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方式(65句精选句子)

2023-07-07 09:11:01

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方式

1、舆论监督使公众有权力在公共事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定程度控制社会进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下放及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促使公众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性回归。通过自主设置议程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2、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其社会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第这里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与第三十七条国家机关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第三十八条民主d派监督并列为d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具体内容。这与后来十九大报告提出把d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健全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由此可见,d内法规已将舆论监督纳入到更大制度层面的d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方式)。

4、新闻学带读3丨新闻传播:规律、要素、新闻倾向性及新闻价值

5、舆论导向是指舆论的倾向,即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态通过对群体中各种意见的碰撞、中和,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意见,舆论导向是衡量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

6、对于“舆论的社会功能”,我们要注意正反两面都要看到,答题时要有辩证思维。

7、首先,舆论监督的法律制度要做到系统完备,就要避免零打碎敲调整或碎片化修补,必须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宪法、专门法、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及联动机制。这些系统完备的法律制度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如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制度、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等;保护开展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其正当的采访报道权、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惩处阻碍舆论监督的行为;防治舆论监督中出现的新闻敲诈、有偿不闻等行为。

8、新闻舆论监督(华中科技大学,名词解释,2021)

9、新媒体赋权,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与主流媒体共同发声,对社会事件进行披露和监督。多元监督主体的合力,能够比以往更加有效地打捞事实真相,进而推动问题快速解决。例如,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中,《中国消费者报》根据网络用户提供的新闻线索,揭露了账单查阅协议中暗藏的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风险问题。(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方式)。

10、②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是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11、上文我们谈到了舆论存在负面功能,由此出发,我们再为大家延伸三个相关概念:

12、积极主动干预,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力。公信力决定了传统主流媒体一呼百应的地位,其忠实的受众群体也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分子,其新闻播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网络媒体自发性强,约束力弱,尽管自由度高,但也由此导致虚假信息漫天飞的现象时有出现。尤其是对信息不够公开的热点事件,传统主流媒体更应该积极发声,甄别真实民意,并根据网络舆情的变化,及时追踪,积极干预,以传播信息、通达民意、引导舆论、缓解矛盾,把公众舆论引导到理性健康的轨道上来。

13、四是监督渠道不畅。如在一些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泛,干部群众获取信息还存在不对称问题,致使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限制。

14、舆论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15、毛泽东在谈到报纸批评要开展得好时,对d报及其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致的评价要求,即“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这样的要求现在依然适用,而且有了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表述,“批评要正确”意味着舆论监督要“有正确的舆论”,“要对人民有利”则意味着要“以人民为中心”。当下舆论监督要开展得好,对舆论监督工作的评价要求就要更加系统,一方面是针对监督主体提出评价要求,既包括d媒的新闻工作者,也包括互联网上的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是针对监督对象的d员和干部提出评价要求。

16、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17、2016年修订版时表述侧重有很大调整。该版条例第六章“d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下不再设节,“舆论监督”的表述直接在第三十九条中:“各级d组织和d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d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d性和人民性相统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这次修订的变化主要有三点。

18、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主要应是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大问题。人大监督的内容应该是国家和地方事务中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事项。即工作监督要抓大事,法律监督要抓典型。

19、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舆论一体相连、密不可分。舆论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评价,它的公开表达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带有监督的性质。

20、第监督对象的评价要求。毛泽东在谈到一些d员和干部害怕批评和压制批评的现象时,指出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也就是说,d员和干部要欢迎和接受舆论监督。若一些d员和干部压制舆论监督,那么舆论监督就很难开展得好,甚至都有可能开展不了。

21、(1)《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22、舆论监督虽然不是强制性的社会强制力量,但是在监测、控制、制衡和调节社会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舆论审判现象的产生。

23、(2)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有:

24、其次,要做到科学规范,就必须具有科学依据,适应时代特征、国家形势和人民需要,符合国家治理的规律。有个地方法规值得一提,2004年《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李桂茹,2005年1月1日)。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新闻媒体报道或者反映的问题,可能涉嫌职务犯罪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可以将调查处理情况向新闻媒体通报。”该条例还规定对于阻碍新闻舆论自由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25、毛泽东提出要开展报纸批评时,讲到了一个反面情况,即“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对于这种反对舆论监督的现象,习近平2016年10月27日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再次指出,长期以来d内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不少地方和部门,d内监督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成了一句口号(人民网,2017年1月3日)。毛泽东当时针对d内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和压制批评的d员和干部,主要通过d报的新闻工作者这个舆论监督的主体开展报纸批评。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个观点,针对d内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抵制监督的领导干部,不仅要通过d媒的新闻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而且还要通过互联网上的人民群众开展舆论监督。我国开展舆论监督的主体更加全面,既包括了d媒监督层面的新闻工作者,也包括互联网监督层面的人民群众。

26、第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最明显的监督对象。大多涉及到社会公众集体利益和价值体系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

27、①积极的舆论导向,即对社会稳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舆论导向;

28、新闻舆论监督要以对d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真正以大局为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收到理想的监督效果。

29、二是监督不了。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一身,“d的领导”变成“个人领导”,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30、「过来人说」:要不要考新传?成为新传研究生后悔过吗?

31、我国d报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舆论监督的实践是通过报纸批评来进行的。毛泽东重视报纸批评工作,提出了“开、好、管”三字方针。1954年4月,毛泽东对胡乔木等人谈到《人民日报》的报纸批评时指出:

32、2022新年献词丨被疫情偷走的这一年,我们用新闻镌刻不灭的记忆

33、警示功能。通过报道的典型案例,可以对整个社会特别是那些危害严重的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渎职等行为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预防等。

34、当所有人都能利用网络这一工具,那就不可避免地有有心人为达到某种目的传递虚假信息,引起人们愤怒。例如疫情期间,就有人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制造有关武汉政府的谣言,引起人们舆论关注,然而这样的舆论监督是对社会有害的。

35、②消极的舆论导向,即可能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

36、当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作了一系列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涉及的层面广泛,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媒体环境,在政治上对舆论监督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解。因此,对于新时代的舆论监督的内涵、功能和要求的研究不能孤立地引述习近平的重要论述,这容易陷入语录式研究的窠臼。

37、“舆论监督”正式出现在d的文件中,是在1987年d的十三大报告中。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d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段话对传媒的舆论监督给予了肯定与支持。后来d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概念。十四大报告提出:“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十五大报告要求:“把d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则提出:“落实d内监督条例,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舆论监督合力和实效”。十八大报告提出四种监督和权力的制约:“加强d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8、加强d内监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环节。我们d是执政d,执政d的d内监督,关系到执政权力的正确行使,人民的根本和人心向背,d的阶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不断巩固。提高d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d内监督,保持d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d的凝集力和战斗力,提高d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虽然d内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d内监督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9、在2016年4月19日举行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2016年2月20日)进一步阐述了舆论监督与权力制约的关系:“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习近平认为加强d的建设,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剖析,发挥警示作用,为全面从严治d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217)。十八大报告开始将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并列,并且在使用“加强”舆论监督这样的表述,以往一般使用“发挥”舆论监督的表述。到了十九大,习近平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d内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更是将舆论监督放在国家监督和d内监督的重要位置。舆论监督要贯穿于d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一起发挥合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d内监督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40、“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舆论引导”是d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谈谈两者的辩证关系(天津师范大学,论述题,2021)

41、第舆论监督之前先强调社会监督(2004年版没有这个名词)。从表述来看,这里的舆论监督侧重新闻媒体的监督,社会监督侧重互联网上的群众监督。可见,后者的监督对d内监督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2004年版颁布时新媒体还未兴起。

42、开放性。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们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参与其中。

43、第在新闻媒体的要求之前先强调各级d组织和领导干部对待监督的态度,由过去的“重视和支持”变为“认真对待、自觉接受”。这说明d中央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

44、院校没定,无法开始学习?「五步学习法」教你迅速进入备考状态!

45、舆论审判概念源于“媒体审判”,是指媒体有倾向性的审前报道和评论对公众审判产生影响的现象,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渠道限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司法机关造成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

46、第三题,结合疫情环境考察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这是经典考题放在了新的环境下考察,其思路不变,还是分为不同点和相同点来写,最后记得答出辩证统一的思想即可,分析的时候要结合疫情传播相关实例。

47、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48、新闻舆论监督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必须完全真实、准确,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报道时所采取的立场须做到客观公正,报道者要尽量减少主观色彩。

49、预测考题2: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舆论监督有何机遇和挑战(30分)

50、核心考点1-5: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d报理论、新闻活动的渠道

51、德国共产d创始人之一的卢森堡(1981:80)在革命实践中提出对d的机关的活动实行公开监督:“绝对公开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交换经验就只限于新政府的官员的排他的圈子之内,腐化不可避免。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在几个世纪以来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下已经退化的群众在精神上彻底转变。”

52、③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态度。

53、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54、第三种为d纪重处分,重大职责调整的成为少数;

55、舆论监督开展得好不仅需要d和干部持有欢迎和接受的态度,还需要有切实的行动。习近平(2014:65)要求领导干部“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领导干部与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记者交朋友,实际上是他们在欢迎态度上的行动,也是他们“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的具体表现。至于接受态度上的行动,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舆论监督时要闻过则喜,改进工作。2007年他在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各大媒体调研时提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重视、支持、关心大家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运用大家意见,改进上海工作。”(中国新闻网,2007年5月18日)“闻过则喜”语出孟子,习近平对此引用是强调领导干部对批评要有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听到其他意见,最终才能改进工作。

56、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57、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这就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58、舆论往往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流露与抒发。公众表达舆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通过舆论表达,可以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某种平衡。

59、在舆论监督的国家法律保障方面,我国至今缺少专门的法律,不仅监管舆论监督的d政机关和主管部门难以依法管理,实施舆论监督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也不能依法操作(童兵,2015)。舆论监督的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一些法律法规,又要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及时确立为制度,不断构建层次清楚、内容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体系。按照习近平对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需要做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本书编写组,2013:62)。

60、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舆论监督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维护与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丑恶现象的公开报道进行的。正确的揭露和批判,可以引发正义的讨伐声,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批判力,等于把监督对象推向社会的道德法庭,使腐败分子无可逃遁。

61、结合传播理论对某一热点事件的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进行讨论(西南交通大学,论述题,2021)

62、舆论监督有助于公民监督权利的实现,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63、舆论监督开展得好坏还在于是否坚持正确的舆论。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文章《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做到鼓劲帮忙而不添乱”,而不是故意炒作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热点新闻,故意报道虚假新闻吸引关注(习近平,2007:55)。改革的深入尤其需要舆论监督。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利益相关性凸显,群体性矛盾增多。新闻工作者要做好舆论监督,必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把标尺来丈量。舆论监督如果把握不好,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和耸人听闻,就会引起负面效应,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舆论监督要坚持与正面宣传相统其内容应该是正确的舆论,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不是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抵制格调低俗、有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

64、第报刊可以监督官员和公众人物。1848年,普鲁士科隆市最高检察官、普鲁士国民议会议员茨魏费尔起诉《新莱茵报》,理由是该报侮辱了他。作为主编的马克思对此反驳:“我们只登载了一条消息,并且如我们自己所指出的,这条消息是以我们从可靠方面得到的传闻为根据的。但是要知道,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严密地监督人民代表先生们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1958:203)这里的人民代表指的就是议员。报刊不仅可以监督议员等官员,马克思还认为“报刊有权冒犯作家、政治家、演员以及其他公众人物。”(马克思,恩格斯,2006:348)这样的观点现已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官员和公众人物不同于一般的民众,拥有一定的公权力、公共资源或公共影响力,其行为若涉及公共利益,那么就应该被置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中,同时其名誉权和隐私权也要部分让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北京遇上西雅图全集免费观看(21句精选句子)
返回顶部小火箭