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72句精选句子)
高适燕歌行
1、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2、赏析: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高适燕歌行)。
3、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4、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5、这首诗从这里开始,像《燕歌行》了,写思妇的哀怨,但其背景、地点与一般的《燕歌行》不同,它有一个更大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可称之为“大背景叙事法”或“大背景思维法”,因为有了这个大背景,此时思妇的哀怨就显得更深沉有力了。
6、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平卢军节度使治,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管兵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平卢军,在营州城内,管兵万六千人,马四千二百疋。卢龙军,在平州城(今卢龙县城)内,管兵万人,马三百匹。榆关守捉(在今抚宁区榆关镇榆关街里),在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管兵三百人,马百匹。
7、✦血:一作“雪”✦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8、8月7号是立秋了,从下一首开始我们转入秋天的诗,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9、主旨: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
10、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非一意,便是多意。《燕歌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整体风格悲凉而又雄壮。
11、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12、赏析 高适说,将军们身着铁衣,奔赴远方,辛勤戍守已然很久。家中的美人,常常哭得泪如玉箸,想来应是从离别后的那一刻开始了。
13、✦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14、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15、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6、字词典故 “汉家”与“汉将”:(因为大汉王朝的强盛,唐朝文人经常喜欢用“汉”来指代本朝。)“烟尘”:(烽烟与征尘,借指战争。)“破”:(打败,打垮。)
17、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18、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jì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 。
19、分析了这么多的史料,其实就是想证明,“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诗除了批判将士之间苦乐不均之外,还隐含着对将帅轻敌致败的讽刺。这样说诗歌里有没有内证?
20、但无论如何,将军已经受命出征了,所以接下来两句是讲出征的场面,“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所谓“摐金”就是敲锣呀,军队敲锣打鼓,直奔榆关——也就是山海关而去,他们的旌旗就在碣石山间猎猎(猎猎: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飘扬。这个行军的场面大不大?非常大,非常招摇,但是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相比呢,你更喜欢哪一个?如果仅仅作为旁观者,你一定会觉得“摐金伐鼓下榆关”更气派吧?但是要是真的经历过战争,你就会知道,“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出自唐朝赵蕤(ruí)《反经》,《反经》,亦称《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李白之师)编写的一部糅合儒、道、法、兵、杂、阴阳诸子思想,阐述王霸谋略、长短之术的历史哲学著作。《长短经》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如此招摇,未必妥当。
21、jūnbújiànshāchǎngzhēngzhànkǔ,zhìjīnyóuyìlǐjiāngjūn。
22、(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征人和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
23、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24、如果还要说张守珪有什么对不住中国历史的地方,就是他提拔、重用安禄山为裨将,并收为义子,且将安禄山的发小史思明收归帐下,无意中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高適此诗究竟针对谁呢?
25、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26、xiàowèiyǔshūfēihànhǎi,chányúlièhuǒzhàolángshān。
27、字词典故 “杀气”:(战场上杀伐之气,借指战事。)“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 古人以为战争之兆。)“刁斗”:(即“鐎jiao1斗”,又名“刁斗”。最早载于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每只可容一斗,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至夜军营里巡逻,兵卒还可敲击发出声 响,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个很贴切的俗名叫“锣锅”。)
28、“美人”句:是说将帅骄纵淫逸,不能身先士卒。
29、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30、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31、“杀气”二句:是说正当农作之时,却在战场之上,写战士们怀念家园之心。三时: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形容如立垣的云。刁斗:军用铜器,容积一斗,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以巡更。
32、赏析: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33、zhànshìjūnqiánbànsǐshēng,měirénzhàngxiàyóugēwǔ。
34、738年,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一直到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35、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36、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7、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38、字词典故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凭陵”:(侵犯,猖獗,横行。《魏书叔孙建传》:“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晋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陵魏境。”)“杂”:(夹杂。)
39、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40、字词典故 “横行”:(广行,遍行。《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41、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42、赏析: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43、 《燕歌行》
44、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45、 jūn bù jiàn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kǔ , 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g jūn 。
46、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47、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48、徐永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3-385
49、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50、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51、 高适(704—765年),字仲武,号达夫,唐代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沧州市景县)人。开元十九年(731年)秋,高适28岁,北上蓟门。过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抵巨鹿(治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中部),至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转蓟门,出卢龙塞(迁西县潘家口水库一带)。开元二十年(732年)冬,自蓟北归。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开元二十四年33岁,归宋州(治所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5岁,作《燕歌行》。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赠礼部尚书,谥忠。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52、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53、张守珪是大唐著名的战将。从上文“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一句来看,他确实有过“美人帐下犹歌舞”诈退敌军的经历。《燕歌行》记述的这次失败虽与张守珪没有直接关系,但他是脱不了干系的主帅,所以高适将矛头指向他也无足为怪。
54、赏析: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55、要博得功名,就要投笔从戎,在边塞立下军功。
56、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57、 死生之地,都是在搏命,哪里会还有要功勋的想法。
58、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g , měi rén zhàng xià yóu gē wǔ 。
59、《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
60、✦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61、 唐 高适
62、赏析: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63、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 。
64、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65、高适绝不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事实上他真地通过军功拜将封侯了。在此,我们对高适的生平做一点介绍:
66、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67、✦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68、《资治通鉴》:“冬,十二月,戊子朔。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困迫,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烈及可突干,尽诛其d,帅馀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州,大阅以镇抚之,枭屈烈、可突干首于天津之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七三五年)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七三六年)三月,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七三七年)二月,乙酉,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破契丹于捺禄山。”捺禄山,今辽宁省兴城市境内。“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七三九年)六月,癸酉,以御史大夫李适之兼幽州节度使。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节度使张守珪之命,使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击叛奚馀d于横水之北;知义不从,白真陁罗矫称制指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师,与虏遇,先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以克获闻。事颇泄,上令内谒者监牛仙童作察之。守珪重赂仙童,归罪于白真陁罗,逼令自缢死。仙童有宠于上,众宦官疾之,共发其事。上怒,甲戌,命杨思勖杖杀之。思勖缚格,杖之数百,刳取其心,割其肉啖之。守珪坐贬括州刺史。”
69、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70、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71、《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