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67句精选句子)

2023-11-03 09:36:14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1、(1)观察的理性是实验科学的知识,它是从外到内的发展过程。

2、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同一与差别就是它内部的最本质的矛盾,它就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克服这种矛盾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他把这种矛盾进展叫做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实际上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进展过程。

3、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绝对精神”在纯范畴的领域之外的继续发展。

4、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来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5、(1)认为当直接的存在最初上升到本质时,本质就被规定为自身同一的关系,本质的自身同一不应是抽象的完全等同,即“抽象的同一”,而应理解为具体的即包含差别的同即“具体的同一”。他认为,严格地把“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划分开,是区别辩证法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关键”。(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6、    哲学会引起思维的撞击和对碰。在哲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会激发我们的“爱智”兴趣,拓宽我们的生命视野,开启我们的心灵智慧,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7、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8、(2)黑格尔并不否认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历史绝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9、再次,“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重在思入时代以达致时代之思。所谓思入时代,就是如黑格尔一再强调的要从“概念”上把握时代以及哲学史,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或物质的层面。而思入时代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时代之思,即发掘和把握深藏其中并支配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并通过自觉的哲学形式将其彰显出来。这就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时代之责。

10、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1、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12、耶拿时期(1801-1807)和班堡时期(1807-1808)。耶拿时期是重点,班堡时期短暂,仅仅是“落难”后的“驿站”。法兰克福时期总结出的解决现代宗教与哲学的三大原则一到耶拿马上就被谢林的魅力所压倒,因为黑格尔到耶拿以后,正是谢林《先验唯心论》出版后在学界盛行的时期。谢林在该书中,把他之前“自然哲学”中的“自然”与来自于费希特知识论的“自我”哲学这两大作为“客观”和“主观”之“本原”综合为“同一性”的“绝对”(Absolute),这给了黑格尔攀登哲学高峰的梯子,以此取代爱、生命与精神作为回归一切相分对立之前的“本原”。在“绝对”中,主体—客体、理想—现实、观念—实在、本体—现象统统和谐为混沌未分。他因此后来在《哲学史讲演录》说,只有“绝对”才是哲学的真正基础和门槛。

13、黑格尔认为精神的自由是现实的自由,因为精神的发展不是从一个他物变成另一个他物,而是将潜在于它自身内的丰富内容发挥或展示出来,从而使自己从潜在的精神变成现实的精神。这时的精神能够在把外在的、异己的东西加以改造使其符合自己的概念的活动中,揭露它们的观念的本质,意识到它们原来是它自己创造的,是同它一样的精神性的东西。

14、但在这段时间内黑格尔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他没有费希特、特别是谢林那种初涉世界就“辉煌腾达”的好运。我们先看看1794年发生的几件大事:(1)费希特就任耶拿大学教授(1794年5月);(2)谢林在费希特《知识学原理》出版半年后就出版的《作为哲学原则的自我》;(3)康德出版《单纯理性限度的宗教》(1794年10月);(4)黑格尔开始批评雅各宾派专政,指责罗伯斯庇尔镇压革命的恐怖行动,赞赏“热月政变”。在伯尔尼时期,黑格尔投入到十分勤奋的写作之中:他先写作了《耶稣传》(1795年5月)和《论基督教的实证性》(1795年10月-1796年4月)这两部重要的“早期神学著作”。前一部依然是沿着康德关于理性宗教的要求,把耶稣描写为一位民族的德行教师,带领犹太人超越狭隘的民族精神而投入神的博爱世界的历程;后一部批判基督教把爱的宗教机制化、实证化,即权威化,使基督教变成了违反实践理性而从外部强加于人的僵死宗教,这在宗教批判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这时既是犹太教也是基督教的批评者,1798年,他还匿名出版了《关于瓦特帮(贝德福)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对伯尔尼寡头制度下的政治和司法作了尖锐批判。

15、应当说,黑格尔的艺术观是理想主义的,他坚决反对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艺术。他说:“艺术不应当在描模各色各样的现象上与自然竞争,而是明白自己的特点,在精神内容上胜过自然。具体的精神内容本身就带给它自身以外在的真实的感性的表现,犹如我们读到一首高尚的诗,不禁手舞足蹈,高声吟诵起来。”所以,“纯客观性不是真正的艺术美,艺术就是艺术家精神面貌的显现。没有诗人的地方,也就没有真正的诗,而诗也就是诗人(的人格、精神面貌的表现)。”他又说:“最伟大的艺术是强有力的、伟大的心灵的完满表现。”黑格尔特别称赞席勒,他说:“例如席勒,在他的作品的真情实感(Pathos)之中,显现出他的灵魂的全部力量,并且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它穿透到主题的真正核心中去,并且能够表现出它的最深刻的意义。”所以黑格尔特别强调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伟大的心灵。“一颗伟大的心灵”,成了黑格尔对艺术家的命令式的要求。黑格尔认为,至高至美的东西并不是我们不能认识的,不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它是自然而然地必然要表达出来的,所以他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这个艺术家的完满的果实,并且精确地反映出他的真面目来。”黑格尔既说艺术是人格精神的写照,那么它就不是自传式的,因为那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16、d.矛盾自我扬弃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

17、文学上他熟读了莱辛的著作,古典学教授则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的对古希腊的爱好变成了迷恋性学习。宗教上他受康德理性批判的影响,主张理性为宗教立法!在所有哲学家当中,对于热爱政治的年轻黑格尔而言,这时他尤其重视卢梭,因为在卢梭身上,他能把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予以把握和反思;但康德是他哲学形成的起点和基础。他和荷尔德林和谢林一样,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康德主义者,他们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康德哲学中最著名的“不要说谎”的道德戒律,他们立誓发现世界之假象隐瞒下的真理,组成“真理同盟”。全面被管制的环境下的大学经历,让他们直接从反面否定了之前相信的一切,严格的戒律没有禁锢住他们青春的思想,反而只是让青春的思想褪去了稚嫩的印记,带着理念的深沉在规定者未来的广阔视野和自由精神中开放。这是每一个以禁锢思想为目的的教育者必须深刻反思的现象。

18、浪漫艺术:这种艺术是用精神工具来表现精神。就像逻辑学用概念来表现理念而成为最高科学一样,浪漫艺术作为最高的艺术,更偏重于主观。象征艺术是偏重客观性,古典艺术是主客观的统而浪漫艺术则是偏重于主观性。在浪漫艺术里,精神统率了物质。内心生活、内心世界是浪漫艺术的内容。因为理念是精神的,或精神化的,而表现在人的内心生活、情感和情意中,所以对于浪漫艺术来说,情感高于一切。黑格尔说:“只有将艺术与偶然外在现象比,方才能说艺术是假象,现象与经过精神飞跃的艺术比,倒反而艺术是真相,现象是假相。”

19、     对于学习哲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呼唤人们对崇高的渴求。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进入哲学思考时,仔细地品味黑格尔这7个关于哲学的比喻,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初步的体会:

20、(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21、     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的否定,而是如同“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而哲学的历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是肯定之肯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

22、     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丰富深刻的阅历,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里所带来的含义和效果不同一样;

23、黑格尔认为谢林的这种做法是“对感性事物行使暴力”,是夺去了辩证法形式的“生命和灵魂”,从而只能使它丧失威信。他对谢林的“绝对”加以辩证的改造,把它从非理性的宇宙精神改变成为逻辑的宇宙精神,从它逻辑地系统地推演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来。

24、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

25、黑格尔肯定费希特提出了逻辑范畴产生的必然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并从思维的能动活动中引申出了一个逻辑范畴的系统是一大功绩。但是,他认为费希特从我们的“自我”出发引申出范畴系统,是有局限性和站不住脚的。

26、     黑格尔曾经写出哲学史中伟大的《逻辑学》,关于逻辑学的说法“妙”在哪里呢?人们常常以为逻辑学是“教人思维”的,这种想法或说法似乎并无毛病。然而,拿“消化”与“生理学”的关系来比喻“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人们就会发现把逻辑学看成是“教人思维”是极其荒唐和误人子弟的。

27、(2)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因而它就是具体的,是“对立面的具体的同一”。因此真理本身就包含矛盾,理念本身即辩证法。

28、音乐:它是通过音调倾吐心灵和情感,它能感动人的灵魂、血液,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重视人类灵魂的最深刻的本质。它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已有了较深的主观性。它否定了空间,把感性理想化了,由可见的转变为可听的。由可见到可听的音乐,是由绘画到诗歌的过渡。在精神性方面,音乐比诗歌还要低一等。

29、悲剧的成分据黑格尔说,是人物和动作。悲剧的特点是非常人物的非常事变,结局是惊心动魄的惨痛。这里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悲剧英雄何以会得到惨痛的结局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回答,这就是命运说和公理说。不言而喻,黑格尔是赞成公理说的。命运说以为客观世界无道德秩序,一切由命运决定,由此得出悲观的结论;公理说则认为客观世界有道德秩序,世界上存在着公道。

30、黑格尔在这里的思想包含了一个有价值的猜测:人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产物,人是自己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从必然到自由的历史过程的产物。

31、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32、(3)认为认识过程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双重运动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理念”比“理论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实践”虽然是精神性的活动,当时他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论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哲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3、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34、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内容本身要采取适当的外在的、真实的、感性的形象表达它自己,所以艺术的内容题材是最重要的;形式的缺点,往往由于内容题材引起,而不完全是艺术家的技巧不好。艺术的形式愈完美,它的思想内容就一定愈深刻。

35、虽然黑格尔和谢林一样认为,“绝对精神”是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早已永恒存在着的某种宇宙精神,但在谢林那里,它是一种盲目的精神力量,具有非理性的性质;而在黑格尔那里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宇宙精神。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看作“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

36、    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都是基于个体经验事实而立的,并且它的基本范畴“心识”与“真如”,也是认识领域的概念,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术语。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与“绝对理念”则都是基于形而上学而立的,并且它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也是玄学的思辩构造之物,非是经验直观事实。从这一点上看,黑格尔哲学与唯识学在哲学性质上以及哲学的类型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较是一种有价值意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工作。我认为比较研究最大意义在于比出二者的差异,从差异中求寻其文化义蕴与根源,这样才能获得借鉴与互补。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也是从这一点上着眼。世间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存在,认识就在于不断地知异。相同是共相,只是观念而已。

37、黑格尔又对形式的美(外在的美)和内容的美(内在的美)进行了区分。如匀称、整齐、谐和,声、色、线条等等,都是黑格尔所谓外在的、形式的或抽象的美。内容方面的美,如天之蔚蓝,如风月之清明,皆是。

38、(3)由于真理是具体的,本身是矛盾的,因此真理就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就是说,真理是思维永远产生自身同存在的矛盾,永远克服这种矛盾,并且在矛盾中达到使存在和它自身相一致的过程。

39、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40、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财富与贫困并行增长,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无力解决的。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41、古典艺术:在这种艺术阶段里,精神和理念得到了较适合的表现,得到了较明确的表现。一般都用人的形式来表现理念,如雕刻,以身体的感性形式作为表现精神的外衣。这样就比象征艺术进步得多了。它显示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主客观的平衡,显示了青春、谐和、明朗。但是,古典艺术没有表现严重的、暴风雨般的斗争,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42、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因此它如同“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

43、我们听惯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对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原则未免有格格不入之感。我们现在就要来考查这个问题。

44、它的发展环节是:绝对外在性——有限机械论——绝对机械论

45、b.双方离开了自己否定的一方即无自己一方的存在,互相依存;

46、(4)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具体的,是一个过程,黑格尔就认为“真理本质上又在认识中”,因此,认识也就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47、     对此,黑格尔十分生动地批评了对待哲学的又一种态度,即“心灵懒惰的人”的态度。“他们以为当思维超出了日常表象的范围,便会走上魔窟;那就好像任他们自身漂浮在思想的海洋上,为思想自身的波浪所抛来抛去,末了又复回到这无常世界的岸边,与最初离开此岸时一样地毫无所谓,毫无所得。”

48、(3)人的欲望是指向另一个存在的欲望,它是一种占有欲,以他人的承认为前提,因此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并存。

49、     由此可见,黑格尔是把“哲学”视为对“崇高”的追求,并把哲学的“理念”视为“崇高”的存在。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崇高”即是“理念”“,理念”即是“崇高”;对“崇高”的追求,就是对“理念”的认同,对“理念”的认同,也就是与“崇高”的同在。

50、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产生和形成起来的,而这个过程是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即人类“克服”自然界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51、(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52、黑格尔认为知觉是对感性多样性进行综合并加到事物上面的判断知识。它的特点是用一般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是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53、黑格尔认为,艺术必须从工具、仆从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当时有些人认为艺术是梦境、幻境、自欺。英文的“fiction”(小说)基本的意义是“虚构”“杜撰”,德文的“Dichtung”(诗)也有“捏造”的意思。看来,这些曾经为黑格尔所坚决反对过的艺术观点,却是近代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所竭力鼓吹的。因此,我们现在研究黑格尔的艺术理论,还是很有意义的事。黑格尔反对艺术无独立性、无自由性而只是达到个别目的的工具,认为艺术自身有其目的,它表达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说,它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欺骗、虚假绝不能达到真实、伟大的目的,真理是由真理自身产生,绝不产生于虚假。黑格尔把艺术抬到如此的高度,甚至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我们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比自己的哥哥、妹妹还要亲切,还要了解得深,这就显示了艺术的伟大的、精神的、现实的力量。

54、不仅如此,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还会启发我们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发展。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每个概念都是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它否定了前面的概念,却又被后面的概念所否定。这就像花朵否定花蕾,花朵又被果实否定一样,使概念自身处于生生不息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而这种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正是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哲学发展的逻辑。

55、(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56、站在潮头的青年学生,往往心目中都容易形成革命理想,黑格尔也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理想在图宾根神学院激起了一阵反抗的微风。这一“微风”在黑格尔这位依据自身(soi par soi)为原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身上,随之变成了一种反叛的激情。他们从法国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中体验到了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迈,他们对大革命者的崇拜,随之上升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高度。这种爱国主义乃是一种从被专制主义破坏的传统道德中的觉醒:蔑视世俗的利益和权力,将身心献给普遍性,为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忘我牺牲、勇往直前、积极上进。正统神学的假话已经无法“灌输”进入他们的大脑,康德、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成为滋养黑格尔精神的养料。

57、     哲学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58、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种种差异,那么二者是否也存在相同性的东西?若不然,为何产生那么多的格义类比之说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实我人的思想都是依赖于“语言”与“思维”的。作为观念的普遍形式的“语言”与“思维”都是一种“共相性”的存在。“语言”有语言规范性,也就是语法规则,这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沟通交流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存在有不同的形式构造与内涵质料的因素存在。“思维”其实就是“概念性”的存在,它也是一套符号系统,是内在心灵的语言主。“思维”也有思维的规律与形式,作为主体性人,在社会中进行交流沟通,最初形式就是“格义”式的类比,以“共相”为基础的“会意”过程,佛教学与黑格尔哲学都是极强势的思想观念,它们的表达式都是“语言”与“思维”。所以“求同”意向是十分正常的事。然则若进一步的探索则必然对“性质”问题进行申辩,自然就会超出普遍形式的结构,而进入内容之中,也就是对“语言”与“思维”的观念中的充分理由与原因的探知。

59、按照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的原则,黑格尔对特殊的艺术形式也作了分析。

60、关于“本质论”的最大的“三段式”是“本质(正)——现象(反)——现实(合)”的思想。

61、(1)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中,国家、民族和个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外壳或皮囊,只不过是世界精神自己实现自己的工具。他们的兴衰成败均取决于世界精神这个最高裁判官的裁决,即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世界精神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也即合乎世界精神发展的过程。

62、     在这段议论中,黑格尔首先是承认了这样的事实,即哲学史充满着哲学思想的互相批判,而且这种相互批判永远也不会完结。但是,黑格尔认为,如果只是把哲学史看成“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的历史,哲学史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自我批判,本质上是由于哲学的时代性所决定的。他说:“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死亡之屋,是同样愚蠢的。如果它的理论确实超越时代,而建设一个如其所应然的世界,那么这种世界诚然是存在的,但这个世界只存在于他的私见中,私见是一种不结实的要素,在其中人们可以随意想象任何东西。”正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63、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猫头鹰了。

64、“世界历史”是黑格尔构造的精神的“国家”发展环节的最高发展阶段。

65、    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在这里了解他关于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和动物听音乐这七个比喻。

66、诗歌:诗与音乐虽然都利用声音、音调,但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是模糊的,不明确的;而声音在诗人手里,就成为确定的音调、文字、语言,以此来表达情感当更有力量。诗是最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艺术,在诗里,美的想象得到最高的发展。诗同时又是综合性的艺术。诗有建筑的结构,有雕刻的刻划,又能歌唱,有音乐性,诗中又有画意。诗不仅是综合性的艺术,而且还超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心情低落无奈句子短句(103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