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39句精选句子)

2023-05-04 09:28:10

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

1、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2、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

3、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4、“法”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遵守,顺从”。

5、例如贪官污吏,运用手上的权力,给了一部分人的便捷,随后获得不合理的权益,这类不合纲纪的作法就不合符自然之道,结局能够相见。因此清静无为,当然的规律便是不求回报的奉献!

6、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7、含意就是向全民增加恩典却不自视有恩,事业有成却不炫耀自身。再例如第七章,“天地长期,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身故延年。是以圣贤后其身而身先,外自身而身存。以其不求回报故会成其私。”天地为何能够长期?因为它的运行并不是为了更好地自身的存活。圣贤也是反映在置身度外,不求回报的奉献。

8、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9、老子的学说核心是“无为”,遵从“大道”。而这句话更清晰形象地讲明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10、“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11、《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13、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14、包含大家如今常常说的“随遇而安”,“顺理成章”等大约全是这个意思。但这仅仅表层层级的阐述,本人觉得说白了的“清静无为”,还包括着一种仁德,不求回报,奉献的精神实质。为何那么说呢,老子的五千言里边实际上许多地区都是有文本证实这类“道”不求回报的特点。在最初的第二篇的后侧,老子是那样说的“是以圣人处潜山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万物作焉而底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没去。”(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

15、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16、“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17、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18、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1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但我感觉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两个字指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于是“道法自然”的标榜者就成为了我执的受害者,因为大家都把“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二字,理解成自己不受管束,不受干涉时候的样子和想法了。

21、对中国人而言,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来源无非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提倡存心养性,释家提倡明心见性,道家提倡修心炼性,三教无外乎都重在一个心字。用通俗的话来讲,即儒家让人拿得起,释家让人放得下,道家让人想得通。“拿起”与“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想得通”则是一种人生智慧。所谓智慧地面对人生,就是不必刻意于有为或无为,而是在面对任何事情或境遇的时候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平和的心态、豁达的心胸。道家用四个字为这种人生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即“道法自然”。

22、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23、《道德经》里讲,“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

24、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概括,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又会想到一句话,人生的路本来就是自己走出来的,老子所提出来的观念,他的意思是很多道理是说不出来的,而后面的两个字自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差不多,就是要顺从的意思。

25、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26、《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7、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28、龙虎山道教协会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公示- 2020年8月1日

29、它广大无边,运行不竭,连绵扩展到至远而反,再从本原开始运行,在时间和空间里里周而复始,从不停歇。所以我们称宇宙之道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为“人大”。

30、“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31、嵇康在谈到养生时曾经说到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其中的“灭、除、去、绝”等词语,就是要人们摈弃后天的私欲、不为外界所诱惑而返回到生命本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条件下养生、修身,胜过吃药进补,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的友人这样评价他:“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诚然,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淡泊、宁静、质朴的心,从容地应对生活。

32、自然,假如这一奉献最先是有效果的,这毫无疑问有层面上的区别。这就并不是当然,这也是有效果的人为因素。假如立足点是好的,也算得上合乎人道主义,假如仅仅单纯性想根据说白了的“帮助”以获得自身的权益,这就归属于非仁义了。

33、然而镜子里的这个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固、最凶狠的“有”的存在,因为我要有一切啊!

34、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35、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36、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37、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

38、“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格言警句大全及答案(3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