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101句精选句子)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之所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步伐,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成为一面旗帜,从而引导一种优秀的主流意识,为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和价值的规范或准则。
2、现代人讲国学,就是直接拿着儒家的经典教材来讲授,以为讲讲四书五经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对儒家思想的曲解。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同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是契合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3、 儒家代表人物人核心思想未变都是以仁为载体,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他认为人性本善,因此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则持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性恶论”,与孟子的观点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4、王阳明《传习录》里有这么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儒家思想藏在百姓生活的日常使用当中而不自知。更是当今社会现实意义上经济发展的必备文化根基。
5、在信仰上,中国人多不信奉宗教,中国自古以来虽然崇拜天神,有时也相信天命,但与西方对宗教的虔诚和狂热有显著区别。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传统的中国人受到了传统儒学纲常伦理观念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阻挡或者冲淡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6、在哲学上,一般认为儒学作为修己治人的学说,作为伦理特色比较鲜明的学说,其思辨色彩并不十分突出,其实,在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儒家学说的哲理化倾向十分显著。所以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认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可以说,这种看法抓住了儒家哲学的本质特征。《易传》《中庸》等经典著作中蕴涵了丰富的思辨哲学材料,宋明理学家也吸收了佛家的思辨哲学与道家的道本论和“道法自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中庸”思想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影响最大。“中庸”是孔子及其后学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与所谓的折衷、调和有别,它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儒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儒家哲学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上,儒家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广。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7、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
8、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儒家思想强调做人应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9、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很大,数百年来不仅影响了帝王将相,还对普通人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核心思想以仁为本。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是什么?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又是什么,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0、儒家思想当中所讲的人道主义和人格精神,是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的责任也在于“助人向善”,艺术情趣的追求也在于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艺术情感的表达由道德理论来约束和节制。荀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艺术的价值,审美也是以道德为判断标准的,儒家对艺术本体理论中的和谐精神和它具有的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还肩负着很好的道德使命。
11、于长期以来儒学与社会的结合,儒学的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百姓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中,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东西,“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一种生活方式,浸润了士、农、工、商的各个社会群体,从而也渗透到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的诸如制度、器物、风俗等各个层面上,并且在有决定意义的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形态”。
12、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责任、节制、忠孝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和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并且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和日本的伦理和礼仪等等都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子。
13、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战国时期的儒家承承人孟子的“仁学”讲的是性善论,他讲的道德修养是从自我自觉约束到最终修成正果,有着完整的描述和体系。“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把孔子主张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勤事、慎言、甘贫、守贱、坦荡、公正、正身、笃学、忠诚、刚毅等优秀品德,进而提升到人格与道德责任的高度。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乐,充分表达了精神愉悦。孔孟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应当不负前师重托,努力肩负起这伟大的任务。
15、儒家学深受帝王追捧,汉武帝还将儒家学定为正统学,三个权威的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很清晰,这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主张以“仁”治国,“德治”和“仁政”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16、可以说,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儒学的思想所倾倒。儒家思想讲求社会的“仁”、“礼”,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和修身实践,使得人们能够尽心知性而知天下。所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被纳入“博学以文,约之以礼”的宗旨之下,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是实现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中国绘画被给以理性的实用功利的思考,被规定为用来“存鉴戒”、“言志”、“载道”的社会功利作用。
17、儒家反对避世主张史学经世致用认为应当循名责实,寓意时事,资治垂鉴;倡导在史学著述中注意通识、通变,要理合名教,尊王重统,拒斥异端。
18、反对单纯追求文学形式的以辞为工”,反对文风上的华丽雕琢,而十分注重思想内容。当然,儒家的崇性抑情、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也给文学的自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19、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保证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争端和历史延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20、西方社会就不是这样,它是以个人为本位。人一方面在充分地原子化,重视自己的人格与权利,但另一方面又被一团一团地划归于不同的团体或组织。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前面提到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它们不能等同于“关系”。因为在西方,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是在团体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个人需要加入这些团体才可以得到它的资源。而中国人的关系存在一种天然的差序,因为不存在加入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公私界限,“自我”可以消失,也可以无限地膨胀。
21、通过上面的比较,可见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行为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短暂的、有选择的行为。这就导致个人的理性不够发达,考虑问题往往情理并重。而工业化的社会需要的恰恰是理性的、短暂的、有选择的行为。
22、那么到底是什么时空限制呢?首先里面存在着时间上的长和短。我们在城市里认识的人,包括今天来听讲座彼此认识的人,都不能去假定你们将因此长期地认识。包括我们在单位、企业乃至各种社会活动中结成的关系,虽然也可以长久,可大都是有约定的。现在的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乡村却是熟人的社会无需约定,你身边的人不但一辈子要跟你交往,甚至几辈子都要交往下去。所以中国人喜欢用“故交”“世交”等词来形容自己的老朋友,这就是时间上的不一样。中国人讲关系,不只简单等同于西方社会讲的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而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稳定不变的交往或者认同。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长期地保持下去,那么关系也就产生了。且时间越长,关系也就越紧密。
23、政治上都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战国时期,儒家派被分为八派,最有影响力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虽然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不一致,但儒家思想的主体核心思想未变,这也是儒家思想传承数百年之久的真实原因。
24、 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5、儒家思想自先秦时代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后世经过了长久且深远的发展,所以关于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现在来讲,我们通常认为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可以参考先秦孔子时期。
26、空间上的限制则指关系同生活、学习、工作区域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人见面都喜欢问对方是哪里人、老家在哪里、哪个学校毕业的,双方有意无意间都想通过区域的关联找到结成某种关系的可能。区域性的关系最主要的当然是家人关系、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这些都是跟中国关系的无选择性相关联的。这种无选择性,就是指要学会同一个自己没有挑选过的人发生交往,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和自己没有选择过的人交往,双方不能挑剔对方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可见,中国人的交往没法考虑这些因素。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不满只能放在心里,要学会忍耐,只要和谐就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一点在西方人的社会交往中很难想象。在西方,子女和父母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但子女一般到了18岁就自己独立,离开父母。在中国,大多数18岁左右的孩子还依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下,甚至结婚生子之后还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中国人要学会交往,上对其父母,下对其兄弟姐妹、妻儿,这些都是一辈子需要考虑的事情。
27、儒家思想在中国当代绘画也具有很深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已经深入渗透到绘画创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传统需要被继承和传承,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如此深远,又该如何继承和传承,需要改革的地方在哪里。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提倡的是人文风情,讲求人画合一的境界,当代的中国绘画艺术家需要将这种精神加以延伸和发展,与现代的西方绘画相结合。只不过现代中国绘画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绘画面对的不仅是传统问题,而且需要对现实加以关注和表现,这是当代艺术家们必须承担和不可回避的责任。
28、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9、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关于这一问题的总体性回答,我以为,它是一个最成熟的农业文明,最成熟不是最发达,因为农业毕竟不是工业。而当今的中国正发生着放弃自己的成熟而步入陌生社会的过程,很多问题就出在这里。今天,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农业文明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在现代的困境。
30、 政治上倡导“以礼治国”走向“太平盛世”。从伦理政治的角度,如果说西方是“智”型文化,那我们的儒家文化就是“德”型文化,我们受之影响深远。即使在当今世,处理国际关系上,中国遵从的还是“礼治”,而非有些西方国家的“强盗逻辑”。
31、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
32、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儒家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儒家思想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3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魄。而它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这无一不在反映着绘画技巧的首要因素——构图学的发展与变迁。
34、章法,布局,这个畅通绘画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等,但是他各个时代的称谓却是不同的,这体现着“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中各种对立的因素,都是通过构图在绘画中得到辩证统一。
35、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
36、在思想贡献上,荀子主要提出了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外在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否则,人性中的黑暗和罪恶的部分就会冒出,把人性中善的部分给压制或遮盖住。对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和律法的权威,来制约或恫吓人性之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礼法并举,内在兼修,从根本上铲除罪恶的可能。另外,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说,认为内圣不是每人都能做到的,但外王可以。只有通过外王,国家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理。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同时,强调法律制度和外在环境的惩戒作用。
37、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对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它所注重的首先是个人内心品德的自我修养,然后实现社会理想,个人和社会不是分离割裂的,而是相互统这与今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有相似性。怎样进行个人的内心修养,实现“内圣”的人生目标,怎样做好社会教化,实现“外王”的王道主张,基于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修身养性、社会道德的准则和标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统治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8、 儒家的“中庸之道”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是很多人,以至有些国家的处事、处世之本。中庸之道主要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一般世人修身、做事的原则。但是中庸之道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39、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40、“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倒退性的返回。
41、关于人类的起源,西方宗教的观点是,人是上帝造的。现代科学认为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但儒家和道家都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交合而来,人的来源和天地有莫大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年轻人结婚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这个仪式基本上可以看作中国人社会系统的浓缩版。
42、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承认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中国就是“搞关系”,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搞关系是合理的、应该的。它既有西方理论支撑,又有发达社会做榜样。这样的讲法显然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危机。这个困惑和危机不仅只指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和行为层面上,而且混淆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差异。
43、 儒家思想注重辩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
44、第三个特点来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不管是农业社会还是现代的工业社会,除了家庭之外,我们需要国家机构来管理整个社会,这是因为有很多事即使是家庭再大,也解决不了,比如说抗旱救灾、社会治安、地方行政、保卫疆土等。国家则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处理这些重要事件。所以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建立政府,政府的管理者在古代中国又叫做“官”。一旦“官”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就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第二个核心。民与官的关系也就出来了。中国的官民关系是上下流动的,不像西方贵族头衔那样是世袭的,上下层之间有隔离,各自封闭起来生活。这是中国文化里面值得称道的地方。官与民在不断地上下流动,这就给平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因为任何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进入上层社会。中国传统社会设计的做官途径首先需要读书,所以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家庭对教育的投资非常大。或者说,中国的家庭只要有孩子在读书,那么一家人的生活重点就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大人甚至愿意为此放弃闲适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和长久,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达。
45、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46、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讨论修身,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问题。但结合到真实的中国“家文化”来讲,每一家往往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向外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各个圈子则依其离开中心的近远来定亲疏厚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道德是没有统一性的。中国人虽重“礼”,讲“礼仪之邦”,但当这些道德范畴落实到生活中,都是越近就越明显,越远就会越淡。中国人往往一旦走出了家门,遇到陌生人,心中的道德感也就淡了。在这里,道德的区别度很难界定,因为它是一个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也是这个社会最难探讨的地方。
47、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48、在史学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史学的灵魂。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历史不曾间断的国家,中国形成了重视历史的传统,历代儒者都重视历史的撰述,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历史观、史学观以及自觉的历史意识。
49、“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50、 重视道德和仁义。要求人们在精神上遵从“真”和“善”的处事标准。这比西方的宗教和神论思想进步许多倍的。
51、在个人修身上,儒家主张修炼内心,克己复礼,入世作为,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导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对人要宽恕,有了宽恕之心,就能平和地应对外在。
52、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长河中,处处充满着儒家思想的折光。历史上著名画家以及他的作品,很大程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可谓是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细胞深处,影响着一代代中华的炎黄子孙。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以道德精神为根本,借助于入世的“仁学”为理想体系,肯定了他对人的关注。儒家创始人孔圣人的仁学思想就是产生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把奴隶社会留存下来的人道主义和博爱主义发扬光并且形成了系统。从血缘关系的“亲亲”推及到“爱人”。“仁”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还要由己及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个道理,儒家不仅讲究成己,还要成人,只不过很少有人能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导致儒家思想越来越远离孔子的本义,他本是和道家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后代儒家为了迎合统治者,扩展儒家思想时远离本义,成了统治者束缚思想的工具。孔圣人将究个人成功,还要帮助众人成功,先己及人。儒家思想是讲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文人雅士们立身行事的重要标准。
53、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54、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55、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不仅有着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先进科技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
56、但中国人的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喜欢临时抱佛脚,生活中有需求就信一下,需求解决了就不管了。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你告诉我今天烧香有用,我今天就烧;明天烧香没用,我就不烧”。所以中国人信奉的神很多,也很乱,也随时可以放弃。不像西方人一生下来就接受洗礼,这种信仰就会一辈子刻在他们骨子里。另外,中国人的信仰大都是关于家庭生活的。只要对家庭有好处的,能够来运气和福气的,就崇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相比西方在信仰方面反倒具有短暂性、有选择性和无目的性。比较随意的信仰,说明中国人的生活重心还是在家里。
57、但在现代中国社会,原有的时空关系的解体消解了儒家思想的作用。由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作用,乡村共同体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儒家思想无论是在对人的约束上,还是在与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融合上,都与以往不同。中国现在社会上的人不是原子化,而是自私加散漫地任意游走。因为不再受到亲人在一起生活的限制,善的辐射力也减少了。以往儒家特别重义,利几乎没有抬头的机会。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某种程度上是在鼓励个人追求利益,结果义的问题谈得少了。但我认为,义和利、公和私的关系,依然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的问题。包括正义和公平在内,也是一定要讨论的。
58、第二种关系是关于人和人的,但不要简单地就理解成“人际关系”,这点要强调。很多人说,为什么要谈中国人的关系,哪个社会的人不搞关系,关系全世界都有。我觉得,中国人用“关系”这个词,是有一定含义和时空限制的,用西方的人际关系概念和理论还真不太好理解。
59、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60、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又是伟大的历史学家,由孔子作《春秋》所开创的史书义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儒家认为,史学著述应当纲纪天人,推明大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1、在国家治理上孔子提倡仁政,主张通过仁爱和德行治理国家,反对暴政,反对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残酷镇压。孔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武力和暴政,使得民心败坏,社会秩序失衡,人民的生活痛苦且充满着罪恶和暴行。
62、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6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的动荡中。
64、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儒家继承孔子的办学传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担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是可贵的教育经验总结。之后,孟子提出“教亦多术”,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成为后世学子的格言,即使现在,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价值。针对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状况,我们的教育既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
65、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66、—————————————————————
67、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的开天辟地引导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还在学校开展,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实用性人才。孔子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学习态度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效法的原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其它儒家人士的教育思想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样成为千古圣训,为历代读书人所推崇。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渊源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68、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69、在教育上,儒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当时接受教育的人都是王公大臣,贵族子弟,普通百姓家庭的孩子想上学,几乎等同于做白日梦。
70、在这些问题还得不到明确解答时,还有两个新的概念在干扰我们的思考:一个叫“社会资本”,一个叫“社会网络”。最近有很多青年学者试图把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放到“关系”里面来看。如果这样的研究成立,那么关系行为完全可以不涉及儒家思想。因为这两个概念说明了西方人也讲关系,关系在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其实,所谓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的基本含义是,人们都生活在社会网络中,网络可以生成和传递很多社会资源。比如任何中国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认识的人多,得到资源的机会就多。这些资源大到经济、政治、教育,小到子女入托择校及其他求人办事等方面。总之在中国,只要一有事情自己解决不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关系。如此一来,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也被用来解释中国人的关系了。
71、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72、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73、儒家思想对这种短暂而有选择的关系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儒家思想试图解决的问题通常都嵌入于长久而无选择的社会网络之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儒家思想试图解决的几个问题,以便我们看清它同中国人关系行为的关系。
74、 对于世界的解悟,儒家注重现世的修为。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人们要先学会生活,再谈论死亡。儒家的主要思想体系以“礼乐”为规范,以“孝悌”为道德之本,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观点,其将个人的性情思理等同于社会伦理。在他看来,仁义礼智等社会伦理规范就是个人情理的本质,是人天生具有的。孔子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感情為基础,“仁”与“礼”要相輔相成。由此,孔子把美与艺术视为“仁”的审美表现,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富代表性的美学精神之一。
75、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要有她的独立的经济、独立的政治,也要有她的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的文化,就是要由她自己国家民族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或吸取别人而加以消化的,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其中以思想最为活跃,成为这些因素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民,那么维护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传统文化,必有她的强大的凝聚力量。
76、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77、 儒家思想主张: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主张主要分为三大方面: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艺术修养。尽管这些思想存在于周朝,但是遵从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所以这些被全盘继承,成为了正统儒家思想的主张。
78、的确,中国人实际上心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人的善不是普天下的,它的辐射范围一般也就是家乡,如果中国人的善不受长久和无选择关系的限制,那么这个社会就非常和谐了。这里面有一个儒家所考虑的推论的问题,所谓“推己及人”。换句话说,我们对待社会中的人友好,是因为我们以家人之心相待,努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真能推而广之,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阴暗面。
79、中国儒家哲学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提倡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以社会的宗法道德为审美表达的最终根本。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女史蔵图》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范作品,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画作的目的即是规劝和教育宫廷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其中有汉代宫廷女官冯捷好保护汉元帝游园的故事;还有班捷好劝诫皇帝专心朝政的故事等,画家顾恺之将每段画面以女性形象为主体,形象地掲示蔵文的含义,是弘扬儒家思想和精神的名作。
80、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81、 尽管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瑕不掩瑜,但是毕竟儒家思想有着自身的弊端。首先第一个弊端是儒家思想将人一出生就划分为三六九等,非常的不民主;第二是和政治结合,将人民变为统治阶级的“奴隶”,演变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政治思想;第三不主张进取精神,对于科技发展非常的不重视。
82、儒家的美学理想,要求绘画艺术的情感和表达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控制,提出绘画艺术的审美性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相统强调中国绘画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塑造人们的理想追求与精神人格。可以说,中国儒家思想的审美标准是自我精神与人格的建立标准,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标准。在儒家思想中,自然事物和个人感情均具有社会伦理性,中国儒家们用“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孔子从道德价值角度评价大自然中的山水,提出“山水仁智”论,中国儒家思想家认为绘画中的山水观是进行道德比附的观山水之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的观照,中国绘画里的山山水水已不是大自然本身的山水,而是儒家思想的“仁”和“知”的象征。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其实是对理想和人格的欣赏和赞美。例如中国绘画中的画梅傲霜斗雪的风貌,画竹示高风亮节,画松表气字轩昂,画鹏言壮志等均皆如此。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即是寓意了作者清高拔俗、孤傲正直、笑傲严寒、独立严寒的高风亮节的典范作品。荷花,是中国画家最热衷于表现的绘画题材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画家看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内涵和寓意,对荷花的赞美即是对自己人格和精神的追求,这种艺术的审美原则即来自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的影响。
83、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84、农业社会时代,中国人讲的是命,也叫做天命,俗话说“天命不可违”。中国人脑中理解的“命”是和“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道家的讲法,而对儒家来说,有了天命以后,就要去考虑道德从哪里来的。既然命是天给的,那么人的德性也源于天,即所谓天生德于予。《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南京的朝天宫有一个大牌,上书“德配天地”。除此之外,我们中国人还喜欢讲“天地良心”。
85、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86、自然中国本土也有所谓宗教的传播和盛行,但是,无论哪一种外来宗教,它们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与儒学接近的过程由于儒学的深刻影响,任何宗教都难以绝弃人伦,都不能不主动适应中国社会。佛教正是如此在传入中国后,佛教与儒学、道教之间有斗争又有融合,最后,佛教只能在尽孝、尽忠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才获得了民众的接受和理解,得以顺利传播。
87、儒学有时被以“儒教”相称,却没有发展成为具有典型宗教意义的宗教。儒学与佛教、道教等不同,它没有给人展示一个彼岸世界,它缺乏神秘的教义和繁琐的宗教仪式,其中虽不乏诸如天人关系敬天祀祖之类,而更多的却是把人们的情感心理消融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而不是把它导向外在的崇尚对象或神秘境界。
88、孟子也主张实行仁政,他说民贵君轻,统治者的任务是服务人民,要以人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国君。除此外他还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心是善良的,之所以出现恶人或罪恶残暴之事,是因为人的心灵被后来的环境给染黑了,本来良善的心被外在的不好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获得善良之心,就得内在正直,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89、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90、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在政治、哲学、教育、史学、文学、信仰等方面广泛渗透,规定了它们的发展方向,使之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学逐渐沉潜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主导了亿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政治上,儒学主张仁政德治。为了使天下由“无道”归于“有道”,儒家设计过一整套治国方案。在内容上,它要求为政者依据“仁者爱人”的准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正己”而“正人”,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形式上,要求当政者“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自觉遵循社会生活行为规范,使上下有分,谐有序。儒家向来注重道德教化,反对独用刑政。倡导平政爱民,反对富而不仁;主张举用贤才,反对任人唯亲。历代开明的君主,都以儒家的这种思想作为治国纲领,他们注意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儒家将“尊君”与“重民”主张相辅相成,共同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巨大作用。
91、孟子发展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部分,把人的内外修行总结为四个字:仁、义、礼、智。仁就是仁爱,义是讲道义,不可重利轻义。礼就是做人要有礼仪,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外在的世界梳理得和谐,避免产生冲突和矛盾。
92、 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极强。从孔子时代开始逐步渗透影响华夏文化,直到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之后,整个封建朝代,以至于今天我们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
93、 读徐复观教授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除了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
94、我首先要说的是,现代化让中国传统社会眼中“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面临根本性改变。农业文明本来关注天、地、人的问题。任何的天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人的生活。有许多自然的事情,人解决不了,人更多的是顺应自然。但是今天这个关注点没有了,思想价值也跟着变化了。即使今天的农民,也不那么关心这些事情,他们指望用大棚、农药来种粮食,更渴望进城。而今天的城里人住在高层公寓里,出门就钻到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里,一下车就走进工厂车间或办公室里,天热了、天冷了都有空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似乎越来越不那么重要。又如,在农业社会,人们关注土地而不是钱,土地才是一家人的命根子。所以在革命和改革开放初期,要解放农民,先要解放土地。可市场化一来,如今“地”的含义已经变化了。一是土地的商品价值大增。为了将农民的地变换成房地产的地皮和工业用地,有些地方和开发商想尽一切办法,由动拆迁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不胜枚举。第二个含义,虽然表面看起来还是土地,但这个土地已经不是原本的土地了。它们面临工业污染的威胁,而被污染的土地是种不出原先意义上的粮食和蔬菜的。加之有了都市化和市场化,如今不少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放弃农业生产,想成为城里人。
95、起源于先案、成就于汉朝的儒家思想,它以“仁”的思想为核心伦理,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智慧。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告诉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懂得生活,然后再来谈如何治家治国,最后达到以利天下的境界。儒家思想的智慧,都是积极入世的,它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水准,增强人们的立身处世能力。儒学是一种直接体现和维系封建统治阶级权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立足于对社会的实用价值,注重政治和注重功利,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中国绘画的依据,这是儒家文化一以贯之的观点,不论是哪个方面的“艺”都包涵在内,中国绘画当然不例外,这给后世的作画者的人格,素质,修养等方面定了一个宽度和高度。
96、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牢牢地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追求自我价值的调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的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从历代的画论可见,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绘画艺术中,一直融汇着中国儒家思想的观念,儒家的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在一个广阔的绘画艺术审美领域中,实践着以艺术成就人格的艺术理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将来仍然会继续。
97、不少文学家就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们希望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述以“明褒贬,别善恶”,希望“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儒家的仁义道德和政治教化。
98、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了,失去了它的价值,但是,他在指导一个人、一个民族价值观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面对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做得是最好的。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能迅速控制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这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中国人总是能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这其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反观西方国家,至今仍在疫情的泥潭里挣扎,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99、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
100、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小农经济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小农经济的意思就是农家生产的东西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人生活的主要领域就是家庭。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一辈子守着自家的土地过日子。中国的家庭包容性特别大,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国家也是国与家一体,所以其他社会组织的构造也会仿照家庭,比如“会”,同乡会、商会、帮会,都是家庭的衍生。很多词语也说明了家的包容性,比如家乡、大家、作家、自家人等,参军也说保家卫国。虽然中国现在的家庭规模在不断地萎缩,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找到一个能够取代家的核心地位的群体或者组织。但如此一来,矛盾也跟着来了。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养儿防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成为一个家庭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如今,城市化导致流动性很强的小家庭将家庭内部的养小和养老问题转化成为国家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