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文本(55句精选句子)
论语全文文本
1、这段时间,迷上《论语》。闭目遐思,穿越千年,与长者相望:《论语》,给我带来什么呢?(论语全文文本)。
2、(44)洪成玉:《古今字》,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案:此章是講孔子教學的內容過程,還是講自我學習和修養,看法不一。“興於詩”、“立於禮”比較好理解,而“成於樂”的“成”卻需要加以說明。漢儒包咸注云“成性”,故後人謂“成於樂”是指“人格完成的最終階段即是音樂”。(23)其實,此說仍有未安。《樂禮》章云: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22)國武案:參見後文例8“予欲無言”章的文本對讀。
7、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8、“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國語·楚語》引楚人申叔時語)
9、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10、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偏于《齐论》的海昏本存有内、外篇,它们在书写形制上以简长和容字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当然,在未获得充分的证据之前,这只能是一种揣测。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一问题上,海昏简刺激了我们的头脑,促使我们对《论语》及早期文本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思考。
1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思想智慧,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作用。
12、要之,今传本统一“知”与“智”为“知”字,反映了以今字替换古字的一种趋向。它不仅关涉《论语》的文本问题,同时也可透现出历史的印记。同样的时代变化,还可以在“仲”、字上看到。它对应的古字为“中”,它们虽然大量出现在孔子衣镜的铭文中,但由于这些文字很多就抄录于《论语》,因而反映的就是海昏简本《论语》的面貌。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所熟知的“仲尼”被写作了“中尼”。
13、以往學界對於《論語》、《禮記》之關係有過一些討論,但專題的研究並不多見。上世紀90年代新出楚簡問世後,《禮記》諸篇文字初定於戰國時期大體成為共識,它與《論語》之關係的議題再次受到關注。
14、郑板桥的画作通常都是诗、书、画三者合二为一。既是画作,同时也有诗作和书法的体现。而偏偏郑板桥的诗书画都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画必诗,诗必佳,这就使他的画作广受追捧,市场价值屡创新高。本书264页的墨竹图(又称竹石兰蕙图)在2011年曾经以4600万元的拍卖价成交。本书收录了郑板桥四十四幅画作,世所罕见,极其珍贵。
15、接续这一问题,由本论题出发,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一错讹的背后,可以看出哪些文本方面的问题呢?很显然,“得人为民”改为“得人焉耳”,为字形讹变,是抄写过程中的失误所致。但问题是,汉儒在经籍整理的过程中,一直有着校勘的习惯,这一误读颇为严重,看来在后世,正确的原本已被丢失。在笔者看来,丢失的关键时间点,正是在刘贺之后的宣、元时代。前已反复提及,今本《论语》的源头在西汉元、成时代的张禹,他统合齐、鲁,建构了所谓的“张侯本”。《汉书·张禹传》载:“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浸微。”从本质上来说,张侯本为“鲁《论》”的一种,或者说是鲁《论》范本,直至最终成为了整个《论语》文本的范式所在。也就是说,自成帝之后,《论语》已成为鲁《论》及张侯本的天下,官方本应以此为重要依据。由此,我们还看到,汉末的熹平石经《论语》即采鲁《论》,底本早于张侯本,而校本虽有五家,“皆为《张侯论》一脉。”(42)
16、(9)《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28-529頁。
1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9、此處“揖讓”即是“恭己”,“治天下”即是“正南面”,故此章意蘊也是樂達禮行之謂也。
20、此言雖出自子夏,然亦承孔子而來,直接講“鄭聲淫”,似類《論語》之演義也。
21、读《论语》,让我学会放下,学会沟通,学会祝福。在子女的引领上,在伴侣的交谈中,在学校的管理上,最难的是沟通。读后有一个想法:过去的所谓的沟通,也许是控制。自己当好“北辰”,学会吸引,众星“共之”,多好!放下,让自己省心,给别人温馨,使社会和谐。
22、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3、(21)《孔叢子·嘉言》載:“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而已矣。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見《孔叢書校釋》卷傅亞庶撰,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頁)
24、公元前400多年,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论语》
25、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26、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老人的情怀,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方向。让老者心安,社会有更多的温情;与朋友信,社会又增几分安定;成为学生们、年轻人的榜样,使之向仁德靠齐,又会给社会几多动力;活成别人眼中的风景,又给自己多少活力,多少憧憬啊。
27、(20)見《大戴禮記解詁》卷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79頁。
28、听到老师的问话,子路的反应是“率尔而对”,听完子路的发言,孔子的反应是“哂之”,后面孔子对为什么“哂之”作出了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笑子路,笑的是“率尔而对”吗?更多的是子路的从政方式——不谦让。
29、(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30、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1、译:孔子说:“学了新知识后时常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2、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的。2018年,《论语》已被教育部列为高考必读书目。
33、1740年后,郑板桥创作兰、竹、石等绘画作品
34、关键词:《论语》;文本精读;拟标题;编目录
35、但在这一范式建立的过程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张侯本形成于元、成时代,他所依据的鲁《论》本,在宣、元时代已定型,比海昏本所在的时间还稍晚。此时如果吸纳了海昏本所在的齐《论》成果,断不至于有此种讹误发生。还需进一步指出的是,自宣、元以来,鲁《论》系统不仅未断,而且一直强大,今传本中出现问题,应该不是鲁《论》内部传抄所致。根源很可能在张禹及其之前的鲁《论》之上。我们注意到,张侯本虽以鲁《论》为本,但它得到推重,更在于融合了齐《论》的优长之处,《张禹传》曰:“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其中王阳不仅是齐《论》最重要的传人,也是昌邑中尉,刘贺的《论语》应该就是来自于他。(43)但看起来,在整合齐、鲁的过程中,张禹并未将齐《论》的优长完全纳入,至少在“子游为武城宰”章中,“采获所安”是不能成立的。而随着张侯本日益成为范本,“余家浸微”之下,在汉代,齐《论》虽未马上消亡,但衰微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在此情形下,至汉末,齐《论》虽仍存在,但应有所残缺,而不是当年的形态。我们知道,汉末的郑玄是《论语》学史上进行文本整合的又一关键性人物,《论语集解序》曰:“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郑玄依旧沿用“焉耳乎”的语辞及解释系统。可见此时不仅鲁《论》有误,原本不误的齐《论》也有缺失,否则以郑玄的博通及学养,不可能不订正讹误,再现原貌。所以,此章文字虽少,却可反映背后的文本变化轨迹,的确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36、例《公冶長》云:“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37、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8、總的來說,《論語》經過“門人相與論纂”,雖然“語”多片段但確為孔門早期狀況的真實記載,保存了許多孔門公認的思想觀念。而《禮記》成於眾手,沒有經過這種互相討論卻有後儒的修訂編纂,故而帶有七十子後學的門戶之見。當然,也正因為原始記錄者、修訂編纂者多屬於孔門後學,兩書在成書性質上有相當多可以融通的地方。
39、这一套艺术与学术性兼备的《论语》,在市面上实属罕见。而且它还是装帧精致的收藏级版本。
40、在这样的思路下,当考察与海昏简同一时代的定州《论语》时,我们注意到,它也是每章文字另行书写的分章样式。(14)而同为定州简的《儒家者言》,在这方面更为特点鲜明。研究者指出:“每章都从简首开始,首尾无符号标志,亦无篇题和尾题。”(15)与之相类的例子,则还有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全书分为十六章,每章均提行另起。”还可注意的是,《春秋事语》“由于不避邦讳”,整理者推断:“当是汉初(约公元前200年左右)或更早一些抄写的。”(16)而对于《儒家者言》的成书年代,研究者认为:“应当早于各书,属于战国晚期的著作。”(17)也就是说,无论是《儒家者言》还是《春秋事语》,它们字体虽用汉隶,但写定年代偏早,在抄定时,应该是循旧例,保留了更早时期的分章习惯。同理,定州和海昏《论语》采取同样的分章样式,应该也是古书早期形态的孑遗。但问题是,先秦文本发展到汉,尤其是《论语》,需要各章文字缀合为一篇,再以篇为单位,形成完整的古书规模,从而逐渐建构后世定本。这样,继承中就必须要有所发展。由此,我们看到,定州《论语》在章数简上,一般都以“●”为提示符,然后记上“凡××章”、“凡××字”,以示与正文隔离。它与正文的分章体例并不一致,很显然,这是附于章末的后加文字。
41、曾皙之所以问这些问题,是因为他的理想与前三个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却被老师赞同,心中疑窦丛生。曾皙没有向老师提出读者都想问的问题:“唯点则邦也与?”难道曾皙讲的是国家的事吗?
42、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4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4、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d乎!”
45、以上观点都是符合孔子当时的年龄和身份的。孔子颠沛列国,犹如丧家犬,此时再听弟子们的从政理想,内心自然是五味杂陈。因此,弟子们发言之前,孔子说的话是在问弟子的从政之志,同时又关乎“得志与否”的态度问题。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难以看清楚《侍坐》篇里的很多问题。
4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47、1647年,明末高僧蕅益大师为《论语》写注释《论语点睛》
48、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9、“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想想孔子生活的年代,再引领孩子们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绩,对社会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心存感恩,眼前常亮,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常怀感恩,内心总是喜悦,工作干劲往往十足。读懂《论语》,社会更和谐,我们更阳光。
50、第《论语·八佾第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条。包注:“诸夏,中国。亡,无也。” 郑注:“为时丧乱,以矫仁(人)心。亡,无也。” 包注解释“诸夏”与“亡”,意思是夷狄虽有君,不如中国无君,隐寓中国社会有伦常秩序,夷狄无之。郑注谓时局丧乱、人心变坏,令人费解。
51、根据音频内容,会定期给大家推荐《论语》及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阅读书目。
5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3、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54、(29)郝树声:《从西北汉简和朝鲜半岛出土〈论语〉简看汉代儒家文化的流布》,《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