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名言(65句精选句子)
马相伯名言
1、马相伯先生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进,他为教育倾尽家财,追求用教育叫醒世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他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崇高心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敬仰和感动。
2、1903年,马相伯先生做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将自己在松江、青浦等地的亩产三千亩全部捐献出来。这一倾其全部家产办学兴学的举动,让社会为之震动,有人并不相信,有人说马相伯肯定要反悔。这么多的资产全部捐出,这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马相伯为了表示坚定的决心,特立下字据,并在字据上补写八个字“自献之后,永不反悔”。马相伯认为这是他晚年完成办学愿望的破釜沉舟之举。
3、在熟人的介绍下进入徐家汇圣依纳爵公学(后更名为徐汇公学)就读。
4、军国民教育会会员黄兴归国后,创设“华兴会”,拟于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之日,发动长沙等地起义。杨笃生回上海,别树“爱国协会”,由他担任会长,章士钊副之,蔡元培、陈独秀、蔡锷等也同时加入。
5、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全被杀了个精光。(马相伯名言)。
6、 柳亚子先生还有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百年亚瑟步如歌”,给予泗泾马相伯先生高度评价。
7、教会的人自从代理了马相伯的位置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更改措施,废除了原来的制度,还重新定了规则。而这与马相伯的办学宗旨是相对而立的,学生们对此非常不满,于是纷纷退学抗议。
8、当时特班的学生都想学日文,元培便用他半生不熟的日文教学生选读政治、法律、外交、财政、经济、哲学等门类的专业书,要求学生每日撰写札记。其主旨“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由一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育其开发群众之才,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其所诏示,千言万法,一为之爱国”。在诸多学生中,他最欣赏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王世澂、洪允祥等人。
9、康有为落魄于上海时,经常狎妓,欠了一屁股风流债,打算悄悄地离开上海,一走了之。债主们知道后,跑到招商局的轮船上来找他要债。康有为急中生智,躲到了船顶上的救生船里,居然躲过去了。
10、两人“大谈立宪之不可成,皆知革命之不可已”。7月10日船抵上海,中国教育会同仁发起欢迎大会。会中决议由教育会自设学校,自教子弟,毋须赴日本留学。
11、当时,南洋公学文科班的一位老师,因为其中一个班级里放的墨水瓶空了,就认为是这个班级学生的恶作剧。一气之下报告了学校,而学校最后的处理方式竟然是把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开除了。
12、“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
13、(人物)一个是横眉冷对的悲愤者,一个是寻求真理的新青年
14、对人类文明威胁最大、破坏最惨烈的,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其次才是自然灾害和人类的无知。(华盛顿)
15、国破家亡。期间,至亲的人相继离去,虔诚的教徒母亲至死拒不相见,一生碌碌无为,身败名裂。
16、两人“大谈立宪之不可成,皆知革命之不可已”。7月10日船抵上海,中国教育会同仁发起欢迎大会。会中决议由教育会自设学校,自教子弟,毋须赴日本留学。
17、他反复思考探索,他终于明白了,振兴中华,首先要治根,治那腐朽落后的社会,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由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决定毁家兴学。他把自己的士地无偿捐,只愿能使其成为一个学校,自己在其中教学,自命名日:震旦。
18、各部人选决定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因久居欧洲,对国内教育情形异常隔膜,特请蒋维乔帮助。二人并偕另一会计兼庶务职员,于1月4日晚上到达南京,住在一小旅馆中。5日,蔡元培正式就职,出席临时政府首次国务会议。会后,蔡元培往谒孙中山,请示教育部办公地点,孙回答说:“办公房屋要你自己去找。”连日奔走,一无办法。适遇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就商借碑亭巷内务司楼上空房三间作为办公处,随即迁入。其简陋情形,可想而知。
19、蔡元培在上海的文化教育界中已日渐活跃。他所从事与新教育相关的有两件事:一是筹办“爱国女学校”,一是发起“中国教育会”。
20、当下的社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想躺平,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想退休;把一己之享乐放在首位,而似乎从未考虑过自己所应对社会和国家创造的价值。
21、徐家汇时期的复旦公学,原为纪念李鸿章的祠堂李公祠。复旦公学建校初期,以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1913年3月,从吴淞迁入徐家汇的李公祠。1922年,复旦大学最终迁址江湾。
22、在中西学堂内,新旧的对立是很明显的,蔡元培因过于袒护新派,旧派的堂董时加压力。最后,他愤而辞职,以示不愿意与旧势力妥协。
23、马相伯对学生非常爱护,他重建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只要是有才能的、愿意学的人,马相伯一律收入门下。其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于右任的例子,于右任因作诗讽刺慈禧太后卖国,遭到通缉、逃亡上海,马相伯毫无畏惧地收于门下,还免其学杂费,为安全起见,马相伯让于右任化名“刘学裕”,并对他说:“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这影响了于右任的一生。
24、为反抗教会势力,马相伯带领众人愤然离校,并筹集资金、商议方法另立新校。
25、他认为“欧美诸国,科学繁荣,国力兴旺,皆在于教育使民奋发可为”。
26、同年,章太炎出狱,可是邹容却病死狱中。在邹容追悼大会上,蔡元培当众演说,痛诋清廷的暴虐,蔑视人权,听者无不动容。邹容墓前纪念塔落成,蔡元培又作演说,演辞特别警策,陈英士闻而感惜,返里变卖不动产,决心从事革命工作,他后来成就的事业实发端于此。
27、世上本没有鸡汤,他们把肉吃了,又把骨头和肉渣赏给了家里的看门狗,便剩下了鸡汤。
28、五四时期,新旧文学的论争,白话文言的抗拒,两派人士都服务于北大。胡适、陈独秀的提倡白话文派,和提倡文言文的林琴南、严复,都在北大教书。当时的校长就是蔡元培,他虽然倾向于革新的、进取的事物,但认为这几位老古董的确有一技之长,也就延聘他们在北大任教。所以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期,不问这个人有辫子没有辫子,只看他有没有学问,只要有一点长处的人,他没有不器重他的。这种态度,就是所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29、要知道,获得这个学位,最少要攻读8年左右的硕士学位,此后还得花12至13年攻读博士课程。而这也为他后来办学打下了基础。
30、感悟:要“把中国叫醒”,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气度啊!这让人想起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来作为人生信仰,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增添无穷的力量。
31、钱 凯:《马相伯的爱国一生》(J).人物春秋,2002(6):12-
32、马相伯还曾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震旦学院预科,后改为震旦大学附中(今上海市向明中学前身)。又和章太炎、梁启超等发起创办“函夏考文苑”,与英华创办辅仁社(辅仁大学)和培根女校等等。此外,他还曾多次向其他学校进行捐款,资助学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马相伯充满遗憾的逝去“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经是91岁的高龄,深感国难当头的他,不仅号召“立息内争,共御外侮”,更是亲自参与筹款,先后筹得10万元支援抗日义勇军。
33、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郭嵩涛)
34、马相伯正在筹划创办学之事,他爽快地接收了这批学生,并在不久后创办了震旦学院。
35、1917年,当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时,在中国掀起教育改革,首先邀请恩师马相伯老人北上,老人对蔡元培说:“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马相伯老人所言,便是现代教育的全部内涵,他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教育的普世价值,提出现代教育的平等、奋发和进取以及思想和自由。马相伯教育救国的献身精神,影响了蔡元培、陶行知、梅贻琦等一代教育家。
36、先生经历百年战乱,苦难赋予他的是救国的使命,他似那段暗黑中国历史中的日月光华,在60岁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恢复创办复旦学校,吸引了当时的精英:蔡元培、于右任等名仕前来求学。前者蔡元培先生秉承先生之风重振北大;后者于右任先生除了书法造诣被誉为当代“书圣”外,他还秉承了马先生的教诲: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先后创办了三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至今都是当代名校,为国家输送着新鲜的血液。先生90多岁时还为了抗日救国提笔募捐,热血未凉,燃尽余辉。
37、1905年,在耶稣会的支持下,马相伯办了震旦学院。这样,中国第一所私立学校被马相伯办了起来。大学问家梁启超听说马相伯出山办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贺文中写道:“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于右任曾被官府通缉,一路避难至上海。走投无路时,他找到马相伯门上,老人爱才,一见于右任,对他说:“今天你就可以入学震旦,我免收你的学费、膳费和宿费。”几个月后,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办公室,郑重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过去教过几年书,现在你的学识足以做我的教学助手。从明天开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师了!”于右任后来成为国民d元老,创立了多所学校,可他终生不忘马校长的收留教诲之恩,并将马相伯当作再生父母,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38、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39、蔡元培十四岁至十七岁的四年间,元培就教于同县一老秀才王懋修,在王老师的熏陶下,最崇拜宋儒。在受业期间,光绪九年(1883),元培十七岁入学补诸生(秀才),放弃“举子业”,专治小学和经学,广泛地自由读书,也就不再到王懋修处学习。离开私塾后,两年间在家设馆教书,并赴杭州参加乡试(考举人),首次落第。二十岁起不再教书,在同乡徐树兰举人家中读书。徐家建有“古越藏书楼”,书籍甚多,有此机会可以博览群书。他作学问、治经偏于训诂与哲理,治史则偏于儒林传、文苑传、艺文志等,这也是当时流行的求学方法。
40、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跑到北京,一心想申请去德国,但因政府绌于经费,无法派出。后在译学馆任教,等待出国时机。译学馆后来归并京师大学堂,而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这次在译学馆的任教,实在是服务于北大的第一次。他的《中国孙宝琦像伦理学史》一书就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41、吴敬恒说蔡元培,在做人的态度上,对自己是“不骄不吝”,对人是“和而不同”,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没有不取其长,绝不问其短处如何。然而他无时或忘的,就是他自己的主张:鼓励造就大学问家出来。这有一个实例可以拿来佐证。
42、“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马相伯信奉天主教,但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知名的教育家。他捐钱办学,启迪民智,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中,他挺身而出,被称为“呼号抗日老青年”。他创办并主持震旦大学,秉持“至圣先师”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来学校读书,向他求学者络绎不绝,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43、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溘然长逝,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联名发唁电
44、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莫言)
45、蔡元培六岁入家塾读书,从《百家姓》、《千字文》读起,读完《四书》、《五经》。随后,老师就教他“八股文”,又称“制艺”或“时文”,作为应付科举考试之用。到光绪三年(1877),元培十一岁,父亲逝世,因他父亲为人宽厚,有贷必应,死后债台高筑,东家责令赔偿。世交分头募款欲以接济,但为元培母亲周氏所拒。由此可见,元培性情宽厚,是父亲的遗传,而不苟取,不妄言,则得诸母教。
46、1885年,辜鸿铭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一次,他与一干友人到青楼寻花问柳时,偶遇沦落在此的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便为她赎身,并“笑纳”为自己的小妾。
47、徐志摩18岁与名人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成婚,但婚前婚后都嫌弃张幼仪,觉得她十分土气,与她结婚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48、东京原有“浙学会”的组织,由陶成章主持。陶成章回沪后,和元培等人又在上海成立一个新的革命团体,叫做“光复会”,以扩大暗杀团组织为目的。跟着光复会的东京分部也正式成立,鲁迅等人也参加进来。元培加入光复会后,即邀请徐锡麟入会,并介绍徐与陶相识。
49、马相伯,一位年近百旬的老人,虽然在中国的史册上不曾出现他的名字,虽然至今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0、蔡元培仍在中西学堂监督任内时,原配夫人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叫做无忌,但不久王氏即因产后失调,与世长辞。还未满一周年,作媒请续弦的人很多,元培提出五个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51、蔡元培参与暗杀组织,专学制造炸弹,赁屋购仪器药品,由黄兴带来十余枚弹壳,遂填以炸药。吴樾暗藏炸弹,计划行刺五大臣于北京车站,不幸炸药误发,竟以身殉。
52、马相伯老人去世后,后人没有忘记他的办学志向,薪尽火传。
53、马相伯活了一百岁,亲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最后五个皇帝,见证民国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等六任总统和抗日战争时期,出生时,英吉利的坚船利炮刚刚震碎国门,离世时,日寇的铁蹄已经践踏大半个中华。浮沉百年离乱,见证了无数个当政者的中国,每走一步,他都负重而行,历史在他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他却像老狗一般喘息着办教育,育国人,叫了一百年,终于培养出了一批大师级人物,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民国艺术大师李叔同,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中国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54、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鸦片战争中出生的马相伯,尝遍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外辱,上海沦陷后,他亲手创办的复旦大学迁往大后方,马相伯也走上了流亡的路。马相伯先是流亡桂林,后因战局吃紧,他再从桂林流转昆明,当走到越南凉山时,他羸弱的身子再也走不动了,就只好留在越南凉山。他的家人,都不敢告诉他这是外国,因为他是坚决不肯留外国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马相伯为复旦学生写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是他讲了三十几年的一句名言。
55、班会时间收看了大师《马相国》,让我认识了这位教育领域里有开山之功的大师,深有感触。他是一位博学的知识达人——精通八门外语;他是一座明亮的教育灯塔;创办复旦大学等多所学校,他是一位爱国的执着老人,90岁高龄为抗日演讲;他是一个远去的文化背影,令后世敬仰。
56、光绪十九年(1893),也就是中进士的第二年,二十七岁,蔡元培得授翰林院庶吉士,掌编修国史。新科翰林是有资格往各省写字卖钱的,这叫做“打秋风”。七月间,蔡元培就有南方之行,先在广州小住,入冬后,又到潮州亲戚家,住在文咸街十号元发行商店里。曾为主人写了一副对联,联语为“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由此可见蔡元培待人接物的态度,一向是虚怀若谷,待人和气。
57、蔡元培自从四十五岁起,回国担任教育总长,后在北洋政府时代,又以国民d员的身份留在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北大校长的任内,其所树立的北大民主校风,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58、1905年,法国天主教会不满马相伯办学精神和“一切宗教教义的宣传应退出学校的领域”等主张,取消马相伯的主管权,让马相伯无病而入院休养,并改组震旦,使学校性质严重改变。此举引起学生极大愤慨,决议全体退学。于右任、邵力子等去找马相伯,说:“我们已经散学了,但是我们还要读书”。当时,马相伯眼泪就掉了下来,一方面为震旦的解散而伤心,一方面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59、一个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社会,最终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弗里德曼)
60、蔡元培六岁入家塾读书,从《百家姓》、《千字文》读起,读完《四书》、《五经》。随后,老师就教他“八股文”,又称“制艺”或“时文”,作为应付科举考试之用。到光绪三年(1877),元培十一岁,父亲逝世,因他父亲为人宽厚,有贷必应,死后债台高筑,东家责令赔偿。世交分头募款欲以接济,但为元培母亲周氏所拒。由此可见,元培性情宽厚,是父亲的遗传,而不苟取,不妄言,则得诸母教。
61、“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62、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和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63、1907年4月,清政府派孙宝琦为出使德国大使,孙宝琦允每月资助元培学费30两,而商务印书馆又与蔡元培订定每月送编译费百元。基本生活费用问题既已解决,元培遂随孙宝琦赴德留学。这一年蔡元培已四十一岁,作为一个留学生,年纪似乎大了一点;可是,他时常想争取进修机会以充实自己的学问,这种好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64、他的“科学为父,人文为母”“手脑并用,研究与实验并重”的教学思想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