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46句精选句子)
读书百遍
1、古人有很多有关读书、朗读重要性的经典经验,留给我们。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百遍)。
2、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著):“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4、当然,我们今天说,读书百遍的“百”,只是泛指,不是具体数字,表示好文章要多读、反复读的意思。
5、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6、猛然发现“说shuō客”“坐骑qí”这么念,我怕是上了个假学!
7、但如果你已经是成人,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已经带来过孕育或者生育过,那么你的神会从幸福的摇篮上升到未来不可估量的高度上,将来上升到成熟和充满的高度上。
8、今天推荐一款中国传统典籍字帖:“国馆典籍字帖”。
9、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0、实际上,杨万里的诗集中,各版本古籍(四部丛刊影宋写本《诚斋集》卷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今人点校本《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中都写作“树阴”,而非“树荫”,不存在争议。
11、(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2、最后,允许我分享《红书》里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叫“诗”(P113)——让我们一起朗读吧!
13、最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并不是阅读的终点。如二程朱熹年轻就立志于学,对“四书”“五经”字词文义的认识很早就达到了很高水准。随后几十年的实践与思考,对原本文义基本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看法,成长在于对书籍内在精神的体认深化。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考我们儿时背的唐诗,内容往往是简单的景象,如太阳、月亮、长江、高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诗句可以不断回味,在内心中泛起不同的趣味。如果只是盲目的读经百遍,可能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们对于书籍和思想的兴趣。都说小孩背东西牢靠,然而背的东西没有办法被生活认证,早晚会被遗忘,就算记住个别字句也不是自己的财富。有些就会让孩子们陷入到一种莫名的狂热偏执中,在根本上背离了中国文化深处的理性与好学精神。《论语》所言“意必固我”的毛病,《孟子》里“拔苗助长”的故事,反而通过读经出现了。如同拉着七岁左右的小朋友去逛博物馆,本来是想熏陶华夏文明的悠久与精深,而孩子们的身高够不到展柜,只能看到大人们的裤腿和展柜的底座,感觉到博物馆实在是过于无聊。
14、每一本字帖,采用胶装稳固工艺,耐磨不易散,书脊贴布可平摊,方便书写。
15、你刚刚酝酿好的换气口还没打开,又被堵上了,你感到难受而愤怒,想下船单干;
16、《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中叶。借由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唱歌的。
17、陈先云:这是基于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
18、“树荫”是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和“树阴”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学作品的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一概而论。
19、当时高冷的言语,在后世有了热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后来逐渐上升到了读书方法论的高度,董遇原话需要读一百遍的应是指自家著作《朱墨别异》,到了后世《金楼子》“读之百遍,其义自见”的“书”指向了儒家五经,至于其他书则可以泛读。宋代以后需读百遍的“书”范围更加宽泛。北宋苏轼有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解释“读书百遍”,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后面还补充了“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成为了又一个著名的劝学名句。时至今日,抱着这条格言较为极端的例子是遍地出现的“读经班”,如“论语一百”就是类似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大家几天之内反复读一百遍《论语》。按照发起人的说法:“论语只不过15700多字。按说话的速度,一分钟可读200个字,这样,60分钟,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一遍,就在书的后面画一个“一”的记号。”。
20、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21、有的人与世浮沉,昏暗无光,而有的人看到了希望,注定是脱颖而出的。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22、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继续重复前面的步骤。当然,如果你乏了,如果你想再看看其它的风景,那么可以帮它放在那,等你下一次回来的时候,再去感受它。
23、庄稼的“稼”难道不是该读轻声?是“树阴”还是“树荫”?是“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指代动物时,该用“他”还是“它”?
24、家族史也是一道大餐:孩子越了解家族史,越能把控人生
25、《道德经》以辩证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教给我们修身处世的智慧。
26、因此:有神的人就有智慧,神会让你变得完美。
27、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8、在阅读经典、描红美字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传世美画。
29、记得有个漫画叫“挖井”,一个人挖井不专注,挖一会一看没有水,就改个地方重挖,重挖几下一看还没有水,就又改了地方,第三口还是如此。就这样挖了好多口也没挖出水来。其实有的井底离地下水已经十分接近,非常可惜。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读得书很多,但都不深入,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读的再多有什么用呢?
30、这时候已经是成人的人,他的神就会继续存活。
31、另外,从诗意上看,“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则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意思都能讲通。
32、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下。
33、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册的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小,自主认读汉字能力较弱,部分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不佳。因此,教材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体现出包括轻声在内的语流中的音变现象,以减轻学生识读汉字的负担,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讲好普通话。
34、记者: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5、不求太过闪耀,但至少要活的平凡而不平庸,不是么?正如影片所言,有些鸟儿就不该被关在笼子里,生活中也亦是如此,有些人注定会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他们向往自由向往更好的生活,他们会为此而努力奋斗。
36、赵孟頫书《道德经》,笔法精到、笔触奔放、洒脱。
3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必要性,对阅读艰深的书来说确是如此。
38、然后,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让我们感觉茫然、卡顿的地方,如果理性有话要说,让它说,让它提出自己的疑问。
39、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40、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41、来源:光明日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42、以一年级下册课文《小池》中“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例,有读者可能不理解,认为“树阴”应作“树荫”。
43、比如,“庄稼”的“稼”如果标注为“jia”,“苍蝇”的“蝇”如果标注为“ying”,就会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单字的注音不符,也会影响学生对这个字本音的学习。
4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音: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45、书只有“读”才能懂,读的目的就是“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