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40篇(38句精选句子)
论语全文40篇
1、译文: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2、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子桑伯子:又名子桑户,鲁国隐士。《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声。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不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地岂私贫我哉。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7、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8、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则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5、孔子一贯提倡正直无私,反对那些阿谀奉承、色厉内荏的人。
1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9、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
20、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2、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4、这两件事可说是夫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的最佳写照。为利天下苍生,为行圣贤之道,夫子积极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寻求与各国国君的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基于夫子所秉承的“道”。这个“道”,是大是大非、大根大本上的“道”。这个“道”上些微的不同,就会导致行事时根本的分歧。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仁与不仁而已矣。”朱子也说:“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夫子的“道”,是时刻和仁义结合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圣贤之道,只有以圣贤之道去为政,去谋事,才不会走上见利忘义的邪路。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行道谋事,若遇根本方向的不同,就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态度必须非常明确坚定,就是不参与、不合作,不屈己从人、不同流合污。由此可见,在夫子这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表达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为人处事的态度策略,而是一种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的道义精神。
2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d。”(《卫灵公》)
26、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7、这一段只好作这样的解释。老实讲,这段书我还是有点怀疑,可是资料无法查考,我只知道“谅阴”是与丧事有关,这一段现在只好照古人的意思,暂时保留,将来再看。因为我读的书,到底有限,也许将来别的地方会发现新资料。
28、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9、⑶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30、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31、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32、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33、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3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3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7、《中考文言文专题40篇》思维导图+夯实基础训练+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