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哪位人物(56句精选句子)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哪位人物
1、 为打破外国列强在华垄断通讯社的状况,他汇集力量,在南城珠巢街办起国内第一家爱国色彩的新闻编译社,主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油印分发驻京各报馆及邮寄京外报馆。邵飘萍所创立的新闻编译社,为后来我国自建通讯社奠下了一块基石。邵飘萍在京两年间,为《申报》撰写《北京特别通讯》251篇,约22万余字。这些通讯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内容真实感人,文字清新刚直,很受读者的欢迎。
2、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李大钊同志手书赠挚友杨子惠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3、作为新时代青年,数媒192的赵飞羽同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技能,用一些有趣且具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邵飘萍先生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优秀作品,感受作品背后表达的故事。
4、在狱中,杖刑打断了杨继盛双腿,全身皮开肉绽,杨继盛摔碎瓷碗,将碎片扎入体内放血,血流不止,但他咬紧牙关,然后用瓷碗碎片将腐肉一一割去。
5、无奈的是,这样一位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却在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杀害于北京。
6、本图表现的是邵飘萍于1918年创办《京报》,人物犀利的眼神也暗喻了他锐利的笔锋,无畏权贵的抨击军阀们的残暴行为。
7、也想起施一公的回国执教,也耳闻饶毅教授的愤慨与敢言,也目睹钟南山家里的那幅“敢医敢言“的书法作品沉甸甸······
8、杨继盛一生官职未过五品,却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义士”。从32岁中进士到38岁被陷害下狱,短暂仕途中他做了两件名垂千古、震动朝野的大事:一是谏阻开马市,二是冒死弹劾奸相严嵩。
9、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哪位人物)。
10、本图用几个滑稽的表情凸显出了邵飘萍先生不羁且有趣的灵魂。
11、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浙江金华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不仅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更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世誉为“新闻全才”。
12、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亦应知跃进、知雄飞,以自己奋进的姿态,向这些文人志士致敬,以自己激昂的青春,追寻他们不朽的精神!
13、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4、我是新新,想要带你去了解史海钩沉、星辰大海。
15、道义:旧谓道德义理,现指道德正义。辣手:老辣之手。谓作文老练而有锋芒。
16、杨继盛儿时家境贫寒,其母早亡,其父另娶,杨继盛生活孤苦,白天放牛,晚间访师问友,深夜秉烛长读,一介寒门学子终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得中丁未科进士。
17、 邵飘萍他认为报纸既要迎合读者的心理,又不能“不问事实理性而一味盲从迎合”。他认为:新闻纸之教育的任务,既不仅为舆论之代表,而兼负有指导纠正之职责,则尤应根据事理,人醉独醒,挽救群众之谬误,使其回复于正轨。是故新闻事业之政策,大体在得社会多数之同情,不能不迎合乎各方读者之心理,然不宜不问事实理性而一味盲从迎合为事。从邵飘萍的有关论述中可知,所谓“不能不迎合”,是指新闻纸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情状,不能脱离国民的现实生活需要与阅读兴趣盲目办报。
18、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20、 “晨钟报”从创刊号起,每天在社论前面的那口小小的古钟上换一句警语,第六号的警语,是引用明朝杨继盛的一句话:
21、时值辛亥革命后期,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的大辩论引起了邵飘萍的极大兴趣,读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则使他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他怀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创办《汉民日报》,担任主笔。他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撰写了大量时评和随笔,抨击袁世凯及军阀的专横跋扈,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
22、多少读书人,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把生命写成了铁骨铮铮,用忠诚穿越了时空。中国文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的突然“跨界”“力挽山河”“捐躯国难”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走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走成了中国历史上成了一道壮美的风景。一个个名字,直立着向我们走来:掉书袋的辛弃疾变成了金戈铁马模样,和蔼的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变成了慷慨激昂的前行者,炮火中的西南联大的师生转战茅屋草房、树底山腰,知识传承也是斗争······没有什么比“爱国”的信仰,更能凝聚起中国人的团结——原来,读书人的信仰,让他们都成了一座座丰碑,让人瞻仰!
23、感染无数人的投笔从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感慨文天祥千回百转的《指南录后序》,现在才有一点理解杜甫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踌躇——原来,读书人的信仰早就穿越时空,让人仰望。
24、平庸真是个非常坦诚的词,它仿佛预示着一切皆无所求,与所谓成功的观念相左,却是大多数人在人生路上的真实写照。而杨联陞不啻揭示了新的解读:即使平庸,也有能够实现、而且值得追逐的义。当每株草都挺直了茎杆,肩负起沉重的稻穗,那么弥望之时那已不是匍匐的草坪,而是丰收的稻田了。
2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26、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27、清·康有为《题刀笔精华》:“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
28、 李大钊同志遗留下的墨迹是很少的。去年从他的故乡找到了他赠给亲戚的一副对联,上面恰好也写着同样的话,而还有后一句,全文是:
29、袁世凯尚未接任总统职务时,他已撰文疾呼:“呜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无一杀贼男儿耶?”袁窃国后,邵飘萍仍云“袁总统令云:苟且贿赂一体禁绝。振青曰:请自大总统始。”飘萍之快评字字见血,浙江权贵深恨之,于1913年8月查封《汉民日报》,逮捕飘萍,后获释。
30、于是,我将目光投注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才发现:每当社稷有倾覆之危,民族有危亡之境,读书人总是冲在“战火”的一线,他们必筑精神“铁肩“在前,他们必斥”辣语“于笔端。古有比干冒死力谏传承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壮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文章也就成了反动派最害怕的武器;忘不了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强——原来,读书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31、市政协副主席刘净非出席仪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江涛主持座谈会。来自北京、天津、贵州以及金华等地的10余名邵飘萍直系亲属共同缅怀先烈。
32、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4、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主办的《京报》与全国进步报刊团结一致,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他在《京报》上不断揭露北洋政府袒护卖国贼的行径;警告当局不能用“军警之办法”对付学生;指出“镇压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就是为卖国扫障铺路”。文章鼓励社会各界“持久进行”斗争。
35、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36、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他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在共和思想传播历史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7、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
38、毛泽东曾以“热情理想与优良品质兼备的人”来评价邵飘萍。
39、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己伟大志向的最好的行动,对李大钊同志来说,莫过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唤起沉睡着的千百万庶民。
40、他说:“一一扣发一一声,一一声觉一一梦”;他是那么迫切地希望人们都能年轻起来,都具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李大钊同志平生并不喜弄书画,只是在早一个时期工作较有空暇的时候,偶尔给住在家里的亲友写一两副中堂或对联,上面这副对联,就是这样留下来的仅有的墨迹之没有讲究刻工的图章,也没有个年月。
41、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再次侵犯大同、辽阳,仇鸾私通俺答汗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皇帝下诏开棺戮尸。朝廷知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起用杨继盛,调山东诸城县令。他奉诏离任时,临洮百姓千余人依依不舍洒泪相送百里外,杨继盛挥泪与乡亲们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42、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篇作品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愤怒控诉了绵延数千年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小说发表后,举国震惊,鲁迅一朝成名天下知。
43、 然而,邵飘萍不为所动,继续在《汉民日报》上撰文针砭时弊,揭露贪官污吏,并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势力扩大到浙江。邵飘萍不畏邪恶势力,对盗民国之名,行独裁之实的袁世凯鞭挞不停。他撰文揭露袁氏爪牙、浙江军政执法处处长许畏三“张牙舞爪搜捕d人”、残杀无辜的罪行。
44、为向d的百年华诞献礼,文传学院特推出“献礼百年”的主题栏目。本栏目分为四个板块:“红色足迹”、“红色故事”、“红色光影”、“红色风向”。
45、他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正是这一篇篇文章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照亮了中国的前行方向。
46、 然而,转念又不得不发问:读书人多柔弱而内敛,何来“铁肩”一说?读书人多含蓄而善迂回,又何来“辣手”一说呢?
47、 第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邵飘萍说:“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乃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在邵飘萍看来,新闻评论之所以称为新闻评论,是因为要先有发生的新闻事实,然后才有评论者的个人意见。新闻真实性决定了评论的正确性。这一看法,深扣新闻评论的本质,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报刊评论特点的认识和评论写作质量的提高。
48、其文思敏捷,文稿倚马可待,许多通讯和专电都是在茶楼酒馆等应酬场所立就,文字纵横自得,鲜明生动。更难得的是邵飘萍察物精审,处世灵活,广交游,耳目众多。视当时新闻界之采访能力,无人能出其右。
49、这张绘图是邵飘萍先生面带微笑仰望上方,似乎是看到了新中国光明的未来。致敬邵飘萍先生赤诚的爱国心,他“不朽的精神”将永远传承。
50、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51、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扩展资料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
52、 一时间,《申报》的《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声誉大震。“邵飘萍”成了当年新闻界一个响亮的名字。邵飘萍主张新闻报纸应该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锐利武器,对各政治派别所办报纸互相攻击、无真实可言、无一定政见的现状十分不满。为了反映民众的呼声,他邀集敢于改革政治的爱国人士,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
53、出自李大钊。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这原是明代人杨继盛所作,杨继盛因反对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
54、让人不禁想起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巨人阿忒拉斯来,这位大力士弯腰弓背,独自扛着天体。李大钊同志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是可以相与媲美的。
5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遭诬陷下狱。下狱后,遭酷刑而不屈,终为严嵩所害。本联为杨继盛在狱中自挽的绝笔联,铿锵有力,是他为人的写照,也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士大夫以道义为己任、不畏权势的荡荡襟怀与铮铮铁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近代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之手。当时,李大钊为劝友人章士钊不要倒向北洋军阀政府,将杨继盛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并手书此联赠与章士钊。结合李大钊的身份与时代背景,本联除了是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写照,“担道义”还意味着救亡图存,“著文章”还多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追寻真理、唤醒民众的意味。在这版的对联中,有对友人的鞭策、亦有对自己的期望,可以说显示了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