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49句精选句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1、可惜的是正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日夜操劳,才会猝死在司马懿的前面,不然诸葛亮多活一些日子,三国历史估计是要改写的。那么说起诸葛亮,他不仅在打仗和内政上面很有造诣,他还在写书做文章上面很有造诣。总记得诸葛亮这句名言被传为佳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 也许由于处在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重压之下,诸葛亮似乎不仅没能坚守住自己认定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反而有悖于此。“举全国(蜀国)兵力,罄国库所有,六出祁山”。最终,他履行了《后出师表》中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却似乎又违背了在《戒子书》中自己所立的处世信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难道诸葛孔明真的是一位言行不一的食言者吗?
3、师:除了以上这些语言之美,你还能找见其他的用法之美吗?
4、师: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生:“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8、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性?其实诸葛亮是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9、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他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了?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出自魏晋陶渊明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1、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12、师:我看同学们已经都完成了,大家有不懂的句子吗?
13、生:从《出师表》、三顾茅庐、八阵图看出来了。
14、 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却包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5、 2019年5月20日于艾墨轩
16、 通过以上这番追根溯源,既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子——诸葛——白居易他们在人生态度上的一脉相承,更让我们了解了华夏知识分子追求精神境界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对于这句迄今为止一直被人们奉为座右铭的至理名言,我们又当如何来解读它呢?
17、他们每天都是吃吃喝喝,自娱自乐,没有任何理想和目标,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任何打算,更没有什么抱负,只要活着就好,只要饿不死就好。他们人生每天都重复着单曲,一生都在单曲循环,简单的就像白来人生走了一遭一样,毫无意义。
18、(译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诗书启后勤奋传家 集古人句并书田英章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20、 诸葛孔明就继承了道家的这一思想,在《诫子书》中,他借寄给儿子的书信,袒露了他自身的处世态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在《问秋光》中,就用“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诗句,表达了自己不拘眼前宠辱得失的那种长远且纯洁的精神境界。
21、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2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23、生1:还有对称之美。 有很多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4、师:因为他们能做到心里的宁静。所以他们……
25、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6、师:大家先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的意思,考查一下自己能记住几个。
27、师:同学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读的也很流畅。朗读还需要语速适当,这就得把握句子的节奏了。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划好了节奏,请同学们快速在书上标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
28、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读一读,说说那一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29、发音 qì guàn cháng hóng
30、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做人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文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31、 ——杜甫《蜀相》
32、 诸葛孔明一方面倡导“宁静淡泊”,另一方面却积极致力于“明志致远”。《隆中对》(三国志-陈寿)中,就曾对诸葛孔明身居山野,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那种雄才大略有过淋漓尽致地描述。其中对“三分天下”的透彻分析,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那份“淡泊”和“宁静”,才赋予了诸葛孔明那难得的远见卓识和近乎于半人半仙般的神机妙算。 如果对出山后的诸葛孔明仍然要求其“淡泊”和“宁静”的话,那他一生所学就无以致用,即便他有明确的志向也毫无意义。如果说诸葛孔明有错的话,错并不在他没有坚守自己所尊崇的处世哲学,而是错在他过于拘泥对先主刘备的承诺。这也恰好体现了了诸葛孔明对先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仗义”。同时这似乎也成了酿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由于生理上的缘故,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淡泊”和“宁静”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并不是为了“明志”和“致远”而刻意去选择“淡泊”和“宁静”。虽说如此,但是如能积极主动地将其化作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手段的话,那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
33、《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34、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结合投影所出示的知识以及课下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5、师:大家看大屏幕的背景介绍,深入理解诸葛亮给他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和意义。
36、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哪一种?
37、师:对,古代的家信或书信称之为书。这是诸葛亮写给谁的一封信?
38、“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39、师:通过句末的“也”字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家齐读下面这一段文字。
40、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成员
41、生1:“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淡泊”也和“静”有关。
42、师:请第一组学生开火车来读下列加点的字,其余同学把正确的音标注在书上。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43、师:这是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的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做人处事的准则。其实也是写给我们自己的。让我们也学会这些做人处事的准则。
44、生2:有些词之间拖音了,感觉作者在思考,很慎重。
45、师: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除了有“静”的句子,我们能否找出没“静”字却也说“静”的句子呢?
46、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励志名言。倘若想探究这种处世理念的源头,那不妨沿着历史长河一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会找到其发祥地——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应该算是当年百家争鸣中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芭。它的创始人老子就曾倡导“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处世哲学。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并得到了传承。
47、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出自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48、反义词的妙用: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