙腾空而起,驾着云飞上了天空,消失在了云朵里?

80、   成语故事《箪食壶浆》和《水深火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战国中期,齐国攻占燕国的故事。在齐国攻占燕国之前,燕国发生了内乱,当齐国开始攻打燕国时,燕国的百姓认为齐国是来帮助他们解除灾难的,燕国百姓欢迎齐国攻打燕国,他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当齐国攻占燕国都城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齐国的占领使燕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到燕国人民的反抗,加上其他诸侯国的反对,齐国不得不从燕国撤军。这个故事说明战争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取得胜利,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则必然失败。

81、重新温习,才发现《拔苗助长》这个故事的作者竟然是孟子!!!

82、相比起孟子的措施,梁惠王自称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就不值一提了。难怪他听完孟子的批评和建议后,终于放下姿态说:“寡人愿安承教。”愿意虚心的向孟子请教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孝道感悟与心得800字(85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