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简介(65句精选句子)
巴金的简介
1、“En La Malluma Nokto”和“Mia Frateto”,是巴金用世界语创作的两篇文学作品。前一篇是短剧,初刊1928年10月—12月《绿光》杂志第五卷第十—、十二期合刊,现存《巴金全集》第十八卷,中译文存第十九卷“附录”;后一篇是小说,初刊1933年7月《绿光》杂志新一号,未存《巴金全集》,中译文为全集遗漏。
2、《马尔特和她的钟》:我在求学的最后几年寄宿在马尔特小姐的家中,马尔特的兄弟姐妹都不在这,她的父母也都已经去世,只留下她这个未嫁的年老的女儿,靠租金度日。马尔特在她的孤独的生活中并不感到无聊,在父母去世后也很少同人来往,只在家里与家具交谈。这个钟就是她最会讲话的伴侣。这个钟也有自己的思想,拒绝她出去过圣诞、让她想起母亲去世的夜晚,唤起她的哀愁也唤起她的快乐……
3、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数百万字的译著。其著作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巴金的简介)。
4、《马卡尔·楚德拉》,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拉达与左巴尔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左巴尔酷爱自由,除了独立不羁的自由生活外,没有什么值得他珍惜的东西。即使是他的心,只要对人有好处,“他也会亲手把它从胸膛里挖出来给你。”女主人公拉达美丽而骄傲,对于她来说,同自由相比,金钱如同不屑一顾的泥土。当爱情走入这两个草原骄子心中时,他们被对方深深吸引并努力抗拒感情的力量。当爱情终于成为各自独立人格的桎梏,他们选择了死亡。他们用爱情、生命和信仰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篇。
5、《文学写照》展现大作家笔下的六位大作家形象。托尔斯泰“有超人的智慧”,契诃夫“聪明而谦虚”,柯罗连科“宁静而非常单纯”,柯秋宾斯基“在美与善的世界中感觉到非常自如”……在高尔基笔下,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师复活了。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有力地抓住人物的日常谈吐、生活细节,充分写出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感情,是后世了解他们的*宝贵的材料。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昇曙梦曾说过:“高尔基的回忆的作品不但在艺术上有很大的价值,就把它们当做近代俄罗斯的文化史料看,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6、“李文”说到的“Mia Frateto”两种中文译文,先见到的是顾钟锦的《我的弟弟》,载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我的小弟弟》是杨令德译的,发表于1933年9月3日《绥远民国日报》副刊《十字街头》。“Mia Frateto”的中译文“为全集遗漏”,应该是编辑《巴金全集》时,尚未见到或发现这两篇中译文的缘故。(巴金的简介)。
7、书房是在二堂这边的一间小屋,窗外便是花园,由巴金的父亲聘请了一个中年先生任教,学生是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共五人,而服侍他们的老书僮是六十多岁的贾福。教书的刘先生很温和,面貌也很和善,而且教学有方。每天早晨,学生一进书房就先给老师行礼,而老师则带着微笑点点头。巴金和他的三哥同坐一根板凳,老师教认方块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个老师从来不骂人,巴金有时背不出书,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叫慢慢地重读,直到背得整个课文。因此从小巴金便十分喜爱书房。刘先生很能干,能绘地图、能画图画,同时还画出了小巴金梦想的有山、有洞、有狮、虎、豹的惊险、美妙的图画。
8、“皇帝就是那个整天坐在宫殿里头戴皇冠的怪物!”父亲费力想了一会儿,才这样回答我,于是他继续讲起故事来。
9、《长生塔》用童话的体裁讲述了一个朴素正义的道理:任何暴虐残忍的统治都将注定失败。在《长生塔》中,皇帝看似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可是衰老和死亡不能让他例外;“贱民”看似非常弱小,任人奴役,但他们凄苦的歌声可以让皇帝无比恐惧。长生塔最终倒塌了,因为正如故事中所言:“沙上建筑的楼台从来是立不稳的”。
10、巴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先生也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的儿童题材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多篇作品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孩子们所熟知。
11、“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巴老在“文革”中被查抄的解放前全部稿费积蓄人民币25万元发还给他,巴老当即捐出15万元,作为他所倡议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第一笔基金。从那以后,巴金凡得到稿酬、版税或文学奖金,全部都捐献给了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或者“希望工程”。
12、《可汗和他的儿子》,可汗和他的儿子同时喜欢一个俄罗斯女俘虏,这个俘虏是儿子阿尔加拿抢劫回来的,人们举行许多盛大的庆祝来欢迎他,赞美阿尔加拿的勇敢,半岛上所有的贵人全出来参加这些庆祝大典。儿子的勇敢受到可汗的嘉奖,并且在宴会上许诺儿子想要什么都可以给他,儿子提出把那个俄罗斯女子赐给他。可汗沉默很久后同意了。但是,宴会散后父子俩还是起了些争执,“我们彼此可怜可怜吧,父亲”,“我们杀了她”,最后一致同意将女子从山上扔到海里去。在女子被扔下海后,可汗也跳海了,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可汗位子。
13、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14、“皇帝,你总是说皇帝,皇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有时候我忍不住要这样问他,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
15、(1904年11月25日一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2003年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他的代表作有《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16、蒋楚婷 jct@whb.cn 朱自奋 zzf@whb.cn
17、《迟开的蔷薇》:离家多年的我在返乡后借助在朋友家中,一日我和朋友在阳台交谈时,我发现朋友看他已结婚的爱人的表情仿佛他新近才赢得他的爱人似的。于是朋友同我讲起了他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他和妻子刚结婚时也有过忙碌而感情不够深刻的时候,直到后来,他从古诗人哥特弗利特的作品中找到了“爱的药酒”,重新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妻子的爱。
18、《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包括《家》《春》《秋》三部作品。这篇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描绘了封建社会衰退。它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19、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0、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成都, 四川,人,出生于嘉兴, 浙江巴金,本名李尧棠,又名佩竿,吉利、黑浪、春风等。又名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无d派,巴金于1904年11月出生于成都, 四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之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 南京等地学习,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自责和自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1、廖·抗夫(1881—1913):波兰作家,也是波兰社会d的一员。著有短篇小说《薇娜》、剧本《夜未央》等。二十五岁时廖·抗夫在柏林用德文写成剧本《夜未央》。该剧1907年底在巴黎公演,立即轰动,此后两年连演百余场。
22、《叶美良·皮里雅依》,叶美良四十多岁了,但生活过得“比狗还不如”,不仅没有一个窝,连面包也没有一块。他长期没有工做,而且很明显,失业的人那么多,就是他愿干最脏最苦的活,以最贱的代价出卖劳动力,也不会有人雇佣。他讥讽道:“仁慈的先生,非常可敬的强盗和吸血鬼,我们是来献上我们的皮请您饱餐的,您是不是高兴用一天六十戈比的代价来剥我们的皮呢!”几句话,把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23、《草原故事》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色彩浓艳,笔触醒目,极具民间风格,令人过目不忘,收入了高尔基的11个短篇。所选篇目均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阶段(1892~1899)的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显著特点。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艺创作的使命是唤醒和推动人们追求光明和理想,其作品表现出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24、外面是熊熊的火,大炮与来福枪的杂声,恐怖的狂呼,大哭以及痛苦的呻吟。(巴金)
25、巴金自己有没有翻译过“Mia Frateto”,终于有了确定的答案。特别地,巴金的中译文发表的时间虽然晚于杨令德的译文,但其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比的,将来的《巴金全集》修订版就可以收入这篇巴金翻译的《我的弟弟》了。
26、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27、巴金一家在广元时,住在衙门内的三堂里。最初巴金同母亲睡在一起,那是一架清代的雕花架子床,夏天挂的是罗纹帐,冬天则换上白布帐,室内方桌放一盏圆灯盘,长颈项的柚油灯,灯草点燃时偶尔还结个黑灯花,然后毕剥地炸开,又重新燃成明亮的灯火。
28、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29、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30、外面是大火,枪炮的声响,恐怖的叫喊,哀号和痛苦的呻吟。(汤恩泽)
31、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32、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3、周怡倩 zyq@whb.cn
34、斯托姆(1817—1888),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斯托姆的创作始于搜集整理家乡的民歌、格言、传说和童话。早期创作以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诗为主,184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马尔特和她的钟》。主要作品有《蜂湖》《白马骑士》等。
35、《家庭的戏剧》是亚历山大·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的一部分,《往事与随想》写于赫尔岑流亡欧洲期间,是他花了十五年以上时间写成的一部包含着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作品从1848年法国革命的失败及其对作者信仰和信念上的沉重打击开始,追忆了在阴郁沉闷的时代氛围中发生在他自己家庭的“戏剧”。它生动地记录了俄罗斯和西欧社会思想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场景和作者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在书中作者把个人的生活事项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一些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人说,它“是时代的艺术性概括”。作者自己说这是“历史在偶然出现在它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作为一个“没有成功”的革命者和一个“遭遇背叛”的丈夫,赫尔岑用血和泪向读者叙述他家庭的悲剧,燃烧自己,也使别人燃烧。屠格涅夫见过这一部分的原稿,他后来对人们说:“这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巴金从青年时代便很喜欢这部书,他曾说:“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
36、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37、到这里,巴金的世界语作品“Mia Frateto”,按发表时间的先后,已有杨令德、巴金、宗廉、汤泽恩和顾钟锦五种中译本。而“En La Malluma Nokto”虽也有五种中译本,但曾筠、小奇的中译文未曾见到,也因“二君译文原作字句多有未合”,巴金才自己决定重译的。
38、 从“Mia Frateto”的“底稿”说起
39、巴金1922年就曾翻译过迦尓洵的《信号》,他说:“三十年后(即五十年代初)我以同样激动的心情第二次翻译它。我爱它超过爱自己的作品。我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思想。它是我的老师,我译出的作品都是我的老师,我翻译首先是为学习。”“那么翻译《信号》就是学习人道主义吧。我这一生很难摆脱迦尔洵的影响,我经常想起他写小说写到一半忽然埋头痛哭的事,我也常常在写作中和人物一同哭笑。”
40、巴金的第一篇世界语作品“En La Malluma Nokto”,在 他1993年3月13日复许善述的信中说是“随意写出来的,不曾有底稿”(刊于《巴金与世界语》)。巴金这里所说“底稿”,指作品的最初形态。那么,“Mia Frateto”有没有“底稿”呢?答案也在巴金的这封信中:
41、该刊为综合性文艺杂志,旨在“贮集兴趣材料,调济人生的苦闷;用美术的印刷,有组织的编辑,供给大众一本酒余茶后自头至尾篇篇有兴味的刊物……要在1934年的出版界里,建筑条新的途径,本着光明的宗旨,灌输社会一种新的生活”(家麒《发刊》,第一卷第一期)。主要刊登小说、诗歌、漫画、体育消息、戏剧评论等,其撰稿人队伍可谓实力不俗,郭沫若、巴金、张资平、叶灵凤、林微音、王独清、徐仲年等人都有作品发表,女演员艾霞的诗作也曾见载于该刊……
42、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43、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44、而他也能投身时代浪潮,随着时间的发展写出不同风格的著作,从而紧紧抓住时代精神屹立不倒,相比较很多在民国时出名几年、十几年就消散的作家,他的作品常青长驻,也许就像他所言:“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那般,将自己投身于写作之中,从而换来了大众对他的喜爱和“人民作家”称号的认可。他的一生,是用写作来展现时代给予的馈赠,再让时间把它流传下去,影响乃至教育后人。
45、还有一个问题。巴金完成翻译的时间是文末署的“二二七”,即1934年4月27日。按此推算,这期《金城》最早也要在5月初出版,与以上介绍的该期于4月1日出版不合。该如何解释?笔者以为,排除刊印错误外,也可解释,那就是这期的出版时间“脱期”了。具体原因是:集稿时间较晚,加上内部意见不“特刊”出版后将停刊,导致延时出版。同期刊有署名“子谦”的诗作《金钱和髑髅》,文后署“廿于浦东”,即1934年4月11日作于浦东,就是佐证。
46、赵光宇擅长运用版画、水彩等混合技法进行创作。书中的图画既有版画强烈、鲜明的艺术效果,又有漫画般的童趣与夸张。
47、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在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被誉为“世纪老人”。
48、外面是大火,大炮和枪的声音,惊人的喊叫,号啕的痛哭和苦痛的呻吟。(杨令德)
49、2002年,出席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代表,又提议修建巴金故居,四川省委也很重视,但仍然被巴金拒绝了。
50、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51、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52、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53、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4、《木木集》是屠格涅夫自身成长中的感人故事和半部自传,收录了《木木》、《普宁与巴布林》两部中篇小说,前者写于一八五二年,后者完成于一八七四年。《木木》中的人物原型很多出自作家自身的生活,《普宁与巴布林》也是屠格涅夫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
55、月刊。小八开本。1934年1月1日创刊于上海。同年4月1日出至第一卷第四期后停刊,共出4期。刘家麒总编辑,文艺编辑沙蕾,联谊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56、巴金的童话故事,写的虽然是古代的生活,但它们无不在反映现实。《长生塔》写于1934年冬,巴金在其中讲述一个暴虐荒淫的皇帝,想要长生不老,永远作威作福,用武力驱使老百姓为他建造一座二十二层高的长生塔,“贱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很短的时间内为皇帝建起了高塔,塔中装满了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然而,当皇帝登上塔的最高一级,塔轰然崩塌了,长生塔成了埋葬皇帝的坟墓。
57、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58、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等,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毕其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随想录》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59、为了让这篇经典童话更加生动,我们邀请到资深插画师、《儿童文学》金近奖优秀插画奖得主赵光宇为绘本《长生塔》绘制图画。他用充满浓郁中国风和灵动童趣的画面重新演绎经典,为家长和孩子呈现出如动画电影般的视觉盛宴。
60、宗廉和汤泽恩的中译本,均说明译自巴金的世界语原著,但巴金的《我的弟弟》并未说明是译文。那么,这篇署名“巴金”的《我的弟弟》是否巴金自己翻译的中文本呢?
61、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62、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63、张秋芸,女,中小学二级教师,县语文教学能手。曾获县语文青年教师优课比赛一等奖、县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曾获得过县政府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64、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曾先后五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戏剧《小市民》《敌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