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102句精选句子)

2023-08-22 11:56:31

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1、事实上,在目睹了明朝的黑暗之后,顾宪成对仕途不再感兴趣,而是将他的人生目标转向了传教。

2、以魏忠贤为首的阉d对东林d人的血腥迫害,直至崇祯帝登基消灭魏忠贤集团,为东林d人平反昭雪后才得以停止。

3、其实魏忠贤是过于紧张了,因为皇帝已经拿定了主意:

4、事情的起因似乎是关于“外行能不能领导内行”。东林d人周宗建上疏究论权阉魏忠贤。

5、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6、特别是痛斥魏忠贤“千人所指,一丁不识”那八个字,更透出一股执著的阳刚之气。(顾宪成为什么那么厉害)。

7、在秦制帝国的重压之下,有志之士虽有组成政d的客观需要,但很多时候不但不敢公开承认,还要撇清自己“无偏无d”,表现出“孤臣孽子”的风范,以免政敌的诬陷和皇帝的残害。

8、康熙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几乎一样的好学。不过,彼得将自己对科技的兴趣推广到全国,使俄国迅速走向强盛。康熙对科技仅仅是个人兴趣,而这种兴趣还有政治动机。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么能干和智慧的皇帝,满人并非蛮裔。这就是康熙学习科技的动机。

9、公元1644年,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曾哀叹道:“诸臣误我。”

10、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个朝代是前朝不可企及的盛世,皇帝也是不可多得的圣君。满清篡改捏造历史的本领,实在是前无古人。抗战期间,日本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满清如出一辙。日本人说过:征服中国不必在乎手段残酷。因为征服中国后,东条英机就不再是屠杀者,而是中国的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看来日本人确实深入的研究过中国的历史,再汗一个……

11、但是到了晚明,这种传统秩序已经改变,商人阶层逐渐参与到了明朝的秩序中来。

12、万历二十二年,当了十四年官(中间休了三年,丧母三年,其实只当了八年官)顾宪成被免职,彻底成了老百姓。失去官职后顾宪成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忙碌。

13、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

14、万历三十二年九月九日,无锡东门苏家巷,顾宪成领着一班文化人走进了东林书院。

15、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满清对中华文化进行的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为的就是不让明朝的真实记录留传下来。一些可以丑化明朝的东西却被全面渲染,以妖魔化明朝。这就是大家误解明朝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

16、这么多文化人扎堆儿在一起干什么?很值得注意!更有甚者,一些学者竟从北京、湖广、云贵、闽浙等地千里趋附,他们乘着一叶扁舟,餐风宿露、颠沛荒野,历经一两个月赶到东林书院去赴会。

17、通过这三次战争,明政府维护了国家统解决了部分国防问题,这也成为万历帝一生可圈可点的功绩,如果没有这三大征,万历帝的档位在中国历史上会降低很多。

18、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中华的历史和智慧都在古书里)文字狱之彻底可见一斑。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汉字。

19、而山海关外,努尔哈赤正在调动他攻无不克的八旗子弟,向着宁远——这座明王朝在关外的最后一座据点——悄悄地完成了战略包围。

20、起初,“六君子”还抗辩、痛骂、呼天抢地。杨涟甚至在公堂上大声对家人

21、但是在清军统一天下之后,就很难看见东林d再出来搅风搅雨,这些自诩为'清流'的东林人在清朝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为何东林d在清朝就不行了呢,难道是那些东林人转性子了?

22、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

23、顺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骂的,所谓黑暗的大明朝

24、你杨涟、左光斗身为朝廷二品大员,这几年的官俸财物一定相当可观,等你们车载船装,珠光宝气地出了京城,我这里令锦衣卫在半路上来个突然拦截,先把证据拿到手,再逮回来慢慢整治。

25、又如元代,当局担心自由讲学会激发汉人的民族意识,对书院比较忌讳,但采取的手段也只是由官府委派山长,用“掺沙子”使书院官学化,并不曾横加禁毁。

26、军事:英国兵少,而清军兵多;英国后方太远,清朝在本土作战。

27、东林d人既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自然不会坐视魏忠贤专权误国。周宗建这封长达千言的奏章的底稿,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东林博物馆里,透过陈列柜的玻璃,那淋漓的墨迹令人惊心动魄。

28、平定三藩,更是为了维护皇权。康熙和吴三桂争着当老大,结果大打出手。战争还是康熙挑起的战争。(战争贩子?)这不过是一场地方与中央的夺权战争,和贡献沾不上边。战争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丧命了。康熙最终胜了,也只因为他的手段比吴三桂高明,说明他确实能干。没有涉及到贡献,自然也和伟大没有关系。也许会有人会说:至少康熙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难道不算贡献?好问题,赞一个。我还是要说:这和伟大不沾边。不是我固执或偏见。你想想:吴三桂如果胜了,他会允许分裂吗?肯定不会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管谁胜,国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观点不成立。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着本质的不同。

29、为什么对几块喉骨如此深恶痛绝?就因为它生在仁人志士的身躯上,它能把思想变成声音,能提意见,发牢骚,有时还要骂人。

30、魏忠贤这个人,只要对明史稍有涉猎的人都是不会忘记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以宦官而位极人臣者不少,但是像魏忠贤那样把权势玩得遮天盖地而又堂而皇之的,恐怕不多。

31、另外,天启朝魏忠贤得势后,派人编纂《三朝要典》,对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史实大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虽然社会上知道这本书不靠谱,崇祯朝以后书也被毁,但是看过的人大坑跳得出,小坑未必跳得出,思维方式也会受到叙述方式的影响,所以明末的一些人即便是东林的自己人,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32、为了避免激起朋d之祸,李三才主动请求辞官,万历不给旨意就自己回家,但是浙d一定要把李三才搞臭,避免他东山再起,于是造谣说李三才盗用万历的皇木建宅子,这下打中了万历贪财的七寸。李三才自请抄家,以示清白,万历派人查勘李三才的家。

33、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

34、黄河淮河,隔若干年就会出点事。哪个朝代没治理过呢?赶上了,顺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内之事,哪能和伟大扯上关系呢?明朝那个,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在位时,还治理过黄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错。不知道了吧?所以说,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别人摆布了。

35、顾宪成当时就是龙城书院的活跃分子,在那些关于张居正贪位揽权的议论中,想必他的声音也是不小的。

36、当然,李三才也有缺点,一个是喜欢讲排场,二是喜欢收集古董,所以在清廉方面不及东林诸君子干净,另外李三才雄心勃勃,有的事做得不太讲究,比如泄露老师王锡爵教万历把言官的“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的密信,导致王锡爵再次出任内阁首辅泡汤。

37、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况,著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远、司马光、米芾、元遗山、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

38、当时万历皇帝最为宠幸的是郑贵妃,郑贵妃在王恭妃之后产子,即万历帝三子朱常洵(神宗次子早夭)。《明史》记载:“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镝相踵,而言者不止”明确说明了争国本的起因。按规矩,太子应为皇后的嫡长子,皇后无子,应按长幼顺序继承。太子必须尽早确立,因为太子是一国之本,即“国本”,关乎大明江山的传承,可神宗久久不立“国本”,长子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的地位也久久不能提升,而神宗爱妃郑贵妃却即将升为次于皇后地位的皇贵妃,这让群臣怀疑神宗想要弃长立幼。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以固国本。

39、可见这沙龙里的学术气氛相当宽松,亦相当活跃。讲学、切磋、研讨、辩论,真正的群言堂。连首席讲师的交椅也是轮着坐的,并不定于一尊。

40、在第一次入阁之前王锡爵堪称名臣,手腕出众,声誉不错,入阁后为了借助皇帝的权威有一番作为才依附皇帝,但即使如此也破坏了政治规矩,因此被弹劾回家,此后王锡爵因为愤恨就有进一步向皇帝靠拢,给皇帝当帮凶的倾向,加上他本事又大,所以特别被正直人士警惕。

41、最后,当然就是杀头了。明朝能容一个骂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个哭庙的金圣叹。专制与否,在这里表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被灭族。这样的事多得很,有兴趣的自己找相关资料吧。有思想的人几乎被杀尽,事情做到这份儿,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会笑话我们。此外,满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这可是古往今来第一次,满清真是有开拓精神呢!

42、常州龙城书院的学子们对张居正父丧夺情提出批评,张居正身为宰相,但宰相肚里不一定都能撑船,他马上以朝廷名义下诏将龙城书院毁废,且进一步殃及天下书院六十四处。

43、顾宪成在癸巳京察后被内阁报复,罢官回乡,对官场心灰意冷,但他改善世道的志向并没有因此磨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当官时他主张裁汰贪渎之辈,回乡后则想用心学冲击之下一度衰落的程朱理学来拯救世道人心。

44、按照京察的制度设计,在吏部和都察院考察过后,其他言官还可以“拾遗”,对他们漏掉的应该奖惩的人再检查一下,于是内阁控制的言官弹劾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好禅修”,兵部职方司郎中杨于庭“恃才躁妄”,还有兵部主事袁黄(罪名不详,可能是“非儒”,因为袁黄即袁了凡,喜好佛学)。

45、而另有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几个人,却把群臣拦在金水桥南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这话听起来可是很有些威胁的意味,似乎有点像在耍黑社会。不过,这也是有“传统”可循的。

46、在他们看来,自己耿耿忠心可昭日月,之所以指手画脚,目的全在补天。即使有些话说得不怎么中听,也是为了让国家好起来。

47、不过在万历那里,国事、是非都不重要,自己爽最重要,于是他在一段时间内借机罢免了孙鑨、赵南星,以及为他们说话的高攀龙、顾宪成等官员,以维护帮自己挡箭的内阁。顾宪成从此回乡,不再出仕,即便日后被朝廷起用也坚决拒绝,十一年后开办东林书院,力图拯救世道人心。

48、自万历以前,未有d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d所白始也。

49、在对抗神宗谋立朱常洵这长长十五年的“争国本”过程中,为了阻止神宗废长立幼的企图,明廷的大臣士大夫们轻者辞职还乡以示不满,中者因上书抗争而被斥责、杖打、罢官、降职、削籍,重者则被下狱问罪。

50、万历帝亲政后很是忙了一阵子,纵观万历帝这一生,好像也就忙了这一阵子,因为从万历十五年(1587年)开始,直到万历帝去世,他连朝都不上了,这也成为“明亡于万历”的最大理由。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的很直接:“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51、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不多说了。

52、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战雅克萨,打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咋一看,战功赫赫,成绩斐然,俨然一位伟大的君主了。真的是这样吗?

53、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论已毕,更端呈请,不必搀乱。

54、以他的知识和年龄,他晋升甚至进入内阁不会太困难。然而从一开始,顾宪成就没有把升职和财富当回事。

55、现代阉d对于明末的历次京察,对于主持京察的一方贬官是否公正避而不谈,只说东林贬了谁,浙d又贬了谁,仿佛东林跟浙d一样在搞d争,其实只要查一下东林或者说正直官员贬的人与浙d贬的人在为官上的天壤之别,自然可以知道真相。现代阉d的所有招数都是借助大家对明史没有系统性阅读,剪裁拼接来佐证其观点,大司马现在就要一条一条底裤剥掉他们的。

56、比如在清朝中前期,汉人文武大员根本无法真正得到清朝皇帝的信任,别说是江南地区的汉人官僚,就连辽东地区的范文程,早期投降清朝的洪承畴、吴三桂都得不到清朝的信任。

57、纳兰的第一任妻子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康熙10年,当时明珠刚刚担任兵部尚书,就是当时的国防部长。这时候各地官员都希望巴结明珠,又都知道明珠家有个这么屌炸天的公子,估计媒婆把门槛都踩破了,但是明珠肯定要进行一个政治婚姻啊,于是他就相中了地方大员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当然,对于这种政治婚姻,纳兰容若也没有什么反对,只是默默地应允了这门婚事。不过对于这两个人来说,这种选择还算是没有让人失望,卢氏本来也是个肤白貌美的大家闺秀,她听说自己要嫁的人是纳兰容若这个神一样存在的人物,那也是辗转反侧啊。于是,少年夫妻,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鹣鲽情深,风光无限。但是,考虑到传宗接代的问题,明珠又给儿子娶了一房妾室——颜氏。当然,这个颜氏也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而且首先给纳兰剩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纳兰的大儿子——富格。纳兰容若一共有3个儿子和4个女儿,其中有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一个大人物年羹尧。

58、说起来令人惊栗,这些逐臣中有些甚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桂阳附近的永州是柳宗元生活过的地方,而苏东坡的晚年差不多有十六个年头是在岭南度过的。

59、首辅张居正去世后,继任首辅王锡爵只知道在朝中一味迎合神宗,不能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弄得人心离异。一次,王锡爵对顾宪成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意思是责怪百姓心不向着朝廷。顾宪成针锋相对地回答:“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定认为是对的。”指出国事搞不好的责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一语道破了朝廷当权者们颠倒是非、混淆黑自的真相。

60、明朝虽然也禁海,却不是彻底的禁,而是时禁时开。即便后期官方从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权力真空。海商和海盗成为海上的统治者。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现在中国海域的荷兰船只,常被郑芝龙部截获。天启七年,郑军与驻台荷兰军还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西方海洋强国,荷兰战败。此外,明朝非常重视与西方的交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还为中西交流做了很大的贡献呢。(误解历史,愧对祖先。)

61、两年之后,顾宪成去世,其道德与学术地位接近一代儒宗,深为天下正直之士所怀。但浙d、宣d、昆d一来为了防止李三才报复以及要推自己的人,一定要扳倒李三才,二来为了避免自己因为贪渎被孙丕扬京察掉,连孙丕扬也要一起干掉,但李三才好歹还不算清廉,孙丕扬却无隙可乘,只有将孙丕扬、李三才说成朋d才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一起撸掉,于是他们变本加厉的造谣,要借皇帝之手干掉自己的政敌。

62、“二沈”在朝堂上争执不下的时候,晚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东林d开始形成并登上政治舞台。

63、么也没有,就有那么点骨气,这“骨气”之“骨”,最要紧的无非两处,一为脊梁骨,一为喉骨。

64、不料浙d他们等的就是顾宪成说话,于是马上造谣说顾宪成“讲学东林,遥执朝政”,与李三才勾结想变天,又说负责京察的孙丕扬等人已经与顾宪成、李三才结为朋d,将来京察一定会不公。因为他们知道孙丕扬京察时一定不会容忍自己的贪渎之行,所以通过造谣来给自己打预防针。

65、这一下,大明朝头上的那片天,可真的塌下来了。

66、满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女真族民不过百万还是野蛮民族(没自己的文明)。面对泱泱中华时,心理弱势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就从汉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汉人自信和能干的基石。汉人变得愚昧和奴性,才便于他们统治。这就是满清极力丑化扭曲汉人政权及历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狱的目的。汉人习惯了当奴才,他们才能放心做主子。国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这样被满清种植的。而满清后期的屡战屡败,除了落后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满清不愿胜。鸦片战争中,满清重用琦善,诬陷林则徐,以及后来的中法之战「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已经把满清的意图显示的清清楚楚了。三元里抗英,更是说明了英国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强大。满清贵族说过「汉人一强,满人必亡。」即使国难当前,满清首先提防的还是汉人,而不是友邦。于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67、至今,对郑成功,施琅等人的评价,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何况客观上,康熙对施琅的长期软禁,至少说明了他性格上的优柔寡断,远非贴金者所谓“雄才大略”。

68、七下西洋的太监英雄--郑和;足智多谋的和尚军师--姚广孝;百科全书式的王爷--朱载堉;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秦良玉;文武兼备的一代宗师--王守仁;为研究西学加入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启……明朝的开放与精彩哪是清朝可以想象的。明朝虽然也禁海,却不是彻底的禁,而是时禁时开。即便后期官方从海洋退出,海洋世界也不是权力真空。海商和海盗成为海上的统治者。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现在中国海域的荷兰船只,常被郑芝龙部截获。

69、于是这一耗就是二十六年,神宗终于把大臣们耗得老死病死了不老少,病退和父母去世要守孝离任也不老少,多少也算出了口气。不过因此大明朝官职出现的空缺之多,也蔚为壮观,别说是中国历史之最,就是在世界史上也是没有哪一人哪一朝可比的。

70、满清就是这样阉割了中华的光辉科技和灿烂文化,使中国回到了欧洲中世纪黑暗蒙昧的境地。思想没了,文化没了,科技没了,后来钱也没了。发展了几千年,又被打到原始社会,怎能不愚昧不落后?难怪小日本嘲笑:中国发展5000年不如日本发展50年。中华文明被毁灭的同时,清王朝也失去了强盛和进步的基石。清朝的皇帝据说个个勤政,却落了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恐怕是满清前期的统治者始料未及的。没过多少年,整个清王朝就成了,鸦片战争中,人们看到的,愚昧、麻木、扭曲和奴性叠加起来的德性了。直到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

71、明代的士人们,真是聪明。事事都可以找到传统和先例,只要有传统,什么事都可以那么地理直气壮,包括在紫禁城内群殴杀人,乃至强迫当今皇上不许认自己亲爹而去改认伯父为父亲之类,都是那么地符合祖制礼仪和大义凛然。

72、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兰只是小国。怎么不说说英法呢?因为,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级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18世纪的事了。

73、似乎全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是皇帝的金銮宝殿,而是东林的熙熙学馆;似乎全中国都在倾听一个削职司官的声音,这如何了得?

74、我在《东林的对立面哪里是阉d,分明是恶性皇权》一文里分析过,朱元璋废掉宰相以后,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只是国事顾问,跟真正的宰相相比,只有议政权(明宣宗以后还分一半给太监),没有监督执行权,所以从法理上来说,内阁并不是六部尚书的领导。

75、果然,另一个“有文化”的东林d人又跳了出来,他是左副都御史杨涟。这位监察部副部长在奏章中一口气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在他的号召下,“一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讨伐魏忠贤的奏章争先恐后,数日之内,竟有一百余疏,大有京华纸贵的气氛。

76、满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女真族民不过百万还是野蛮民族(没自己的文明)。面对泱泱中华时,心理弱势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就从汉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下手,打掉汉人自信和能干的基石。汉人变得愚昧和奴性,才便于他们统治。这就是满清极力丑化扭曲汉人政权及历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狱的目的。汉人习惯了当奴才,他们才能放心做主子。国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这样被满清种植的。

77、在第一次和康熙的北巡过程中也是他第一次远离京城出了山海关的一次经历,对于久居京城的他来说,让我们看到他的诗词中除了婉转的哀愁还有豪迈的男儿气息。比如这首著名的《长相思》:

78、嘉靖当然不愿意了。我做了皇上,却居然连亲生父母都不可以认了,那还了得?当下大怒道:“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嘉靖皇帝这句话,着实是有为人子的道理的,可大臣们认为这不是做皇上的道理。

79、在写正文之前,大司马先要普及一个常识:“结d未必营私”,或者虽然“营私”,但追求的是合法利益,就没有任何问题。

80、但后来他从杨、左守门的差役那里得知,这二位书呆子堪称两袖清风,并没有什么积蓄。再看到二人出京时,仅青衣便帽,只携带很少几件衣物从容上道时,才感到好生没趣。

81、汉末d人也好,道学人士也好,东林人士也好,他们德行、能力、政绩等方面都没什么问题,找不出可以攻击的点,而他们的对立面基本上一无是处。但是没有关系,一顶“朋d”的大帽子扣上去,无论他们才德如何出众,皇帝都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击。此即欧阳修所说“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d之说”,吴应箕所说“小人之倾君子,未有不托于朋d之一言”。

82、中华文化在唐宋达到鼎盛。明朝的文化成就,大家看看「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的明朝部分就知道了。满清完全是文化荒漠。260多年只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红楼梦。内容还是揭露清朝的腐朽的。曹雪芹为了躲避文字狱,才以小说的形式表现。

83、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礼部尚书王家屏因大旱上疏曰:“陛下又深居静摄,朝讲希临。统计臣一岁间,仅两觐天颜而已。间尝一进瞽言,竟与诸司章奏并寝不行”因此愤而辞职。不过这位尚书大人其实脑筋是不大灵光的,因为他自己都说了:“诸司章奏并寝不行”,那么他就应该想到,这封辞职信肯定也会遭遇同样命运,呈上去之后必然是有如泥牛入海,一去无踪影。

84、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

85、不过,这和伟大没有一点关系。这不过是清朝内部的皇权争夺战,变更的仅仅是国家实际领导人。这是康熙为自己而战,没有涉及到国家民族的贡献,和百姓也无多大关系。

86、刘三元,本疯癫。某日对人说:我是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结果被杀。一个疯子,一句疯话,就掉了脑袋。

87、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年正月,神宗加快了改立进程,下手诏给大学士王锡爵,要将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王锡爵既怕得罪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耍了个滑头,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如此长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哗。因为王锡爵这么一说,等于明指朱常洛还需要补办手续,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神宗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88、但是中国古代的秦制帝国是不允许政d出现的,理论上皇帝独霸天下所有利益,官员乃至百姓的利益只不过是皇帝赐予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组团来要自己应有的一份,甚至帮老百姓要那更是大忌。所以“结d”这个词在秦制帝国是贬义词,只要一沾上就会被帝国名正言顺的打击。

89、接着是雅克萨之战。此战发生在康熙年间,清战力最强的时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还是远征。弹药和粮食都有限。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规模巨大和惨烈。清军数倍于沙俄军,还享受着不错的装备,水陆两军同时进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这种战斗(根本算不上战争)和结果有什么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把西伯利亚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送给俄国,才换来百年的安定。这就是大家引以为荣的康熙和雅克萨之战。不知道历史学家出于什么原因,大肆宣传,真是误导人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足狗文人写的?请不要自欺欺人了。

90、最早的东林d源于明朝神宗时期,当时顾宪成在朝为官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被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在无锡东林书院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继而形成东林学派。

91、满洲女真人和受到压迫已久的农民可不管什么游戏规则,他们直接掀桌子。

92、例如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兵科给事中田大益在奏章中指责神宗“驱率狼虎,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川竭。”据说神宗见了之后大怒,但依然将此份奏章留中不发,既不处罚也不辩论,就是不搭理,让大臣无可奈何。

93、那么一帮研究学问的人为什么会别说成朋d“东林d”呢?这是因为内阁争权导致的政治陷害。

94、东林d以不断渗透的方式改变了明朝的游戏规则,他们成为了明朝后期的掌控人,但这一套跟农民军、满洲女真玩不转。

95、自从万历清算老师张居正以后,万历年间的首辅如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次辅张位)、沈一贯等多数都依附皇权,只有王家屏、沈鲤、叶向高等少数几人不屈从于万历的淫威,敢于仗义执言,所以不甘心太监化的正直朝臣都对前面几位首辅没什么好感,对后面几位满怀敬意。

96、昔日学人云集、文风腾蔚的东林书院被夷为一片废墟,不许存留寸椽片瓦,连院内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令人深思的是,所拆毁的木料与田土变价作银六百两,被全部赍解苏州,为魏忠贤修建虎丘山塘的生祠去了。

97、时正值盛夏溽暑,赤日炎炎,尸体全都溃烂,等到收殓时,仅得破碎血衣数片,残骨数根。

98、除了前妻卢氏,续弦官氏,和妾室颜氏以外,纳兰容若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叫沈宛。

99、后世人都说,明之亡亡于万历,此言固为是,但是他不上朝罢工二十六年、三十一年不出宫门这等做法,其实不是他首创,那是学他爷爷明世宗朱厚骢的,也就是嘉靖皇帝。罢工这事,嘉靖早就干过了,他在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只上过四次朝。而外边那些大臣前赴后继永无穷尽的疲劳轰炸,也一样不是首创,同样是学自他爷爷手上的那些大臣们。

100、我们需要恢复中华民族的本来面貌,找回能够让我们智慧、远见和自豪的正宗中华文化,而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东西。

101、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办起来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愿意,均可参加,还提供食宿方便。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主讲者还随时回答提问。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非主流文字翻译(4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