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哪国人啊(35句精选句子)

2023-09-30 09:16:39

卡夫卡是哪国人啊

1、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2、请关注细节好吗,没细节没小说......多少年后我们记住了小说中某个人,某个场景,某句话语......而无法忘怀真的忘不了的......一定是细节,不是大道理;文学不讲道理的,只负责动心!那些美的、好的、丑的、恶的,细节们啊!细节,细节......唯动了心,才可能有发问------为什么会那样!?会问问题的孩子,才是会读书;心都不动,读个甚,白读。

3、读残雪的作品,就像是在经历一场阅读上的“历险”,读过的人,毫不例外都感慨赞叹:

4、通过对卡夫卡长城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卡夫卡思想核心的确是为了克服“异化”,但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阶级斗争背景下的“异化”,而是“人与人的异化”,换言之,卡夫卡努力克服人心灵上的异化,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化“异化”为“自我化”。具体到他笔下的“中国形象”,也就是说,他没有正面赋予“中国形象”以“我性”,而是通过批判其中的“异性”,从侧面提醒人们应当摆脱权威和中心的理念,放弃建造中西之间的人为界限,以造成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同一。

5、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呕哑嘲衰虫鸣尔,明日吹笛还旧声。

6、1988年,《审判》手稿通过苏富比拍卖以180万欧元的罕见高价卖给德国文学档案馆,创下现代文学作品手稿的最高拍卖纪录。

7、卡夫卡的小说就并非仅仅是少数人或小民族的“少数的文学”,而是属于所有人或无用之人的“无用的文学”!确实,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思考了《论小化文学》的特点,但其中,在“轻松性”的要求下,写出了“无用的废物”(AbfallderUnfaehigen)这个题目,也许这才是卡夫卡写作的核心秘密?无用的艺术乃是另一种切割术?另一种割礼标记?(卡夫卡是哪国人啊)。

8、卡夫卡生前把他的所有作品留给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并且要求在他去世时,务必摧毁这些作品。

9、如村上春树有一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面直接引用了卡夫卡的很多东西,像对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有过十分具体的提及。虽然该书是另一种写法,但读者也通过村上春树回溯到真正的弗兰茨•卡夫卡。

10、为此,卡夫卡建议,人类若能用建筑长城的劲头来重建巴比伦塔,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为,我们的时代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胜过古代,尤其是人类自身经过教育,应当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确保建造巴比伦塔时万无一失,直到最终攀登上塔顶,实现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11、熟悉卡夫卡作品的读者会发现,阿乙的创作多少有卡夫卡的痕迹。在之前的访谈中,阿乙也谈论过这个问题。“没有读卡夫卡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推开文学那扇门。反复阅读卡夫卡,你就知道写作是没有门槛的,他把所有写作者解放出来,告诉你写作就是写日记,不要有什么居心,不要有结构,不要有想法,不要伏笔,就纯真面对世界,思考世界,把你的灵感全部化成短篇,有的几千字,有的几十个字,每天磨炼这些东西。”

12、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从生活年代来讲,是一个处于世纪之交的作家,但是,他的影响却是面向二十世纪的,无论在西方,或是东方,卡夫卡都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我们把他基本上当作一位二十世纪的作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卡夫卡在我国一度深受青睐,甚至到了言必称之的地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他的译介和研究却一直处于初级水平,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别的且不说,他笔下的“中国形象”就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与中国之间复杂的文化关系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13、正如网友所说,读完残雪的文字,就像在做一场类似魔幻的梦。

14、甚至,斋戒高贵的饥饿表演艺术也是无用的了,这种无用,对于卡夫卡而言,也是小说本身的无用—小说并不传达什么真理,尽管一再要讲不是故事的故事(元叙事),但现实生活的荒诞胜过了所有的故事。小说家要抡起锤子,锤打语词,更加讲究,认真地锤打我们的心脏,但立刻同时要认识到,这是无用的,这是无用的技艺。甚至也是信仰的无用,因为这是练习空寂,是对缺席之物的期待。据说,卡夫卡的写作过程本身也是如此,卡夫卡经常保持一页纸的空白,这是他写作经常被打断的征候,好回头再来书写,如同那高处的表演者总是被一座在高处的吊杆悬吊着。

15、这我想我是理解了,一团杂芜里抽出了一根真丝,即生命之真。

16、首要的问题还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当下再次阅读卡夫卡?

17、又到教师节,聊一聊古今中外与教师节有关的趣事

18、残雪的书就属于后者,她值得每一个想要突破自己阅读极限,打开阅读视野,想要深挖人性的读者咀嚼消化。

19、“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20、如果我们说卡夫卡终其一生一直都与中国文化处于互动之中,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恐怕也不算太过分。曾经有人做过一项很细致的工作,把卡夫卡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文字考证他与中国之间的实证关系,即他可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中国的印象。根据这一研究,卡夫卡接触中国文化可以分三步进行,即1883-1912年,1912-1916年和1917-1924年。

21、二是小说手法的改变,卡夫卡的创作方法是他们以前不熟悉的、倍感新鲜的。比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人变成“甲虫”是写人的“异化”,结合当时现实还是可以理解小说的内核的。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能产生共鸣。《变形记》影响了中国不少作家写各种各样的“变形”。

22、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23、——我们中国,其行事的方式,有着纯然的清晰又纯然的不清晰,此“悖论的无感”才是中国人的“麻木”或“自欺”之根源,才是“虚假的吊诡”—毋宁说是“诡诈的操弄”,一切看似清楚明白,有着规则与礼仪秩序,但一切似乎都并没有什么用处,可以随时取消。越是对伟大的无用之物着迷,越是对其实现手段毫无建树。更为奇妙与可笑的则是,此两种状态同时并存而毫不相悖。

24、阿克辛尼亚应着脚步声转过身来,她的脸上毫无疑问是假装出来的,露出惊讶的神情,但由于重逢而感到的快乐和长期的痛苦,却使她露了原形。她露出非常可怜而又惊慌的笑容,和她骄傲的神情完全不相干。

25、摘录《静静的顿河》。战争使格里高利和阿克辛尼亚离别,几年后,两人在村边顿河岸边不期而遇:......就在他走近她的一刹那,一大堆快活而又伤感的回忆,从他面前飘了过去。

26、1889年9月15日,卡夫卡在厨娘的护送下,前往布拉格旧城肉市附近的德语国立一公立小学报到。在这里,他度过了4年的小学生涯。那所学校外观阴冷森严,学校本身对卡夫卡来说已构成一种威吓,在那段经历中隐藏着噩梦的不安,给他后来的人生阶段投下沉重的阴影。

27、再来谈谈此次出版的《情史失踪者》。这是阿乙最新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七篇新作。阿乙在近几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突破之前的小镇青年视角,对整个写作格局进行了拓展,从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普通民众的人格形态与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原生的状态,与文化阶层相隔而被忽视的状态,也是大众的状态。阿乙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其描摹的众生相格外真实。这种老辣与精准得近乎残酷的笔法有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狠劲儿,这在《情史失踪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8、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

29、1938年的历史危机时刻,在写给自己的犹太朋友肖勒姆的书信中(1938年6月12日,巴黎),本雅明首先援引了卡夫卡的朋友勃罗德的观点,认为卡夫卡和布伯一脉相承,这就像在网里捕蝴蝶,其实翩翩飞舞的蝴蝶在网里投下的只是影子。把卡夫卡与布伯相关联,无疑还因为布伯是老庄与中国文学的翻译者,卡夫卡的中国动机无疑深受布伯影响,蝴蝶的比喻甚至也与庄子的蝴蝶梦相关。

30、1893年,卡夫卡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布拉格旧城区德语文科中学就读。这是一所公认的教学最严格、质量最过硬的学校。在这里,优美的德语把他引入了德语文学的海洋,格林和安徒生的童话以及中国的民间故事对于卡夫卡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显示出童话般丰富而怪诞的想像力,他的大量寓言,以及包括《变形记》在内的若干重要作品,无论其思想如何复杂,都具有童话般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另外,歌德、席勒、莱辛、施莱格尔等著名的德国作家的创作对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在临近毕业时,卡夫卡还对尼采等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31、单看这些文字,像诗一样神秘,无一不觉得唯美。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唯美之中还掺杂着颇多的怪诞与残酷。

32、格里高利把眼光从阿克辛尼亚的脸上移到顿河对岸去,被河水淹没的苍白的杨树摇晃着光秃秃的树枝子,开了一层像姑娘的耳环一样花儿的柳树非常美丽地倒垂在水面上。格里高利声调里略含这一点愤恨和伤感,问道:”怎么的,难道咱们真没什么话可说了吗?你为什么不做声呢?“

33、2008年艾丝特•霍夫以101岁高龄过世,以色列政府开始争取卡夫卡手稿,对霍夫的两个女儿展开诉讼,2010年法院最终将卡夫卡手稿判给以色列政府,就在这两位老太太面前打开银行保险箱取走手稿,整起事件充满了卡夫卡式的荒谬。

34、昨天粗成《俄专儿女》稿二万字。就想啊,《海边的卡夫卡》主人公田村卡夫卡15岁,他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离家出走,进入粗暴的成人世界。我文中主人公呢?亦6岁,被抛入的乃是少年成年一并粗暴的世界。普遍的狂热虚假光环使我们一代人盲动而身不由己,继而理想灰飞烟灭,意味着世界游走于现实和光怪陆离之间,一代人身心游走于受虐和挣扎之间,被扼颈窒息;忽而被不可知的力量拯救,灵魂被冲到黑海深处又被潮汐拍回浅滩,又是一个自救过程。从少年被跋涉之于青年,被画了一个圈儿又回到起点是一个负数。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拼搏奋斗的作文素材(5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