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71句精选句子)

2023-08-16 09:58:16

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

1、从此以后,乡里的人都称他“孝悌许武”。郡守和州刺史推荐许武出来为民服务,并且请他担任“议郎”的官职。许武的声望非常显赫,不久,他却辞去官职而返回故乡,先为两位弟弟张罗婚事,而后自己才娶妻。兄弟们生活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

2、王祥的道德学问日益提升,后母起了个坏念头,因为王祥的名声越好,往后她的恶名就越昭彰。于是就在酒里下了毒,要给王祥喝,被王览发现,情急之下把毒酒夺过来自己要当场喝下去,替哥哥去死。这时后母立刻把酒打翻在地,恐怕自己亲生的儿子被毒死。见此情形,后母也很惭愧,心想,我时时想致王祥于死地,而我的儿子却用生命来保护王祥!兄弟之情终于感化了后母,当场后母和两个兄弟抱在一起痛苦流涕。可见唯有德行、唯有真诚能化解人生的灾难。

3、汉朝许武,有三个兄弟,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两个弟弟一个叫许宴,一个叫许普,年纪还非常小。在过去传统的家庭里长兄如父,父亲过世了,身为长兄的许武,必须要肩负家庭的重任,不但要负责生计,更要提携照顾两个弟弟。

4、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5、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边地县令,辖区与楚国毗邻。梁国和楚国都种瓜。梁人勤于灌溉,种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却不浇灌,种出的瓜很不像样,他们还在夜间偷偷地跑去祸害梁人的瓜。梁人发觉后,都磨拳擦掌要报复。宋就说:“别人做坏事,你也跟着做坏事,这是多么偏狭啊!我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趁夜晚去给楚人的瓜地浇水,不要让他们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长得丰硕甜美了,楚人大为奇怪,楚王说,这是梁人“阴让”。楚人深受感动,谢以重币,从此两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6、“我觉得朵朵应该最珍惜我,每次把笔刨尖之后,都会把我肚子里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刨笔卷是个大嗓门,一说话就把身旁的练习本吵得不耐烦。

7、事后,邻居的儿子感到十分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

8、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发生争执时,互相谦让,都往后面退一步,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谦让的故事12在很久很就以前,动物王国里有一只小白兔,名字叫米菲.她非常懂得谦让,性格也十分开朗.

9、2008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谈到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10、“区叔很关心我们大楼,经常自己去洗楼梯,清理杂物,有着一颗热心公益的心。”

11、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12、“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13、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14、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15、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

16、新盈镇政府提供的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盈镇墟土地增值较快,一块长18米、宽4米,面积约72平的宅基地价值20多万元,群众对土地纠纷比较敏感,几乎寸土必争。

17、很久以前,这条街上生长着两棵桂花树,年岁久远,枝繁叶茂,每到开花时节,整条街道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街上有两户人家,刚好要在桂花树旁修建房屋,而两家人都没有将桂树砌进自家的院墙,街坊邻居因此称这两家仁义。在西安方言中,“树”字发音为“府”,所以,“双桂树”就演变成了“双仁府”。

18、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与左邻右舍打交道,有时还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

19、在贾平凹《废都》中双仁府一词频频出现,男主人公庄之蝶的夫人牛月清娘家就住在这里,小说里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双仁府街。而书中提到的双仁府低洼改造,就是这条老街上发生过的真实事情。

20、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21、晋朝的王览,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王祥,王览对这个兄长很尊敬。王祥侍奉后母非常孝顺,而后母却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打王祥。王览看到了,就流着眼泪抱着哥哥哭。后母刁难王祥,王览就与王祥一起去做。后母对王祥的虐待不仅在小的时候,到了成年娶了妻子以后,对王祥和他的妻子也是非常严厉。每一次母亲惩罚大哥,王览都带着妻子过来帮忙,尽心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危机。

22、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23、清朝郑板桥的家人与邻居为建房问题发生纠纷,写信要在外地当县令的郑板桥出面干预,郑板桥回信说:“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礼让三尺,邻居见此,也让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由此和睦相处。相让的几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24、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25、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睡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26、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谓辞让,就是指谦让。孟子把谦让当作了“四端”之摆在与四肢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儒家对谦虚、恭敬、礼让的美好品德不遗余力的提倡。

27、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28、双仁府曾经住过阎甘园。解放后阎家后人搬到双仁府甲字51号,是西安的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陕西出版界的元老级人物。创办了陕西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广通报》、出版了《时务丛抄》;“永宁门”书法题字,就是请阎甘圆先生书写的;冯玉祥也以阎甘园为师,研习书画。

29、“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

30、隋朝牛弘,原来本姓寮,他的父亲叫寮允,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侍中,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最喜欢读书,见闻又很广博。

31、据考证,聊城的“聊”最早出现在《左传》:“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最早城址在今聊城城西北十五里闫寺村东南七里处聊古庙村,建于约公元前522年以前。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

32、明清两代有关六尺巷的传说较多,河南省开封市、安阳市等地都有六尺巷及传说,但安徽省桐城市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荚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33、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34、突然,朵朵推开房门走进来说:“刚才的一切,我都听到了。你们中的每一位我都非常珍惜,你们应该学会谦让。”谦让的故事15狭偌.帕蒂

35、后来,监考老师转悠到我旁边就不走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前面的“神抄”一看有老师,哪还敢抄啊?!考完以后,他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啊,不到前面看着,在后面看?”

36、在镇江,类似寓意邻里和睦的巷子还有堂留巷、三多巷、余里巷等等,不少巷子还出过名人,比如清代大学士张玉书就出生在南门外大街附近的张家巷,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出生在寿邱街附近的巷子里。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很多古老的巷子都已经只闻其名,不见了踪影。

37、文帝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要亲自过问国家大事。一天上朝时,他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38、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9、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40、元代时德州齐河人訾汝道,平日乐善好施,以善行闻名乡里。同乡刘显等人贫困无法维生,訾汝道一一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收地租维持生活,直到他们终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当时人们传说吃一种能使人发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一户户亲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他曾经在春天把麦子、高粱借给人,等到丰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债人无粮偿还,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烧了,不要他们归还。他对家人说:“积累粮食本来就是为了防备饥荒,所以如果遇到灾荒年景,一定要帮助贫穷的乡亲。”

41、十三号院住的是国民政府陕西省财政厅长温天伟,和国民d西安城防司令曹尔辉,和他家隔几个院子,还住的有西安黄河针织厂姓翟的董事长。稍远一点有个一百米的双仁府大巷子东口,还住过国民d第一军军长董钊。

42、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于是就问道:“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3、李顺兴今年74岁了,是一位独居老人,没有医保也没有收入,子女都在乡下。说起邻居的两公婆,老人竟忍不住落泪。

44、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写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45、“我觉得朵朵最珍惜我,每次用我写完作业之后,都会把里面的短笔芯取出来,使我的身体从不会堵塞。”

46、(吴氏文化)带你走进---(上海)中西合璧的“吴家祠堂”。

47、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指出人们做事要以道义为衡量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仁爱之心,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人德行修养的体现,这也是善化他人,播种善因,使社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这也是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48、“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49、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50、谦让既是一种美好品德,也是一种有着丰厚积淀而形成的国民自觉行为,是国民素质的集体体现,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光有高铁、飞机和摩天大楼这些光鲜的外表,并不等于文明的精神,就像富豪不等于贵族,玩奢侈品也不等于有品位。

51、原谅了办错事情的邻居,司马徽的宽宏大量让邻居十份感动。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清雅、纯明的品性,后来,人们将他称作“水镜先生”。

52、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代王。他为人仁慈宽厚,当残暴篡权的吕后死后,诸吕的反叛被粉碎后,朝中拥戴文帝继位。

53、学校期末考试时,因为是打乱顺序分考场,我也不害怕别人抄袭了,便放松了警惕。我来到考场时,坐在前面的男生说:“大姐啊,我知道您的语文成绩最好,总是第您……让我看看行吗?”我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神通呢,啥都知道,先假装许诺,不让他看!”我说:“行吧,你可别让老师发现了!”他说:“谁我不敢抄啊?”我心想:得,这回碰到个能抄的主,真惨!

54、进了京城,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他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55、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56、相传古代黄河一向归河伯管辖。这位河伯十分敬业,始终守护着黄河,所以没有时间到黄河以外的地方去看看,所以他深为黄河滚滚的浪涛而感到骄傲,认为天下壮观的景象全在自我那里。得意之余,他决定到别处看看,于是顺流而下,一向到了北海。河伯站在北海边向东望去,只见海天相连,一眼望不到边,不禁十分感慨,对北海海神说:"俗语说“听了几条道理,就以为天下再没有比得上自我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并且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开始我还不相信有那样狂妄自大的人!此刻我亲眼看到了浩瀚无边的大海,要不是我来到你那里,我必须会永远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耻笑。"谦让的故事11以前妈妈妈妈曾送我一本书,里面有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仁义胡同”。

57、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58、“六尺巷”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张氏谦和礼让的胸襟,还感动了邻里,使人见贤思齐,昭示出道德异乎寻常的感召力。听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能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蔚然成风。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59、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60、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

61、讲究忍,推崇忍让,是华夏民族数千载文明史的一大特色,亦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切实需要。忍半秒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确实很难,但其益处愈显,更何况“小不忍则乱大谋”。 

62、牛弘还在襁褓之中时,有一次一个会看相的人经过,看到了牛弘相貌,就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儿当贵,当善待之。”果然牛弘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叫牛弼,非常喜欢喝酒,有一天弟弟酗酒醉后,把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看到这情景很惊讶,认为这是很大的事情,赶紧跑去告诉他说:“你弟弟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竟敢把你驾车的那头牛射死了。”牛弘听了妻子这些话,不以为然地说:“死了就死了吧,做肉干、肉松之类的好了。”妻子误认为丈夫读书没听清,又重复说了一遍,但牛弘却说:“我知道了。”仍然在读书,丝毫没受影响。

6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只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宽阔,很多干戈都能化为玉帛,和谐局面就能出现。

64、2011年,巷口另一侧的林志年的亲戚吴和明在原址新建楼房时,也无偿帮罗春梅硬化巷道,并在巷口安装一扇铁栅栏。

65、虚假的谦让一出现,真正的谦让就及时消亡。---马克·吐温

66、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邻居的儿子回答说:“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于是问他想要什么。年轻人说:“需要十千钱,就可以请医生给我爸治病了。”十千钱对于令仪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如数给了他。邻居的儿子拿了钱刚要走,于邻仪又喊住他;“你家很穷,现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带这么多钱回家,遇上巡逻查夜的盘问你,你怎么说呢?”于是留他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才让他回家。

67、艾克的谦虚没有换来美名,倒换来一大堆谣言。大家说:“唉,森林世界出了一条妖怪狐狸,只有三条腿,还拖一根比老鼠还小的尾巴……”谦让的故事2在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传说,是讲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促成西汉中兴。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68、牛弘对待自己的弟弟如此宽宏大量,实在是很难得。”

69、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70、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宽容谦让的故事(48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