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著作(70句精选句子)
黑格尔著作
1、《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黑格尔著作)。
2、本期关于黑格尔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内容不少,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一共探讨了四点:
3、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4、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5、在本书中把归纳从演绎逻辑体系中分离出来,使之与概念的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而成为综合的逻辑方法。在上编传统逻辑中,吸取了数理逻辑对判断刻画的真值表等一些有益成果,目的是与现代逻辑相衔接。
6、《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7、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它通俗而不庸俗、易懂而不乏学术性、选材丰富而不哗众取宠、追求实用而不敢忽视知识传播的严肃性……它是一本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人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的书。
8、因为,一方面,这是德国学界公认很好的学术普及版,即使在德国大学的黑格尔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理论版仍然很通行,得到广泛接受,并没有受到拒斥;另一方面,历史考证版的长处在于对于黑格尔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手稿和讲演的发掘、重新整理和校勘等方面,这并不妨碍一百多年来已经广泛使用和得到承认的那些著作。其次,译者的翻译态度和编者的编辑态度保证了这套书的质量。
9、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10、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出生于1770年,死于1831年,享年61岁,按当时的标准看也算长寿。他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一位小公务员,母亲则在他1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12、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13、黑格尔自己就曾说过,“尽管柏拉图是理念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但是它“已经不复满足我们现代心灵的更丰富的哲学要求”(《美学》第一卷P27)。
14、重新研究黑格尔是新时期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15、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16、黑格尔这段话蕴含着两个基本层面的理解:第美的本质是真,真是美的前提。只有真实地表达了事物本质的作品才是美的。美和真应该是统一的。这段很枯燥,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徐悲鸿的马——它具有马的完整的解剖结构,同时通过筋肉、动作姿态展现出马具有极强的奔跑能力。而如果我们绘制一头驴子,就不能通过属于马的那些本质特征来表现,否则一定是令人发笑的。
1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大作家也对黑格尔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歌德、莎士比亚等。所以,黑格尔美学一方面是他自身庞大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是建立在整个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美学成果之上的。因此,黑格尔是当时哲学和美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后来他的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18、邓晓芒先生是国内研究黑格尔的专家。这本书可以踏踏实实地看懂,你甚至会觉得哲学很吸引人,作为入门很合适。
19、我们相信,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经过编者和译者的精诚合作,《黑格尔著作集》将成为文化界和思想界的盛事。昔年苗力田先生曾经用唐高宗评价玄奘的“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来激励《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编译者。这番话,亦可作为对《黑格尔著作集》编译工作的期待。
20、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21、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22、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
23、出版社对于译事要求高而严,采取宁缺毋滥、成熟一本出版一本的原则,这项规划从启动至今已有十多年,只有六卷译稿上交并出版,可见出版社相关要求和标准之严格。难能可贵的是,翻译过程本身显示出译者的艰辛与负责。
24、1818年,黑格尔如愿以偿成为了大学教授。正是在柏林,他获得了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据说他在演讲时说话结巴,举止生硬。不过!黑格尔还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并经常举办关于美学、哲学史、宗教学的演讲,并受到了热烈欢迎。学生们勤奋记录笔记,为著作集的出版帮了大忙。黑格尔的最终去世,可能是由于感染霍乱或是患有胃肠疾病。
25、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26、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著的一部形式逻辑教科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初。第1部分介绍传统的演绎逻辑,第 2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批评。第 3部分摘要介绍A.N.怀特海和B.A.W.罗素的《数学原理》第1卷中的逻辑系统,并附加了许多解释,第4部分的标题为“关于逻辑系统之种种”,讨论了逻辑系统的性质。
27、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28、黑格尔的《美学》,是第一本系统性地论述美和艺术的经典著作。在国内由朱光潜先生翻译,可以说是美学必读书目了。《美学》实际上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笔记编辑成书和出版。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美学讲演录》是最流行的,因为无论是主题还是表述,都比其他著作友好得多。黑格尔由衷地热爱音乐、诗歌和绘画,他的体系也有一个形成过程。
29、黑格尔哲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言——
30、 洛克主张要把年青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在家庭中聘教师进行。
31、这是一本以分析和处理日常思维中的逻辑问题为主要目标的逻辑教科书。它在内容与体系的安排、材料选择与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无先例。最简易的检验方法莫过于随便翻翻这本书。
32、本书以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散文手法,以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从故事中引出逻辑观点。其中有科学珍闻、有戏剧小说、有文坛掌故、有诗词曲律,还有寓言笑话等。书中的篇目有的以一个逻辑观点为经,以趣味盎然的各种知识为纬,广征博引,对同一个逻辑道理用一连串的形象加以描绘诠解;还有一些篇目以一个逻辑故事为经,而以其中包含的各种推理知识为纬,着眼于帮助读者提高运用推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34、《小逻辑》和《大逻辑》内容基本相同,但文字简明扼要,大体上是《大逻辑》的一个提要或缩写。另外,《小逻辑》一些观点比《大逻辑》更成熟,发挥得更充分,其中一些部分还是《大逻辑》所没有的。批判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黑格尔这部著作的最重要成果,很值得一读。
35、如果德国解放不能沿用法国革命的现成道路,那么它的“实际可能性”在哪里?谁来代替资产阶级成为推动政治变革的领导阶级和主体力量?《导言》在这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们应当从无产阶级这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中寻找德国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出路。德国现实的极度落后和人民遭受的多重压迫在客观上看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其无法领导德国革命,这样也就使“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成了乌托邦式的梦想,“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但与此同时,它也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势——"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形成了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即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使德国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成为可能。德国无产阶级的苦难及其兴起,才是德国解放的真正出路和其“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出了学理澄明,意义十分重大。列宁对这一伟大发现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悼念恩格斯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上。无产者人数愈多,他们这一革命阶级的力量也就愈大,社会主义的实现也就愈是接近,愈有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追根溯源,青年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做出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论断,离不开他对西欧各国政治经济现实的准确把握和系统比较。
36、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译者对待翻译都极其审慎,把它当作可以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一项事业。
37、对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后,大家开始对文本进行分段研读。
38、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39、简单来说,黑格尔对三者关系的讨论,主要是纳入了时间这一因素。黑格尔认为,“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钥匙”,并且“艺术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很明显,黑格尔并没有把艺术看得至高无上,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艺术还不是心灵的最高形式,唯有哲学才能最终实现它。
40、《法哲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41、《法哲学批判》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马克思的手稿选择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三篇“伦理”的第三章“国家”的第一节“国家法”作为批判对象,并且是逐节摘录进行评述的,包括了《法哲学原理》261节至第313节,但其实还应该有第260节,因为从马克思自己编注的页码来看,他的手稿是从第5页开始的,由于第一印张没有保存下来,第1页至第4页的内容是缺失的,单从手稿首句“上一节已经告诉我们”的语气推测,上一节就应该是第260节。而最后几节,即298节至313节是黑格尔对立法权部分的论述,而手稿却没有完成对这部分所有内容的评述,而是到313节后突然中断,“内部国家制度”后面的7节也没有评述。马克思还在现存手稿中多次提出“我们以后再详细地谈”“我们以后再研究”“关于这一点要在……中作进一步阐述”等句子,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再次阐述这些内容。因此,我们说它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至于为什么没有完成,可以参见《巴黎手稿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42、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43、*以下画作选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Magritte,他的作品以荒诞与哲思而著称。
44、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45、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读点逻辑学书籍,更加机智地享受生活!
46、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47、德国人这种先进的理论思维是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德国人头脑中所固有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的产生与德国现实历史的发展以及其他现代各国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马克思在此将“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与神话中经历史前”与“德国人是在思想与哲学中经历未来”做类比,说明德国哲学是德国人对其自身未来所做的接续性思考与想象,不能将其与德国的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德国哲学的实践依据和现实基础也源于对其他国家的观察与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哲学所构想的“观念上的制度”已经在法、英等国家直接实现了德国人对这种制度下的生活也并不陌生,在观察毗邻国家的生活时,他们几乎已经在观念上体验到了这种生活。由于德国人较为发达的理论思维,他们倾向于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的理论良心。”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绝对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黑格尔与柏拉图进行对比。
49、2⃣️通过黑格尔与柏拉图的对比,我们理解了绝对精神的确切含义。
50、《导言》全文共49个自然段,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前提,阐明了“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在对宗教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哲学的任务就是“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1—7)
5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非常重视黑格尔的《逻辑学》。 马克思在写 《资本论》时运用了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方法的思想。列宁说:“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52、经过对德法两国斗争形势、阶级状况等方面的深入比较,马克思认为,德国革命不可能重走法国革命的道路,而是应当根据本国特点寻找自身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和主体力量。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资产阶级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讲,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基础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这种革命的要求是,社会中的某一个阶级能够坚定地站出来,扮演“社会的总代表”角色,夺取社会解放者的地位,成为“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混为一体,“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代表和带领全社会向与他们共同对立的敌人开火。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具备这样的革命条件,革命时的法国社会形成了公开对立的奴役者等级和解放者等级。相反,德国的资产阶级遵循的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他们胆小懦弱,狭隘平庸,在革命面前束手束脚,虽有挑战保守势力的意愿,但缺乏“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暴力的天赋”,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以至于总是不能抓住扮演社会革命者角色的历史机遇,往往与其失之交臂,“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马克思通过法德比较进一步总结道,“在法国,一个人只要有一点地位,就足以使他希望成为一切。在德国,一个人如果不想放弃一切,就必须没有任何地位。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conditiosinequanon)。在法国,全部自由必须由逐步解放的现实性产生;而在德国,却必须由这种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
53、《逻辑哲学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当然,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巨大影响力,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54、 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要能够运用理智去驾御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55、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56、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5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58、在以上不完全统计中,虽然我们还没有把名词解释这样的题目算进去,但黑格尔出现的频率已经很吓人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59、研读期间,同学们不时抛出自己的问题与疑惑,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过此次研读,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学们纷纷表示,读书会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也激励我们不断追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足迹,感悟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的升华与洗礼。
60、《黑格尔著作集》总体的编译规划是依据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重新整理、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20卷《黑格尔著作集》,俗称“理论著作版”。虽然到目前为止,黑格尔著作最权威的版本是历史考证版《黑格尔全集》,但是,这并不妨碍依据理论版进行编译的有效性和意义。
61、再看黑格尔。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很相似,也都认为是先有床的理念,再有实体的床。只不过黑格尔更加明确地指出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绝对精神是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并且它自身的矛盾推动着它不断变化、发展。其次,绝对精神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来发展的,从正到反再到合。再次,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的发展分为三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美看作是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的对立统从而弥补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先天缺陷。就是说,柏拉图的“理念”仍是抽象的,与现象对立;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是概念与现象的统一。
62、黑格尔的哲学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美学作为学科来讲,是从德国的鲍姆嘉登开始的。后经过德国的启蒙运动,大批学者和思想家扩展并深化了美学的知识领域,如温克尔曼(1717-1768)、莱辛(1729-1781)、赫尔德(1744-1803)。经过不懈努力,到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出现了像康德、席勒、费希特和谢林等美学上的重要人物。黑格尔在《美学》中直接点名提到的书籍就有《判断力批判》和《审美教育书简》。
63、优秀的译本是深入黑格尔研究的前提。贺麟、王玖兴、王太庆、王造时、杨一之和朱光潜等前辈学者为翻译黑格尔著作并使黑格尔进入中国思想界居功甚伟。但是,国外经典著作的翻译应该大约50年左右重新进行一次,因为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它们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而由于各种原因,已有的译本也存在各式各样的不足。鉴于黑格尔研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世界历史和学界对于黑格尔的理解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出版社主持了《黑格尔著作集》的编译工作,并推出了该著作集的首批五种六卷:《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演讲录》(I,II)、《法哲学原理》和《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与旧译相比较,新译本有它的一些优点和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64、黑格尔哲学深刻地把握到了现时代的本性,它的根基、原则以及丰富的规定性。黑格尔一直不可回避地成为哲学研究的话题,就是因为他是我们时代的同时代人。史密斯指出,尽管黑格尔晦涩难懂,但是由于他的思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渗入到现代理智生活之中,“今天,任何严肃地寻求理解现代世界之形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黑格尔达成某种和解”。此外,由于他的深刻洞见和高瞻远瞩,我们惊奇地发现,当今世界上许多事件的理解和处理可以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一定的启发。
65、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66、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67、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马克思从德国的”副本“——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出发,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批判之间的巨大落差(“时代错乱”第18自然段);批判了历史法学派(守旧派)和复古派为德国现存制度的辩护,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并指出开展这一任务的必要性。(8—20)
68、这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识了两位“好基友”,即荷尔德林(浪漫派诗人)和谢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读了很多逻辑学、形而上学、宇宙论的书,而他最喜欢的作家则是卢梭。对革命的同情贯穿了黑格尔的一生,在晚年,他还在为攻占巴士底狱而干杯,尊崇拿破仑,谴责复辟。
69、花生们都熟悉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是,黑格尔对此怎么看呢?他的阐述是否有道理,今天对我们是否还有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