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坦克(109句精选句子)
门捷列夫坦克
1、很多人都觉得A-44坦克很怪异,但跟下边几款没法比
2、 不管谁才是真正的发明者,但在诞生之初,这项发明面对的一个尴尬现实是,除了证明设计者天赋异禀以外,人们几乎无法找到它们真正的价值。它成的本太过高昂,一辆履带式拖车的造价是普通马车的两倍;更重要的是,安装履带后,车辆将变得非常沉重,而且只能在少数地形(如沼泽)中发挥作用。
3、伟大的世界观塑造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导我们说,学以致用啊胖友么!学以致用!(以下进入“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说不是也是”时间,大家权当故事听)1941年,斯金纳坐火车旅行,途中看到了德军正在欧洲肆虐的消息。
4、 为车辆安装装甲不是一个新想法,当马拉战车出现时,各个国家便开始在其外部悬挂铠甲和盾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设计了一种武器,它也被认为后来装甲车辆的鼻祖和先驱——其中有着非常前卫的概念,比如说倾斜的车身装甲和一门360度旋转的火炮,然而,其中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依靠人力和畜力,该如何推动沉重的车辆前进?(门捷列夫坦克)。
5、按设想,这样一辆庞然大物,需要8个人才能驾驭的了。包括:车长、驾驶员、技师、机枪手、炮手以及三名装弹手。其中装弹手还得兼职瞭望工作,观察车身周围的情况,并汇报给车长。
6、然后,至于为什么要说它趴窝...嗯,这玩意设计全重170吨。然后那是在1915年。
7、为什么叫门捷列夫坦克,它与元素周期表又有何关系?因为坦克设计师名字就叫门捷列夫,是那位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创造者)的次子瓦西里·门捷列夫。关于他造坦克的故事,就又是“海军上岸”的故事了。
8、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9、在当年,世界上突然流行起一股轻型两栖坦克热潮,苏联自然也紧追潮流开始研发。本来苏联工程师们设计了一款用莫洛托夫的名字命名的TM两栖坦克,但却在最终评选中被以卡登·洛伊德两栖坦克为蓝本的T-37/38坦克淘汰。
10、战场上大概是这样的:德军A:卧槽前面来了个啥!德军B:卧槽好像炮塔很多!卧槽看上去好屌!德军C:卧槽那肿么办...德军D:卧槽不然打一炮然后趁机跑。众德军:好!轰——德军A:卧槽这什么情况?德军B:报告车...车长,对方好像...被我们...一炮对穿了...机动性的话,嗯,据不愿意透露姓名的T-35乘员同志说,这玩意连个大水坑都过不去。火力的话,嗯,这五个炮塔除了主炮塔可以360旋转,其他几个炮塔都只能小幅度旋转...也就是说,看上去很美的火力是不能集中到一个方向上的...╮(╯▽╰)╭不过这根本不是毛子的巅峰...毛子的巅(nao)峰(can)出现在这个上...“突破”超重型坦克↓↓↓三炮塔!三百吨!主炮塔203mm!两个小炮塔双联152mm!屌炸天!鼠式就是渣渣!什么?你问我后来怎么样?废话。特么这玩意当然没造出来。造出来恐怕只能派两个惩戒营在前面用绳子拉着走。_(:з」∠)_当然,其实毛子并不是这个时期唯一开脑洞的...日耳曼人和山姆大叔其实也不差...-------------------------------------------------19晚更新------------------------------------------嗯,就像之前说的,德国人和美国人其实也在多炮塔方面有一些尝试。总的来说,多炮塔坦克是在二战前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强大的陆地火力追求的一种体现——毕竟那个时候战列舰在海上也还是主流呢。
11、早期的装甲车辆多是轮式的,但是有个很多人尝试设计履带车辆。例如门捷列夫提出的设计方案。不过实际上开启俄罗斯履带战车显赫的是亚历山大·阿列克桑德罗维奇·波罗霍夫什奇科夫。他是一个世袭贵族,但是绝不是纨绔子弟,如果不是时代不合适,他将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他年轻时设计过一架飞机,并且自己驾驶飞行。
12、在英军将Mk.1型坦克投入战场之前,俄国人就开始琢磨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但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在得到英国坦克的部分情报后,苏联人也开始在拖拉机上加装装甲制造履带式战斗车辆。沙俄人设计了几款所谓的“坦克”,可惜都没能服役。
13、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14、很多民族企业,抗战后,沦陷到日占区,结果日本投降后,直接被国府以日产的名义没收瓜分···
15、嗯,其实我对不列颠的烧火棍装甲兵不太了解,据维基百科说,这货大概是长这样↓↓↓它在1925年生产出了样车。事实上就数据来看的话,这货装一门3磅主炮,4个环绕的小炮塔各装一挺维克斯机枪,时速最高可达32千米,最大行程153千米。以1925年的标准来看,这事实上算是很不错了。
16、飞机在瞬间拉升到一定高度后,发动机停车,失速坠毁。试飞员犬冢成功在战争结束前一个多月扑街。制造出来的几架秋水最终都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像这样↓↓↓其实,火箭飞机在那个时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没有对火箭飞机的尝试,战后的喷气式飞机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早期的火箭飞机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就是愿意黑二战里的小鬼砸!我愿意!你咬我啊!就酱...睡了...废话太多写的太长...果然是自己作死...怪不了别人啊!!!改天再更。晚安。另外,上面那几张秋水的图,网上搜到的。但好像都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某本杂志上某一篇文章里的...是兵器知识的某一期么?我不记得了...有谁记得的话请麻烦跟我说声,多谢。ps多谢评论区@kaicheng指正...因为重名没法@您...是我昨天搜的资料有点问题...是觉得Nel这个编号奇怪极了...我果然是半吊子_(:з」∠)_多谢指正!
17、说起苏联坦克,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T-T-T-T-72等几代主力坦克构成的红色钢铁洪流。但在T-34之前,苏联坦克发展经历了将近20年的迷茫期,从沙俄末年到二战前夕发展出了不少奇葩玩意。
18、很多人以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但是诺贝尔奖真的能准确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吗?一个门捷列夫难道抵不上十个普通诺贝尔奖获得者吗?一个列夫·托尔斯泰难道抵不上十个文学上的丘吉尔吗?
19、欧洲又是当仁不让的“坦克”这个“钢铁侠”的发源地,人类战争史上几次“坦克大会战”以主要发生在欧洲。
20、据后人对诺贝尔奖的档案解读,门捷列夫差一点就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可惜诺贝尔化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里有一位委员把门捷列夫否决了。1907年,门捷列夫就与世长辞了。跟门捷列夫相比,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因为瑞典文学院不认同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展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列夫·托尔斯泰甚至没能进入诺贝尔文学奖每年25名的候选者名单。
21、设计的作品无人问津,设计师本人也命途多舛。十月革命后,门捷列夫被调往克拉斯诺达尔的一个机床厂担任总设计师,从此离开了他热爱的军事工业,并在1922年时因斑疹伤寒而殒命。尽管身死,让人不免遗憾之情。但他留下的那些超越时代的设计,仍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22、汽转球:人类历史上最早用蒸汽产生动力的发明
23、英国发明家理查德·埃奇沃思设计的履带。理查德·埃奇沃思(1744-1817),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发明家是贵族后裔,毕业于英国的圣三一学院,在有生之年,他曾经发明了一种光学通信系统,和一种可以丈量土地面积的机械,但影响最大的发明,仍然是图中所示的履带,据他本人描述,安装了履带之后,车辆就能“为自己铺路”,尽管他本人并没有看到履带车辆通行于世界的那一天
24、1915年,俄罗斯工程师普罗霍夫什科提出了一个名为“全地形车辆”的设想,后来制造出了原型车,该车辆由位于车体中央下方的履带驱动,并且计划安装一个全向旋转的炮塔,也正是因此,在苏联时期,有历史学家宣称这才是现代坦克的真正祖先,尽管如此,在设计期间,开发者却对此相当三心二意,最终,只有一个简陋的原型车问世
25、我还用多说什么么。然后其实那个时候毛子搞出来的奇葩战车并不只是这一款了...毛子在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哦弗拉基米尔的那几年其实弄出了很多奇葩...
26、芬兰人甚至送了它一个绰号,“邮政列车”...但是!俄国人是坚强的!是坚定的!是不屈不挠的!一个多炮塔失败了!我还可以搞出一堆多炮塔来!亿万炮塔!亿万容光!乌拉!嗯,不过由于多炮塔的机械设计实在太过复杂坑爹,俄国的设计师们还是默默改变了炮塔越多越正义的信条,在双炮塔的基础上搞出了T-100和SMK...这两款坦克的设计大概都是在1938-1939年间,即苏德战争爆发前夕...T-100↓↓↓SMK↓↓↓(⊙o⊙)…看上去区别不大。SMK的身管长一些。之后,毛子的设计师们兴冲冲地拉来斯大林同志观摩这两辆神物...斯大林看了之后感觉很欣慰,开心地对设计师们说:“专家同志们,你们是打算在坦克里面开百货商店么?”于是,这两种家伙就没有然后了...不过后来叱咤风云的KV重型倒是在SMK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嗯,接下来终于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坦克(之一)的时间。在毛子高出的所有多炮塔坦克里面,T-35是最有名的一款。
27、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28、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29、奥地利工程师京特·布斯廷在1911年设计的“机动大炮”,这里展示的后人根据原始蓝图完成的复原品,其灵感来自当时美国生产的一种拖拉机,该设计安装了一个可以全向旋转的炮塔,其前后伸出的金属轮杆可以帮助其翻越堑壕
30、 然而,在那之后,机枪逐渐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充当了它威力的证据。各国军队逐渐得出了共识:“在战争中携带机枪,就像是人要穿长裤一样”。到人海进攻的伤亡也越来越大,同时,机枪也变得越来越轻巧,甚至可以被安装在飞机上。保证在上述武器不被摧毁的情况下,出现在离敌人最近的地方,以发挥它们的火力优势——这也成了制造坦克的一个关键原因。
31、 这种装甲车原计划前往南非参加愈演愈烈的布尔战争,但遗憾的是,它完工得太慢也太迟,以至于一登场便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从这辆战车身上,外界却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潜力——将汽车和装甲结合起来之后,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诞生了。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汽车的造价高昂,加上绵密的炮击让前线变得坑洼不平,也许在今天,战车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军队中出现。
32、有人将人类最早的“坦克”设计归功于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他曾经在一份手稿中写道:“我可以制造安装铁甲的车辆,它可以依靠自己的火炮进入敌人射程,并且没有任何一队士兵可以突破它,它的安全而无懈可击。步兵可以紧随其后快速前进而不受伤害。”这里展示的,就是后人还原的、达芬奇坦克的结构模型,尽管在手稿中,这位大师并没有说明,这种坦克该采用什么动力
33、1915年春,波罗霍夫什奇科夫还提出了“铁甲”项目,这是一种装甲,采用夹心结构,内层为一种干海草,并且改装了一辆卡车进行测试,也没什么卵用。当俄罗斯报纸刊登有关第一批英国坦克的消息时,波罗霍夫什奇科夫宣称他是坦克的发明者,而“维兹德霍德”是第一辆坦克。有趣的是他还设计了“维兹德霍德”-2项目,该项目采用4轮结构,中间依然是单履带,履带只用于越障使用,装备3挺机枪,俄罗斯陆军连双履带的“罗弗-2”都看不上眼,“维兹德霍德”-2就更不中用了。
34、霓虹当时负责的岩谷中佐在向航空本部汇报的时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Me262喷气技术相对成熟,仿制相对容易。但是大佐伊东裕满却对Me163表现出了浓厚的、莫名其妙的、特别的、兴趣。
35、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36、Top5:门捷列夫(Mendeleevtank)
37、...你特喵地是去打轰炸机的好嘛!不是去跟同桌玩警察抓小偷啊!你这一锤子买卖做得未免也太一锤子了一点吧!(╯‵□′)╯︵┻━┻第从燃料的使用上来看,奇葩的一逼。秋水机使用的是特吕二号发动机,因为我是一个光荣的文科森我不懂化学,所以这里我只当一个百科的搬运工...
38、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大水柜),汉音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39、在新的设计中,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的冷凝器,为其安装了压力计等零件,并整合了同期詹姆斯·皮卡德、威廉·默多克等工程师的成果,经过他的改进,不仅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而且变得更为安全和可操作
40、“领主”二战时曾送给苏联不少,据说苏联人对它的悬挂系统也非常感兴趣
41、纽科门蒸汽机的结构图,它在当时也被称为“矿工的救星”
42、卧槽!到了我最喜欢的时候了!来来来,终于获得了可以在非战列舰的问题下喊出这句话的机会了!炮塔就是正义!亿万炮塔!亿万荣光!好,喊完了,接着说。其实在陆上的兵器发展一直有个思路,就是陆地战舰。在这样的思路下,多炮塔坦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非常流行的。多炮塔坦克事实上各国都有尝试,最早出现的多炮塔坦克,据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讲,是英国设计的A1E1独立号。
43、 工程师们求助于装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从穿上铠甲的时刻,人类便在研究更轻、更坚固的防护手段,到19世纪,他们追逐目标的脚步大大加快了:1856年,俄罗斯工程师皮亚托夫造出了史上第一块机械轧制装甲。随后,德国克虏伯工厂发明了渗碳法,经过处理之后,一块厚度与传统钢材相同的装甲,可以提供相当于后者数倍的防护能力。
44、在此时此刻,俄罗斯需要清理自己武器库中陶汰的武器装备,填入新研发的新装备,
45、 然而,飞象方案依然面临着车重过大、行走困难的问题,于是特里顿将车体长度大幅缩短至8米左右,安装一门6磅炮,辅以周身的6挺机枪,全重降低至60吨以下,装甲厚度却提高了。辅助履带的长度增加到车体的三分之同时通过特殊装置可在越障时将辅助履带接入动力系统。改进后的方案被称为“飞象B”。
46、 1914年一战爆发后,不仅西线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东线战场也是烽烟弥漫。德奥和俄国围绕着波兰、乌克兰、巴尔干半岛展开了血腥的争夺战。东线的森林、草原、沼泽地使装备原始的俄军难以施展,同盟国的机枪野战炮更是无情地屠杀着俄军士兵。与西线各国一样,俄国人也开始考虑设计制造履带式装甲车辆。1915年,俄国著名化学家迪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儿子,工程师瓦西里·门捷列夫(VasiliyMendeleyev)设计了一款箱式车体的大型履带战车。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大多佚失,门捷列夫坦克的性能参数颇有争议,大概为车体尺寸11m*4m*45m,车重为170吨左右,正面装甲150毫米,侧面装甲100毫米,安装4台250马力汽油发动机,最大道路时速25公里,越野时速14公里。在车体正面安装一门120-130毫米口径的舰炮,车顶安装一个旋转机枪塔,内置一挺62毫米机枪。
47、 事实上,早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同时,法国陆军工程师尼古拉·居纽便造出了人类最早的汽车——在理想状态下,它可以搭载4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牵引3吨重的大炮。但当时法国军队却没有采购这种车辆的意愿,因为在实验中,它的表现非常糟糕:比如,安装在车头的锅炉每15分钟就要重新点火,一辆原型车在出厂后还突然失控,径直撞向了兵工厂的墙壁。这种尴尬的画面,也影响了未来很长时间人们对汽车的第一印象——直到1895年,在竞速大赛中,观众还时常报以嘘声:“换一匹马上场吧!”因为参赛车辆时速大都只有15千米——这让比赛流程枯燥而无趣。
48、U-1224还没绕过好望角就被盟军击沉,伊29则顺利抵达了新加坡,并经由空路将资料由相关人员送回了东京大本营。不过伊29本身在返回日本时也被击沉。所以说啊,有些事情天照大神是给了你提示的...命途多舛那是告诉你不靠谱啊...给你讲了你又不听...
49、所谓设计就要全套的,由于门捷列夫的坦克实在太重,所以就算地面能承受的了它的重量,但远距离移动还是供不起燃油。所以门捷列夫为此还专门设计了一种铁路运输拖车,可以通过蒸汽机车牵引或者自身动力传动(战车主动轮可以通过装置与拖车车轮相连以提供动力),通过铁路移动到最靠近战场的位置。
50、T-28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坦克炮。这种火炮在原型炮T5型加农炮的基础上,身管再次加长,主要是用来攻击德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近90吨的战斗全重才装上了105毫米的坦克炮,很有点“大马拉小车”的味道。
51、我估计沙皇童鞋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嗯,不过早期的奇葩其实各国都不少...也不只是毛子而已。
52、短,大家都很好理解,由于仿制的是纳粹Me1和Me163一样,它从外形上看就属于比较短的类型...但这个并不能算是一个黑点。它真正的黑点是快。卧槽?你特喵逗我呢?飞得快也算黑点?
53、 由于需要对气缸不断加热和冷凝,这项设计的效率十分低下,但苏格兰人詹姆斯·瓦特很快改进了它,并将其效率提高了3倍。他的改良主要聚焦在优化蒸汽机的结构上,尤其是添加了压力计、计数器等零件,这些小规模改进被集合到一起,让蒸汽机变得更安全、高效和简洁。这种进步也让工程师们产生了进一步的想法:如果烧煤能能带动抽水机连续工作,那么,它也许还能用于建造一种全新的交通工具?
54、坦克世界-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wikipedia.org)
55、这个非主流的计划最终进入了冷宫。不过1948年的时候,美帝海军还曾经把这个计划翻出来过,并命名为“奥康计划”(ProjectOrcon)。
56、1911年,斯科特探险队成员威廉·拉什利在拖拉机前的留影,按照斯科特的计划,这种车辆将和数十头雪橇犬和西伯利亚矮种马一道,为探险队拖曳装备物资,经过两天的行程,这些拖拉机全都出了毛病,不得不被放弃,但它们的表现仍然证明,它们有克服最恶劣地形的能力
57、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58、不过,像门捷列夫和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人不需要任何奖项来肯定他们的成就!
59、不过在一战爆发之后,俄国人看到了履带车辆的有优势,沙俄陆军技术部门建议波罗霍夫什奇科夫修改设计,研制俄罗斯自己的坦克。波罗霍夫什奇科夫采取了行动,并且设计了一个双履带结构的“罗弗-2”,不过最终还在图纸阶段就被叫停了。
60、 在缔造坦克的环节中,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方面——这就是武器的演进,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轻型火炮和机枪,它们让坦克的威力提升了整整一个层次。这主要得益于19世纪中后期,金属加工技术和钢材品质的改良,它催生了三项重要的进步——膛线、炮管驻退设备和后膛装填设计。
61、相比游戏,动画还有一定夸张和想象的,但无论是游戏还是动画,以上两款关于坦克的世界,也同时为志趣相投的男士们充实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62、嗯,简单解释一下斯金纳箱,就是一个放入了鸽子或者耗子的箱子,箱子里面有杠杆或者按键,然后如果鸽子或者耗子触动了这个杠杆或者按键,就会有吃的掉下来。通过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注意!注意!注意!斯金纳在动物的学习行为这方面的发现,以及他对实验动物鸽子的兴趣,绝对不是没有作用的。
63、但是下面,我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对,你没猜错,又是毛子产的...
64、苏的钢铁洪流曾经令整个西方世界为之胆寒,装甲部队至今都是俄的国家骄傲。MS-1一共生产了959辆,构成了当时苏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是T-18M的爸爸级。
65、谈笑间对方就跪了啊!回到现实,因为盟军并没有在墨西哥偷摸搞出光棱科技,也造不出盟军基地车,造不出盟军基地车就造不了兵营,造不了兵营就造不了战车工厂,造不了战车工厂就造不了作战实验室,造不了作战实验室就出不了光棱坦克...但是毛子能!冷战末期,毛子天体物理联合体和著名的乌拉尔运输车辆设计局搞出了一种能用固体三氧化二铝为激光源,引导多束光束聚集到光滑物体表面,产生剧烈烧灼效果以摧毁敌方观瞄器材的激光武器。这种武器使用重大30公斤的人造红宝石晶体,安装在2S19自行火炮所用的316型底盘上,并配一挺7mm的高射机枪用于对空和自卫。
66、中型多炮塔坦克115工程,差点就成为制式武器了
67、T-28超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惊人的18吨(一说90吨),在世界百年坦克发展史上,也仅次于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仅制成2辆,重188吨)、俄国的“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纸上谈兵,重170吨)、德国的K式超重型坦克(样车,重150吨)、苏联“突破”多炮塔式超重型坦克(设计阶段,重300吨)、德国的“卡尔”600自行迫击炮(共生产了6辆,重124吨)、德国的E100超重型坦克(仅制成样车的底盘,重140吨)、日本的超重型坦克(仅制成一辆样车,未命名,重100吨)。可见,T-28超重型坦克也是一个十足的“钢铁巨兽”。
68、1914年8月,23岁的波罗霍夫什奇科夫提出建造一辆军用越野车,他认为采用,履带结构效果最好,应该有装甲防护和武器,据说1915年1月9日图纸和原材料就已经到位,1月13日,开始施工,有趣的是,由于波罗霍夫什奇科夫的身世,沙俄陆军工程师波尔科夫尼克负责监督建造工作,建造完成后命名为“维兹德霍德”。5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测试持续到年底。不过结果很不乐观。
69、Top3:卡尔44(Karl44 Tank)
70、总的来说,独立号算是多炮塔坦克里面比较成功的...因为也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也不好说是不是真的华而不实。这家伙最后被废弃是因为财政上的原因而不是性能上。╮(╯▽╰)╭不重要,反正这货最后夭折了。但是你们也知道,这么暴力美学的东西,怎么会不引起毛子的注意...
71、 早在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知道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比如用木柴将水煮沸,或是借助风力推动船只,但他们完全不知道,上述能量该如何进行转换,比如该如何点燃木柴来让船移动。相反,他们只能通过一种低效的手段——把食物中摄取的能量,通过肌肉转化成人力,进而施加于目标——这种方式非常低效,而且受到了很多限制。
72、波罗霍夫什奇科夫设计的是一个采用但履带的车辆,履带为织物和橡胶的混合,采用10马力双缸液冷汽油机为发动机,履带接地位置两侧有转向轮,车体采用流线壳体,正面为大型进气口。波罗霍夫什奇科夫为其设计有旋转机枪塔。他的行驶与预想的并不一样,其实履带前部抬起,所以实际只有履带后部和转向轮接地,但问题是离地间隙太小,在铺装路面稍好,一旦遇到泥泞土地,整个履带就会接触地面,转向轮就毫无用处了。其实这也是单履带设计最大的问题。当然结果是显然的,这个东西并没有被采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小游民”可比这个东西先进。
73、 虽然在外形上各有差别,但在未来几十年,各种炮塔的结构基本类似,它的转动主要依靠底部的滚轮,这些滚轮压在一圈钢轨上,在人力或发动机的驱动下,炮塔可以借助它们进行全方向旋转。
74、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75、苏联成立之初,受限于工业水平的落后以及西方的技术封锁,一直很难研发出相对靠谱的坦克。当时苏联工程师们以英国猎犬坦克为蓝本,设计出了几款车体颇长的坦克。
76、然后有童鞋提到了一些飞机→_→这不是还在陆上篇嘛,之后灰机篇会说到了啦!喵!好,言归正传...其实毛子对于陆上兵器的追求也并不全是暴力美学的,俗话说得好,张飞偶尔会绣花,毛子也有舞蹈家,高大上的东西白熊家其实也搞过。比如这个↓↓↓对!你没有看错!
77、“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俄国人喜欢说:“俄国是坦克的故乡”。他们列举了1914年制成的单履带式的“越野战车”、1915年设计的“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和1915—1917年设计并制成样车的“战车沙皇”——大轮战车。在这里,仅就“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作一评价。
78、在索姆河亮相的英军坦克,它们分为“雄性”和“雌性”,其中雄性坦克安装了火炮,而雌性则只安装了机枪,这次战役,也是坦克第一次在前线登场,尽管它们的作战效率被认为相当低下
79、那天照大神后来只好请你亲自去见他当面告诉你这玩意不靠谱了...谁叫当初讲不听呢。╮(╯▽╰)╭嗯,虽然不知道天照大神到底是干什么的,但是感觉他对小鬼砸们还是挺照顾的。
80、大家都知道苏联搞过T-35坦克这种庞然大物,可是不到3吨的超轻型坦克见过吗?基洛夫工厂在1940年搞了个217工程,打造出了一款乘员两人、装备两挺机枪最大时速25公里的“装甲机动雪橇”,也叫PPG。本来这东西原计划参加苏芬战争,但没赶上。
81、其直接的结果,便是研制M26重型坦克,1945年1月,被命名为M26“潘兴”重型坦克。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宏伟的重型坦克研制计划也在悄然展开,其目的是在开辟第二战场后,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德军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壁垒”防线,取得装甲力量的优势。其中最抢眼的,当属四履带的T-28超重型坦克。1944年3月,美国军方同研制方签订了合同,决定试制出5辆超重型坦克,定名为T-28超重型坦克。
82、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83、按照最初的设计,这是一种重达173吨的超重型巨兽(充分借鉴了舰艇设计)。战车全长11米、宽4米、高8米,看上去就是个长了履带的方盒子。
84、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85、=====================(毛子总喜欢伪高大上的假把式)========================
86、这就是1990年出厂的激光坦克1K就是这货↓↓↓多么充分的想象力!
87、那就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时之间美帝社会风向就变天了啊!啥!鸽子炸弹?打仗能用不?能用?那整!整!往死里整!斯金纳这次不但得到了支持,还拿到了一笔5万美刀的项目资金。不仅如此,通用公司也被斯金纳所说服,开始给予斯金纳支持。
88、瓦西里·门捷列夫和他老师的合影,看得出来自小就是“海军”
89、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90、 在军舰建造和要塞修筑方面,这些新型装甲迅速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仅如此,它们的技术含量也随着武器的进步不断提升。这点在军舰的设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1890年前后,铁甲舰的核心区域装甲厚度超过了200毫米,否则,它们便很可能新式火炮击穿。
91、更适合说它是一个概念坦克,1923年坦克最终被拆除报废,并未在战场使用。
92、是唯一一个能与KV54抗衡相当一段长时间的坦克,动画中的主角苏KV44重型坦克,是为了对付巨鼠而制造的,对德起到压倒性的战略阻滞作用。
93、Top2:恶魔多拉(DemonDoraTank)
94、还有!沙皇xx这个名字为啥总觉得在前面哪里听过啊!对,别问我为啥这种东西总叫沙皇啥的...可能这也是一种情怀吧。我猜。沙皇巨炮,1540年由安德烈▪乔赫夫主持设计,历时46年铸造(......),到1586年完工。那么,到底是哪位骨骼精奇的沙皇陛下在给自己约了一门46年后才能打的炮呢?
95、以上几款经典车型、是现代主战坦克二代车的典型代表、代表了5大国现代主战坦克的设计生产制造工艺水平和理念、又各具特色、独领风骚引领着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96、以战养战,在新占的他国领土上有欧洲最大的先进的工业装备生产基地,有欧洲最大的大粮仓,俄罗斯还用担心什么,
97、战车对战,要求战略和合作性,游戏中的战车根据历史还原度很高,充分满足大男孩的猎奇心理,而且画面艺术体现很棒,真实感很强,有些特效也很震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98、这家伙诞生在1915年,主要武器是一门120mm的主炮。对,你没看错,1915年,120mm。
99、 事实上,第一辆真正的装甲车要等到1902年,在德制戴姆勒汽车的底盘上,英国人西姆斯为其安装了机枪,这辆汽车装甲厚度不到人的一指宽,动力由一个四缸16马力发动机提供,这些可以使其搭载4名乘员,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行驶。
100、╮(╯▽╰)╭黑毛子这种事我都懒得做表情了...下面就是鼎鼎大名的真▪样子货沙皇巨炮。卧槽能解释一下这又短又粗的东西是什么鬼么!前面那几坨铁蛋蛋又是什么鬼啊!
101、一时间正义的小宇宙在斯金纳心中爆发,斯金纳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希特勒这厮,难道就没有一种武器能够阻止你?
102、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103、法国工程师德赫尔曼在1713年设计的履带,它实际是将一连串的小轮通过皮带连接在了一起,在车辆被拖动时,它们会作为一个整体,围绕着拖车底盘上两侧的木板/轮轴转动,尽管其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但无可否认,它是现在已知的、人类最早的履带设计
104、多炮塔神教在坦克上表现出的问题其实差不多,多炮塔带来的机械设计复杂,悬挂系统的问题,机动性,重量,防护性,多炮塔的协调等等。再多赘述其他的多炮塔尝试其实和毛子的也没多大区别,关于多炮塔坦克就先说到这里。但多炮塔坦克并不是陆地火力追求唯一的体现...毕竟,如果公路上太重了不行,可以把他们弄到铁道上嘛!
105、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以上所有技术综合起来,在其中,工程师们只能摸索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需要无数大大小小的问题:新车辆是安装一门大威力的舰炮,还是安装更多轻巧的小口径机枪;它的履带是被包裹在车体内,还是暴露在车身外面?是采用柴油机、蒸汽机还是汽油机?是安装一个炮塔,还是在两侧设置主炮?其中取舍的不同,产生了众多形态各异的设计,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不只有在《战地1》中频繁亮相MarkV、A7V和FT-而从这些形形色色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实际是在不断的试验和失败中曲折前进:
106、早在沙俄末期苏俄早期,北极熊就出现了一位富有创(shen)造(jing)力(bing)的设计师即著名的装甲兵设计师门捷列夫。嗯,和做梦梦到元素周期表的那个门捷列夫不是同一个人。
107、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108、坦克是横空出世,必须要感谢温斯顿·丘吉尔的努力。早在1914年,鉴于装甲车在战场上有良好的表现,温斯顿·丘吉尔要求英国海军部的海军设计师能否把这种装甲车改装成“战壕翻越机”。但改装工作没有成功,因为轮子无法跨越战壕。1915年1月,丘吉尔坚信人的肉体终究无法战胜大炮和机关枪,于是决定另辟蹊径:他决定以海军的名义,投资建造一种蒸汽驱动的拖拉机,它有一个能容纳士兵和机关枪的防弹装甲掩体;能较容易地跨越战壕。这里展现的就是原型“小威利”坦克,它的许多细节被用到了后来出现的“雌性”和“雄性”坦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