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主张(65句精选句子)

2023-08-01 09:27:50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少年走进来,向顾大人施了礼,恭恭敬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稿。(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2、事实上,白居易自己把长恨歌编在了感伤诗中。这起码说明一点,白居易是怀着感伤的心情,去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的。

3、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白居易的仕途出现了转机,他被任命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转上柱国。但白居易却不再拥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再加上此时的朝廷朋d相互倾轧,国事日非,更使得他心无留意,只想着逃离政治斗争的旋涡。

4、日子就在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消磨着,不知不觉中,鱼尾纹就爬上了她的眼角。她的通告越来越少,出场费也越来越低,各大颁奖礼也不再见她的身影。

5、在封建社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就算躲过了战乱、熬过了饥荒、逃过了兵役,也很有可能死在繁重的税赋上。

6、历史作家、微博文化名人楚襄推荐白居易对忠州这片土地最真挚最热忱的情感,深藏于他在此创作的一百余篇诗文中。最后离开时,他与这里的一草一木依依作别,有诗:“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7、辞官,归隐,独善其身,洛阳的香山寺里有他的灵魂与他的诗。

8、苛捐杂税,这座百姓身上的大山,迟早也是这个国家的负累。

9、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10、二十岁左右时更是“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11、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2、他还去书院视察、授课,与当地文人雅士探讨和习作民间诗歌。政务之余,诗人致力植树种花美化环境,使州城东山坡变得“……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游蜂遂不去,好鸟亦栖来”。

13、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诌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蒯矣。”他提出诗的职责就在于“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明确了诗歌对现实社会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下真实地反映百姓疾苦,这出于作者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方面是对上要“补察时政”,通过诗歌让统治阶级了解下情,对统治政策起到“补察”作用,这出于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14、每个走过白堤的人都忍不住提一提当年白居易治理西湖、蓄水筑堤的事。

15、    白居易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着眼,强调生活是诗歌的来源,诗歌要积极地反映生活,诗歌工巧与否的标准在其是否肩负起“补察时政”、“泄导民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上下交和、“内外青悦”的目的,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为事”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治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是指现实人生。白居易要求诗歌要为现实人生而写作。 

16、大和三年春,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深感年老体衰、宦途多险,决心引退,遂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半隐半仕于东都洛阳(今属河南洛阳)。

17、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1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19、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已。

20、在品鉴会上,王立群在提到诗歌文化传承时建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背诵古诗词,通过诗歌了解古代中国,通过诗歌传承中国文化。教材课本是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好读本,目前中小学的教材中也加大了诗词、古文的比例,王立群呼吁年轻人接触中国诗歌,从背诵教材中的诗篇开始,进一步领会诗歌的魅力。

21、元和五年以后,虽然仍有元稹的《古题乐府》等作品继承着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但是从理论上对新乐府运动进行系统的总结,还需等到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创作的《与元九书》问世后,此时元白诗派主要的创作方向已经开始向“元和体”转变了。

22、这样的家庭虽与“城南韦杜”不可比拟,却也算得上衣食无忧,父荫子蒙。

23、白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诗歌 必须为政治服务,肩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24、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25、但仅仅过了两年,因与朝廷政见不合,白居易又自请离京。

26、之后琵琶女又说了什么,白居易听得不那么清晰了,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沉思当中。

27、为何古人都爱春、惜春、伤春?因为春天象征着美好。

28、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白居易辞官回乡守孝。这看似无关政治的一件事,却成了他日后仕途坎坷的转折点。

29、因为她并不想见任何人,早已不做歌伎的她,也不想再为任何人弹琴卖唱。

30、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31、在他来到杭州之前,西湖上就有白堤,只是那时候不叫“白公堤”而叫“白沙堤”。

32、首先是日常琐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字字句句皆是“称心而出”;其次是记游写景,如《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具有“逸韵谐奇”的散文化特征;再次是说理议论,多表达出世之意,较好的如《效陶潜体十六首》,比陶诗多一层亮色,富有理趣。这些诗作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33、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34、但这样一项“罪名”还不足以扳倒白居易,于是这些人又拿出了第二件“法宝”。

35、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36、当他听说皇帝也是一位“文艺青年”,因为喜爱他的诗而提拔他时,白居易想到了那个“高山流水”的故事。

37、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8、这里面的感伤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感伤大唐盛世的一曲不复返,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随着唐明皇与杨玉环爱情的破灭,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第二层才是感伤他们的爱情。第一层是感伤这个时代,第二层是感伤他们的爱情。

39、于是白居易高喊出一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40、美好又去了哪儿?当然是这看似荒凉的高山古刹。

41、这种孤独,不是举目无亲的羁旅之愁,也不是走下神坛的萧条黯淡,而是一种理想破灭的绝望。

42、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43、(福利)1毛钱畅听30余所院校文学各专业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考研直播课!

44、琵琶女理解这种愁绪,将他们邀上船,但仍然用琵琶遮挡着半张脸,没有更多的言语。

45、这些人在听说这件事后,开始大量翻阅白居易的诗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白居易的诗作里找到了名为《赏花》和《新井》的两首诗。

46、下属只好又结结巴巴地说:“是徐州白大人的公子。”

47、在艺术方面,注重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包括战争和上层的剥削勒索。前者如《新丰折臂翁》,写自残逃役的老兵,读之悲哀;后者如《轻肥》,在极尽描摹贵族穷奢极侈的生活之后,却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结,发人深省。此外,内容广阔的《新乐府》五十首,一篇专咏一事,以所咏之事为题,下有小序揭示主旨;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七字句,以口语俗语穿插其中;塑造了生动深情的人物形象,如《井底引银瓶》中的“淫奔”之妇。不足之处在于,多议论、重复而缺少艺术性,有生拼硬凑、缺乏情感的篇章,语言浅露、不够含蓄。 

48、不然,怎会在这茫茫的江边遇着另一个自己呢?

49、居易?顾大人撇撇嘴,心想一个十六岁的毛头小子能写出什么花样来,便冷着脸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别看你名字叫“居易”,京城的米不便宜,留下来可不容易啊。

50、第自创新题。改变了过去文人写诗沿用古乐府旧题的作法,“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51、是的,白居易爱“绿杨阴里白沙堤”,爱西湖,爱杭州。

52、之后,顾大人逢人便大赞白居易的诗,很快,少年白居易便名震京城了。

53、818年春,白居易从江西九江启程溯长江而上,穿三峡到达忠州,发现这个江边小城连条能跑马车的平路都没有。当晚写就的《初到忠州赠李六》怨叹:“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本是刺史的白居易可乘用五马朱轮的专车,但忠州尽是崎岖陡峭的石磴路,只能所以他只能“虚受朱轮五马恩”了。 

54、他出身宦门,在家人的培养下发愤学习,寄情诗文。他少年盛名,以青草般的清新与蓬勃朝气享誉京城;

55、但是后来,也许是由于水利建设上的调整,那座真正的“白公堤”就不见了踪影。

5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57、那一年,主管大唐新闻出版工作的著作郎顾况大人,正在官署里不停地批阅公文、审核来稿。

58、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随后他参加科考入仕,仕途顺畅,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于公元818年,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此刻的白居易犹如从高处“摔”了下来。

59、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因曾任太子少傅之职而被称为“白傅”,又因死后谥号“文”而被后世称为“白文公”。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60、如果那时候有人问他为何要这般苦读,我想,白居易一定会说:“我必须成为一个足够强大的人,才能撑得起那个伟大的梦想。我要为山河高呼,为苍生呐喊,我要写诗,写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诗。”

61、然而,跟因“家田输税尽”而食不果腹的“贫妇人”相比,那种艰难又变成了一种“幸福”。

62、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63、《与元九书》便是全面、系统、有力 地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书。

64、白居易童年时读书非常刻苦,读书读到口舌生疮,手长老茧,年纪轻轻的,头发都白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秋天的古诗大全300首(26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