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98句精选句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1、死去的人会变回年轻时的模样,乘着洋流漂过全世界,带着所有经过的地方的鲜花和水草。
2、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3、1985年之后的许多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比较文学”论文,多数论者提供的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对比分析。甚至出现了一些对屈原的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红楼梦》、《西游记》进行魔幻现实主义研究的论文。当时西藏、云贵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作家,觉得同拉美大陆在地域和文化上有某种相似性,因此非常重视“魔幻现实主义”。于“寻根”热潮中广西“花山作家群”提出“百越境界”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将“魔幻现实主义”本地化的尝试。(6)云南人民出版社更是将出版拉美文学丛书作为重点项目,并申请列入了国家八五出版计划。人们相信,中国同拉美在文化传统上十分相似,因此“中拉交流起来象血型相同一样”,“不会发生相斥反应”。(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4、①小说以37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
5、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2014
6、“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所谓宿命:每个人都在阻止,每个人都没能阻止。二十一岁的贵族青年圣地亚哥.纳萨尔在一个清晨,于众目睽睽下被残忍杀害,镇子里的几乎所有人都预先知道了凶手的杀人计划,除了他自己,而当他终于知晓这一消息时,茫然中,等待他的却是宰猪的屠刀。这是发生在加西亚·马尔克斯挚友身上真实的故事,却比“罗生门”更匪夷所思,这一悲剧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直到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才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他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次年,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7、关于马尔克斯1990年的中国之行,坊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书店里看到许多未经授权出版的自己的书如《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中译本,气急败坏地说:“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8、莫言是谁,相信有一点文学细胞的人士都熟悉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那是中国作家中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首位问鼎世界奖项的中国作家。
9、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10、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11、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尔塞德斯、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和贡泽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里他担任记者、公关代理人,从事电影脚本写作,并继续创作小说。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为他赢得各类奖金,并使马尔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
12、(9)孟繁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p
13、★马尔克斯访谈录中文版重磅面世,《百年孤独》标配读物,精选十一篇重要访谈,其中多篇访谈首度译成中文。(加西亚马尔克斯简介)。
14、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
15、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在于他的示范性。他让中国小说家看到了第三世界文学跻身世界文坛主流的可能性。文革后期“Boom”这一术语也已经被译成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未引起人们的兴奋之情。然而,在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奖之后,“文学爆炸”却在中文语境中变成一种盛名与荣誉,一种民族文学成功获得世界瞩目与认可的标识。
16、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百年孤独》怕是稍微喜欢读书的人都听过,很可惜我还没有看过。“孤独、宿命”是马尔克斯笔下人物的两大悲剧性主题,我爱马尔克斯也是因为这两大主题太魔幻、太沉重、太让我深刻反思。除却这些,我更痴迷马尔克斯式的爱情,极致的爱情。无论是霍乱中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还是凶杀案中安赫拉近两千封信件的疯狂爱恋,都在述说着爱情的折磨。马尔克斯说他对爱情有恐惧,但正是这种恐惧才会让他笔下一段段爱情更加绚烂、更加迷幻。
17、吉恩•贝尔-维亚达(GeneH.Bell-Villada),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罗曼语系主任,著有《为艺术而艺术及文学生活:政治和市场如何帮助塑造唯美主义的思想和文化,1790—1990》(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海外美国人:在热带长大的外国佬》等。
18、“就是今天了。”活到九十岁这年,我想找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他信誓旦旦要重温旧年激情,却不知为何在真正面对少女的身体时无动于衷。更荒唐的是,他疯狂爱上了她。在这个沉睡的美人儿面前,他回忆起自己一生所有的风流与荒唐,历历在目的情欲与混乱的爱的轨迹,拼图成了他堕落而孤独的一生。
19、而《丰乳肥臀》则是他的一部小说名字。很早以前的事了,我个人也看过───那个时候也曾疯狂的写稿投稿,也如获至宝的搜罗一些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就大量的买些文学刊物来填充口味和寂寞,就这样阅读到了莫言的《丰乳肥臀》。
20、尹承东、申宝楼和赵德明来到国贸咖啡厅时,马尔克斯已经等着了,旁边那位女士,正是以铁腕著称的版权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CarmenBalcells)。因为马尔克斯穿得很随意,所以三个人现在都不记得他当时的打扮了,不过尹承东带了相机,最后大家拍了合照,虽然照片现在找不到了,但他说:“后来我们的合照印出来,拍得很差,就注意到他穿了牛仔裤。”申宝楼则记得马尔克斯那次没戴他经常戴的墨镜,“因为感觉上没任何隔阂”。
21、1981年第6期又发表了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的中篇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世界文学》虽然也感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意义非比寻常,但他们认为应该发表作家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作品,于是定于1982年第6期选登陈泉等三位译者合译的《百年孤独》片段。在修改校样的时候,得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得奖消息,于是当时负责西语文学的编辑林一安在发表时加上“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字样。同时出版的《外国文艺》也登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获198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并趁势打出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其短篇小说集的广告。1983年第2期《外国文艺》上又全文发表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得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同步介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2、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23、当年的“马尔克斯热”可谓适逢其时,正好为多少年来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教条紧紧束缚的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与写作方法,一两代作家中恐怕很少有人不曾受到他的影响。如今随着拉美“文学爆炸”的势能渐渐减弱,随着人们的视野大大开阔,马尔克斯的作品已经很难重现当年的惊艳效果。同时,文学潮流一向起起落落,就像当年一直被海明威压一头的菲茨杰拉德如今早已“翻身”,对马尔克斯与略萨这对先后获诺奖的“欢喜冤家”,如今的评价似乎也有翻转之势,至少赵德明、尹承东等人现在对略萨的推崇就明显更多一些。
24、而真的当我多年后看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才是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郭大哥是真的能抄啊!!!他的成就:马尔克斯的成就不需多谈,就算只有一部《百年孤独》,也足矣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5、这个题目就是如此,硬是把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作家绑架到一起,并要求对其评头论足,这才是无端的上纲上线,没屁嗝喽嗓子。
26、《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名家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27、其实早在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得奖之前,他已经进入大陆西语文学界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文革中创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文学情况》1975年1月出版了一期拉美文学专辑,其中首次介绍了“哥伦比亚的新流派小说《一百年的孤独》”。作者称“这是一本所谓‘幻想文学’或‘魔术现实主义’的新流派小说”。虽然文章也客观描述了《百年孤独》在世界文坛所引起的轰动,但却给予严厉的批判。不过,这种批判主要不是从小说艺术或作品主题出发,而是因为“苏修紧紧跟随于西方之后,吹捧加西亚·马尔盖斯的《一百年的孤独》是‘充满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说”,所以文章将主要精力用于揭露苏联“用卑劣手段拉拢拉丁美洲作家”的目的之上。
28、见到她坐在窗前这幅田园诗般的景象,我真不愿相信她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女人,因为我不愿承认生活最后会沦落得与拙劣的文学作品如此相像。
29、“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30、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1975)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和《迷宫中的将军》(1988)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
31、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2、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33、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d。
34、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35、本书是加西亚·马尔克斯2010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收录了1944年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名篇,时间跨度涵盖他的文学生涯。除了对文学的眷恋与痴迷,讲稿中还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弊端、文化发展、核危机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这些讲稿,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倾听马尔克斯的心声,听他谈自己、谈《百年孤独》、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36、也许作者有些残忍,扼杀了这群年幼的生命,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但是退一步仔细想想,的确,托托、乔尔以及他们的同学并不属于这个夏天如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的城市,他们或许属于卡塔吉娜,属于大海,只有那里才有他们真正的无拘无束的时间和空间。
37、《我不是来演讲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2010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收录了1944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名篇,时间跨度涵盖他的文学生涯。除了对文学的眷恋与痴迷,讲稿中还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弊端、文化发展、核危机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
38、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39、尽管一开始的话题不那么愉快,申宝楼却记得那天聊天气氛挺好,“我们都是西语爱好者,应该聊了不止一个小时”。他主要和马尔克斯谈文学,一谈起文学,马尔克斯态度马上和缓了,基本上有问必答。但当赵德明提到“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却不愿意接话茬了,开始转话题。
40、(7)刘蜀鄂、唐兵:《论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41、这位天使是唯一没有从这个事件中捞到好处的人,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因为放在铁丝网旁边的油灯和蜡烛仿佛地狱里的毒焰一样折磨着他。开始时他们想让他吃樟脑球,根据那位聪明的女邻居的说法,这是天使们的特殊食品。但是他连看也不看一下,就象他根本不吃那此信徒们给他带来的食品一样。不知道他是由于年老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总算吃了一点茄子泥。他唯一超人的美德好象是耐心。特别是在最初那段时间里,当母鸡在啄食繁殖在他翅膀上的小寄生虫时;当残废人拔下他的羽毛去触摸他的残废处时;当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的时候,他都显到很有耐心。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他呆了那么长的时间动也不动一下,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一种费解的语言表示愤怒,他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大风简直不象是这个世界上的。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所至。从那以后,人们不再打扰他了,因为大部分人懂得他的耐性不象一位塞拉芬派天使在隐退时的耐性,而象是在大动乱即将来临前的一小段短暂的宁静。 贡萨加神父向轻率的人们讲明家畜的灵感方式,同时对这个俘获物的自然属性提出断然的见解。但是罗马的信件早就失去紧急这一概念。时间都浪费在证实罪犯是否有肚脐眼呀,他的方言是否与阿拉米奥人的语言有点关系呀,他是不是能在一个别针上触摸很多次呀,等等上边。如果不是上帝的意旨结束了这位神父的痛苦的话,这些慎重的信件往返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这几天,在杂耍班的许多引人入胜的节目中,最吸引人的是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的门票钱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的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样谁也不会怀疑这一可怕情景的真实性。女孩长着一个蜘蛛体形,身长有一头羊那么大,长着一颗悲哀的少女的头。但是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她的外貌,而是她所讲述的不幸遭遇。她还几乎未成年时,偷偷背着父母去跳舞,未经允许跳了整整一夜,回家路过森林时,一个闷雷把天空划成两半,从那裂缝里出来的硫磺闪电,把她变成了一个蜘蛛。她唯一的食物是那些善良人向她嘴里投的碎肉球。这样的场面,是那么富有人情味和可怕的惩戒意义,无意中使得那个对人类几乎看都不愿看一眼的受人岐视的天使相形见绌。此外,为数很少的与天使有关的奇迹则反映出一种精神上的混乱,例如什么不能恢复视力的盲人又长出三颗新的牙齿呀,不能走路的瘫痪病人几乎中彩呀,还有什么在麻风病人的伤口上长出向日葵来等等。 那些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因此早已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而蜘蛛女孩的出现则使天使完全名声扫地了。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这家的主人毫无怨言,他们用这些收入盖了一处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为了防止螃蟹在冬季爬进屋子还修了高高的围墙。窗子上也按上了铁条免得再进来天使。贝拉约还另外在市镇附近建了一个养兔场,他永远地辞掉了他那倒霉的警官职务。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这种衣服都是令人羡慕的贵妇们在星期天时才穿的。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上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那个象幽灵一样在这个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孩子还没到换牙时就已钻进鸡笼去玩了,鸡笼的铁丝网一块一块烂掉了。天使同这个孩子也是对其他人一样,有时也恼怒,但是他常常是象一只普通驯顺的狗一样忍耐着孩子的恶作剧,这样一来倒使得埃丽森达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家务活了。不久天使和孩子同时出了水痘。来给孩子看病的医生顺便也给这位天使看了一下,发现他的心脏有那么多杂音,以至于使医生不相信他还象是活着。更使这位医生震惊的是他的翅膀,竟然在这完全是人的机体上长的那么自然。他不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不也长这么一对。 当孩子开始上学时,这所房子早已变旧,那个鸡笼也被风雨的侵蚀毁坏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象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他毁坏了已播了种的菜地。他们常常用扫把刚把他从一间屋子里赶出来,可转眼间,又在厨房里遇到他。见他同时出现在那么多的地方,他们竟以为他会分身法。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最后一年冬天,天使不知为什么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混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几乎连毛管都没有剩下。贝拉约用一床被子把他裹起来,仁慈地把他带到棚屋里去睡。直到这时贝拉约夫妇才发现老人睡在暖屋里过夜时整宿地发出呻吟声,毫无挪威老人的天趣可言。 他们很少放心不下,可这次他们放心不下了,他们以为天使快死了,连聪明的女邻居也不能告诉他们对死了的天使都该做些什么。 尽管如此,这位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在院子最僻静的角落里一动不动地呆了一些天。到十二月时,他的眼睛重新又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这羽毛好像不是为了飞,倒象是临死前的回光反照。有时当没有人理会他时,他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子。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这时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象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了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他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放心地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为止,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1968年于巴塞罗那
42、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43、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44、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45、(6)梅帅元、杨克:《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广西文学》,1985年第3期;杨克、梅帅元:《再谈“百越境界”》,《广西日报》1985年11月12日。
46、★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马尔克斯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47、如果你真的读不下去《百年孤独》那种大部头,读读马尔克斯的短篇吧!《巨翅老人》、《死神常躲在爱情背后》,以及这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会刷新你对短篇小说的认识。
48、马尔克斯18岁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可是作家对法律毫无兴趣。后因时局动荡,马尔克斯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马尔克斯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49、其实当时担任中央编译局常务副局长的尹承东并不是很想去“凑热闹”,因为他觉得自己跟马尔克斯多少算是有点“过节”。1984年尹承东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做访问学者时,就曾差点与马尔克斯见面。“那个时候,《百年孤独》已经翻译成中文了,我去了之后,有个当地作家在《时代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有个西语一流的学者来了,吹捧了一番。然后就有人张罗着见面,马尔克斯已经答应了,当天记者、摄影师都来了,他突然又说不见了。他说见我主要就是要谈版权,我只是个访问学者,没权力谈。”
50、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51、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轰动效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拉美文学在国内的知名度直线提升。1982-1989年间,全国报刊上发表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128篇,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章51篇,遍及《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读书》、《拉丁美洲丛刊》、《外国文学报道》、《编译参考》、《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环球》、《花城》、《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等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是8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中被译介最多的一位。其中大部分文章1984年被以《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为题结集出版。
52、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02年出版自传《活着为了讲述》。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53、多年以后,当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翻看霍乱时期的记录,发现父亲所采用的方法,仁爱多于科学。他的勤奋,他的牺牲精神,尤其是他个人的胆识,这一切都让他无愧于这座城市从灾难中死而复生后给予他的那些荣耀,他的名字理所应当和那些不计其数的战争英雄烈在一起,因为比起这场战斗,那些战争可能要不光彩得多。《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本讲述战争、时疫、分别与重逢的暖心杰作,献给此时此刻的我们。
54、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55、圣地亚哥·纳萨尔死于命运的捉弄,同时也死于吃瓜群众的围观。所有人都知道那对孪生兄弟要杀他,所有人都想过要赶快阻止,但所有人又都没有阻止。他们各怀心事,在广场中占据有利位置,等待凶杀案的上演。
56、从被卡夫卡《变形记》震撼到说不出来话的小孩,到作品被频频拒绝的贫困记者,马尔克斯最终还是靠着对拉丁土地的深爱,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用文字改变了世界。
57、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今快餐式阅读风靡的时代,抚阅《百年孤独》,人们会再次“发现”经典文学名著的不朽魅力,重新思考文化的传承、互鉴与交融等命题。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对于新时期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界,有着无法磨灭的记忆。
58、北京朝阳公园的南湖旁矗立着一座外国老人的雕像,雕像下铭刻着他生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想做的只是讲一个好故事罢了。”
59、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
60、“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61、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62、只有伟大的作品才能被看作是伟大的诠释。但是一旦一件伟大的作品问世,它就会变得神秘起来。《百年孤独》让我知道该如何真切的描述自己无处不受的命运的嘲弄,以及自己对自己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注定渺小的孤独感。而且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真是描写爱情最伟大的小说,在那个空气中的分子都在跳伦巴的神奇的麦芽糖年代,植物永远都在疯狂的生长,海水的味道无处不在。
63、但是,新世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的流行,是完全去政治化的,他一生不变的左翼立场即使偶尔被提起,也会被当作一个不可思议的“污点”。与这个倔老头相比,风度翩翩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先生的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更符合当下的主流趣味。大家都知道的是,巴尔加斯·略萨先是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又曾经对后者老拳相向,造成二人绝交。哈佛大学的何塞·拉巴萨教授对我说,当年二人大打出手的时候,他在现场。“最根本的分歧是政治的”,而不是我们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桃色八卦。
64、就是单纯的从文本解读来说,莫言的《丰乳肥臀》有招徕眼球之嫌,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是随着时间的延宕,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喜欢和挚爱。
65、多年以后,我为了认识自己,过了一段漂泊不定的生活。
66、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67、★十一堂诺奖大师文学课,展现马尔克斯二十多年创作脉络,绘制马尔克斯私人文学图谱。
68、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了,走过了他多姿多彩又风光无限的一生。不仅对于哥伦比亚,即使对于拉丁美洲,对于西班牙语世界,对于全球而言,这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尽管这一天,迟早会来。而对中国读者与中国文学而言,加西亚·马尔克斯更是无法被替代的“Maestro”(大师/先生)。作为中国最早同步译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八十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69、《百年孤独》第一版的封面,出版于1967年5月30日
70、读后小记:《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个短篇,印成书不到150页,但我却读得颇为曲折。
71、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2014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
72、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73、小说看到此时,你会以上帝视角对这些围观群众深恶痛绝,是他们借着命运之手将案情推向了高潮,将圣地亚哥推向了死神。可是痛恨之后剩下了什么?是恐惧!因为你发现他们不仅仅存活于这个闭塞的小镇,时代如此进步的今天,围观变得更加残酷。
74、诚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渴望解开谜团,而是因为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75、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的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星期二以来,空气变得格外凄凉。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象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恶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这时她正在给发烧的孩子头上放置湿毛巾。他拉着妻子走到院落深处。他们望着那个倒卧在地上的人,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老人穿戴得象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夫妻二人看得那样仔细,那样专注,以致很快从惊愕中镇定下来,甚至觉得那老人并不陌生。于是便同他说起话来,对方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这样他们便不再注意他的翅膀如何的别扭,而是得出十分精辟的结论:即认为他是一位遭到台风袭击的外轮上的孤独的遇难者,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看一看。她只消一眼,便纠正了他俩的错误结论。她说:“这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与那位聪明的女邻居的看法相反,他们都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不必用棒子去打杀他。贝拉约手持着警棍整个下午从厨房里监视着他。临睡觉前他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午夜时分,雨停了。贝拉约与埃丽森达却仍然在消灭螃蟹。过了一会儿,孩子烧退醒了过来,想吃东西了。夫妇俩慷慨起来,决定给这位关在笼子里的天使放上三天用的淡水和食物,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天刚拂晓,夫妻二人来到院子里,他们看见所有的邻居都在鸡笼子前面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在七点钟以前赶到现场。这时又来了一批好奇的人,但是他们没有黎明时来的那些人那样轻浮,他们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那些头脑简单的人认为他可能被任命为世界的首脑。另一些头脑较为复杂的人,设想他可能被提升为五星上将,去赢得一切战争。还有一些富于幻想的人则建议把他留做种籽,好在地球上培养一批长翅膀的人和管理世界的智者。在当牧师前曾是一个坚强的樵夫的贡萨加神父来到铁丝网前,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然后让人们为他打开门,他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汉子,后者在惊慌的鸡群中倒很象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便产生了第一个疑点。后来他发现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于是他离开鸡笼,通过一次简短的布道,告诫那些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他还提醒人们:魔鬼一向善用纵情欢乐的诡计迷惑不谨慎的人。他的理由是:既然翅膀并非区别鹞鹰和飞机的本质因素,就更不能成为识别天使的标准。尽管如此,他还是答应写一封信给他的主教,让主教再写一封信给罗马教皇陛下,这样,最后的判决将来自最高法庭。 神父的谨慎在麻木的心灵里毫无反响。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埃丽森达弯着腰清扫这小市场的垃圾,突然她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
76、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77、《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78、她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应该懂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一张空荡荡的床更让人悲伤。
79、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
8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有《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小说。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马尔克斯潜心创作,不断有新作推出,《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迷宫中的将军》等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81、(3)文刃:《来自拉美当代小说的启示》,《读书》,1987年11月,No.10
82、1983年5月5日-11日,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西安举办了“全国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研讨会。这是该学会成立以来第一次拉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共宣读了14篇西语文学研究者撰写的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论文。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海《文学报》、《陕西日报》、ChinaDaily以及西班牙的埃菲社等西语国家的媒体纷纷发布了有关此次会议的消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等主要作品及中短篇小说集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对话录《番石榴飘香》、巴尔加斯·略萨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传》等相关著作都于80年代出版或发表。
83、1982年12月8日,马尔克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做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他说道: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
84、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85、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叙事方式: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有如爱讲故事的外祖母娓娓道来,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但早已过去百年,早已成为传说……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轮回。《百年孤独》讲述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融为一炉,糅合现实与虚幻,成为20世纪文学高峰。
86、马尔克斯是铁杆左派,有着浓厚的“社会主义情结”,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是多年的挚友
87、他本人的心头好《枯枝败叶》,拒绝“严肃”诠释的《百年孤独》,包含他毕生经历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结构周密如钟表发条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复仇”之作《迷宫中的将军》……
88、从这一点来说,莫言创造了一个历史,前无古人,成为中国作家的肇始发端。
89、触礁沉没的巨轮会变成幽灵船,一遍遍重复不祥的命运。但若碰上执拗聪明的小男孩,也能从阴间驶进阳世。
90、《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和其他魔鬼》、《枯枝败叶》、《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我不是来演讲的》、《将军和他的情妇》
91、在本书中,马尔克斯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92、正如他所言,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93、马尔克斯与妻子梅塞德斯·巴尔查的婚姻经历了56年
94、2014年4月18日,据法新社报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95、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96、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97、80年代小说的另外一脉——先锋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喂养长大的。“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仅《百年孤独》这第一句话,被广泛化用在先锋小说文本中,成为它们的标志,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