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43句精选句子)

2023-10-20 10:26:16

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

1、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康德

2、地面上的灾是灾,天上的灾也是灾。天行有常,昼夜轮回、斗换星移、天清气朗、日月生辉,这是正常现象。但若彗星、流星大作,日面出现黑子,甚至日月被食而无光,那就是灾异。尤其是日全食,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天灾。本来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太阳与人主是对应的。如今太阳竟然被天狗所食,那说明人主德性有亏,上天正在用日食这种方式对他发出严重的警告。

3、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4、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感觉到了空气的阻力,它或许会想象,它在真空里将飞行得更为轻快。(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

5、显然,尼采不认同《约翰福音》中关于“道路、真理、生命”的论调,他认为“真”与“信”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它们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道路”。尼采认为,基督教对于“何谓真”漠不关心,它真正关心的只是让人们“对其真理有所信”。(3) 这个批判一针见血,因为“自我见证”的说法只对信者有效,对于不信者言,那实在是无力的说辞。有了对“信”与“真”的剥离,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尼采会把送耶稣上十字架的彼拉多视为“《新约》中唯一可敬的人物”,如果我们悬搁尼采说“彼拉多不会说服自己认真对待犹太人事务”当中可能包含的对犹太人的轻视态度,而把重心移至彼拉多对待“真理”的态度之上的话。(4)《约翰福音》中的耶稣在面对彼拉多的质问时,为自己做出了“特为给真理作见证”的辩护,对此彼拉多曾用一句“真理是什么呢”做答。(《约翰福音》18:37-38)在黑格尔耳中,彼拉多的话透着对真理的傲慢和蔑视,这种情绪又因“真理是甚么东西”的汉语表达被进一步强化。(5) 但在尼采耳中,彼拉多一语命中基督教真理观的要害,即:基督教的“真”是建立在“信”之上的“真”,这样的“真”不仅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真”,而且还是对“真”的阻隔,正如尼采所说,“信意味着不想有所知”。(6)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看到,当神禁止亚当夏娃食用伊甸园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时就已经知道,一旦人有了分别善恶的知识,人的“眼睛就明亮了”,人就可以开始自由地思想,对神的绝对的信服也将受到挑战。而从另一方面说,看破天机的蛇告诉夏娃,人不一定非听“上帝”的话不可,不听也“不一定死”。在知识的引领下,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才害怕知识和科学,视“科学”为“原罪”。(7)(康德头顶的星空原句)。

6、吴国盛|华夏建筑——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7、吴国盛|陶瓷技术——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8、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9、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10、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11、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12、可以清楚的看到,天狼星的正南偏西方向,有几颗叫“弧矢”的明亮小星。

13、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上)

14、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15、④0元注册vip会员,消费满231元就是黄金会员,享受更多的购物快乐;

16、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最后“结论”部份开头第一句话: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17、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

18、山路极其陡峭,爬上山顶哨所时,我早已大汗淋漓,双腿发软。那时,已是傍晚。站在山顶哨所,眼前是一片金灿灿的晚霞环绕着火红的太阳,仿佛触手可及,美极了!俯瞰山脚下的山林,顿时有一种坐于云端笑看风云的达观之感。

19、■  J.N.Shklar|恐惧的自由主义

20、可以说,抛开尼采偏激的言辞和情绪,尼采对康德的批判实际上是现代哲学与启蒙哲学之间的对立,是纷繁的生活世界与纯粹的理性世界之间的对立。康德和尼采都认为人是“自由者”,康德把人作为“目的”,而尼采却只把人当作“桥梁”,认为人是要被不断超越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康德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因而凡有理性的人都会、且应该追求普遍的道德法则,追求有序性。而尼采重视人的深层心理和生命意志,他鼓励人的生命意志去冲撞普遍性和有序性,实现生命的自我解放。康德主张“自由者”为自己立法,这个立法以有序性为前提。叶秀山先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的有序性可以从“自然的合目的性”来解释,而自由的有序性则在于“‘自由者’自身的‘规定性’,即‘自由者’自身的‘限制-强制’。”(16) 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为自身设定限制,这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古典哲学中人之为自由者的旨趣,它在一定意义上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相通。相比之下,尼采把康德“自由者”的“自我规定”视为是“伪造的东西”,因为康德的“自由者”只是理性世界中的“自由者”,倘若他来到无序的现实经验世界当中,又当如何呢?这个问题,恐怕是古典理性主义哲学难以回答的。尼采哲学中当然也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设定自己的“绝对命令”,那么这些不同的自我价值必将在无序中展开博弈,最终,强权、强力将占上风。对这幅图景,那些靠相互抱团取暖的“末等人”会避之唯恐不及,唯有“超人”在“永远回归”思想的支撑下,才有可能拥抱这种无序的博弈。

21、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22、梁教授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我们年轻,我们有激情,但我们是不是有信仰呢?

23、“我们所确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终究会死去。”作为死亡,似乎是从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经验。然而这个命题确是一个必然的命题。然而或许会有人说,类似于以诺那样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么的吧,所以终究这还是一个所谓“还没有发现例外”的经验判断吧。

2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25、天上星空和道德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26、   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感觉到了空气的阻力,它或许会想象,它在真空里将飞行得更为轻快。——康德

27、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28、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29、我读到这句话首先引发了思考为什么康德对星空与道德准则会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呢

30、    那是一片寂静深远的大山,山里有个仓库。到这个仓库采访时,我提出像往常一样,到最偏远的哨所去,与战士们交流、聊天。因为,我一直认为,越是偏远的哨位越是藏着宝贵的“精神富矿”。

31、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自传《瞧,这个人》当中,称自己具有“战斗”的品性,并说自己的攻击不会无缘无故进行,而会依照如下原则为之,即:只攻击胜者;只在孤立无援时发起攻击;不进行人身攻击;只攻击于己无关者。(1) 在此原则之下,尼采认为自己有权对基督教发起猛攻,因为他与基督教之间并无嫌隙。尼采的父亲是新教路德宗牧师,尼采在著作中并没有像克尔凯郭尔那样流露过基督教教育曾带来的痛苦记忆。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贯穿他的写作生涯,在与自传同年出版的《反基督:诅咒基督教》一书当中,他对基督教的攻击最为犀利,称基督教是“弱者、卑鄙者和失败者”的宗教,“怜悯的宗教”,还连带着对德国哲学和文化发起了猛攻,其中不乏讽刺挖苦。可以想象,对于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士言,读这本书是非常痛苦的。而对于德国哲学的热爱者言,尼采在书中对康德的激烈批判则令人难以冷静对待批判背后的理路。《反基督》和《瞧,这个人》出版次年的1889年,尼采在都灵遭遇了不可逆转的身心崩溃。但根据《反基督》与尼采先前出版著作的对照和呼应,我认为尼采在写作《反基督》时头脑是清醒的,这本书与尼采哲学的整体目标一致,即把人类从对“背后世界”的迷恋中唤醒,使人类真正扎根于“感觉”和“现实”。在这个哲学主题的引领下,他对基督教不加掩饰的憎恨就是出自理性的考量,而非情感的冲动。

32、(3) Nietzsche,TheAnti-Christ,EccoHomo,TwilightoftheIdols,andOtherWritings,p.

33、“信”在基督教的理念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旧约》中,信神与敬神直接相联。《创世记》中的亚伯拉罕顺从耶和华的指令,欲将独子以撒献为燔祭,证成了他对神的敬畏。《约伯记》中,约伯饱受磨难但仍然坚信“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到了《新约》,耶稣基督更是着力宣扬信仰所具有的移山填海之力。耶稣宣称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信耶稣成为毋须证明的直白宣告和许诺:信耶稣就是信神,信神就有永生。问题是,谁来决定耶稣的宣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呢?早在耶稣传教的时代,就有祭祀长和长老质疑耶稣的权柄。耶稣以希腊智者的方式反问,谁给了约翰以施洗的权柄。长老们答不上来,于是耶稣自认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不回答他们,完美规避了对其权威的挑战。(《马太福音》21:23-27)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直接提出了“自我见证”的说法。他说:“我虽然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还是真的,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约翰福音》8:14)尼采不接受耶稣“自我见证”的说法。尼采认为,耶稣不关心任何现成的东西,包括语词、概念、律法或信条,他所言说的一切只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不能按日常语义去理解。(2) 换言之,尼采在这里是指责耶稣使用私人语言,其解释权在耶稣自己,理解的前提在于对耶稣的“信”,无“信”则无理解。然而,“信”则“信”矣,“信”与“真”何干?

34、而他留下的文字与光辉,好且妙,却着实不好啃。

35、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36、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37、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38、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39、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40、正因为天象具有如此强烈的政治含义,观察、记录以及解析天象的天文学家在皇权政治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皇帝不仅重视天文学,在政府中设立稳定的观天部门,给天文学家以高官厚禄,而且垄断天文事业,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皇帝要垄断来自上天的信息,垄断上天信息中包含着的各种秘密指令。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对一种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从夏朝开始,“伐鼓救日”就是国家礼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左传》)除了伐鼓救日礼仪外,皇帝要下罪己诏,向天下人检讨自己的过失。公元前178年有一次日全食,当时的汉文帝下罪己诏说:“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汉书》卷4《文帝记》)除了下责己诏,皇帝在日食期间要素服斋戒,要进行天下大赦,大臣也可以在此期间乘机批评朝政,推行有利于民的政策。当然,也有的皇帝,利用异常天象乘机清除异己,让手下当替罪羊。

41、码字的人都期待“出名趁早”,但如若生前寂寥,死后万丈光芒,那才是躺在棺材里能乐出花的万古幸事。

42、小时候语文课学到这首江城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天狼”指的是天狼星,暗喻宋境西北的西夏,这句作者写自己跨马挽弓射天狼,表达了作者击退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与气魄。代表兵乱的天狼星暗喻强敌西夏,“西北望”与西夏的地理位置相称,以“射星”的姿态表决心,一切都很恰当,那哪里不对呢?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好句好段摘抄大全(49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