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的特点风格(79句精选句子)
陶渊明的诗的特点风格
1、因为渊明近于人情,而且富于热情,我相信他的得力所在,儒多于道。陈寅恪先生把魏晋人物分名教与自然两派,以为渊明“既不尽同嵇向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涛)王(戎)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并且引“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两句诗证明渊明“非名教”。他的要旨在渊明是道非儒。我觉得这番话不但过于系统化,而且把渊明的人格看得太单纯,不免歪曲事实。渊明尚自然,宗老庄,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并不非名教,薄周孔,他一再引“先师遗训”(他的“先师”是孔子,不是老庄,更不是张道陵),自称“游好在六经”,自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遗嘱要儿子孝友,深致慨于“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这些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却不是证明渊明“非名教”的事实。
2、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如《拟古》:
3、陶渊明诗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审美方式与艺术境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之前的一些诗人已经注意了要通过自然来体会生活的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但是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平凡恬淡的田园生活。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首次作为审美的第一视角。陶渊明把农业劳动看做是淳朴的生活方式,并歌颂其美的意趣,这种审美方式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意味独特的空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就定性为“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受到民歌影响,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他的“自然”哲学所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意识破坏了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性,人类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中的自然性,诗歌在外观形式上的过度追求,破坏了感情的自然性。所以在他的诗中就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深奥的语句。陶诗中也常用对仗的句式,但比较古朴,并不刻意追求精巧。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是激荡而缺乏理智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并且与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清明、淡远的意境。这种美学境界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陶渊明的诗作启示人们追求现实美好生活,否定、反抗黑暗社会。平淡、自然、朴素的风格是其基本主题,针砭时弊、实现理想是其主要内容,还有“金刚怒目”之作则是他性格果敢刚强的表露,这一切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东晋元帝年号)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仲文(殷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谢混字)大变太元之气。”
5、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6、第二件事是说,如果大家都很忙,就互不打搅、各自安好。如果彼此想念对方了,则披衣言笑,毫不拘束。他们之间无须士大夫的繁缛礼节,来往都很随便,说话也是口无遮拦,但更显得彼此之间的无限信任和一腔真情。
7、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揭示陶诗的艺术特色时说:“在骈俪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独能创作那样质朴优美的诗歌和那些优秀的散文,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余冠英先生在他的《汉魏六朝诗选》的前言中说:“他(指陶潜)的诗是当时形式主义风气的对立面。他不讲对仗,不琢字句,‘结体散文’,只重白描,一一和当时正统派文人相反。”谭丕模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说:“在陶渊明的时代,一般诗人的风尚,不是‘文章殆同书钞’(钟嵘《诗品序》),便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只有陶渊明不随波逐流,傲然独往,高度地发挥他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些意见的共同点是肯定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表现出独创性。
8、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9、一。《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中华书局)
10、可他还想立一番功业,这想法也不出"三不朽"的范围,只是在当時的具体条件下,对他來说是极难实现的。
11、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12、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13、对这一段时期诗歌历史发展作这样的评述,并不是钟嵘一人之见,当时人们大抵都有这种看法。例如:
14、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15、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的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这种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他之所以能够超过玄言诗,却在能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
16、陶诗风格形成的东晋末期的诗风究竟如何呢?《诗品序》说得很明白:
17、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陶渊明《移居》其一全诗: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18、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19、首四句描写春之来临,时雨、始雷、众蛰的潜骇、草木的舒展,诗人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燕子翩翩来归故巢,一点也不嫌恶门庭的荒芜。诗人不禁向这老朋友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进而试探他们的感情。这一切是多么天真,多么自然!又如《时运》:
20、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如果对于儿童没有深厚的同情,或是自己没有保持住儿童的天真,都决说不出这样简单而深刻的话。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殷。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遗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谈到他的儿子,他们似不能副他的期望,他半诙谐半伤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临死时还向他们叮咛嘱咐:“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苦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最后以兄弟同居同财的故事劝勉他们。杜甫为着渊明这样笃爱儿子,在《遣兴》诗里讥诮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般隐士的正在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真正地“达道”。所谓“不避俗”是说“不矫情”,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趁便我们也可略谈一般人所聚讼的《闲情赋》。昭明太子认为这篇是“白璧微瑕”,在这篇赋里渊明对于男女眷恋的情绪确是体会得细腻之极,给他的冲淡朴素的风格渲染了一点异样的鲜艳的色彩;但是也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渊明是一个有血肉的人,富于人所应有的人情。
21、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是平淡自然的启示性语言。陶诗语言追求通俗易懂,接近口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些都是直白如话的日常生活用语,是陶诗风格的独到之处。但陶诗的语言风格以一个“口语化”很难全部概括。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他语言最准确的概括。他的“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真正做到了“铅华洗琢尽,出语天然”,陶诗的语言在平淡的外表下饱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了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艺术效果。陶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结构的波澜,却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述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在更高层次上表现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
22、其次,陶渊明继承了《诗经》的拙朴自然,形成了一种“大巧之朴”的艺术。他以其高远的思想境界,丰富的生活感受,形成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表面上看,描绘的是随手拈来的平常景物,但他漫不经心的疏疏几笔却展示了难得的淳朴美。当然,这种风格在六朝时并不为人赞许,《诗品》说:“世叹其质”,有人还以“田家语”加以嘲讽,这也恰好证明陶诗风格与当时竟繁的诗风是对立的。他以其朴素自然的风格,宛如一轮清月升上东晋诗坛,令人耳目一新。
23、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24、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25、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辛弃疾在一首《鹧鸪天》里写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元好问在《继愚轩和d承旨雪诗》里也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辛弃疾和元好问都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知音了!
26、本文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王永吉.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J].新课程,2019(12)
27、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28、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遍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渊明的涛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在陶诗中比比皆是,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9、首先,陶诗清新自然。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朱子云:“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宋代施德操也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的确,陶渊明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一种情感,蕴含在心灵深处,无意间就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一条极平常的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醇厚,一切都是那样清新自然,但这是美得极高境界。
30、如从形式上来说,唐朝的田园诗还是有议论说教这一特征,如王维《渭川田家》当中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再如孟浩然《田园作》中的“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这些都是将说教议论相结合的,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较来说有着发展,陶渊明的是夹叙夹议穿插其中,通常是在篇末一点而止而从风格上来说,唐朝田园诗和陶渊明诗的平淡朴质是相同的,无论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山庄》还是王维的《渭川田家》,和陶渊明的《移居》以及《归园田居(其一)》在内容以及风格上都比较近。
31、从陶渊明田园艺术的风格来看,体现在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当中很难找到夸张手法以及华丽辞藻,形容词比较少。这就是陶渊明田园诗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的体现,诗歌平淡中见神奇,朴素当中有绮丽田园诗当中无不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但其实也是对自己理想的歌咏,是理想实现的愉快。陶渊明田园诗的本色自然风格也比较鲜明,感情的流露比较舒缓自如,抒情的方式也比较平淡自然,通过朴素语言描写田园景象以及生活,诗歌当中的情、景、理相互交融。
32、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透过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高于世人之情。日常生活中平常的“饮酒”、“菊花”,在陶渊明的笔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意象。
33、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34、陶诗情真,事真,无隐避,无夸张, 有亲切的感受。描写的内容又都是日常生活,然而用诗歌来诉说生活,这又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于西田获早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杂诗》),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平淡生活中的哲理,尽管时间维度跨越千年,后世的我们读来依旧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内心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渴望。
35、最后要补充一点,即玄言诗中也有一部分讲对仗的,如孙绰的《兰亭》和《秋日》;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其他诸家的《兰亭》诗就大多不讲对仗。而且这种对句也很质朴,缺少文采,情况正跟陶诗中的一部分对偶句相像,跟重视藻饰的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36、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 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37、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38、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两《答庞参军》、《示周祖谢》、《与晋殷安别》、《赠羊长史》诸诗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诔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义,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39、之于“固穷”,这也该是陶渊明“任真”性情的诠释之一。一般而言,人须满足生存需要才会进一步地要求精神富足,而陶潜却脱离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生存阶层,甘愿饥寒交迫去保持人格、实现真我。陶潜曾写《咏贫士》七首,除第一首总起外,后六首均是书写我国历史上甘居贫困的亮节修身之士。困窘如斯,他终是在古往今来的“贫士”身上找到了慰藉和理解。叶嘉莹认为:“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写一生清逸,开一代诗风,陶渊明,无愧于引无数后人竟折腰。
40、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41、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42、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作诗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43、陶诗简单,却并非直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且这些情意含蓄蕴藉而又悠然旷远,这应得益于他的“自然”美学。极尽华美的文字固然能让人在朦胧绚烂中幻灭和重生,然拨开迷雾后却是淡如白开水。陶诗的清明淡远,则像一盏山泉泡开的清甜山茶,白水、绿叶、残瓷,粗浅却自然,鄙陋却明澈。
44、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45、陶诗语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那是没有疑问的;但说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就须要商榷了。诚然,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骈俪文风盛行的时代,但这段时期很长,其中也有曲折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的确崇尚骈俪,堆砌词藻;但他们两人毕竟是陶渊明的后辈,创作活动主要在刘宋初年元嘉时期。陶渊明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年,入宋以后,他活得并不长久,其创作活动已是尾声了。显然,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谢相对立的。谭丕模先生引《诗品序》、《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的诗风,原书也是指颜、谢以后的现象,与东晋末期无关。
46、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47、所以,当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或如阮籍嵇康陷于人生困苦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或如苏东坡欧阳修以五分戏谑自嘲、五分旷达开阔来排解忧思之时,靖节先生独能够以真性情、以老庄的“无为”“无所待”之哲思,归隐山林。偶尔舞文弄墨,却正如宋代诗人陈后山的《后山诗话》所言:“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他自然、本真,信笔抒写胸臆,毫不矫揉造作,正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无厚非南宋词人辛弃疾于《鹧鸪天》中赞其“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48、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49、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
50、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51、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52、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如磁铁的正负两极之中有一个不正不负的部分),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蓬首垢面与涂脂敷粉同样不能达到真正的美。大约诗文作者内外不能一致时,总想借脂粉掩饰,古今无须借脂粉掩饰者实在寥寥。这掩饰有时做过火,可以引起极强烈的反感,于是补偏救弊者不免走到蓬首垢面的另一极端,所以在事实上平、枯、质与奇、腴、绮这种的分别确是存在,而所指的却都是偏弊,不能算是诗文的胜境。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所以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像他做人一样,有最深厚的修养,又有最率真的表现。“真”字是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真”自然也还有等差,一个有智慧的人的“真”和一个头脑单纯的人的“真”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spontaneous与naive的分别。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炼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53、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54、陶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质朴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如草屋、鸡鸣、狗吠、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作为重要的审美意象出现,诗人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极其普通的景物,他却能体味到其中难以传达的人生真意,经过他的描写,便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过分的渲染,却把对生活的真情与美意悄悄地传达出来。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惬意。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让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和质朴。
55、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陶渊明后一直到隋,田园诗创作都是沉寂状态,山水诗从谢灵运后有延续发展,直到唐宋两代对田园诗才有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如王维、孟浩然、储光义、范成大、杨万里等人。从唐朝的田园诗来看,主要是从陶渊明发展而来,《初白巷诗评》卷上评《归园田居》曰“王、储田家诗,根发由此。”诗人王维自身在《偶然作》当中也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从中能够看到,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是自觉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将田园诗作为典范来学习效仿,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风格上都和陶渊明的诗相近或者是相似。
56、二。《迦陵说诗•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中华书局)
57、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南风拂来,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词直意婉”,“词淡意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58、 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59、这首诗其实主要就讲了两件事情,一是闲暇时大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关系亲密到可以过门相呼。只要有人先在门前大声吆喝一下,大家就纷纷走出家门,然后立刻就开启了一种有点原始、但又非常快乐的诗酒生活。
60、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最早创作田园诗歌的诗人,可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性人物。
61、最后四句表达诗人的感怀,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非常美好,抛弃这种生活方式实在毫无道理。吃穿住用都需要自力更生;躬耕的生活,永远也不会将我欺骗。诗人仿佛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在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虽然并非警句妙言,却值得细读。
62、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索,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63、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唯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唯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他有时很放浪不拘形迹,做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酿酒用的谷)”;王宏叫匠人替他做鞋,请他量一量脚的大小,“他便于坐伸脚令度”;醉了酒,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在这些地方他颇有刘伶、阮籍的气派。但是他不耻事家人生产,据《宋书·隐逸传》中“他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可能在桓玄下面做过官;他孝父母,爱弟妹,爱邻里朋友尤其酷爱子女;他的大愿望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他的高超的胸襟并不损于他的深广的同情;他的隐与侠也无害于他的平常人的面貌。
64、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65、一是陶渊明的品性。在历朝历代,写田园诗的诗人很多,但真正从骨子里厌恶官场和世俗、纯粹喜欢自然的人,陶渊明算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彻底的一个。他是真的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官场那一套。当他辞官归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发自内心的。大家从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及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就能清晰地读出来。能做到他这样彻底地与官场世俗划清界限、保持自己高洁操守的,几千年鲜有。有这样真率的性情,诗歌也自然流露出恬淡的风格,这种风格是装不出来的。
66、平淡并非浅薄,也不是没有深文大义。平中有奇,淡中有浓,才是诗人们苦心孤诣的深衷,正所谓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韵。
67、诗的生命是情感,陶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世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的陶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68、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69、陶渊明的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这一艺术特点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感受抒写出来。陶渊明的诗“淡”却不是寡淡、枯淡,是有韵味,有情趣的淡。他的诗极少用夸张藻饰,且极少用典,用的是简洁质朴的农家话,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前人诗中少见的“桑”、“麻”、“鸡”、“狗”、“豆苗”、“杂草”等一入他的诗,便显得诗味浓厚。这种“淡”可以说是平淡中暗含华采,简朴中难藏风韵。正是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有技巧,却不露痕迹。
70、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
71、元代陈绎真评论陶诗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72、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
73、纵览陶渊明的这首诗,语言朴实,叙述平淡,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旷达和恬静。作者任运随缘、自得其乐,更与乡亲们亲密无间、如同亲人,再也没有宦途的烦恼和忧虑。
74、(3)林芬.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9):195-1
75、P59 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L1:“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辞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
76、童年·童心·童言·童趣,三年级童话作文赏析
77、田园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时间不长,诗人就晒得黢黑,手上也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诗人希望做一个彻底的农夫,他和其他乡亲们一起肩并肩地到农田里干活,也学他们那样嬉笑打闹,虽然很快就融入了其中。
78、饮酒,唯陶渊明能识得酒中之深味,悟得人生之真谛。酒与他的生活、文学紧密相联。他的“饮酒”组诗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已成为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