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是什么(83句精选句子)
巴金原名是什么
1、巴金晚年在上海的寓所里。(图片来源:新华社)
2、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3、 这就是使用“巴金”这个笔名的开始。关于它我已经做过多次的解释,说明我当时的想法。我看用不着在这里多说了。其实多说也没有用处,不相信的人还是不相信,今天还有些外国人喜欢拿我这个笔名做文章。
4、 有一个问题是,李忠清远在四川,为何还要想着到嘉兴建造家族祠堂?建祠堂为何是李忠清而不是李氏在嘉兴的后代?
5、 巴金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沈从文、曹禺、冰心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6、 在嘉兴修建中国祠堂民俗文化博物馆,也许很多嘉兴人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嘉兴没有大规模的祠堂建筑。但在清代,嘉兴一地的祠堂也有不少,单就嘉善县来说,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县内共有祠堂五十一座,其中二十座以名宦专祠,三十一座是世族祠堂。专祠中有惠民乡的陆宣公祠,为祭唐朝贤相陆贽而建,有祭田二百亩,建国前每年清明节,由陆氏家族主祭。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名列古代十大名相之苏轼认为他文辩智术超过汉代的张良。魏塘镇的忠孝祠是纪念一代明臣魏大中及其子魏学洢,其家一门忠烈,却惨遭宦官魏忠贤的迫害,后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亦被下诏旌表为孝子,魏学洢还留下著名的《核舟记》。西塘镇现在还有个名叫“四贤祠”的地方,当时就是为祭祀在历史上有功于当地的四位贤人明知府杨继宗、参政喻良,清巡按庞尚鹏、邑侯莫大勋。在我们当地,不是搞文史的人,现在还能够说出陆贽、魏大中这些古代赫赫有名的贤臣已经不多了,知道巴金祖籍地在嘉兴更少,这样说来,祠堂博物馆的建立,其意义也就深远了,祠堂博物馆可以部分地承担起宣传历史名人、传播祠堂文化的作用。嘉兴一地,可以借某一个名人家族祠堂为背景,并且可以将祠堂文化与江南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瓦当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个祠堂文化的新天地,再者,中国大地上,名人祠堂始终是我们视眼中的一个关注点,如成都的武侯祠,福州的林则徐祠堂,海口的苏公祠等等,把名人祠堂做一个总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名人祠堂和祠堂文化自然是祠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嘉兴的祠堂博物馆立足嘉兴的名人祠堂,且完全可以辐射到全国,如果嘉兴人真有勇气这样做了,那么将是嘉兴人的福气了。(巴金原名是什么)。
7、巴金原名为李尧棠,表字为芾甘,巴金出生于我国四川省。巴金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巴金在很多领域上面都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和成就,巴金的小说在中国文坛上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人称为是中国近代的极为重要的六位文学家之一。
8、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9、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10、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也是这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离合。
11、《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12、李家的一张合影,3岁的巴金在外婆(前排左一)的怀里。
13、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4、 金庸:当年在《大公报》上读到巴金《随想录》,当时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15、 母亲,请你饶了我!这颗心我实在不要,我不能要啊!
16、 曾读到文章介绍李寅熙,说他是一位风雅的诗人,我对此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他的诗如何风雅,但清光绪《嘉兴府志》、《嘉兴县志》对他的《秋门草堂诗钞》仅存目,这多少让人失望。范笑我兄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秋门草堂诗钞》广东中山图书馆有藏本,这未免太远了点吧。我只能从清诗入手,《诗总集.诗别集草目》介绍了好多诗集,那里也有个叫李璠的诗人,却是明代嘉兴李日华的女儿。茫茫书海,真是太难找了,何况也未必有。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对嘉兴乡邦方化颇有研究的尤裕森先生给了我帮助,他给我列出了四套书,我在他列出的《续槜李诗系》中看到了李寅熙的诗和别人对李的评价,我这才知道,李寅熙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风雅,他实际上很受处境的困扰,是一个忧伤的诗人,好在其诗比较质朴,还是令我有些喜欢的。
17、巴金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步曲》《爱情三部曲》等。
18、巴金先生的一生,充满爱与温情、正直光辉,而也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冲破时代的桎梏,征途的阴影,向世界散播温暖坚定的力量。
19、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
20、活动︱时光如水,巴金是金——清明节“鲜花留言寄思念”回眸
21、 2002年9月28日,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弟弟李济生、侄子李致从上海来嘉兴寻根。
22、 巴金与沈从文是挚友,他们的交往从1932年开始,当时两人都已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名气,两人虽风格相异却相知甚深,他们之间存在着真诚、理解与宽容的氛围。在巴金最艰难的那段时期,沈从文、张兆和夫妇不怕被牵连,依然打探巴金的消息,并在其夫人萧珊最后的时间送去温暖——五页长信。巴金复出后,每到北京,必定要到沈从文家中看望他,沈从文去世后,一篇《怀念从文》便是两人生死不渝的友情的最好见证。
23、 2004年11月6日,巴金研究专家周立民从上海来嘉善,随后由梦仪陪同前往塘汇寻访李家祠堂遗址。
24、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
25、歌剧版《骆驼祥子》是国家大剧院第五部原创中国歌剧,创作过程用时三年,是国家大剧院联手作曲家郭文景、编剧徐瑛、新锐导演易立明,集成创作打造的一部充满地域风韵的老北京经典题材作品。
26、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
27、 看来诗人是过起了隐居生活了,这未免不是好事呢,清代的舞台上少了一位士大夫,嘉兴的历史上则多了一位诗人。
2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9、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1928年赴法留学归国后,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年至1933年出版《家》、《雾》、《雨》等作品,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30、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而且他不相信这种传言会成为事实。原来他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曾经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抓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31、 1936年,32岁的巴金以小说《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声誉卓著。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无暇顾及儿女情长。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个落款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
32、1988年,巴金(右)和挚友曹禺畅聊。(图片来源:新华社)
33、巴金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步曲》《爱情三部曲》等。
34、 在嘉兴修建中国祠堂民俗文化博物馆,也许很多嘉兴人没有这样的自信,因为嘉兴没有大规模的祠堂建筑。但在清代,嘉兴一地的祠堂也有不少,单就嘉善县来说,据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县内共有祠堂五十一座,其中二十座以名宦专祠,三十一座是世族祠堂。专祠中有惠民乡的陆宣公祠,为祭唐朝贤相陆贽而建,有祭田二百亩,建国前每年清明节,由陆氏家族主祭。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名列古代十大名相之苏轼认为他文辩智术超过汉代的张良。魏塘镇的忠孝祠是纪念一代明臣魏大中及其子魏学洢,其家一门忠烈,却惨遭宦官魏忠贤的迫害,后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亦被下诏旌表为孝子,魏学洢还留下著名的《核舟记》。西塘镇现在还有个名叫“四贤祠”的地方,当时就是为祭祀在历史上有功于当地的四位贤人明知府杨继宗、参政喻良,清巡按庞尚鹏、邑侯莫大勋。在我们当地,不是搞文史的人,现在还能够说出陆贽、魏大中这些古代赫赫有名的贤臣已经不多了,知道巴金祖籍地在嘉兴更少,这样说来,祠堂博物馆的建立,其意义也就深远了,祠堂博物馆可以部分地承担起宣传历史名人、传播祠堂文化的作用。嘉兴一地,可以借某一个名人家族祠堂为背景,并且可以将祠堂文化与江南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瓦当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个祠堂文化的新天地,再者,中国大地上,名人祠堂始终是我们视眼中的一个关注点,如成都的武侯祠,福州的林则徐祠堂,海口的苏公祠等等,把名人祠堂做一个总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名人祠堂和祠堂文化自然是祠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内容了,嘉兴的祠堂博物馆立足嘉兴的名人祠堂,且完全可以辐射到全国,如果嘉兴人真有勇气这样做了,那么将是嘉兴人的福气了。
3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36、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巴金
37、何典、施华洛、阳秋、东方未明、伯元、履箱、
38、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39、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
40、 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41、 曾读到文章介绍李寅熙,说他是一位风雅的诗人,我对此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他的诗如何风雅,但清光绪《嘉兴府志》、《嘉兴县志》对他的《秋门草堂诗钞》仅存目,这多少让人失望。范笑我兄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秋门草堂诗钞》广东中山图书馆有藏本,这未免太远了点吧。我只能从清诗入手,《诗总集.诗别集草目》介绍了好多诗集,那里也有个叫李璠的诗人,却是明代嘉兴李日华的女儿。茫茫书海,真是太难找了,何况也未必有。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对嘉兴乡邦方化颇有研究的尤裕森先生给了我帮助,他给我列出了四套书,我在他列出的《续槜李诗系》中看到了李寅熙的诗和别人对李的评价,我这才知道,李寅熙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风雅,他实际上很受处境的困扰,是一个忧伤的诗人,好在其诗比较质朴,还是令我有些喜欢的。
42、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43、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44、 这一次,他们在四伯祖家住了十天,经常带堂妹德娴去附近的槐树头一带玩。1月23日返回上海去南京,后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求学。1924年,巴金在南京写成《嘉兴杂忆》,分《塘汇李家祠堂》、《夜雨中之火车站-----火车中》(残稿)。
45、“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
46、►原创才是生产力,原创才能高逼格,期待您的留言,鞭策取走进步。
47、 1991年2月9日,巴金向嘉兴市志编纂室提供了李氏世系资料,并在《塘汇李家祠堂》复印稿上作了个别字句的修订,《塘汇李家祠堂》发表于1923《嘉兴日报》。
48、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49、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9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50、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
51、《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52、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
53、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4、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55、萧乾曾经说:“巴金写恋爱,然而不谈恋爱。”
56、巴金的原名和字源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甘棠”。而“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缢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俄国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57、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58、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
59、 作家要打动读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就是这样一位与读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说,“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来有数不清的作家,读不完的作品,尽管生活环境各异,思想信仰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一样,但是所有真诚的作家都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
60、 我这里要讲的只是我的笔名,不是我父亲给我起的学名。我的学名或本名已经被笔名“打倒”和“取代”了,这是我当初完全没有料到的。几十年来有人问我“贵姓”,我总是回答“姓李”,而人们却一直叫我“老巴”,“巴公”,“巴老”。
61、 十年过去,我还是“巴金”,改不了名字,也搁不了笔。看来我用不着为这个多花费脑筋了。今天我在医院里迎接了我的第八十个年头,来日无多,我应当加倍珍惜。多写一个字就多留下一个字。是“牛”是人,姓巴姓李,让后人去议论吧。
62、当时公映了一部很有名的日本电影《望乡》,这部电影写到日本妓女被美国人蹂躏的故事。因为写到妓女,国内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有害的,不能公开放映,或者要将有关妓女的部分剪掉,报纸上还有很多议论。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的剧情和《水晶鞋》王子和灰姑娘接吻的剧照都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巴金在《随想录》的第一篇《望乡》中反问,为什么有妓女的电影就不能放?难道有妓女的电影就会毒害青少年?会让我们都变坏?他说他自己当年从四川坐船到上海,就住在四马路的一个旅馆,四马路(现在的福州路)是红灯区,趴在窗口往下面看,全都是妓女走来走去,但是巴金也没变坏。所以他用自己的作品来支持《望乡》在中国播放,这不仅是《望乡》的问题,还涉及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西方和日本文学作品的问题。
63、 当然,这份记录是不全的,必定还有不少遗漏,在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寻踪者。寻踪为哪般?留下历史,还原历史,兴许今人或者后人能从中借鉴一点什么。
64、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65、 嘉兴市志编纂室用近三年的时间,研究巴金的祖籍世系和他与嘉兴的关系,1997年12月出版的《嘉兴市志》在“杂记丛谈”刊印了《巴金祖籍嘉兴》一文。
66、 1999年9月,许岩摄影、陆明撰文的《嘉兴影踪》出版,其中有《巴金与嘉兴》一文和原西米棚下15号照片一帧。
67、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
68、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69、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70、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
71、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72、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7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74、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75、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7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77、巴金和萧珊一定看过这部电影,而且印象深刻。一次,萧珊去书房找巴金。敲门后,巴金问道:“谁呀?”萧珊俏皮地用英语回答:“TheQueen!”房内又传出一声:“是谁?”萧珊还是调皮地应道:“Victoria——TheQueen!”巴金依然不开门,又问:“是谁呀?”萧珊便将影片中的台词全部用上:“Victoria——Yourwife!”巴金这才打开门,把萧珊请了进去。
78、 李寅熙著的《秋门草堂诗钞》,共《小盘谷焚余集》、《安雅居萍泛集》、《意舫劳歌集》、《品药山馆呻吟集》四卷,嘉庆十九年由其四弟文熙付梓,吴锡麒,查瑩、张问陶作序,郭麐等若干人题诗。
79、 ——巴金
80、 我在《续槜李诗系》中读到李寅熙的三首诗,其中有一首是写给好友汪如洋的,诗名《感旧寄云壑》,云壑即汪如洋。诗是这样写的:“云龙角逐记当年,车笠而今转自怜,壮岁浑如春易老,可人真是月难圆。读书得力差安命,止酒无功又破禅,万里论心同咫尺,病怀駊騀向君传。”读书得力差安命,所以到最后他还只是一个贡生。
81、 肖复兴: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
82、晚年,两位老人经常互送小东西“表白”。巴金故居里,有冰心送给他的放大镜,旁边展示着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巴金老弟,送你放大镜,看书可以用。这是冰心晚年送给巴金放大镜时所附的。她还送给巴金一个看书架,“怕他看书托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